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零售業供應鏈的低碳發展研究緒論中國在最近幾年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據樂觀估計,中國碳排放峰值將在2030年左右出現,2020年以后,中國有可能要承擔限排義務。據測算,即使中國兌現承諾,到2020年單位GDP的C02排放下降45%,如果未來十年GDP增速從8%提高到9%,二氧化碳也將增長9億噸。在這個嚴峻的事實面前,全國人大通過的《“十二五”規劃綱要》不僅明確提出了,單位國內生產總值C02排放強度降低17%的剛性指標,而且首次將“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為綱要的一章,從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增強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廣泛開展國際合作方面提出全面要求。這意味著,C02將成為政府考核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重要指標。 為適應低碳時代對企業低碳經營的要求,企業應該要積極行動起來,制定碳戰略,并將之納入到未來發展的總體規劃之中,建立低碳產業集群,打造低碳供應鏈。特別是核心企業,在供應鏈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如何發揮其核心作用將是未來國家實施低碳戰略的關鍵。在我國早期的供應鏈中,由于供小于求,制造商處于主導地位。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買方市場逐漸形成,以及近些年國外市場的不景氣,國內工業產品庫存不斷攀升,供大于求使得零售企業為主導的供應鏈地位不斷上升,零售業主導制造業的趨勢增強。所以我國在發展低碳經濟時,應該選擇零售業為突破口,利用其市場窗口的地位,輻射消費者和供應商,帶動整個鏈條的低碳化。然而,世界需要低碳,產業需要低碳,供應鏈的運行需要低碳,考驗著傳統供應鏈的高效管理。但是在我國以零售企業為核心企業的供應鏈中,本土零售企業并沒有把注意力轉移到低碳供應鏈上來。針對這個現象,本文試從我國本土零售企業與外資零售企業供應鏈管理案例對比研究著手,來挖掘零售商供應鏈的問題,從而提出建議。一 理論分析實施低碳供應鏈管理運營,不僅僅要實現企業利益的最大化,同時也要求實現供應鏈上各節點企業內以及企業之間各種活動都能以對社會產生最小的危害,同時與環境相容。因此,低碳供應鏈管理的理論基礎除了傳統的供應鏈管理理論之外,還應該包括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環境倫理理論。(一)供應鏈管理理論供應鏈這一名詞來自英文 supply chain,盡管到目前為止尚未有統一的定義。美國供應鏈協會對供應鏈提出以下定義:供應鏈是包括從供應商的供應商到顧客的顧客,對產品的生產與配銷相關的所有活動流程。英國著名的物流專家 Martin Christopher 在《物流與供應鏈管理》一書中對供應鏈進行了這樣的定義:供應鏈是指在將產品或服務提供給最終消費者的過程中所涉及到的上游及下游企業組織所構成的網絡。綜上所述,本文認為比較確切的定義應為:供應鏈是圍繞核心企業,通過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從采購原材料開始,制成中間產品以及最終產品,最后由銷售網絡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的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結構模式。全球供應鏈論壇對供應鏈管理提出的定義是:供應鏈管理是從最終用戶到最初供應商的所有為客戶及其他第三方投資人提供價值增值的產品、服務和信息的關鍵業務流程的一體化。我國的《物流術語》中將供應鏈管理定義為: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全面規劃供應鏈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并進行計劃、組織、協調與控制。對于供應鏈管理,雖有許多不同定義,但基本都認為是通過計劃和控制兩個重要環節實現企業內部和外部之間的合作,實質上它們在一定程度上都集成了供應鏈和增值鏈兩個方面的內容。本文認為供應鏈管理就是要人為地干預傳統的、自發運營的供應鏈,使它能夠按照核心企業的意愿,對相關的合作對象的工作流程加予整合與協調,以便實現整個供應鏈的運作達到最優的效果。然而,供應鏈管理畢竟不是單個企業管理,不能靠行政手段調和企業的關系,只能通過風險共擔,利益分享來增強供應鏈的競爭力。因而,供應鏈管理所體現的是一種集成的、協調的管理思想與方法,即通過各節點企業的合作共同發展成長而受益。(二)可持續發展理論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最先是1972年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聯合國人類環境研討會上正式討論的,自此以后,各國致力于“可持續發展”。最初,可持續發展是著重從自然屬性來定義,即所謂生態持續性。它指出自然資源和其開發利用的程度之間的平衡。1987年,布倫特蘭夫人主持召開了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要的能力的發展”。可持續發展在內容上涉及三個方面內容:可持續經濟、可持續生態和可持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就是通過在上述三方面協調統一,在發展中講究經濟效率的提高、生態環境的和諧、人類社會的公平并最終實現人類的全面發展。雖然可持續發展最早起源于環境保護問題,但經過時代的發展,它的內容除了環境保護問題之外,還有發展的問題,并把兩者進行有機的結合,最終演變成為一個關乎到全人類社會在經濟發展方面的戰略問題。經濟可持續發展方面:經濟發展是國家綜合實力的象征,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基礎。經濟的發展不僅僅是國家綜合實力的提高,社會物質財富的增加,而更應重視的是經濟發展的質量,即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協調統一。可持續發展要求拋棄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產和消費方式,以提高經濟活動中的環境效益為目的,節約資源、清潔生產、降低排放、文明消費。也就是說,要變傳統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成為集約型經濟增長模式。生態可持續發展方面:生態環境是可持續發展必須考慮的因素。不管是經濟發展,還是社會發展,都要與生態環境系統以及大自然的承載能力相協調。發展的方式必須是可持續的,意味著地球的生態環境也在發展中得到改善,而不是破壞,超出了生態環境所能承載的范圍。因此,可持續的發展是有限制的發展,沒有限制的發展就無法做到發展的可持續。在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理論中強調對環境的保護和改善,但不是傳統的以犧牲經濟、社會的發展為代價來維護環境的平衡,而是通過改變發展模式,力求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生態環境的發展相協調,實現共同發展。社會可持續發展方面:社會公平是環境保護的最終目的。就處于同一時間的人類來說,可持續發展是實現人類平等的使用自然資源,特別是最底層的貧困人民也能擁有享用自然資源的權利,從不同時間的人類社會來看,可持續發展是為了保障未來社會的人類也能自由使用和支配自然資源。雖然各個國家的發展層次不同,各種理論的分析角度不同,但對可持續發展中,“發展”的本質都有一致的認識,即提高人類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滿足人類最基本的資源需求,創造一個自由、平等的社會環境,享受教育、人權,并免于遭受暴力。也就是說,在可持續發展的理論體系中,生態可持續是發展的前提,經濟可持續是發展的基礎,社會可持續才是所有發展的最終極目標。未來,人類要通過不斷的可持續的發展,最終實現自然與經濟共同發展、自然與社會和諧穩定、經濟與社會健康統一。(三)、環境倫理學理論環境倫理是一門環境哲學,是在20世紀40年代提出。以關心人類與環境之間的倫理關系問題為重點,涉及的概念包括有法律、社會、哲學、經濟、生態及地理等方面的新興學科。環境倫理學主要研究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倫理關系,以及受人與自然關系影響的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以倫理學探討環境問題的學問。環境倫理學是屬于應用倫理學的其中一種,并且也是環境哲學的其中一項探討的領域,對環境問題從不同的立場來分析人類行為的學問,從以往簡單以人類為中心的倫理學延伸到包含自然環境的倫理哲學,其中探討領域擴大到法律、社會學、宗教、經濟、生態、地理等,并以環境為中心對道德倫理進行深入探討。在《環境倫理學進展評論與闡述》一書中,徐嵩齡認為:環境倫理學是一門新興綜合性學科,專門研究在一定的環境價值觀基礎上的人類道德行為規則。環境倫理學家希望人們能夠重新認識人類與自然環境的倫理關系,正確理解自然環境的未來價值,改變人類舊有發展方式,建立起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的新倫理關系,通過先進的科學技術,在滿足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改善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以解決人類面臨的環境危機,保證人類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在環境倫理學盛行的今天,企業為順應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環境倫理理念,在內部制定出綠色管理模式,在外部要求與之合作的生產企業也要嚴格實行綠色管理模式,以滿足企業環境保護的職責要求。二、案例分析(一)中國中外資零售企業供應鏈管理發展現狀1、業態發展情況外資零售企業初期進入中國時,大多采用大型綜合超市,這有利于形成客戶凝聚力,投入產出比中小型快,還能進行大批量采購,在當地建立自己的采購供應鏈,拉動市場消費能力。到了成長期,外資企業順應政府、市場需求,建立"中國化“的物流體系,新業態不斷涌現:包括折扣店、便利店、生鮮型超市、主體購物中心、倉儲會員店、專業店等等。外資企業本土化后,開始進入發展期,根據市場的需求變化對各個業態進改進,不斷地滲入本土消費者,同時擴大經營規模分攤成本,提高采購量降低采購成本,平均成本的降低,規模的報酬遞增效應得以顯現。我國中資零售企業在早期通過大膽的引進各種業態,使在初期的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