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當時經濟增長方式的看法 中國經濟仍將保持高位穩定增長
最近經濟調查顯示“第二季度GDP增長還是保持在比較高的一個水平,固定資產投資和CPI可能都是延續了第一季度的增長。經濟指標確實超出預期,但是短期內跟去年相比較,我們認為經濟增長是穩定較快。”7月15日,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在清華大學第二季度宏觀經濟研討會上做出上述判斷,這個判斷得到與會專家的認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研究員張立群分析,三四季度經濟增長也將處于高位穩定的狀態。從投資角度來看,受宏觀政策調控的影響,今年上半年投資增長總體是比較穩定的,未來投資也不可能出現大幅度增長。目前,市場供不應求的情況很少,在競爭和風險壓力下,投資者會比較謹慎;過去一段時間地方政府是固定資產投資的主體,地方和中央博弈,最后要有代價。在兩個因素的約束下,未來投資不可能大幅度增長。統計數字顯示,今年1-5月份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5.9%,相比去年30%的增長率明顯低下來。 “和投資相比,消費需求增長穩定性是很高的,居民家庭開支很少出現大起大落。所以我覺得未來消費會把經濟燒熱這種可能性很小。它是緩慢升溫,只能說這個增長的可持續性增高了。但是很難說因為消費升溫支持經濟大幅度升溫。”張立群說。 投資、消費、出口在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中,最大的不確定性就是出口。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經濟形勢研究室主任王小廣分析,今年下半年出口要面臨調整壓力。一個方面就是出口退稅政策的調整和人民幣升值,另一方面是世界經濟增長周期的變化,中國本輪經濟增長和世界經濟增長是同步的,如果世界經濟增長下降了,對中國市場的需求就會下降,中國出口增長必然面臨調整的壓力。 綜合投資、消費、出口的增長趨勢來看,短期內經濟增長幅度不會太大。不過,左小蕾指出,經濟增長的模式仍然沒有擺脫投資拉動。“今年以來,投資比GDP增長高很多,差不多一兩倍。”“從生產角度來看,重工業增長非常快。我們占能源消耗最大的六個部門的增長,主要是重工業,大概增長20%。重工業都是資本密集的,所以資本投資都是投向重工業,和服務業比例非常不協調。”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范劍平在發言中提出:“實際上每一次增長都是靠高能耗的產業拉動起來的,中國經濟增長沒有擺脫對傳統工業化途徑的依賴。甚至經濟結構有些方面是退化的。受能源和環境的約束,很難說這種傳統工業化的路徑到底還能走多遠。” 范劍平分析,依靠短期需求調控、提高利率和調整出口退稅率,是無法實現經濟增長路徑切換的。“只有體制改革的力度大到能夠使我們擺脫對傳統工業化路徑的依賴,才有可改變目前的狀況。”他建議今后要加快經濟、政治體制改革,按照科學發展觀建立干部政績考核機制,改革財稅金融體制和加快資源性產品價格的調整。他特別提到,“最重要的是改革勞動和收益分配體制,現在這種收益分配體制更偏向于資本所有者,如果不能得到改變,未來的這種靠資本和投資來推動經濟增長的傳統工業化的路徑,大家還會戀戀不舍。”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涵義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有三大涵義,一是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二是從外延型向內涵型轉變;三是以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 1.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粗放型指主要依靠擴張生產要素,從而實現經濟增長。它重在追求規模、數量、產值、速度、投入,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經濟增長的質量、效益和效率。集體型指主要依靠提高現有生產要素的效率,從而實現經濟增長。它的特征是,通過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的提高、管理水平的提高,達到經濟效益高、產品的競爭力強、環境污染程度小和通貨膨脹率低的目標。在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就是要改變過去一味追求上新項目、鋪大攤子,增加投入的做法,將工作重點轉移到提高經濟效益這個中心上來。 2.從外延型向內涵型轉變。外延型指眼光向外,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從而實現經濟增長。內涵型指眼光向內、主要依靠技術改造、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從而實現經濟增長。 3.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數量型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的數量、產值和速度,而忽視質量和效益。質量型注重產品質量及經濟效益的提高,產業結構的協調,謀求改善經濟增長效率。 以上經濟增長方式的三個轉變是統一的,在精神實質上,粗放型、外延型與數量型相容納,集約型、內涵型與質量型相協調。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現實意義
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低質量的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帶來了經濟效益低、資源浪費嚴重、生態環境問題突出、產業結構不合理、技術進步緩慢、產品質量低、通貨膨脹居高不下等一系列的問題,因此,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對于解決現實經濟生活中存在的深層次矛盾,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它將提高經濟運行質量。近幾年來,我國經濟的發展速度并不慢,但是實際效益較差,財政赤字和債務負擔很大,部分企業虧損嚴重,國有企業虧損面達45. 9%。改變這種狀態,唯有轉向集約型發展軌道上來。 2.它將促進經濟持續發展。若按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無論是資金、原材料還是能源都將出現較大的供需矛盾。據測算,如果“九五”期間經濟增長率為8%,那么按目前的能源彈性系數,能源供需相差達20%左右。而且,由于我國耕地、水和各種礦產資源的人均擁有量遠遠低于世界平均值,所以,靠高投入、高消耗來支撐經濟發展已經是難以為繼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將緩解資金、資源供給制約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解決經濟發展后勁不足的問題。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1/2/2 相關論文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1/2/2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工商管理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