家園合作,托幼整合化途徑的探究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對早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0----6歲學前教育的啟動,3歲前兒童教育便成為研究和關心的熱點。(提出“托幼一體學前教育新方針,旨在使原有兩個不同的機構能在管理體制、課程編制等方面合二為一,充分發揮和挖掘各機構的長處,達到優勢互補,形成最佳教育合力。更有利于幼兒在生命的早期受到良好的教育。這樣一個整合的過程就稱之為托幼一體化。)我們幼兒園“托幼整合化”方案便是在這樣一個社會背景下提出的。幾年來,我們邊學習、邊實踐、邊思考,積累了一些管理及保教方面的經驗。在此,將我們在家園合作同步培養托班幼兒方面的想法與做法與大家做進一步的交流與分享,從而更快更有效地促進托幼一體化的進程。 在多年的托班教育管理實踐中,我們發現托班孩子又熟悉的家庭生活轉入陌生的集體生活,往往不適應。最具體的表現可以用一個“哭”字來概括。小小的“哭”,內容豐富,包容量驚人。雖然哭的是孩子,然而愁的卻是家長,累的則是老師。由孩子的哭而引發的一系列副效應也顯而易見,有時甚至與家長想讓孩子早日入托班這一想法相悖。接下來便從托班孩子對集體生活不適應的現象入手分析原因并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方法。 一、托班孩子適應難原因探究 1、與園領導重視程度相關 園領導對托班的重視程度可直接從硬件環境的設置和師資力量的配備上反映出來。托班生活環境的營造應特別體現安全性和家庭式兩個特點。安全性指硬件環境的設置要符合柔軟、圓潤、低矮、趣味、變化等要求,家庭式則指軟環境須體現自由、溫馨、舒適、個性的氣息。托班教師的配置更是直接與孩子有關,所以我園很注重師資的配備。 我園現有的教師隊伍主要來源于各正規幼師培訓的畢業生,保育員隊伍是由外系統轉崗人員和臨時工組成。兩只隊伍雖然來源不一樣,所受到的專業培訓程度也不一樣。但是各存在著優勢和劣勢。幼師畢業的教師對幼兒期的教育比較內行,但對3歲前兒童的教育特別是保育工作則略顯遜色。相反,外系轉崗的一部分保育員,盡管沒有教師資格證書,但她們都有豐富的3歲前保育方面的經驗,她們在護理托兒生活起居等方面積累的經驗是幼兒園教師萬塵莫及的。于是,,我們要求每位從職的保教人員,首先要從思想觀念上打破人為的界限,每班保教人員互幫互學,努力在最短的時間里消除自己工作上的盲點,從而達到優勢互補。讓有經驗的保育員與年輕教師結對子,這樣既消除了保育員的自卑心理,同時又激發了廣大教師學保育技能的熱情。于是圍繞我園托幼整合化的特點,全園上下都自覺地關心托兒教育,自學嬰幼兒心理書籍,自費購買低幼兒讀物,調動了全園保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2、與托班教師綜合素質高度相關 嬰幼兒心理學理論表明,3歲前孩子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這個特殊性告訴我們托班教育并不是幼兒園小班要求的降低,對幼兒的一套只能借鑒并不能完全照搬。因此作為真正的托班教師其實比幼兒園教師要求還高,托班教師不但要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如心理學、教育學、教育技能、技巧等,而且還要有無限的耐心、愛心、包容心和親和力等。 基于對托班孩子身心特點的了解和掌握,綜合素質高的教師善于把握教育契機,尋找安排活動內容,營造寬松的心理氛圍,注重孩子的個性差異,讓孩子在集體中既自由又有序,這樣的教師能促進孩子較快地適應集體生活。 因此,我們幼兒園嘗試建立了自培和他培兩種培訓制度。 (1)充分利用本園的教育資源,教師和保育員雙向帶教制。 (2)幼兒園通過各種渠道為教師提供3歲前兒童保育,教育方面的書籍、雜志和材料,為教師自學創造條件,并在教研制度上提出“五個一”即讀一本托兒教育理論,觀摩一次托班活動,設計一則托班游戲,編一則混齡班的活動,寫一篇有關“托幼整合化”的專題報告。 (3)請兒保所醫生、學前教育專家、兒童營養師對廣大保教人員進行有關專業培訓、講座與指導。兩種培訓形式結合,使許多教師逐漸走近了托兒,從理論與實踐中初步了解和掌握了托兒保教工作的特點,在此基礎上,我們又推出了滾動式的“走師制”,讓更多的教師盡快地在實踐中掌握托兒教育的技能與方法。“走師制”的具體做法是:在托班試點班中,我們配備了教育思想端正,具有幼兒園十多年教育工作經驗,全園學歷最高,且其孩子的年齡正巧也是2歲左右的教師做主班教師,配班教師是定期在全園輪換,使全園其它年齡班教師均有在一定的時間內有機會接觸托班教育工作的實際。有利于消除“隔班如隔行”“學無以致用”的弊端。從而縮短了園內實際“托幼整合化”的進程。 3、與家庭的培養方式等相關 家庭中孩子的撫養方式大致分為溺愛型、放任型、嚴厲型、民主型四類。孩子對集體生活的適應能力相應地從第一類到第四類由弱而強。托班孩子對集體生活的適應性還與孩子入園前主要由誰帶養有關,調查發現,由父母自己帶的孩子較容易適應集體生活,祖輩帶的其次,保姆帶的適應性最差。 另外,托班孩子對集體生活的事業心和家長及孩子在入園前所做的全方位的身心準備有關,準備充分者適應良好否則較慢。 4、與孩子的性格特點有關 性格外向、活潑的孩子較容易適應集體生活,內向、文靜的相對適應較慢。語言、動作能力較強者容易適應反之較慢。 二、注重家園合作開展活動的可行性及目的 孩子由家庭生活進入集體生活,生活環境的改變,他們的活動內容和人際關系也相應變化,為適應新環境達到新要求,孩子必須調整原來的情緒表現和行為習慣,我們既要遵循孩子的發展規律,改變傳統觀念爭取符合孩子特點的相關策略,讓孩子盡快適應集體生活。目的在于: (1)減少托班孩子入園時的哭鬧,縮短托班孩子哭的周期,盡快地讓孩子適應幼兒園生活。 (2)消除家長的顧慮和擔憂,為其放心、安心工作創造條件。 (3)減輕托班教師沉重的工作負荷,促進教育教學良性循環。 我們幼兒園非常注重孩子、家長、教師三者間的不斷互動和相融。從三方面開展活動。 (一)家園互訪活動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1/2/2 相關論文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1/2/2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