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杜甫的詩學思想
三.評價杜甫的詩學影響及對后世的影響。 杜甫的詩中不僅反映百姓的窮苦,還表現出對人才的惋惜和崇敬。就像《蜀相》中,他發出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禁”的感慨。表達出對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嘆惋縱橫交織之情。與此同時,他還在自己生活都靠朋友或友人資助過日子的情況下,開創了“杜工草堂”。雖然設施簡單而陳舊,但足以見得他對人才的重視了。盡自己的力量為唐朝陪養才華橫溢的人才。讀杜甫的詩是凄涼而豪壯的,他代表了晚唐無數傷心欲絕的百姓們。他的一生雖然窮苦但他活著有意義。盡管現在的我們與杜甫所處的年代相差甚遠,但他這種胸懷大志,強烈的愛國熱情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摘要』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堪稱安史之亂中唐代 社會的畫卷,奠定了我國古代以時事入詩的詩史精神,因此,“詩史”這一稱號,為 歷代評論家所公認。從思想內容方面看,杜詩反映社會生活的廣闊與深刻,是古代詩人所無與倫比的。國步之艱難,生民之疾苦,個人之困厄,盡收筆底,愛國之情,躍然紙上。從藝術形式方面看,杜詩集我國古代詩歌之大成,是我國詩經發展史上承先啟后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主要意義、主要類型、、主要內容、表現思想、主要價值。 一.介紹杜甫的詩對中國文學的影響。 1,介紹杜甫的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他的祖父是唐初的著名詩人杜審言。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游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后,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他的詩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興盛走向衰亡時期的社會面貌,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鮮明的時代色彩和強烈的政治傾向。他的詩激蕩著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熾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犧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認為“詩史”,詩人被稱為“詩圣”。 2,杜甫的詩對中國文學的影響 在唐代詩人中有兩人的成就達到了詩歌創作的頂峰;一個是登上浪漫主義之巔的“詩仙”李白;一個是登上現實主義之巔的“詩圣”杜甫。 杜甫善于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并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復,標志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于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 二.概述杜甫詩詩內包含的思想及創作方式 1,杜甫詩包含的思想 杜甫一生寫下了一千多首詩,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別》、《兵車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麗人行》、《春望》等。杜甫詩充分表達了他對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會剝削者與被剝削者之間的尖銳對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千古不朽的詩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國人所銘記。“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這是杜甫對祖國無比熱愛的充分展示,這一點使他的詩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這種愛國熱枕,在《春望》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現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別》中,對廣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愛國精神的歌頌,更把他那顆愛國愛民的赤子之心展現在讀者面前。出自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對統治階級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禍國殃民的罪行,必然懷有強烈的憎恨。這一點在不朽的名篇《兵車行》、《麗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一個偉大愛國者的憂國憂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現。杜甫的一些詠物、寫景的詩,甚至那些有關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詩中,也無不滲透著對祖國、對人民的深厚感情。總之,杜甫的詩是唐帝國由盛轉衰的藝術記錄。杜甫以積極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實、深刻地反映了極為廣泛的社會現實,無論在怎樣一種險惡的形勢下,他都沒有失去信心,在我國悠久的文學史上,杜甫詩歌的認識作用、借鑒作用、教育作用和審美作用都是難以企及的。 2,杜甫的創作方式 在游歷時期,他寫了許多漚歌祖國大好山河的詩,這是他愛國的一個方面。在長安,他一呆就是1O年。這1O年間,他思想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逐漸認識了社會黑暗,開始用詩歌反映人民的疾苦,揭露封建社會種種不合理的現象。這個時期的代表作有《兵車行》。《麗人行》等。《兵車行》,詩句寫得有聲有色,生動形象。那種生離死別的悲慘情景,令人目不忍視,耳不忍聞。深刻地揭露了唐玄宗長期以來窮兵黷武,連年征戰,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反映了人民對不義戰爭的憎惡和詛咒。《麗人行》揭露了楊貴妃、楊國忠荒淫奢侈腐化的生活。詩中反映了詩人對統治階級的強烈憎恨。唐玄宗只知道花天酒地,過著荒淫無恥的生活。他大封楊家的結果,使得楊家“炙手可熱勢絕倫”,杜甫這樣有力地揭露真是人本三分。 “安史之亂”后,杜甫被叛軍抓住,押送長安。一面是過著俘虜的生活,一面是對國家前途的無限憂慮和對家人的深切懷念,雖然面對著長安的春天景色,只能使他更加傷感。于是,便抒寫了下面這首五言律詩:“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這千古名句,出自詩人的肺腑,也撞開了千千萬萬個讀者的心扉。這和后來“安史之亂”快結束時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相比,就更加看出詩人的愛國之情。杜甫在四川梓州聽到官軍收復了失地,高興極了,寫了這首詩。“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詩人聽到這消息,涕淚縱橫,興高采烈,又要“放歌”,又要“縱酒”,心情輕松愉快,簡直象年輕了十幾歲之樣。詩人的愛國之情,溢于言表。 他是悲哀的,唯一一次表達歡喜的<聞官軍手河南河北>也在以后歷史無情的戲謔中顯的如此蒼白.他是心系國家百姓,沒有理由的心系蒼生,“詩圣”這個稱號非他屬誰?他“圣”的不僅僅是“詩”,還有他的“心境”。杜甫是偉大的,即使他沒有什么建設性的活動。可他的思想,他在精神層面是常人不所及的。 可是,那些悲哀、那些壯志、那些豪情都是他的,都已經過去了,那些人民的困苦也都沒入了歷史的長河中。正如他一樣,我們這個時代的人都會有自己的生活和悲哀,他的那些是一個境界,一個遙不可及的層面,與我們原理了。人們不斷地總結歷史、回顧歷史,不是為了回顧而去回顧,而是為了這些有關精神的能更激勵下載的人。推進下載這個即將成為歷史的“現在”發展。所以。欣賞過了的那些,贊嘆過了那些日子還是要過自己的了。 所以,看過杜甫后要說的不是感嘆這個世界凡人的為人,而是要說,那些才華,那些精神已深深地埋在被感觸人的心地,那些人會通過行動創造“歷史”。感謝杜甫。 參考文獻: 1,《詩圣--憂患世界中的杜甫》 韓成武著 河北大學出版社 2001年8月 第一版 2,《中國探索詩鑒賞》 陳超著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9年5月 第三版 3,《教學文摘》 徐紹國 中國青年日報社 2005年4月 第二版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