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在論文格式模板欄目,由論文格式網整理,轉載請注明來源www.donglienglish.cn,更多論文,請點論文格式范文查看
(表題:中文用宋體五號、英文用Times New Roman五號、加粗,居中,表序后空1格,不用標點符號)
Table 1 Composition of Separation Gel
(英文表題: Times New Roman五號、加粗,居中,表序后空2格,不用標點符號)
試劑名稱 7.5% 10%
30% Acr-Bis溶液(mL)
pH 8.9 Tris-HCl緩沖液(mL)
雙蒸水 (mL)
10% AP (mL)
TEMED (mL) 4.0
4.0
8.0
0.3
0.008 5.3
4.0
6.7
0.3
0.008
2 結果與分析(中文用宋體四號、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四號、加粗,頂格、兩端對齊,序號后空1格,不用標點符號)
本實驗共測定了三份野生蕎麥根、莖、葉組織中過氧化物酶同工酶(POD)、過氧化氫酶同工酶(CAT)和酯酶同工酶(EST),實驗結果如下。
2.1 蕎麥三種同工酶的種間比較(中文用宋體小四號、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小四號、加粗,頂格、兩端對齊,序號間用圓點隔開,最后空1格,不再用標點符號)
2.1.1 過氧化物酶同工酶(POD)(中文用宋體小四號、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小四號、加粗,頂格、兩端對齊,序號間用圓點隔開,最后空1格,不再用標點符號)
從圖1可以看出,三份野生蕎麥的根、莖、葉組織中,POD的表達都有一定的差異。根:苦蕎麥1有POD-A2,POD-A3和POD-A4三條帶;金蕎麥1,2號中均只有POD-A3、POD-A4。莖:苦蕎麥1號有POD-A1,POD-A3,POD-A4和POD-A5;金蕎麥1號只有POD-A2,POD-A3和POD-A4;金蕎麥2號只有POD-A3和POD-A4。葉片:三份野生蕎麥葉片都有POD-A3及POD-A4,但在苦蕎麥1號中,表達量最大,且分子量略高于金蕎麥;POD-A1只在金蕎麥中出現;POD-A5中三份野生蕎麥葉片都存在,表達強度順序為:苦蕎麥1號>金蕎麥2號>金蕎麥3號(見圖1)。
1 2 3 1 2 3 1 2 3
根 莖 葉
圖1 相同組織的POD表達差異
(圖題:中文用宋體五號、英文用Times New Roman五號、加粗,居中,序序后空1格,不用標點符號)
Figure 1 Differentiation of POD in the same tissue
(英文圖題: Times New Roman五號、加粗,居中,圖序后空2格,不用標點符號)
(圖中1,2,3分別為苦蕎麥1號,金蕎麥1號和金蕎麥2號)
(圖注:中文用宋體五號、英文用Times New Roman五號,居中)
3 討論(中文用宋體四號、數字用Times New Roman四號、加粗,頂格、左端對齊,序號后空1格,不用標點符號)
3.1關于同工酶在遺傳分析上的優點及同工酶的選擇(中文用宋體小四號、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小四號、加粗,頂格、兩端對齊,序號間用圓點隔開,最后空1格,不再用標點符號)
同工酶(等位酶)作為一種重要的遺傳標記被廣泛應用于生物學研究的各個領域,例如探討物種的起源進化,了解植物自然種群的遺傳結構,探查種群的交配體系,鑒定種質資源的特征特性,并為分類提供重要的依據[15,16,17]。基于等位同工酶技術的相似性比較,是解決種內和種間變異及物種形成問題的有力工具,它不僅僅是利用遺傳一致度值,還同時結合形態學、解剖學、細胞學和地理學等經典資料,將會更清楚地認識物種的進化過程、機制和進化的復雜性,有助于解決傳統方法所無法解決的難題[18]。
參考文獻(中文用宋體四號加粗,頂格、左端對齊,不用序號)
[1](Times New Roman五號、后空1格,不用標點符號) 胡能書,萬國賢.同工酶技術及其應用[M].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85:2-17
[2] 雷濘菲,蘇智先,陳勁松.(少于三個作者全部列出,逗號隔開,最后一個作者用圓點;多余3個,只列前3個,最后最后一個作者后加“等”和用圓點,宋體五號)同工酶技術在植物研究中的應用[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21(4):321-324
[3] 龔大潔,周開亞.同工酶及其在爬行動物系統學中的應用[J].(文章題目:宋體五號,最后加 [J]或[M],再加圓點)西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35(1):111-116
[4] 樊守金,趙遵田.中國莧屬植物酯酶同工酶研究[J].植物研究,(期刊名:宋體五號,最后用逗號)1999,(年號:Times New Roman五號,最后用逗號)19(2):(期卷號:Times New Roman五號,期號加括號,最后用冒號)148-152(頁碼:Times New Roman五號,其間用半字線分隔,最后不用標點符號)
[5] 林汝法.中國蕎麥[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4,2-17
[6] 祝朋芳,陳長青.同工酶技術在十字花科作物遺傳育種上的應用[J].遼寧農業科學,2004(6):30-31
[7]馬緣生,譚富娟,李靈芝等.異花授粉作物大白菜和蕎麥基因庫種子繁殖技術研究[J].中國農業科學,2000,33(2):16-22
[8] Mari YM, Espinosa AE, Ubieta R et al.(少于三個作者全部列出,逗號隔開,最后一個作者用圓點;多余3個,只列前3個,最后最后一個作者后加“et al”和用圓點;名在前,首字大寫,姓在后,縮寫;Times New Roman五號) Effect of the selection marker on the viability and plasmid stability of two human proteins with neurotrophic action expressed in Escherichia coli[J] (文章題目:Times New Roman五號,首字大寫;最后加 [J]或[M],再加圓點,).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1999, 258: 29-31.
[9] Campbel C G. l. Buckwheat 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 [M]. Italy, IPGRI,1997,p:7-50
[10] 趙永芳.生物化學技術原理及應用(第三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358-382
(參考文獻全部左對齊,不縮進)
致 謝(宋體四號加粗)
本論文是在吳琦老師的悉心指導下完成的,在實驗過程中,得到了本校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室陳惠老師、邵繼榮老師、茍琳老師及各位師兄師姐的指導和幫助,在此對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宋體小四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