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提問要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現代教學論研究指出,從本質上講,感知不是學習產生的根本原因(盡管學生學習是需要感知的),產生學習欲求的根本原因是問題。沒有問題也就難以誘發和激起學生的求知欲,高質量的問題設置和富有技巧的課堂提問,能觸及學生的心理,使學生產生疑慮之情、困惑之感,進而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相關知識,順利地解決問題。 三、巧妙新穎的設題 怎樣的設題才能新穎巧妙呢?那就是激發好奇心,強烈的好奇心會使人增加對外界的敏感度,從而更大程度的激發思維,提高學習時的注意力。讓學生們增學習興趣。 巧選角度,變中求異。 提問要盡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談,不能總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上繞圈子,而應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歷史與現實相結合,書本與生活相結合,注意采用比較新穎的說法,從新的角度巧妙切人,使問題富有形象性、啟發性,以激起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比如在教《晏子使楚》時,先創設一個情境,假如你是晏子。正面臨楚王的誣蔑:齊人固善盜乎?然后提問:“你是晏子,那么你將如何反駁楚王呢?”學生們各抒己見后,教師再說明晏子對楚王的反駁。通過學生們的回答與晏子的反駁兩相比較,分析總結出晏子是一個怎樣的人。這樣的處理方式顯然比直接問:《晏子使楚》表現了什么?晏子是一個怎樣的人?更能引起學生思維的興趣,也更加深了學生的印象。 疑于無疑,平中出奇。 有些課文的內容看似意蘊平平,處于無疑的境地,教師就要善于激疑,引起學生探討課文的微言大義,體會作者的匠心獨運。如教《濟南的冬天》時,可以問:濟南的冬天總的特點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寫的?這一提問即可引導學生深入的思考。最終明白了這是作者通過對冬天的北平、倫敦、熱帶的天氣特點與濟南的天氣特點相對比,以此烘托出濟南的冬天響亮、溫情的特點。這是曲折行文的一種寫作方法,也表達了作者對濟南的冬天的熱愛、贊美之情。又如在教《三顆枸杞豆》時,在學生基本理解全文內容后,即可問:三叔在臨死時,送給“我”三顆紅色的枸杞豆,“我”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教師就可以從這一問題出發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三顆枸杞豆的深層含意。從而深化對文章主題的領會。 利用矛盾,激發疑問。 對立的事物都是互相排斥的,人們碰到這種情況時,容易引起思考,學習也是如此。教師在提問式教學中可以抓住課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學生理解課文過程中產生的種種矛盾,引導學生開動腦筋。如魏巍《我的老師》一文中,寫蔡老師從來不打罵我們,為什么又寫僅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來。又打了呢?這種寫法使人感到真實可愛,富于情趣。學生弄懂了這兩個句子。就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設疑引導,調節氣氛。 老師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情況。雖想盡辦法但課堂氣氛就是活躍不起來。這就需要調節一下氣氛,自己的體會是設置疑問,激發學生的好奇之心。古人云:“學源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在上課時應該注意課堂提問的技巧,做到設疑啟思,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釋疑解惑,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設置疑問也是一個難題,問題難了學生答不出來,讓他們沒自信:簡單了又沒興趣答。因此設置的疑問首先應該新穎,先講究提問的方式,改變提問的角度,使問題提得巧,發人深思,講求新意,從而調動學生自立學習的積極性。其次,要注意設置問題的難易程度。問題要有側重性。要針對課文的重點難點,圍繞一個中心,按知識的邏輯聯系。抓住那些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點,提出一連串緊密相關的問題并使問題環環相扣,讓學生在老師問題的引導下逐步將疑惑解開。設疑引導。使懸念成為開啟學生思維的金鑰匙。成為調節課堂氣氛的催化劑,最終實現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結語 總之,能夠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巧妙靈活的題問,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益,而且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具有積極的意義,我們的教學過程中,不妨多思考、多采用,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2/2/2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