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學體現平民意識體系結構研究
3.2杜甫個人經歷對其詩學思想的影響。 杜甫的人生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即:讀書游歷時期(大致35歲以前),長安失落時期(大致35歲—44歲),為官時期(大致45歲—48歲),漂泊時期(大致48—58歲)。 在讀書游歷時期為杜甫詩歌創作技巧奠定了基礎,雖然在這個時期對杜甫構建平民意識體系沒有太大的影響,但是對杜甫詩歌創作技巧是磨練的一個過程。我們試想,如果杜甫沒有一定的詩歌創作技巧,無法登上詩歌創作的藝術頂峰,那么就跟家無從談起其詩學思想了,也就是說這一段時期的杜甫就像一個樓房的地基,只有地基牢,才能構筑其詩壇成就,才擁有構筑自己平民意識體系詩學結構的資格。 在長安失落時期,是杜甫產生平民意識體系詩學結構的萌芽狀態。應試落第首先讓杜甫對朝廷有了失落之感,李林甫權野朝政讓杜甫產生了厭惡之感,雖然最后獲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庫府鎖匙的小官)的職位,但對于懷著抱負和理想的杜甫來說,無異于是一種諷刺。在這個期間杜甫創作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蹲跃└胺钕瓤h詠懷五百字》是這一時期創作詩歌中的一個小巔峰,該詩篇體現了杜甫對社會深刻的認識,對朝廷政治的失望,是其詩學體現平民意識體系結構中的萌芽,從此杜甫轉向了憂國憂民的關注國家安慰,同情人民生活的詩歌創作路線。 杜甫在為官時期,也是安史之亂的爆發時期,在這個階段杜甫更進一步的認識到戰亂給人民生活帶來的災害,過破家亡、民不聊生的情景讓杜甫內心悲痛而復雜,一方面希望朝廷盡快平息戰亂,另一方面又對戰亂引起的災害而感到痛心,在這個時期,是杜甫有名的“三吏”、“三別”的孕育時期,杜甫已經開始關注人民群眾的生活,將墨筆已經開始轉向平民生活。 漂泊時期的杜甫已經開始廣泛接觸底層人民群眾,其思想意識形態也由關注國家命運更多的轉向關注人民群眾命運。在這一時期其創作了《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陽樓》等大量名作。攀登了詩歌創作的藝術頂峰,其詩學思想也已經成熟,構筑了反映平民意識體系的詩學結構。 3.3杜甫詩學體現平民意識體系結構的總結
摘 要 縱觀我國詩學歷史,以唐朝時期最為鼎盛。在唐朝杜甫和李白被稱為“李杜”。然而被稱為“詩仙”的李白在詩歌創作中以浪漫主義為主,被稱為“詩圣”的杜甫以現實主義為主,其多數詩篇反映了當時人民生活疾苦,對朝廷和社會黑暗給予了批評和揭露,表達了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體現了其嫉惡如仇的內心世界。杜甫詩學極大體現了平民意識,雖然在當時他不為世人所知,但經后世研究發現,其詩學對中國文學產生了極大深遠影響。 本文將從杜甫所生活的社會環境和其個人經歷入手,研究杜甫詩學體現平民意識體系結構、產生平民意識體系結構的原因和平民意識結構對中國文學產生的影響。 關鍵字:杜甫 詩學 平民意識 第一章 緒論
1.1選題背景和基本論點 在我國詩歌創作過程中,唐朝出現了繁榮和鼎盛,大多數詩歌反映了唐朝盛世,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大多數詩人也都是當時社會上流人士,在燈紅酒綠的生活中也留下了杰出的詩篇。然而在唐朝歌舞生平的背后依然存在著民不聊生,朝廷昏庸,社會黑暗現象發生。而記錄這些現象的必然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詩人,因為生活在社會底層才能切實體會到生活疾苦的人民群眾與當朝的達官貴人之間的矛盾,才能透過繁華看到黑暗角落里的壓迫和苦難。而杜甫正是生活在唐朝中一段動亂時期,杜甫經歷了安史之亂,親眼目睹了唐朝由盛到衰的過程。其個人經歷更是顛沛流離。因此確定了本文的基本論點:杜甫詩學體現平民意識體系結構和他所在的社會背景和個人經歷是密不可分的。在社會和個人雙重影響下開創了其詩學體現平民意識體系結構,其詩學思想對當時和現今詩歌領域創作都有積極的推進作用。 1.2研究現狀 對杜甫詩學的研究現狀大多數是將重點放在其詩歌創作技巧,抑郁頓挫的詩風,以及其儒家人格和詩歌創作的關系,在其詩學體現平民意識體系結構方面研究較少,沒有構建一定的研究理論體系。 1.3研究目的與意義 研究杜甫詩學體現平民意識體系結構更有利于我們理解杜甫詩歌所向世人傳達的其內心世界,有利于我們欣賞他的作品和作品所表達的內容。使詩歌創作者由注重技巧向表達內容進行轉型,體現詩歌切實反映社會問題,貼近群眾生活的本質。 1.4研究的主要內容和框架 本文著力研究杜甫詩學體現平民意識體系結構,以及構建平民意識體系的因素,在第一章中重點講述研究杜甫詩學體現平民意識體系結構的目的和意義。在第二章中重點介紹杜甫詩學的基本思想。在第三章中論述杜甫詩學體現平民意識體系結構的原因。最后對杜甫詩學在中國文學的影響作出總結。 第二章 杜甫詩學思想介紹 杜甫生于公元712年,去世于公元770年,被世人尊稱為“詩圣”,是典型的現實主義詩人。他一生1500多首,大多數詩歌具有抑郁頓挫的風格,體現了其憂國憂民的主旋律。其創作以放映平民生活意識為主要線索,全面展現了唐朝由鼎盛轉向衰敗的歷史事實。留下的代表作有“三吏”、“三別”和《杜工部集》。 杜甫的“三吏”、“三別”為《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垂老別》 、《無家別》均是反映社會底層生活而創造的詩作。真實地描寫了特定環境下的縣吏、關吏、老婦、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動、語言,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期的社會現實和廣大勞動人民深重的災難和痛苦,展示給人們一幕幕凄慘的人生悲劇。在這些人生苦難的描述中,一方面,詩人對飽受苦難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對官吏給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惡痛絕;另一方面,他又擁護王朝的平亂戰爭,希望人民忍受苦難,與王朝合作平定叛亂。這種復雜、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面貌的。 以杜甫的《新安吏》為例,詩歌是以“安史之亂”時唐肅宗遣派郭子儀收復長安和洛陽戰爭為背景,以征兵場面為切入點,反映了人民生活凄苦。在詩中的兩句“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是杜甫詢問征兵官吏的話,意思是說“新安縣小,再也沒有丁男了嗎?”(當時二十二歲為丁男)。從此句中我們可以想象,征兵現場所征得兵應該都是二十二歲以下十八歲以上的中男。怎能不讓人心生憐憫之情。同時,既然征到的都已經是中男,那么就說明了丁男已經被全部征完。詩中“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是杜甫和官吏對話完畢之后,將目光轉向被押送的人群。肥男有母送的意思是,長的健壯一點的中男有母親照顧和相送,這里回應了上面所講的縣小無更無丁,因為中男的父親是不可能相送的,因為父親已經被征兵了。瘦男獨伶俜,瘦男瘦的已經慘不忍睹,獨伶俜三字更是說明了中男的無依無靠的情景!鞍姿簴|流,青山猶哭聲”兩句是押送人走之后,杜甫個人感受:人走以后,哭聲仍然在耳,仿佛連青山白水也嗚咽不止。似幻覺又似真實,使讀者驚心動魄。以上詩句反映了杜甫思想的而一個方面,即對人民群眾飽受苦難的同情和對官吏的冷酷無情深惡痛絕,可以說是重點是憂民。而在下面的詩句則反映了另一方面的思想!澳允寡劭荩杖隃I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這是杜甫勸慰征人的開頭幾句話。”意思是說不要哭得使眼睛發枯,收起奔涌的熱淚吧。“終無情”在后一筆煞住,好像要人把眼淚全部吞進肚里。杜甫寫到“天地終無情”,已經極其深刻地揭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然而這一場戰爭的性質不同于寫《兵車行》的時候。當此國家存亡迫在眉睫之時,詩人從維護祖國的統一角度考慮,在控訴“天地終無情”之后,又說了一些寬慰的話。相州之敗,本來罪在朝廷和唐肅宗,杜甫卻說敵情難以預料,用這樣含混的話掩蓋失敗的根源,目的是要給朝廷留點面子。本來是敗兵,卻說是“歸軍”,也是為了不致過分叫人喪氣!皼r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碧栖娪懛グ彩放衍姡梢哉f名正言順,但實際上又談不上愛護士卒、撫養分明。另外,所謂戰壕挖得淺,牧馬勞役很輕,郭子儀對待士卒親如父兄等等,也都是些安慰之詞。杜甫講這些話,都是對強征入伍的中男進行安慰。詩在揭露的同時,又對朝廷有所回護,杜甫這樣說,用心是很苦的。實際上,人民蒙受的慘痛,國家面臨的災難,都深深地刺激著他沉重而痛苦的心靈。這這些詩句又重點反映了杜甫憂國的一面。 從《新安吏》全文來看杜甫憂國憂民的矛盾思想是構筑其詩學中突出平民意識的主要源頭。他在《石壕吏》中書寫了家中男人全部被征兵的一個老婦;在《潼關吏》書寫了修筑城墻的士卒;在《新婚別》中反映了一對新婚夫婦,男子要去打仗的場景;在《垂老別》中書寫了一位老翁瞞著老伴出行打仗的情景。在《無家別》中書寫了一位戰后兵士回鄉后無家可歸的情景。縱觀杜甫其他詩歌也都大多是從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群眾入手,書寫當時戰亂情景,人民生活疾苦的內容,其詩學與唐朝大多數描寫太平盛世、歌舞升平的消遣之作不同,體現了平民意識體系結構,杜甫為何會著力于構筑平民意識體系,這是與他所生活的社會背景和個人經歷密不可分的,在下一章中,我們將介紹社會環境和個人經歷對其詩學思想產生的影響。 第三章 杜甫詩學體現平民意識體系結構的原因 杜甫在唐朝由鼎盛轉向衰敗的時期,他親眼目睹了安史之亂給人民生活帶來的疾苦,他個人也是四處漂泊,雖然曾為官左拾遺,但又因宰相房琯戰敗,杜甫進言而丟官,其為官生活短暫,大部分人生都在漂泊中與最底層的人民群眾接觸,這些閱歷無疑是構成杜甫詩學體現平民意識體系結構的重要原因。 3.1社會背景對杜甫詩學思想的影響 杜甫詩學思想圍繞的中心內容基本上是安史之亂,雖然安史之亂是統治者內部之間的矛盾,但是戰亂給人民群眾的生活帶來了極大影響。同時也是唐朝由鼎盛轉向衰敗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這些對于內心具有憂國憂民意識的杜甫來說無不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我們僅從安史之亂給人民生活帶來的痛苦和對杜甫產生的影響來分析這場戰爭,重點突出一下兩個方面: 1)安史之亂使社會遭到一次浩劫。 《舊唐書·郭子儀傳》記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楱荊,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于相土,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幾乎包括整個黃河中下游,一片荒涼。杜甫有詩曰:“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亂各東西”。從這段文字來看,經過戰亂后的當時社會,一片荒涼,戰火蔓延,廣大人民群眾無家可歸,往日的繁華與昌盛不復存在。 2)安史之亂給唐朝統治者帶來的影響。 經過安史之亂,唐朝不僅失去了對周邊少數民族的控制,而且使其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也失去了控制力,出現了全國各自為政的局面。割據政權自行擴充軍力,肆意征兵,更是造成民不聊生。 3)階級壓迫加重 安史之亂后,促使農民和地方政府矛盾加劇。安史之亂后,國家掌握的戶口大量減少。潼關和虎牢關之間,幾百里內,僅有“編戶千余”,鄧州的方城縣,從天寶時的萬余戶,驟降至二百戶以下。政府卻把負擔強加在猶在戶籍上的農民,所謂“靡室靡農,皆籍其谷,無衣無褐,亦調其庸”。唐憲宗元和年間,江南八道一百四十萬戶農民,要負擔唐朝八十三萬軍隊的全部糧餉,所以“率以兩戶資一兵,其它水旱所損,征科妄斂,又在常役之外”。在方鎮統治下的人民,也遭受著“暴刑暴賦”,如田承嗣在魏博鎮“重加稅率”,李質在汴州搞得地區“物力為之損屈”,等等。唐政府和各藩鎮的橫征暴斂,終于激起了農民的不斷武裝起義,代宗一朝,“群盜蜂軼,連陷縣邑”,其中規模較大的有發生于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的浙東袁晁起義,同年的浙西方清起義,以及同期的蘇常一帶的張度起義,舒州楊昭起義,永泰年間(公元765年)邠州起義等等。這些起義雖說很快就被鎮壓,但更加削弱了唐朝的力量。 這些社會背景無不使憂國憂民的杜甫對人民群眾的生活表示同情,對國家的安慰產生擔憂,在其眾多詩歌當中以戰爭背景進行創作的詩歌數不勝數,落腳點均是國家安慰和人民生活。構筑了杜甫關切民生的重要出發點。除了“三吏”、“三別”外,我們還可以從《月夜》、《春望》、《哀江頭》中看到杜甫書寫安史之亂時期的詩作。我們以《月夜》為例,解析社會背景對杜甫產生的影響。 《月夜》今夜鄜州月, 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 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 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 雙照淚痕干? 創作背景:天寶十五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進潼關,杜甫帶著妻小逃到鄜州(今陜西富縣),寄居羌村。七月,肅宗即位于靈武(今屬寧夏)。杜甫便于八月間離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圖趕到靈武,為平叛效力。但當時叛軍勢力已膨脹到鄜州以北,他啟程不久,就被叛軍捉住,送到淪陷后的長安;望月思家,寫下了這首千古傳誦的名作。 詩文解析:作者在創作這首詩時,以妻子的角度來進行落筆,如果從自己方面落墨,應該寫“今夜長安月,客中只獨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處境,而是妻子對自己的處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焉動容,神馳千里,直寫“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這已經透過一層。自己只身在外,當然是獨自看月。妻子尚有兒女在旁,為什么也“獨看”呢?“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一聯作了回答。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賞自然風光,而是“憶長安”,而小兒女未諳世事,還不懂得“憶長安”啊!用小兒女的“不解憶”反襯妻子的“憶”,突出了那個“獨”字,又進一層。從這首詩中還是體現了作者憂國思想,對然整首詩是書寫杜甫家中事情,但創作背景是安史之亂后,抒發作者對國破家亡的悲痛心情書寫,唐朝中央政府收復不利,造成民不聊生的局面,時時糾結著杜甫的內心。 杜甫經歷了社會動蕩和個人顛沛流離的生活,使其逐步形成了抑郁頓挫的詩風,使其詩學思想關注到民生等重大問題,他親眼目睹了戰火四起、民不聊生的場面,親切體會了人民群眾家破人亡的痛苦感受,這些綜合因素促就了杜甫在詩歌創作中的中心思想,就是以關注平民生活,反映平民意識形態的核心?梢哉f杜甫是關注平民意識詩學思想的領軍人物,他的作品對后世產生著極大影響。 第四章 結論 杜甫詩學思想和其詩歌美文是在宋朝才廣泛流傳,他的詩學體現平民意識體系結構也才逐漸被人認識。他在詩歌創作技巧方面促進了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在詩學思想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王安石、陸游、文天祥等眾多詩人。在如今社會,無論是舊體詩還是新詩歌我們都應該繼承和發揚杜甫的詩學思想,將更多的優美詩歌用來關注民生問題,將藝術創作和群眾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這樣我們的藝術創作才能持久不衰。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