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小學數學實踐活動 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摘 要] 實踐是創新之源泉,創新是實踐之結果,只有經過自己親身實踐的知識,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思維特征,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拓展學生學習數學的渠道,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創造性地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從而促進其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 [關鍵詞] 探索欲望 創新意識 思維能力
實踐活動是一種具有現實問題性、實踐探索性和綜合應用性的學習活動,它對于改變我國學生強于基礎、弱于應用,強于答卷、弱于動手,強于考試、弱于創新的現實狀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落實,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當今教師都已意識到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性,也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和探索。但很少有將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這兩方面有機結合起來進行相關研究的。因此,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身心發展規律,我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將實踐與創新進行有機結合,提出了強化小學數學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下面就此談一些個人的實踐經驗: 一、努力創設操作情景,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 學生獲得知識并不是簡單地接受知識,而應在體驗、領悟和創造中學習,也就是通過有目的的觀察,動手操作實驗,以及動口等行為,來充實、豐富和改造自己的認知、經驗,從而獲得知識,使自己得到發展。因此,在教學中對于需要研究的問題,教師不必急于自己提出,應努力創設一定的情景,讓學生在實踐中自主質疑、自主探索。 例如,在教學“認識幾何圖形體”時,我先將全班同學分成6個小組,讓每組同學把收集來的乒乓球、小積木、各種紙盒、飲料罐、小瓶子等物品堆集在一起,并將這些物品分類。有的小組按制作的材料來分類;有的按功能分類;還有的按形狀分類。在小組活動中人人積極發表意見,熱烈討論,同時爭辯聲不斷。此時及時引導,在數學中按形狀分類比較合適。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引導學生觀察:“那些方的物品是不是都一樣呢?還能再分類嗎?”“那些圓的是不是也有區別,還能怎樣分類?”,這樣一步一步引導觀察比較,學生很快知道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和球體的基本特征。整個實踐活動人人參與,相互啟發,激情很高。更重要的是在學生認識一些幾何圖形體特征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再如,在教學“米的認識”一課時,我先讓學生用小尺量一量書本、課桌、黑板等物體的長度,當學生量到黑板時,自然會覺得:測量工具及測量單位對于黑板來說太小了。這時,就有學生提問:“老師,還有沒有比厘米大點的長度單位?”答案是肯定的,“有,它就是米。”“那么1米有多長呢?它與厘米有什么關系,還有比米更大的長度單位嗎?……”一個又一個的問題無不顯現出學生急于認識毫米的迫切愿望。這一過程,不僅引發了學生學習新知的欲望,同時也揭示了知識產生的過程,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讓實踐活動貼近生活,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問題和已有知識,使學生在認識、使用和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初步體驗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多設計、安排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通過操作、觀察、討論、交流、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的方法,體會理解數學問題的提出、數學知識的形成和數學知識的應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應用意識,讓他們逐步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的面積的計算后,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我創設了這樣一個生活情境:“老師不小心將一塊面積為32平方米的玻璃摔壞了(如圖),請同學們大膽幫老師設想一下,這塊玻璃的長和寬可能是多少米呢?”學生見要幫助老師解決實際問題,興趣倍增,紛紛開動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1/2/2 相關論文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1/2/2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