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權理論與中國經濟改革
摘要:中國經過了25年的經濟改革,人民生活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產權改革是至關重要的一環?扑巩a權理論指出了在存在交易費用的情況下,通過明確界定產權,能夠降低交易費用,從而通過產權的自愿交易,能夠保證資源配置的效率,從而強調了明確界定產權和產權自由轉讓的重要性。這對我國現代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產權,交易費用,科斯定理,產權清晰
一、中國經濟改革的歷程 中國的經濟改革是從產權改革開始的,而且基本上也是以產權的改革為主線的。從上個世紀70年代末開始,農村發生了大規模的包產到戶,城市出現了國有企業的松綁、承包和改制,私人企業開始以“個體戶”和其他名目重新出現,“外資”經濟在沿海大城市登堂入室。幾十年前被國家權力消滅了的私人產權,重新出現并生氣勃勃地成長;仡50年來,我國的所有制結構經歷了一個由多元到一元又到多元的否定之否定的變化過程。 在1949-1952年的國民經濟恢復時期,我國經濟主要由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個體經濟五種經濟成分組成。從1953年開始,我國開始建立起單一公有制,這種所有制結構脫離了中國國情,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在這種所有制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高度集中和統一的計劃管理體制。否定了市場機制的作用。企業無法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獨立的經濟實體。經濟失去了協調發展的動力與活力。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總結歷史經驗與教訓的基礎上,我們對社會主義條件下的所有制成分和形式問題逐步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認識:在所有制形式的選擇標準上,突破了唯生產關系論和唯意志論,重新確立了由生產力發展水平及發展生產力的客觀要求決定所有制關系的歷史唯物主義觀;在所有制結構的認識上,突破了單一的公有觀念,確立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思想。 隨后,我國經歷了一個對私有經濟逐步放寬的過程,從“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格局的形成”,到“探索公有制的實現形式 促進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到“鼓勵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到“創造多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共同發展的社會環境”,再到黨的十六大提出“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十六大召開為非公有制經濟提供了一個最好的發展機遇。因此說中國經濟改革的歷程,主要就是中國產權結構的改革的過程。產權制度改了,中國的經濟的發展大家有目共睹,所以產權對民生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中國經濟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很多難題都可以從產權理論中尋得答案。 二、產權理論簡介 產權是一個很重要而且復雜的概念,各學科對它的定義不完全相同。從法律的角度來說,產權就是財產權利(Property Rights),或者說就是憑借財產所獲得的各種權利的總和,而財產權是指存在于任何客體中或之上的完全的權利,包括占有權、使用權、出借權、轉讓權……和其他與財產有關的權利。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產權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即基本經濟制度;二是建立在生產資料所有制基礎上反映、體現這種所有制關系的生產資料所有權關系;三是生產資料所有權的權能分割及其產權結構組合。張五常先生在闡述產權的概念是說:“產權的定義,有三個含義:使用權要明晰;收入的享受權要明晰;轉讓權要自由。所謂有轉讓權,是包括出租在內,所以使用權不是指一定要我自己使用,而是說使用的決定權是我的。我決定給你用,這也是我的權。當你有了這幾個權利,這就是明晰產權的定義!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1/2/2 相關論文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1/2/2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