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基礎》第一章第一節的教材分析及教學設計 徐州市賈汪區建平中學 張海俠 一、教材分析(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 1、本節的作用和地位 本節是全書第一課,為本書和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開篇,是在初中階段信息技術課程基礎上的拓展和加深,也激發學生對今后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為此,本節共設置了兩部分的內容:“一、信息”;“二、信息的特征”。從認識信息的基本含義作為出發點,然后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這是全書及整套書的基礎內容。 本節在于幫助學生理解信息內涵的過程中,通過交流和討論等學習方式,了解信息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情況,拓寬學生對信息文化的形態和內涵有新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教材中列舉了幾個典型例子,并設置了探究活動,目的是幫助和引導學生在探討信息特征的過程中認識到信息應用的價值。這對學生認識到利用信息創造財富的重要性以及提升學生的信息意識來說是十分有益的。 2、本節主要內容介紹
本論文由論文格式網整理,轉載請注明來源www.donglienglish.cn,更多論文,請點論文格式范文查看 基于信息資源在現代社會中越來越重要,以及信息在社會活動、個人發展等方面產生越來越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同時幫助學生在高中信息技術課學習的過程中有更加明晰的方向和目標,教材中有必要讓學生對以往已有的感性經驗有一個提煉、歸納和理解的過程,在此基礎上探討信息的基本特征,這對學生認識信息的含義將起到積極的幫助。本節采用了“案例呈現→理解含義→解析特征→實踐探究”的線索組織內容,具體如下: “案例呈現”:本節以“心理學上的實驗”作為開篇,讓學生從該案例中了解到:信息既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也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求,人類時刻離不開信息。由此引入對信息含義的理解和信息特征的探究活動。 “理解含義”:關于信息的概念,目前并沒有一致的認識,教材中只列出了幾個對信息現象的描述,也沒有明確給出信息的定義,需要在以后的學習和實踐中不斷領悟。 “解析特征”。通過演繹與歸納的方式探討信息的基本特征問題,有利于更全面挖掘信息的內涵,有助于準確把握信息的應用價值。 “實踐探究”:正文后的兩個實踐都是針對信息的特征設計的,第一個涉及信息的價值性、時效性和載體依附性,第二個涉及信息的價值性、載體依附性和共享性等。 本節內容在高中信息技術課中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關鍵在于引導學生認真參與學習活動。在問題求解、討論交流的過程中,逐步理解信息技術學習的態度和方法,養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 3、重點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 (1)能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從信息的基本特征可以更加了解信息的本質內容,但信息的特征遠遠不止教材中所述,同時還要注意信息特征之間的相關性問題(例如可處理性與增值問題)。既要讓學生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又要讓學生更有興趣探討認識信息的其他特征,或者從已了解的信息特征中發現更多的規律或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 (2)能挖掘出信息應用的價值意義。在認識信息含義及了解信息的重要特征過程中,也要引導學生關注在信息應用中所蘊藏的價值和意義,從而更加深入了解信息存在的形態及其內涵。 教學難點: (1)信息的具體含義。要意識到準確理解信息的本質內涵,僅僅靠這一節課來完成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科學的,這需要在整個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中具體落實,并在學生今后的實踐運用中加以體現和理解。那么在本節課中主要是通過引導學生分析一些具體例子,從不同層面(如信息的表現形式、信息的傳播媒體、信息的接收方式以及信息的基本特征等方面)來了解信息的基本含義,并結合人們對信息已有的認識,從而對信息有一個大致的認識,以便于今后的進一步學習。 (2)實例的理解與運用。為了符合從具體到一般、從形象到抽象的認知規律,教材中列舉了一些實際例子,目的是幫助學生在理解概念、構建知識的過程中做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4、本節的不足之處及處理意見 本節教材也有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內容較少,而且過于簡單,不能很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這里教師就要適當的增加一些圖文并茂的資料,組織學生探究、討論,以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及積極參與性。 二、教學建議 1、課前準備 教師可以圍繞信息概念、信息的基本特征以及信息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等方面,搜集相關資料,精選案例資源。可考慮在傳統教室、多媒體教室或者網絡教室中上課。 2、教學策略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問題驅動、案例學習、合作探究等方式組織教學活動。在理解信息概念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列舉例子(或者從信息應用的典型例子著手),引導學生從不同層面分析和歸納問題,鼓勵學生將自己形成的理解與已有的專家或他人的定義相比較,加深對概念的認識。切忌采用照本宣科,滿堂灌的做法,這樣只能讓學生心生厭意,人為地將理論與現實剝離。另外,在探討信息特征中,先從比較淺顯的案例入手,有利于學生學習經驗的良好遷移應用;或者圍繞信息的某個重要特征,以一個典型案例的分析入手,教會學生從案例中研究和學習的方法,激發他們更濃厚的學習需求和動機。 一個值得關注的環節是,在通過案例研討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之后,接下來的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的合作探究活動。這種由獨立思考、分散研討的課堂方式過渡而來的學習活動,要注意課堂上的靈活組織實施問題。這時可采用“鄰座結對”的原則,迅速組隊開展活動。教師要說明活動的目的和具體要求,可按照“實踐探究”的要求成立幾個大類的分組,然后在大類分組之下再由2人成為一個活動小組。這種學習方式組織靈活而簡便,易于操作,也是后面幾個章節分組活動的基礎和準備,因此教師要注意加強指導,重在對學生如何分工、開展研究和表達結果等方法和方式上的引導,以便讓學生逐步適應小組合作和討論交流的學習方式,真正產生學習效益。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重點在于激發學生參與設計和研究案例,引導他們從中發掘內在的知識和關聯。教材中的案例涉及面廣,領域眾多,教師不必面面俱全,要廣泛發動學生參與,發揮他們集體的智慧,讓他們在課堂上有更多交流、討論、展示和歸納的機會,教師要做好組織、指導和服務工作,要善于捕捉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閃亮點,并及時歸納知識要點和適時反饋。 3、問題考慮 在收集和挖掘案例時,一部分學生可能會出現由于平時積累知識和經驗不夠豐富,而導致無法探究學習的困境,這時教師要做好資源的提供和方法上的指導,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成功感。在列舉案例時,盡量采用學生在生活中已熟悉的、感興趣的例子,注意挖掘案例的思想性、知識性、豐富性和教育性等特點,注重引導學生對案例的分類整理和歸納工作,使之系列化、有序化。 三、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要圍繞本節的教學目標進行,重在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反映。本節課要求學生對信息有一個較為深入的理解,能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與此同時對信息應用情況有所認識,對案例學習、小組合作等過程的方法和作用有所了解。 教師可以依據評價指標引導學生開展自我評價活動,同時也可以據此而建立更具針對性的評價方法,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態度進行定性或定量的檢測記錄。 四、參考教學案例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1/2/2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