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運輸論文 摘要 本文著重分析國內外鐵路在外部發展環境和內部經營管理中的差異性。以鐵路跨越式發展的核心理念為主線,以正在大規模興建的客運專線為主題,圍繞今后客運專線與既有鐵路的關系問題,提出客運專線與既有鐵路一體化管理的問題構想。依據路網完整性和調度指揮集中性原則,從增強競爭力、提高管理水平和營造外部環境等目的,分析了實施該戰略的必要性,并從客運營銷、運輸組織、生產力布局三個側面診釋了其主要涵義及具體任務。 改革開放以來,鐵路改革取得一定進展,昔日的壟斷地位已經被打破,其他運輸方式的競爭促使鐵路運輸業采取了一系列的競爭措施,使運輸效率有所提高.但是在鐵路運輸業內部,競爭仍然十分有限,主要表現在向鐵道部和路局爭運輸能力和政策,并非屬于市場化的競爭;即使是在十分有限的直接競爭中,無序競爭現象十分嚴重.規范有效的競爭機制亟待建立.為此,一種流行的觀點是鐵路改革必須引入內部競爭,辦法就是對鐵路采取各種形式的拆分.該文通過考察中國鐵路改革所受到的技術經濟條件、資源條件和組織條件的約束,分析了引入行業內部競爭觀點的理論缺陷和實踐缺陷,認為將引入內部競爭作為鐵路重組的依據存在片面性和實現難的問題,鐵路改革的依據應該是多維度的,必須考慮綜合效率、交易成本等諸多因素.通過對鐵路規模經濟和競爭效果的分析,該文提出以兼顧規模經濟與競爭活力的有效競爭作為鐵路重組的目標導向.文章站在整個交通運輸業的角度,論述了鐵路重要的是通過統一運輸市場塑造各種運輸方式之間完善的競爭格局,內部競爭只是鐵路實現有效競爭的一個方面,合理的經濟壟斷是鐵路保持競爭力的基礎.最后,文章結合鐵路運輸業的行業特性,從市場結構、企業行為、經濟績效三個方面提出了鐵路有效競爭的衡量標準,并從宏觀上給出了實現有效競爭的幾點建議,試圖為分析研究鐵路運輸業的產業組織政策提供參考. 該論文主要根據規模經濟、密度經濟和交易成本經濟學等相關理論,參照世界各國鐵路改革的經驗,首先得出中國鐵路改革必須走分解道路這一基本觀點.在對分解模式的選擇上,該論文所持觀點是:盡管"網運分離"是鐵路改革的目標模式,從理論上講最有利于公平展開競爭,但目前中國尚不具備直接實行"網運分離"的成熟條件;為了實現路局制與"網運分離"模式的順利對接,首先應該采取"區域分割"的過渡模式,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政企分開"之后,再逐步進行"網運分離"從而論文提出了"區域分割"的改革模式.確定采用"區域分割"的過渡方案后,根據中國鐵路運輸市場的特點,設計出北南中、北南西和"北京軸心"三個具體方案,并運用GIS系統方法,通過一系列指標比較,顯示"北京軸心"方案的優勢,最后,對"北京軸心"方案做出了具體實施計劃. 自八十年代初,鐵路企業在運輸市場的競爭地位不斷下降,嚴重制約中國經濟的發展。由于鐵道部長期實行的“政企合一”、“一體化”經營管理模式,加上鐵路自身的特點,現代企業制度建設進程緩慢,帶來企業內部的低效率、高成本、缺乏市場競爭力,經營效益不高等問題。在查閱了大量國內外有關鐵路改革的文獻資料,參加了一些社會實踐和調查研究活動,運用所學的管理知識,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提出了未來鐵路行業發展的方向。本文針對鐵路運輸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網運分離"的解決方案。主要研究內容如下: 1.首先提出論文研究背景與目的,闡述了本論文研究現狀與意義,給出了研究的思路結構和研究內容以及所涉及的理論與方法。 2.選擇當前世界鐵路改革模式中比較典型的且被認為較成功的國家:瑞典、日本和美國的鐵路加以分析,再結合中國鐵路現實情況,總結出中國鐵路改革可借鑒之處。 3.對現階段我國鐵路運輸進行的重組模式,運用系列理論進行分析,驗證其改革的正確性。 4.分析了目前我國鐵路企業重組中存在的問題——無規模經濟性,結合中國實情,借鑒國外鐵路改革成功的經驗提出今后中國鐵路運輸業重組模式選擇——“網運分離”,并提出了實現該模式的政策建議。目前普遍認為鐵路行業存在低效率問題,為此要求引入和強化鐵路行業內的市場競爭.鐵路目前所面臨的競爭壓力需要從定性和定量兩個方面給予分析.本文在邁克爾·波特的五種競爭"作用力"分析框架基礎上,加上運輸需求的波動性和政治壓力兩種"作用力"來定性分析鐵路所面臨的競爭壓力,同時用鐵路運輸的市場占有率變化和鐵路貨運收入率與運價率的差異變化來定量分析. 我國鐵路產業引入競爭機制法律問題研究 在我國,繼電信、電力等產業之后,鐵路成為改革的又一大焦點。鐵路行業政企不分的經營管理體制、投資主體單一且缺乏投資風險約束的投資體制以及嚴格的市場準入、價格管制等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鐵路運輸增長難以適應國民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甚至形成制約經濟增長的“門檻”。因此,鐵路體制改革刻不容緩。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寫成。 首先,本文研究了自然壟斷產業改革的基礎理論。從壟斷的詞義辨析入手,再用范圍經濟理論對自然壟斷行業進行了分析,該種理論認為在自然壟斷行業實行壟斷經營能節約社會成本,提高社會福利,為下文論述鐵路行業的產品或服務具有準公共產品性而具有壟斷的天然性作好理論鋪墊。同時對自然壟斷企業的特征進行了具有普遍意義的分析,如固定的網絡系統性;資本投資的巨額性和沉淀性;產品或服務具有很強的社會公共性等等。但是此分析的重點是自然壟斷行業內部業務的可競爭性環節與自然壟斷性環節的并存狀態,基于該特征,我們可以從中提煉出我國鐵路產業改革的思路,即鐵路行業的基礎設施,包括鐵路、橋梁、通信信號系統和調度指揮系統等具有很強的自然壟斷性環節和運營部門,包括客運、貨運、車輛等具有可競爭產品性質的環節應該分開規制,即“網運分離”的改革模式。 在第二章中,為了證實中國鐵路體制亟需改革,先對自然壟斷行業的弊端進行闡述,提出了三大弊端:即自然壟斷企業經營目標雙重性導致利益難以協調,經營者常為自身的利益而損害消費者的利益,同時由于外部競爭壓力缺乏導致了此類壟斷企業的內部競爭力不足。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產業分工的細化,自然壟斷企業內部自然壟斷環節和競爭性環節的分野日益明顯。鐵路產業作為天然的自然壟斷行業必然也具有類似弊端并在此形勢下其內部業務也出現壟斷性環節和可競爭性環節并存的局面。所以文章進一步對鐵路行業的經濟技術特征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指出我國鐵路產業的混合型調整模式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到了必須改革的地步,著重強調了鐵路產業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政企不分的經營管理體制和市場準入壁壘高、獨家經營、效率低下的詬病。并以鐵路體制改革的可行性分析為佐證。指出鐵路作為自然壟斷行業是自然壟斷性與可競爭性并存的,鐵路行業作為企業兼有公共性與企業性。通過本章的細致分析,為過渡到中國鐵路體制改革設想模式的提出提供事實和理論的支撐。 第三章,在研究了美國、英國、日本和德國等發達國家鐵路的改革歷程后對這些發達國家的改革經驗進行分析,并以此對中國鐵路的改革提供指示燈和警示的借鑒作用:其中政企分開是鐵路改革內容的重中之重,此措施是針對我國現行的“政企合一”鐵路運輸管理體制提出來的,因為這種僵化的管理體制使鐵路運輸企業難以成為自主經營的市場主體,企業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受到極大的遏制;同時應該在放松鐵路管制、引入競爭,運用價格杠桿調節鐵路運輸的供求系統和通過市場化融資建設發展鐵路產業的基礎上對鐵路行業管制機構權力的重新分配和劃分,具體地說就是下一章節提出的鐵路產業的政府行政管理職能、國有資產出資人職能和公共政策職能分別由鐵道部、國資委和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承擔的設想。 首頁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尾頁 1/3/3 相關論文
首頁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尾頁 1/3/3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工商管理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