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研究 [摘要]:上市公司是指所發行的股票經過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授權的證券管理部門批準在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盈余管理是指企業管理者以獲取一定的私人利益為目的,迫于相關利益集團對其盈利預期的壓力,在公認會計原則的約束下選擇最有利的會計政策或控制應計項目,以使報告盈余達到期望水平。從實質上講,它是一種利潤操縱行為,有悖于會計信息的中立性,會使會計信息失去公允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從而影響會計信息披露的質量以及信息閱讀使用者的判斷和決策。 [關鍵詞] 上市公司 企業治理 盈余管理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概述 我國資本市場自20世紀90年代初運行至今,其容量不斷擴大。截止至2011年11月30日,我共資本市場已有上市公司2026家,上市股票達到2112只,總市值達到26.43億元。20年以來,資本市場累計融資3.65萬億元。但是我國的證券市場依然是不成熟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行政色彩較濃。 盈余管理是國外20世紀80年代后期興起的實證會計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對盈余管理的研究有助于完善會計準則,減少會計信息失真,改善公司治理。近年來,盈余管理作為財務披露的熱點問題,受到了中外會計學者的廣泛關注。雖然我國的盈余管理研究剛剛起步,但已取得一些成果。本文試圖對國內盈余管理研究及其發現作一個比較全面的介紹,以期能對國內盈余管理的進一步研究起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 1、什么是盈余管理 國內外許多學者曾從各個角度對其進行界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Schipper、Healy和Wahlen 、Scott。Schipper認為:盈余管理是企業管理人員為了獲得某種私人利益,通過有目的地控制對外財務報告的過程所進行的披露管理;Healy和Wahlen則指出:“盈余管理發生在管理當局運用職業判斷編制財務報告和規劃交易以變更財務報告時,旨在誤導那些以公司的經濟業績為基礎的利益關系人的決策或者影響那些以會計報告數字為基礎的契約的后果。”而Scott認為“盈余管理是在GAAP允許的范圍內,通過會計政策的選擇使經營者自身效用或企業市場價值最大化的行為”。 2、檢驗盈余管理是否存在的各種方法 盡管大家都認為存在著盈余管理,但研究人員要找到有說服力的證據卻相當困難,因而對公司是否盈余管理進行判斷和測試是研究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判斷公司是否進行盈余管理的方法主要有:應計利潤分離法、特定項目法、分布檢測法。 應計利潤分離法是在國外最常用的計量方法即先把應計利潤定義為報告凈收益與經營活動凈現金流量的差額,再把應計利潤分為操縱性應計利潤與非操縱性應計利潤,并通過各種回歸模型對非操縱性應計利潤進行估計。由于西方學者認為管理者主要是利用操縱性應計項目進行盈余管理,因此可用操縱性應計利潤(應計利潤與非操縱性應計利潤之差)來衡量盈余管理的大小和程度。常用的對非操縱性應計利潤進行估計的回歸模型有: (1)Healy模型; (2)DeAngelo模型; (3)Jones模型; (4)修正的Jones模型; (5)行業模型; (6)截面Jones模型; (7) 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 (8)KS模型; (9)Beneish模型。 3、盈余管理動機研究回顧 在西方,對盈余管理動機的研究主要在以下3個方面: (1)資本市場動機 上市公司通過盈余管理以影響股票價格、迎合財務分析師和管理部門的預期(即所公開的盈余預測); (2)基于會計盈余數據的契約動機, 這種研究一般集中在管理者是否通過盈余管理來增加報酬或減少債務違約的可能性; (3)監管動機 主要表現為回避行業監管和反托拉斯監管。 我國對第一類動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對上市公司在IPO過程中的盈余管理行為。在具體文獻上,Aharony、Lee和Wong(2000)考察了1992至1995間83家發行B股或H股的公司。他們發現在IPO當年,上市公司的資產收益率達到最高水平,然后逐漸下降。文章也同時發現未受保護的行業的收益下降比受保護的行業在統計上更具顯著性,發行B股的公司比H股公司下降的更多。林舒、魏明海(2000)則對同一期間發行A股的公司進行了研究。作者考察了A股公司IPO前后收益表現,發現A股公司資產收益率在IPO前2年和前1年處于最高水平,在IPO當年顯著下降,并不以IPO當年為分界線呈倒V形分布。他們應用調整后的DeAngelo模型對上市公司進行檢驗,發現這些公司操縱性應計利潤為正值,從而得出結論:工業類公司在IPO前運用盈余管理美化收益是其IPO后收益下降的主要原因。 二、公司治理 上市公司獨立董事、財務董事等比例的提高會使盈余管理的監督加強,導致盈余管理現象的減弱。因此,公司治理結構多盈余管理具有重要影響。目前,我國經過多年的公司制改造,初步建立起了一套公司治理結構,但不管是外部還是內部治理結構,都存在一定的問題。 1、要素市場發育不成熟,弱化了外部治理結構對盈余管理的約束力度 首先,滋補市場不健全,我國上市公司主要來自于國有企業改制,國家占有股份占股份總額的絕大部分,但是無法上市流通。凌天股在總股本中的比重較小,使得公眾股東對公司缺乏直接有效的控制力,對經理層行為的監控難以真正形成。而且公眾股東即使購入全部流通股也不能形成對企業的控股權,也就是通過二級市場收購接管來獲得公司控制權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無法通過收購接管和控制權爭奪約束經理層。 其次,經理人市場尚未形成,由于我國多數上市公司中,國家股和國有法人股占控制地位企業經理人幾乎全部是由政府部門任命。對其進行的業績考核也是由政府主管部門負責,因而并沒有形成全社會公平競爭環境的經理人市場。正是由于經理人市場的缺乏,是的經理人員的選拔、任命和考評缺乏客觀依據,進而使得經理人受托重任履行情況缺乏長期激勵和約束機制,經理人員也感受不到來自市場競爭壓力。 2、內部人控制 首先,國有股權“一股獨大”以及主體缺位嚴重影響國家對會計信息的需求和關注,減弱其參與上市公司監控的動機。小股民基本上是投機性的,他們對管理當局的監控大多不感興趣,因為他們可以“免費搭車”。股東大會形同虛設,控股股東侵害小股東利益現象嚴重。 其次,由于故名機構特殊性造成董事會成員主要甚至全部來自作為為主發起人的原國有企業,董事會與經理層高度重合。有的企業甚至連董事長和總經理合二為一,這就造成二者之間關系失衡,給“內部人控制”大開方便之門。 再次,監事會成員大多來自企業內部。不僅監管小姑值得懷疑,在股東大會形同虛設的情況下,他們也無法對經理人得不當朽為采取有效措施。由于不能對經理人實行有效約束,因此就給經理人的盈余管理留下了很大的運作空間。 3.大股東的超強控制 中國上市公司的股東權集中度極高,大股東直接持股比例相差懸殊,在一股一票和簡單多數通過的原則下由于第一大股東平均持股達到50.81%,從而決定了第一大股東在公司的股東大會上對公司的重大決策及在選舉董事上擁有絕對的控制權,相應的也就控制了公司的經營方向和公司的實際運營。 4、大股東控制和內部控制相互重疊 中國上市公司基本上是由原國有企業改制而來的,“路徑依賴”的結果和改制的不徹底,使上市公司的高層基本上來源第一大股東(原國有企業),控股股東和董事會。董事會和經理層之間有嚴重的重疊現象。 5、對董事會、經理人員和職工人員的監控以及對他們工作績效的評價 工作績效評價遵循以下原則: (1)全面性原則 以資產保值增值、資本收益最大化及可持續發 展為出發點,通過建立關鍵指標考核體系,對企業經營績效進行綜合 考評。 (2)效益性原則 經營指標考核以盈利能力為考核重點,兼顧其 他運營、管理工作的考核,均衡測評。 (3)發展性原則 考核指標的目標值比照公司前一年度、前三年 度的平均值,參照行業水平,通過客觀評價年度之間的增長狀況和發 展水平,以財務預算為基礎確定。 (4)權責利統一 激勵與約束相結合原則。考核結果與獎懲相掛鉤,基薪與績效薪酬相結合。 6、如何設計和實施激勵機制。 (1)社會保障金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1/2/2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會計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