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孟子》的辯論技巧-----之散文的論辯色彩
在戰國時期誕生了一部影響深遠的著作《孟子》。這部作品在很久以后被人們發現并且研究,發現了在這里面蘊藏的巨大思想寶藏。今天本文將重點圍繞關于孟子散文的論辯技巧展開討論研究,著重探討它的主要特點,并就此延伸出一些筆者自己的思考,從而引發更多讀者關于這部洪篇著作的思考。 一、對于孟子的生平簡介和關于作品的概述 [摘 要] 本文從對于孟子散文論辯色彩風格的分析入手,主要討論了孟子散文的五個特點,逐一展開,層層推進,并在筆者的淺析后對于孟子散文所存在的不足進行了思考。至于更為深刻的理解還有待于以后的深入研究。 [關鍵詞] 孟子 論辯特點 影響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今山東鄒縣)人,是儒家學說的集大成者。他在理想、授徒與周游列國的經歷上與孔子頗有許多相似之處。孟子所處的戰國時代,列國紛爭,刀刃相見,戰亂不息,社會風氣唯利是圖,名利欲望泛濫成災,道德倫理淪喪殆盡。作為思想家的孟子,在中年后期,懷著憂國憂民和宏圖抱負,周游列國,宣揚‘性善’、‘仁政’、‘民貴’、‘內賢外王’的王道思想,欲以此拯救人民和社會,匡扶正義,然而在戰亂紛爭的亂世,他的學說不被統治者所接受,于是晚年后的“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1)[ ]。” 孟子不但是一位“人性本善”的倡議者,他反復論說了人如何能在道德上與天地合一的問題,“孟子認為人性是善的,人是天地創生的,含有天地之德,但這種德只是一種根芽,需要加以培養,才能得到充分發展,最終成賢成圣,這就是儒家的修身之學(2)”而且是一位“仁者無敵”的論辯者,司馬光說“子思孟子之言,一也。夫唯仁者為知仁義之利,不仁者不知也(3)。”還是一位“理想主義”的癡狂者,他認為“為政總要教民,這是一個基本原則(4)。”更是一位“撥亂反正”的圣戰者。他“浸浸乎要把自己來配天,他是存心想做第三世教主的,且看《孟子》最后一章以承堯、舜、禹、湯、文王、孔子自任,便可知道(5)。” 孟軻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合著而成的《孟子》,因孟子在先秦時“跟當時大多數失敗的游說之士一樣,沒有人注意他(6)”,以至于此書在秦始皇焚書坑儒時不被重視而幸免于難。“大黃金時代結束后,被儒家學派尊為經典之一,孟軻才被人記起來,而且尊奉到僅次于孔丘被稱為‘亞圣’的地位(7)”。后來學者們在研究先秦學術時,不管是政治經濟,還是哲學文學,或者是農業工商,沒有不去接觸《孟子》的。他是諸子散文中的重要典籍之一,內容豐富,博大精深,猶如一顆特別燦爛耀眼的明星,閃爍在眾星之間。孟子這位光彩奪目的儒家思想學說的集大成者,具有崇高的民族氣節,由于他倡議的是一個國泰民安、以理以德服人的封建民主社會,所以孟子是封建統治者頂禮膜拜的圣人之一。“孟軻卓越的貢獻在于他強調經濟成長的重要性,認為經濟衰退,道德即跟著衰退;道德衰退,社會秩序即不能維持,國家即受到傷害。政府和君主的第一樁重大的責任,是使人民安居樂業。如何使人民安居樂業,孟軻提出“仁政”,他主張盡量少用刑罰,盡量減少賦稅,使人民安息。他厭惡他所處的戰國時代,希望回到古時候儒家學派所稱頌的伊祁放勛和姚重華時代(8)。”后世學者對于孟子是贊揚的,韓愈說“孟氏醇乎醇者也;荀與揚,大醇而小疵(9)。” 《孟子》散文“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筆帶鋒芒,富于鼓動性,有縱橫家,雄辯家氣概,充分反映戰國時代尖銳激烈的階級斗爭(10)。”他“善設機巧,引人入彀,先縱后擒,使人無法躲避(11)[⑩ ]⑩。”“他用層層追問、步步逼緊的方法進行論戰,有時竟弄得齊王只好“顧左右而言他(12)”。這樣辯才無礙的學者,是頗有戰國策士之風的。他用“譬喻來陳說事理,辯論是非,既吸引人們的注意,又加強了說服力(13)”。“但孟子用譬喻不是簡單的、一般的,而是復雜的、多樣的。舉其較特殊者,有整段用比的(14)。”所以趙岐說:“孟子長于譬喻(15)。”“此外,《孟子》的文章語氣極為逼真(16)。”“大都接近口語,十分生動而有風趣(17)。”孟子就是用這些大量的論辯來完成他的理想主義的闡釋的。 二、對于孟子散文論邊色彩主要特點的分析 “好辯”的色彩是《孟子》的突出特點,他的好辯是建立在他的“仁政”、“性善”之上,理大而言順,加上孟子博覽群書,見多識廣,旁征博引,善用現實中的淺顯之事作比,故有“善辯”之論。但孟子自己說他“予豈好辯?予不得已也(18)。”孟子好辯,在他理直氣壯、有大道、明事理的條件下,“成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說“我知言,吾善養浩然之氣。”是因為“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放淫辭,以承三圣者(19)。”他是用言說來傳載自己的思想。“孟子口才之雄辯,即使在其書面語言的表達上也充分體現出來。孟子的文章,語言生動、個性鮮明、流暢犀利、氣勢磅礴,這使得《孟子》一書在中國文學史有很高的地位(20)。”“就事論事,無論從邏輯推論、語言技巧、判斷能力、應變策略諸方面看,孟子都稱得上是一個辯論高手(21)。”“孟子‘好辯’表現在許多方面,如與人討論、政治游說、思想爭辯等(22)。”可見孟子的確是一個善言的行家。 《孟子》散文“善辯”的最大的特色是文章的氣勢。“磅礴、蒼健、雄辯滔滔、富有力度是孟子文章氣勢的基本特征。這樣的氣勢,既是百家爭鳴、諸子橫議、政治空氣較為自由的特定的產物,又是孟子鮮明的性格特征的表現(23)。”孟子對現實的批判,就像是揮戈舞合劍,鋒芒畢露,咄咄逼人。例如他批判宣王的統治,窮追猛打,步步緊逼,最后竟逼問得齊宣王無言以對,只好“顧左右而言他(24)。”但是,由于孟子的犀利言辭的深處凝聚著一股愛民的情感,所以“孟子散文的鋒芒總是顯得凝重而沉厚(25)”。“孟子素以好辯著稱,他的論辯對象主要是諸家學派。這些諸子在當時都是有理論、善言辭的知識分子。與他們的論戰比同諸侯談話要困難得多,必須以精辟的思維,切中要害,才有可能取勝(26)。”孟子往往能十分準確地抓住對方致命的弱點,給以猛烈的一擊。這些特點表現在文章中就形成了雄辯滔滔、剛勁犀利的氣勢。 孟子的散文論辯色彩,通過其“善辯”的堂堂之陳,正義之旗,讓其真理成竹在胸,萬物蒼生,雨露滋潤,舍我其誰!對于孟子的論辯技巧,我們結合《孟子》一書的典型例子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分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論證。 1、取譬設喻,富于形象化。 (1)《孟子》善于取譬設喻,用富于形象化的語言說理敘事,是孟子散文的一大特點。在諸子散文中,運用譬喻較多的首推莊子和孟子。孟子的譬喻不僅使文章增色生輝,而且極為后人所推重,這些幽默生動、妙趣橫生、寓意深刻的譬喻以其極強的生命力活躍在現代語言中,對豐富語言的形象性,促進語言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孟子》運用譬喻有這樣幾個特點: 其一是根據談話的不同對象、不同內容而設喻,不拘一格,看似信手拈來,實則頗具匠心,所用比喻對其所比之事、所說之理起到烘托深化的作用。例如:“孟子謂高子曰:‘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27)”在這里孟子用山間小路喻一個人的求道也是如此,如果不能堅持,不能專一,人的心也會被堵塞。再如“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28)”。在這里,孟子為了提出他的著名的四端說——仁、義、禮、智,用水火作比,來說明凡是具有這四個開端的人,要是知道把它們都擴充起來,那就會像火剛開始點著,泉水剛開始流出一樣。如果能夠擴充它們,就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去擴充它們,那就連自己的父母也無法奉養。這個比喻非常貼切,寓意也很深遠,至今仍有不小的啟發作用。 其二,孟子常用一些看似離奇古怪、荒誕不經的比喻來強化自己的議論中心,吸引談話對象的注意。例如千古名句“‘挾泰山以超北海’和‘為長者折枝’(29)”南懷瑾說“孟子引用這種譬喻,粗看起來,很像一個童話故事,沒有什么了不起。其實,內涵很深。這正是孟子暗示齊宣王,你有此權能,不是做得到做不到的問題,只是你肯做不肯做而已。以你現在的國力和所處的政治環境而言,并不是沒有推行王道政治的能力,就像不愿為長者折枝一樣,是你不肯去實行,而不是沒有實行的能力(30)。”在這里,我們就是通過這種看似荒誕怪謬,古怪離奇的比喻,把抽象的“行仁政”的道理形象化,把復雜的事理說得非常簡單明了。 其三,孟子還善于用一些完整的故事設喻。這些比喻故事情節生動引人入勝,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有很強的文學性。例如眾所周知的“揠苗助長(32)”的寓言,全文沒有直接的諷刺之辭,然而卻使人聞到了極濃烈的辛辣味道。孟子告訴我們世上不幫助禾苗生長的人實在很少。那些認為培養工作沒有好處而放棄的,就是不鋤草的人;那些不按照規律硬去幫助生長的,就是拔苗助長的人。這非旦沒有好處,還害了它們。孟子借此來解說他的“浩然之氣(33)”如果能“直養(34)”的話,它就可以充塞于天地之間;如果心有愧疚,它就會變得軟弱無力。這種比喻將深奧的政治哲學融入淺顯的故事中,讓人產生頓悟的感覺。 其四,孟子熟讀《詩經》,他不但引用其中的經典名句,還借用《詩經》中的“賦、比、興”手法,“欲言此物,先喻彼物”。如“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風必偃”(35)在這里,孟子借用“風”與“草”之比說明,一切事情取決于自己,本人意志、信心具有很大的作用。再如“饑者甘食,渴者甘飲(36)”。許登孝說“孟子借饑渴為妙喻,教人清心少欲,方能安貧樂道。人的內心不以貧賤之故而動其心,而能忍情節欲,保持其清心明理的本性,就能做到守正遠邪,不為茍求之事;雖富貴不如人,亦不會憂心忡忡。(37)”在這里孟子用身體會受外界的影響而偏離正常感覺為興,來比喻人心也會因受外界影響而偏離其正常的狀態,在維持本善之心,這便是儒者的良心了。二者交相輝映,渾然天成。 2、巧設機關,引人入勝。 孟子一直在設置一個“陷阱”,這個陷阱里裝的東西是孟子奉行的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孔子的學說思想,是推行仁政,講求仁政,期望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孟子為了這個“陷阱”的設置,他正如一名高明的獵手,對于他所要捕獲的獵物,他早已成竹在胸,他在難以馴服的猛獸的必經之路巧設機關,布下陷阱,引其進入圈套,然后讓獵物在圈套里搖尾乞降。戰國七雄之間的兵戈相見,對于欲以擴張土地統一別國的野心的君主,孟子用他“民貴君輕”的儒道思想,旁敲側擊地讓這些國君們行仁道,做明義之君,用他善辯的言辭,在與國君們對口舌之陣中,讓其理屈詞窮,甘敗下風,這和孟子的論辯陷阱設置有很大的關系。這里從三個方面論述: 其一,《孟子》全書在與梁惠王的短短五節言論中,機關的巧設正如一篇構思精妙的散文,天衣無縫,使初出游說的孟子一鳴不凡,成為轟天絕響,充分表現了一個儒家的風范。梁惠王在第一次與孟子見面時,對孟子是不禮貌的,他不稱姓名,直稱“叟”,這是“不表示尊重(38)”,并且急功近利,首先問孟子“利”的求得。孟子不慌不忙,引其進入圈套,娓娓述道,抓住梁惠王的心態,讓“梁惠王大概受了孟子的影響,每談一次話,態度就好轉一次(39)。”經過“利義(40)”之辯和“談享受(41)”之后,在他們第三次談話中,梁惠王用未解決根本問題的方法對待老百姓,問孟子他的國家為什么人數不見增多,孟子說只要你認真實行“仁政”,那么天下的百姓自然會來歸順于你的。在這里,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42)”的戰爭譬喻反問梁惠王,“等于設了一個圈套,先把梁惠王套住,這是他談話技巧的高明,如果寫文章,則是一種有層次,設伏筆的手法。由此足見孟子這個人不是后世一些腐儒所說的那樣迂闊(43)。”然后孟子提出了實用仁政的辦法“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44)”“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頌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45)。”到了第四次談話,梁惠王便虛心地向孟子請教治國方略。在這里,孟子以問代答,循循善誘,用話扣住惠王,最后尖銳指出:惠王治國根本沒有做到“為民父母行政”的標準,反而有“率獸而食人”之弊,不關心民眾,只知道享受。孟子用孔子的“始作俑者,其無后也乎”作比將梁惠王引入“仁政”的“陷阱”之口。在最后一次談話中,梁惠王講述家史由勝至衰,他將報仇雪恨,故向孟子請教。孟子直接敞開了“陷阱”的口袋迎接惠王,他回答,主張“施仁政于民(46)”只有這樣才能“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47)。”達到“仁者無敵(48)”的境界。正當孟子用“仁政”的思想成功地虜獲了惠王,可是惠王死了,對于“望之不似人君(49)”的襄王,孟子淺嘗而離去。 其二,同樣為了虜獲到齊宣王為民行“仁政”,孟子同樣也為他張羅了一張智慧之網。孟子包容“好貨(50)”、“好勇(51)”、“好色(52)”的齊宣王,順著他的脾氣來,南懷瑾說“孟子注重教化,但絕不是一個迂闊的人。”他比喻說“齊宣王善打太極推手,把不喜歡聽的東西馬上推開。而孟子則以‘打蛇貼棍上’之法,順著你來,即使你齊宣王再有其他借口,孟子照樣可以對付(53)。”但對他羨慕祖宗“霸業”避而不談,因為孟子要將齊宣王引入“仁政”的大網里,而不是憑借武力,大開殺戮的霸王之業,在廣為招賢納士引進各門學術思想的齊宣王的“稷下學宮(54)”之中,要說服宣王是有很大的難度的。但是孟子卻不畏強權,讓宣王理屈詞窮,其中論辯的過程是很精彩的。摘錄一段文字如下:“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王曰:‘棄之。’曰:‘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55)。”在這里孟子是要讓齊宣王說:“如果一個國君不稱職,那么就撤掉他!”可是一心要行霸業的宣王是不會說這樣的話的,只好“顧左右而言他”了。從而掉進了孟子的仁政的大網之中。 其三,在“百家爭鳴”的戰國中期,諸子各言其說,互相排斥抵觸,孟子為了宣揚儒家思想,與各派相論辯,在論辯過程中,孟子利用陷阱設置,引人入圈套,打敗了自己的反對者。其中與農家學者許行的學生陳相的辯論,對陳相的“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56)”,孟子采取層層追問的方式,將陳相逼到懸崖上,陳相的“否,以粟易之(57)。”之言,讓自己掉進了孟子的語言陷阱里。孟子指出陳相理論的內在矛盾,強調了隨社會發展產品交換,出現社會分工的必然性,從而得出“勞心”與“勞力”(58)分工的著名論斷,他代表了一種社會進步思想。而孟子與墨家的告子的“性善”之辯,充分顯示了孟子的“善辯”天才,他將巧設機關的技巧運用到了極至。告子的“生之謂性(59)”指人之初性是相同的,沒有善惡之別。孟子先以“白之謂白”來比“生之謂性(60),”然后又以“白羽”、“白雪”、“白玉”(61)之白來問是否相同;告子沒有明白孟子的真正用意,即沒有分辯三者之間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所以貿然同意,上了孟子的圈套。孟子馬上抓住了告子的錯誤,用犬、牛也是生而有稟性,難道與人性也一樣嗎的逼問,使告子陷入了被動。而對于“義”的理解,告子是凡事物的性質是這樣而我的認識也是這樣,那就是“義”,如“彼長而我長之”、“彼白而我白之”,這是事實判斷,所以是外在的。但孟子理解的“義”是“四端”說的“羞惡之心”,那是價值判斷,必須是內在的。徐洪興說“本來兩人是各說各的,但是孟子的論辯技巧高明,把辯論引向了純講價值判斷的‘長人之長’一點上,而不去談‘白馬之白’,‘白人之白’這些事實判斷的問題。告子也不明就里地跟著去講什么‘長楚人之長,亦長吾之長’,這就落入了孟子的‘圈套’(62)”。在這里孟子的陷阱設置有一個特點,就是不從正面去申論自己的觀點,而是以抓住對方的弱點,改變對方的概念等方法來取得主動的。這正是孟子的高明之處。 對于“食色性也”之辯,錢穆說“朱子曰:‘飲食男女固出于性,然告子以生為性,則以性為止于是矣。因此又生仁義內外之說,正與佛家言以作用為性,義理為障者相類。孟子不攻其食色之云,使彼知義之非外,則性之不止于食色,其有以察之矣。’今按:此條即上引所謂偏全之異也。人茍知仁義之同為性,則以食色為性亦無害。又何嘗要摒棄食色以見人生哉。竊謂朱子此一辯,亦可謂于發明孟子論性善有大功(63)。”在與告子的兩辯中,都以告子辭窮而終。可見孟子在當時是以“好辯”中的巧設機關,引人入圈套而非難別人的人,據現在的七篇書看來,他真有點名不虛傳。他不斷地在和人辯,和淳于髡辯,和告子辯,和許行的弟子陳相辯,和墨者辯,和自己的門徒辯,辯得都很巧妙,足見得他對辯術的非凡研究。 3、論辯嚴謹,闡述邏輯。 論辯的邏輯性,公孫龍“白馬非馬(64)”之辯,馮友蘭說“‘馬’這個字是表明一種形狀,‘白’是表明一種顏色。表明顏色并不表明一種形狀,因此白馬非馬。這個論辯強調的是‘馬’、‘白’、‘白馬’三個詞的不同內涵。‘馬’的內涵是一種動物;‘白’的內涵是一種顏色;‘白馬’的內涵是一種動物且還具有一種顏色。由于這三個詞內涵不同,因此白馬非馬(65)。”那么孟子論辯也是具有很強的邏輯性的,作為儒家理想主義的代表者,他說如果國君缺少領袖的道德品質,那么百姓有一種道德的權利進行革命。這時候,如果把國君殺掉,只是殺一個不義之人,不算“弒君(66)”。像這樣的邏輯論述在書中頗多。 其一,抽絲剝繭,層層深入論證,前后論辯邏輯思維緊密相連。孟子在講述一個人應該如何修養或做學問時,說“君子以道來深造自己,目的是要使自己把握道。自己把握了道,就能處于道而不動搖;處于道而不動搖,就能積蓄深廣;積蓄深廣,就能取之不盡,左右逢源。所以君子要使自己把握道(67)。”同樣孟子說“食而弗愛,豕交之也;愛而不敬,獸畜之也。恭敬者,幣之未將者也。恭敬而無實,君子不可虛拘(68)。”用“愛——敬——恭——有實”的邏輯論證,步步深入,達到自己的論辯效果。孟子的心性理論也是用這樣的邏輯闡明的,他的邏輯順序是“盡心知性——知性知天——存心養性事天——修身立命(69)。”徐洪興說這個邏輯“按孟子的觀點,通過向內心的追求、思索,就可以把握人的善良本性,而把握了人的善良本性,那就是知道了‘天命’。而保持本心、培養本性,就能做到行事符合于‘天命’。‘天命’不是個人所能左右的,長短難定,但不必懷疑,人只能盡力去做到‘知天’、‘事天’,即盡心、養性,這就是對‘天命’的基本態度,有了這種態度也就可以安身立命了(70)。” 其二,采用類比推理的邏輯方式,用孟子的話說是“凡同類者,舉相似也(71)”。即根據對象某些屬性的相同而推出其屬性也相同的間接推理。孟子的“性善論(72)”的著名論證就是用這種方法。“屨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口之于味,有同耆焉;耳之于聲也,有同聽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73)。”孟子以人的腳形相同而推出鞋的形狀也相似;以人的味覺、聽覺、視覺的相同而推出人心的“同然”。然而真正關鍵還在于“圣人與我同類”這一點上,而圣人又“先得我心之所同然”,這個“同然”就是“理”和“義”;既然人心的“同然”是理和義,那說明仁、義、禮、智是人所固有的;所以,人性是善的。徐洪興說“孟子的這種論證方法,具有很強的精神感召力,往往能引起人們的共鳴,如宋代大儒朱熹在他少年時代,讀到‘圣人與我同類’之語而倍感振奮‘喜不可言(74)’(75)”。 其三,孟子的邏輯層遞性,“就文章的風格說,論述精辟,語言精煉,具有極大的說服力、震撼力,充分體現了孟子的雄辯風格(76)”。在討論民心向背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77)”的千古名篇里,具有很強的邏輯推理性。孟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78)”,強調“道”的“得”與“失”,還在于強調“民”這個重點上,因為無論“天時”還是“地利”,終不及“人和”,因此這是孟子的一個“重民”思想的一個反映,他把人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上,正好擊中了各國政治的要害。這其中包含的不少至理名言和強烈的邏輯論證,自古及今,其引用頻率是相當高的,由此可見對后世影響之深遠。 4、善用邏輯,氣勢浩蕩。 《孟子》使用的表達技巧、修辭手段也是多樣化的,這對于加強文章的表現力起了很好的作用。這些修辭對于了解當時的社會和興起的游士集團有很大的幫助,這些形象的修辭手法的運用,讓我們真實地了解到“春秋戰國時代知識階層的興起,及其特有的性格與實際的活動,描繪出知識分子與現實層面之間的交涉情形,可以清晰地凸現出孟子的道德勇氣與抗議精神(79)。” 首先,我們來理解孟子對比手法的運用。第一,有古古之比,如“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跖之徒也(80)。”將古代的舜與跖作對比,達到孟子的“無他,利與善之間也(81)。”的倡義斥利的論辯。這種對比,類同孔子“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義(82)”。第二,有今古之比,如在與齊宣王談話中,將“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民以為小也(83)!”和“寡人(齊宣王)之囿,方四十里,民以為大(84)。”作對比,展示了同一件事而引出的不同結果,以此來說明:問題的關鍵不在娛樂本身,因為同樣是娛樂,施恩惠于百姓的君主還是能得到百姓的衷心擁戴;使百姓困苦的君主得到的卻是百姓的反感乃至唾罵。由此引申開去,能“與民同樂”的君主,也是能稱王天下的。第三,有今今之比,如“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 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85)。”這是孟子闡述君臣關系的名言,他用排比加對比,用君臣不同遇合回報作比,“手足”對比“心腹”,“犬馬”對比“路人”,“土芥”對比“寇仇”,“表明早期儒家思想絕對不是為帝王的絕對權力服務,而相反是處處要制約帝王權力的,只不過沒有找到相應的有效的制約機制(86)。”第四,有物人對比,如“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達(87)。”用“流水”和“君子”作對比,講述境界的問題,人只有達到一定的層次才會有一定的境界,“圣人之道雖然宏大,境界甚高,卻是有根基的(88)。” 其次,對于《孟子》中排比手法的揮灑自如,我們不得不佩服孟子“善辯”的思想沉厚,知識宏博。比如“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驅猛獸而百姓寧;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89)。”孟子用雄文滔滔的排比來說明“繼承禹、周公、孔子三位圣人,就要端正人心,根絕謬論,反對偏頗的行為,駁斥荒謬的議論,這就是圣人的門徒(90)。”再如“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91)。”在這里,孟子講的儒家修身原則“反求諸己(92)。”它強調的是,當我們遇到任何問題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應該檢討自己在哪方面存在著不足,然后加以改正,那樣做事才會取得成效。孟子用“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93)!”的排比表現了他的凜然正氣,再有“故曰:責難于君謂之恭,陳善閑邪謂之敬,吾君不能謂之賊(94)。”顯得蒼勁有力。 最后,對偶句式的運用在《孟子》散文中也是很常見的。比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95)。”孟子在這里用中國古代讀書人守身處世的兩種理想原則,體現了儒家的高尚節操。再如千古名句“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96)。”“生于憂患,死于安樂(9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無幼,以及人之幼(98)。”采用對偶句式,簡潔明快。 5、一議一述,相得益彰。 就事論事,無論從邏輯推論、語言技巧、判斷能力、應變策略諸方面看,孟子的確稱得上是辯論高手。他“好辯”表現在許多方面,如與人討論、政治游說、思想爭辯等,而這些表達,孟子將事實和理論論據相融會,水乳交融,互相補充,收到了很強的效果。 對于齊宣王伐燕之事,孟子的理論論據是“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99),”接著加上事實論據“古之人有行者,武王是也(100)!”作補充,然后再用理論論據說“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之(101),”又補上“古之人有行者,文王是也(102)!”作為實事論據,將二者有機地融為一體,來勸導齊宣王施行仁政,如果讓燕國百姓高興而吞并,就吞并他,其原因是讓燕國之民免于窮困。反之,如果讓燕民蒙受的災難更深重,那他們就只好避走他方了,“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103)。”后來齊取燕勝后,導致眾諸侯謀救燕的急勢,齊宣王向孟子求救策略,孟子便通過古時的事實論據“湯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歸市者不止,耕者不變,誅其君而吊其民,若時雨降,民大悅(104)。”來說明行仁政的必要性。然后在理論上的對齊王的預言“若(對燕)殺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齊之強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謀于燕眾,置君而后去之,則猶可及止也(105)。”孟子讓齊宣王用“仁者無敵”的無形武器來化解眼前的急勢,可是齊宣王在燕國卻不行仁政,最終導致“燕人畔”,使齊國成為眾矢之的。從而后來發生的歷史事實論證了孟子的預言的真實性,證明了孟子“善辯”的縝密準確。 從上面五點論述我們還可以看出,孟子的散文論辯特色不是在某一個點,某個面的單一論辯,而是許多論辯技巧綜合統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種論辯的技巧相互滲透,完善統一,為孟子的儒家思辯作傳載工具。這便體現了《孟子》散文的“善辯”的特點,體現了其中的感情充沛,語言犀利,明白曉暢,雄辯滔滔等諸多特點。 三、總結并進行批評思索 總之,“孟子的文章在中國文壇上也有很高的地位。他和莊子的 散文,一莊一諧,是屹立在中國文化大地上的兩座高峰,也是中國散文的光輝典范。后世的唐宋八大家韓、柳、歐、蘇等,也都是不同程度地從孟子的文章中吸取了豐富的乳汁和養料,才發展壯大了自己。宋儒程明道稱孟子有“泰山巖巖”的氣象,這是因為孟子有浩然正氣,是剛毅的,故其文有陽剛之氣(106)。”孟子的文章也確乎如此,它宛如巍峨的高山、浩蕩的流水,既正氣凜然,而又不乏機智幽默;既義正辭嚴,而又活潑流暢,讀之使人蕩氣回腸,豪情頓生。如果文字的語言論辯沒有特色,那么很難達到這樣的效果。 《孟子》散文也有他的不足之處,比如語錄體的形式,未改變《論語》的體裁,顯得散亂而不集中,有的相同的論點散落在不同章節,要綜合歸納才能全面把握。《孟子》的仁政思想在戰紛爭的戰國時期是行不通的,所以它在當時如其他諸子一樣不被重視,正如高專誠說“可惜的是,在‘人和’的定義中,孟子過分強調了得道,卻未曾注意到政治制度的問題。當時,法家人物之所以在各國得勢,就是因為他們對于各國的政治體制作了程度不同的改革(107)。”另外孟子在與許行弟子論辯中“以所謂中原‘正統’自居,語氣中不無傲慢之處,而‘南蠻鴃舌之人’更有人身攻擊之嫌(108)。”另外在他的書中,還有所謂“無父無君是禽獸”,自然是溢惡之辭;而“率獸食人,人將相食”,也不免近于危辭恫脅。徐洪興在孟子論說其“性善辯”中說“僅從論證本身而言,孟子的方法是有不少漏洞的,譬如,孟子認定人心‘同然’是理和義(109),但他并沒有說明人心之‘同然’為什么必然是或必須是理和義?正因為存在著問題,因此也勢必會引起后世不少人的反駁和批評(110)。”“儒家主張義利之辯,但他們也常自陷于矛盾之中。孟子不以梁惠王言利為然。但他自己卻向梁惠王提出了一個現代人所謂的經濟計劃,欲使人可以‘衣帛食肉’、‘養生送死無憾’。孟子豈不是亦是言利(111)。”“另外對于齊王伐燕之事,齊國出兵之前,有人問過孟子,孟子說當時只問燕是否可伐之,自然回答可伐,未問齊能否伐之,如果問的話,將回答不能伐。再問誰能伐之,將答以“為天吏”。天吏不是世間存在的,所以孟子的話實際上是詭辯(112)。”另外對于“仁者無敵,王請勿疑。”的解釋,李幼蒸說“在此句中,孟子分析的錯誤特別表現在混淆了倫理關系和力勢關系,以致違反了普通歷史學常識。其指道義層上之無敵,非指力勢層上之無敵。孟子此類夸張語氣所傳達的不是客觀認知,而是主觀愿望,類似于仁者對人類良知的強烈呼喚(113)。”雖然《孟子》存在這些缺點,但是與《孟子》散文在中國歷代的成就比,正如九牛與一毛,是微不足道的。 《孟子》散文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不朽的一筆,在戰國亂世,它欲“憂百姓之禍而欲安其危也。是以負鼎俎,囚拘匍匐以救之。故追亡者趨,拯溺者濡。今民陷溝壑,雖欲無濡,豈得已哉(114)!”它的“善辯”猶如閃耀的寶石綻放著璀璨的光芒,偉大的孟子智慧指引著人們,猶如黑暗里的明燈點亮干枯的思維,啟發著人們的思想朝著更寬更遠的方向邁進! 注釋: (1),司馬遷《史記》中的《孟子荀卿列傳》中州古籍出版社。(2),《中國文化概論》王寧主編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3),郭沫若《青銅時代》之《先秦天道觀之進展》。(4),郭沫若《十批判書》之《孔墨的批判》。(5),司馬光《資治通鑒》顯王三十三年(乙酉公元前三三六年)。(6)、(7)、(8),柏楊《中國人史綱》第十章。(網上下載)。(9),韓愈《韓愈散文選讀》之《讀荀子》。(10)-(14),〈中國文學史〉第一冊游國恩等編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15),東漢趙岐《孟子章句》《四部叢刊》初次本。(16)、(17),《中國文學史》第一冊人民出版社游國恩等編1984年版。(18)、(19),楊伯峻注譯《孟子》(《滕文公下》)岳麓書社2000年7月版。(20)、(21)、(22),徐洪興《孟子直解》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23),董洪利《十三經說略》-《孟子說略》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版。(24),楊伯峻注譯《孟子》〈梁惠王下〉岳麓書社2000年7月版。(25)、(26),《十三經說略》董洪利《孟子說略》北京燕山出版2002年版。(27)楊伯峻注譯《孟子》《盡心下》岳麓書社2000年7月版。(28),楊伯峻注譯《孟子》《公孫丑上》岳麓書社2000年7月版。(29),楊伯峻注譯《孟子》《梁惠王上》岳麓書社2000年7月版。(30),南懷瑾《孟子旁通》上海復旦大學出版2002年3月第六次印刷。(31),董洪利《十三經說略》-《孟子說略》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版。(32)、(34),楊伯峻注譯《孟子》《公孫丑上》岳麓書社2000年7月版。(35),楊伯峻注譯《孟子》《滕文公上》岳麓書社2000年7月版。(36),楊伯峻注譯《孟子》《盡心上》第二十七章岳麓書社2000年7月版。(37),許登孝《孟子導讀》序,四川辭書出版社2003年版。(38)、(39),南懷瑾《孟子旁通》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版。(40)-(42),楊伯峻注譯《孟子》《梁惠王上》岳麓書社2000年7月版。(43),南懷瑾《孟子旁通》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第六次。(44)、(45),楊伯峻注譯《孟子》《梁惠王上》岳麓書社2000年7月版。(46)-(49),楊伯峻注譯《孟子》《梁惠王上》岳麓書社2000年7月版。(50)-(52),楊伯峻注譯《孟子》《梁惠王下》岳麓書社2000年7月版。(53),南懷瑾《孟子旁通》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第六次版。(54),郭沫若《十批判書》之《儒家八派的批判》《名辯思潮的批判》。(55),楊伯峻注譯《孟子》《梁惠王下》岳麓書社2000年7月版。(56)-(58),楊伯峻注譯《孟子》《滕文公下》岳麓書社2000年7月版。(59)-(61),楊伯峻注譯《孟子》《告子上》岳麓書社2000年7月版。(62),徐洪興《孟子直解》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63),錢穆《宋代理學三書隨(答刂)》三聯出版2002年版。(64),公孫龍《公孫龍子》中的《白馬論》。(65),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新世界出版2004年版。(66),楊伯峻注譯《孟子》(《公孫丑下》)岳麓書社2000年7月版。(67),楊伯峻注譯《孟子》(《離婁下》第14章)岳麓書社2000年7月版。(68),楊伯峻注譯《孟子》(《盡心上》第37章)岳麓書社2000年7月版。(69),楊伯峻注譯《孟子》(《盡心上》第1章)岳麓書社2000年7月版。(70),徐洪興《孟子直解》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71)-(72),楊伯峻注譯《孟子》《告子上》岳麓書社2000年7月版。(73),楊伯峻注譯《孟子》《告子上》岳麓書社2000年7月版(74),王懋閎《朱子年譜》卷之一上。(75),徐洪興《孟子直解》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76),許登孝《孟子導讀》第79頁,四川辭書出版社2003年版。(77)-(78),楊伯峻注譯《孟子》(《公孫丑下》第一章)(79),臺灣林鎮國《孟子快讀》海南出版社三環出版社2004年6月版。(80)(81)楊伯峻注譯《孟子》(《盡心上》第25章岳麓書社2000年版。(82),孔子《論語》(83)、(84),楊伯峻注譯《孟子》《梁惠王下》第二節岳麓書社2000年版。(85),楊伯峻注譯《孟子》(《離婁下》第三節)岳麓書社2000年7月版。(86),許登孝《孟子導讀》第185頁,四川辭書出版社2003年版。(87),楊伯峻注譯《孟子》《盡心上》岳麓書社2000年7月版。(88),徐洪興《孟子直解》第316頁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89)、(90),楊伯峻注譯《孟子》(《滕文公下》岳麓書社2000年7月版。(91)、(92),楊伯峻注譯《孟子》(《離婁上》岳麓書社2000年7月版。(93),楊伯峻注譯《孟子》(《滕文公下》岳麓書社2000年7月版。(94),楊伯峻注譯《孟子》(《離婁上》岳麓書社2000年7月版。(95),楊伯峻注譯《孟子》(《盡心上》岳麓書社2000年7月版。(96),楊伯峻注譯《孟子》(《離婁上》岳麓書社2000年7月版。(97),楊伯峻注譯《孟子》《告子下》岳麓書社2000年7月版。(98),楊伯峻注譯《孟子》《梁惠王上》岳麓書社2000年7月版。(99)-(102)楊伯峻注譯《孟子》(《梁惠王下》第10節-第11節)。(103)-(105)楊伯峻注譯《孟子》(《梁惠王下》第10節-第11節)。(106),許登孝《孟子導讀》序,四川辭書出版社2003年版。(107)高專誠《孟子通說》第55頁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108),徐洪興《孟子直解》第130頁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109),楊伯峻注譯《孟子》(《告子上》第七節)岳麓書社2000年7月版。(110),徐洪興《孟子直解》第265頁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111),馮友蘭《貞元六書》之《新原道》。(112),《中國史學史綱要》王樹民著中華書局出版發行,1997年版。(113),李幼蒸《仁學解釋學》——孔孟倫理學結構分析第328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七月版。(114),《鹽鐵論》之《論儒》篇。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