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編號:HY2425 論文字數:6313,頁數:05
傷痕文學的歷史意義 [摘 要]本文通過對傷痕文學產生背景及其作品的介紹和分析,試圖來論述傷痕文學在特定的歷史階段所具有的獨特的美學價值及歷史意義。[關鍵詞]傷痕文學 傷痕文學的價值 傷痕文學的特點 傷痕文學的歷史意義 傷痕文學泛指中國在1980年代開始一種文學創作思想潮流,它是中國在“文化大革命”結束后最先出現的一種文學現象。主要是表現“文化大革命”給人們帶來的精神物質上的巨大傷害以及對國家民族前途的反思,是一個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文學現象,在當時中國社會有廣泛影響。 一、傷痕文學產生歷史背景傷痕文學開始于1977年11月劉心武在《人民文學》上發表的小說《班主任》,其名稱來源于復旦大學一年級新生盧新華于1978年8月11日在《文匯報》上發表的小說《傷痕》。它也在“反映人們思想內傷的嚴重性”和“呼吁療治創傷”的意義上,得到當時推動文學新變的人們的首肯。當時評論界認為劉心武的《班主任》是傷痕文學的第一面旗幟,主要價值是揭露“文革”對“相當數量的青少年的靈魂”的“扭曲”所造成的“精神內傷”,有認為該篇發出的“救救被四人幫坑害了的孩子”的時代呼聲。①隨后,揭露“文革”歷史創傷的小說紛紛涌現,傷痕文學類的小說傾向主要分為兩類。 第一類包括《班主任》、《傷痕》、《神圣的使命》、《大墻下的石玉蘭》、《靈魂的搏斗》、《獻身》、《高潔的青松》,從這類作品的標題上看,可感受到革命現實主義崇高的意味,體現崇高和悲壯,是嚴格意義上的政治小說。第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