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的教育家十分重視啟發式教學?鬃拥慕虒W是:"循循然善誘人。"葉圣陶先生也說:"教師之為教,不在全般授與,而在相機誘導。"如何誘導?他認為一要提問,二要指點。而好的提問"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廣形,純熟之功彌深。"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宜揣摩何處為學生所不易領會,即于其處提出。有位教育家曾經說過:“小學教師不諳熟發問的藝術,他的教學是不容易成功的。”“閱讀教學全在于如何恰當地提問和巧妙引導學生作答!傲己玫奶釂,在善于揣摩學生難于領會的問題,把握文章的主旨,脈絡和作者的用心,抓住關鍵之處,要言不繁,相機誘導。好的提問不僅可以啟發學會領會教學內容,檢查學生掌握知識情況,還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能使得思考不再是學生精神上的負擔,而是一種身心上的歡樂和享受。 關鍵詞 語文教學 課堂提問 提問作用 如何提問 課堂提問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激發思維 (二)吸引注意 (三)造成懸念 (四)鍛煉學生表達能力 (五)提供教學反饋信息 (六)增進師生交流
在課堂教學中,怎樣正確地運用提問語呢?主要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提問要緊扣教材的重點 (二)提問要解決教材的難點 (三)提問要聯系學生實際, (四)要創設提問的情境 (五)提問要新穎有趣 (六)選擇恰當的提問方式 (七)提問要注意學生的反應 (八)循循善誘,因勢利導 (九)課堂提問要難易適中,面向全體,注意廣泛性 (十)、課堂提問要以一當十 (十一) 課堂提問要積極評價,注意鼓勵性(1)以表揚為主。(2)鼓勵求異(3)幫助有困難的學生。(4)鼓勵學生積極評價。 總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精心設計提問語。好的提問語不但能喚起學生注意,啟迪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智力,而且能使教學重點、難點突出,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才能使得思考不再是學生精神上的負擔,而是一種身心上的歡樂和享受。
論小學語文課堂提問藝術 [摘 要]我國的教育家十分重視啟發式教學?鬃拥慕虒W是:"循循然善誘人。"葉圣陶先生也說:"教師之為教,不在全般授與,而在相機誘導。"如何誘導?他認為一要提問,二要指點。而好的提問"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廣形,純熟之功彌深。"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宜揣摩何處為學生所不易領會,即于其處提出。有位教育家曾經說過:“小學教師不諳熟發問的藝術,他的教學是不容易成功的!薄伴喿x教學全在于如何恰當地提問和巧妙引導學生作答。“良好的提問,在善于揣摩學生難于領會的問題,把握文章的主旨,脈絡和作者的用心,抓住關鍵之處,要言不繁,相機誘導。好的提問不僅可以啟發學會領會教學內容,檢查學生掌握知識情況,還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能使得思考不再是學生精神上的負擔,而是一種身心上的歡樂和享受。 關鍵詞 語文教學 課堂提問 提問作用 如何提問 課堂提問是新課改下新課程的需要,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問題幾乎都是由教師提出,而新課程強調的是要給學生留下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不僅教師提問要藝術,還要讓學生學會提問題,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是新課程教學的一種新模式。新課程強調,通過設計真實而又具有挑戰性的開放式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參與探究思考,讓學生通過一系列問題的解決來進行學習。具體而言,主要體現在課程改革首先要解決學生的"開口"問題,要鼓勵學生敢于發言,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教師要創造提問的情景,讓學生意識到他們能提問,可以提問,有權提問,同時也允許老師答不出來,共同探討研究解決,使學生的學習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在《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教學評價有這樣幾段文字: "評價的著眼點主要在于能否在活動中主動地發現問題和探索問題,能否積極地為解決問題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資料……"在評價時,要充分注意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這些課程的評價建議均可以聚焦為--"以問題為中心。"即教學時既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材,又讓學生提出問題走"出"教材。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是學習的高境界。只有學生不斷地提問,不斷地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才意味著課堂教學的成功。 提問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激發思維 提問語能起到激發學生思維的作用。問題就是矛盾,提問就是擺矛盾,它可以從對立兩方面給學生以刺激,引起反射,從而促使思維向前推進,有很強的激勵作用。當學生的思維還沒有啟動的時候,教師的提問會使他產生疑竇,從而開啟思維機器去主動地尋求答案;當學生的思維積極向前推進,去攻克難點時,教師的提問會幫助他開辟新的通道,接通新的聯系,產生頓悟和突破;當學生要對思考過的問題進行整理的時候,教師的提問又會使學生的思維有條理地收攏,得出圓滿的結論。如果把學生的大腦比作一泓平靜的池水,教師好的提問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塊石子,可以激起學生思維的漣漪,探索的浪花。 (二)吸引注意 提問能起到吸引注意力的提醒作用。教師講課不能只靠維持紀律來保證意力的集中,而應該用問號把學生的思維緊緊鉗住。有經驗的教師對講課中的“放”和“收”事先都有所設計,當學生注意力分散的時候,他能用巧妙的提問把它集中起來,當學生的注意力持續地集中到某一點產生疲勞感的時候,他又能用巧妙的提問把它引開,從而使講課疏密相間、張弛有致,以保持學生聽講的興趣歷久不衰。 (三)造成懸念 提問能造成一定的懸念,問題提出來了,學生急于知道究竟,教師卻并不急于回答,甚至有時還預示兩種或多種答案,使學生的思維暫時處于“十字路口”的困境,直到問題解決了,學生才放下這顆心,但教師卻又來一問⋯⋯就這樣在設懸和解疑的矛盾運動中講完了一堂課。聽這樣的課簡直就是一種藝術享受。 (四)鍛煉學生表達能力 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形成和水平的提高,總是離不開一定的語言表達情境及相應活動。前蘇聯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掌握知識的標志之一,是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將所學材料轉述出來,并能找到適應的例子說明相應的原理。而教學提問的目的之一就在于為學生創造條件,給他們增加一些能夠成功"轉述"的機會,提高他們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學會有條有理,有根據地闡述自己的思想。因為教學提問將學生置于特殊的位置上,他要面對通過提問活動,既能使學生逐步學會熟練地組織語言,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又能很好地鍛煉提高學生語言表達的邏輯性和靈活性,從而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以及起到鍛煉學生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和即興發言的能力的作用。 (五)提供教學反饋信息 通過教學提問活動,教師和學生可分別從中獲得對各自有益的反饋信息,以進一步調整教與學活動的重要參考。教師可以通過提問,了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檢查學生對所教的重點內容的掌握情況,探明學生知識鏈條上的漏洞和產生錯誤的原因,全面掌握學生的個別差異和個性特點,反省自己的教學中的不足或錯誤等,然后,再根據從問題而得到的反饋消息,靈活地調整后繼的教學活動。同時,學生也可以通過答問,從老師那里獲得評價自己學習狀況的反饋信息,在學習中不斷審視自己,改進自己的學習態度、方法、習慣等,使自己后繼的學習活動更富有成效。所以,教師應深刻地認識并充分地利用教學提問的這一重要功能,為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服 (六)增進師生交流 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雙邊活動,師生在教學中存在著大量的知識信息和情感意向的交流。這種交流又是在融洽的師生關系,和諧的教學氣氛下進行的。實現師生互動、雙向交流。有效的恰當地進行課堂提問使課堂教學秩序靜中有動,動中有靜,但都朝著一個共同的目標駛進。良好的教學提問藝術既是一種鎮靜劑,又是一股凝聚力,它能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進展。 在課堂教學中,怎樣正確地運用提問語呢?主要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提問要緊扣教材的重點 有人認為教材的重點就是“課眼”之所在,“課眼”是一課的窗戶,打開這扇窗戶,就能窺見全課。運用提問語只要抓住了“課眼”就能帶動對全課的理解,也就是說要緊扣理解教材的關鍵性,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材的重點上,這樣才有利于完成教學任務。 例如:有位小學語文教師教《火燒赤壁》一課,開始就向學生提問:“曹操擁有八十萬大軍,而孫權、劉備才有三萬聯軍,可是曹軍為什么被打得大敗?這一仗為什么能成為歷史上有名的戰例?”這個提問點出了理解課文的關鍵問題,有利于突出教材的重點。同時這個問題學生雖然不容易一下子說清楚,然而又很想了解,因此,在學生腦海里形成了懸念,引起了好奇心,激發了求知欲,使學生集中精力學習課文。 (二)提問要解決教材的難點 教材的難點學生一般不容易掌握,教師可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學生攻克難關。 (三)提問要聯系學生實際, 提問要聯系學生實際,不能忽視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理解水平和知識基礎,要引導學生從已知出發,探索未知的奧秘,最終化未知為已知,這樣即使學生獲得了知識,又培養起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要創設提問的情境 提問的目的就在于引起學生認識上的矛盾,從而激發探究的興趣。如果能在提問中直接引進對立意見,那么其激疑效果必然顯著。教師的提問要善于列設這樣一種矛盾的情境,使學生產生選擇的困難,引起學生認識上的論爭,吸引學生認真思考,從而獲得正確的知識。如分析高段語文《荷花淀》一課中水生嫂這個人物形象,教師可問:“作者筆下的水生嫂是一個勇敢而有愛國心的農村婦女形象,但在第一節卻寫到她的哭,這是否有損于水生嫂的形象?作者用筆是否自相矛盾?”這樣的提問,一定會使學生的大腦掀起思索的巨浪來。 (五)提問要新穎有趣 提問要明確,同時又要新穎有趣,耐人尋味。新穎有趣的問題總是有一種吸引力,它能激發學生探討問題的興趣,觸發他們智慧的火花。 例如:“年且九十”的“且”。 “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 (六)選擇恰當的提問方式 提問的方式很多,既有直問,也有曲問;既有明問,也有暗問;既有寬問,也有窄問;既有單問,也有重問;還可以欲正故誤地問、以虛求實地問、對照比較地問、鋪路搭橋地問等等。教師的課堂提問要緊扣授課中心,著眼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恰當的提問方式,力求取得良好的提問效果。 例如,一位小學語文教師講古詩《江上漁者》時,解析“但愛鱸魚美”一句,他問學生:“‘但’,是什么意思?”不少學生望文生義,不假思索地回答:“是‘但是’的意思”。教師將錯就錯,故意把詩句解釋為“在江上來來往在的人,但是喜歡鱸魚的鮮美!痹賳枺骸斑@樣對不對呢?”學生意識到這樣講很別扭,齊聲回答:“不對!庇谑墙處熢僬f:“現在同學們查查字典,看‘但’有幾個含義,聯系上下文,讀讀想想,看這里的‘但’是什么意思?”學生通過查字典,讀課文和思考,終于弄明白了“但”在這里應講作“只是”,體會到了詩句的諷刺意味,進入了詩的意境。這種欲正故誤、欲直先曲的提問方式,當然比生硬灌輸和平直提問的效果好得多。 (七)提問要注意學生的反應 有時教師提的問題不一定恰當,要根據學生的反應情況及時調整,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例如,講高段語文《祝福》一課,教師提問:“魯四老爺是怎樣殺死祥林嫂的?”這就嫌抽象、空泛,即使是高中生也會瞠目結舌,不知所對。因為魯四老爺殺死祥林嫂這個結論,是需要一系列具體材料的分析才能得出的,而學生所想的是,祥林嫂不是被魯四老爺直接殺死的。教師發現學生面有疑色,把問題改為“祥林嫂的死與魯四老爺有什么關系?”那就明確得多了。 (八)循循善誘,因勢利導 啟發性是課堂提問的靈魂。缺少啟發性的提問,是蹩腳的提問。為此,千萬要避免那種不分巨細,處處皆問的做法。要盡量避免單純的判斷性提問(如"對與不對""是不是"等),多用疑問性提問,還要注意運用發散性提問、開拓性提問,使學生在提問中受到啟迪,在提問中創新。 課堂教學是千百萬化的。學生答問中也可能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如答非所問,或干脆答不出來等。因而教師在提問時要注意運用教育機智,根據變化了的情況,有針對性地發問。不能不顧課堂情況的變化生硬地照搬照用課前設計好的問題,也不能在學生答不出時一個勁地等待或追問學生。要多運用疏導性提問,鋪墊性提問,以適應變化了的情況。 (九)課堂提問要難易適中,面向全體,注意廣泛性 教師設計課堂提問要能激發學生積極思維。過大、過深、過難的問題,全班站起來一大片,誰也回答不了,最后只好教師自己回答,這雖然完成了提問的形式過程,但只是在學生的陪襯下表演了一下教師的高明。過小、過淺、過易的問題,學生不假思索即能對答如流,不僅在表面上看似繁榮的背后,會養成淺輒不止的不良習慣。那么,如何正確地掌握課堂提問的“度”呢?有位教育家說得好:要把知識的果子放在讓學生跳一跳才能夠著的位置。這個比喻生動而準確地告訴我們:課堂提問既不能讓學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讓學生唾手可得,而應讓學生“跳一跳”——開動大腦積極思維后獲得正確的結論。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思維勞動取得成果才會感到由衷的喜悅,同時也會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十)、課堂提問要以一當十課堂提問的目的性原則中明確指出了課堂提問的四個基本作用,即評價學生、檢查教學、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和啟發式教學的重要形式。為此,教師設計課堂提問要有明確的出發點和準確的針對性。出發點就是兩個方面,其一是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其二是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教師不應離開教學目的,節外生枝提出一些又偏又怪的問題,把教材內容搞得支離破碎,更不應該突然冒出一個與教材內容風馬牛不相及的難題,去懲治那些不遵守課堂紀律的學生,打亂教學的和諧節奏。所以對課堂中所提問的問題,教師在備課時應精挑細選。嚴格控制數量和質量,克服課堂提問的隨意性。如教學《蝙蝠和雷達》一課的第五自然段時,最好是先提出這樣的問題:這一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找出來讀一讀。再提出問題:科學家們反復研究,弄清了蝙蝠是怎樣憑著嘴和耳朵進行探路飛行的?在學生弄清了這個問題后,再問:科學家揭開的這個秘密回答了前文的哪個問題?學生前后一聯系就知道是回答了第二自然段提出的問題。又如《小珊迪》一課問:(1)“課文中寫小珊迪在臨死前最掛念的是什么?(2)他傷得這樣重,為什么還掛念頭這些呢?學了這課,你從中得到了什么教育?”這樣的問題把本課的重要情節顯示出來,使學生深入地思考,通過聯系上下文,理解小珊迪是一個既誠實又善良的窮孩子。突出了本文的教學重點,又教育了學生,以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在上述的教學中,由于教師所提的核心問題難度適中,把握準了“量”大多數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經過思考問題,從而達到了提問的預期目的。(十一) 課堂提問要積極評價,注意鼓勵性 提問手段本身,能鼓勵和督促學生對課程進行及時的消化,認真復習。提問的效果則又優化了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回答對的,其原有的認知結構就得到了肯定和強化,回答不對的,就能及時調整改變有欠缺的認識結構。在整個提問的過程中,對回答好的每一句問話,教師、學生都伴隨著進行判斷,學生是否掌握了相應的知識,掌握的程度如何,都應公開進行評價。提問中的評價,首先要肯定學生回答得“對不對”通常教師都應復述一扁完整的答案,不能用學生回答代替教師應做的工作,其次要評“好不好”,通常教師都要做出標準的示范。最后無論是贊賞還是批評,都應“對事不對人”。有的教師在學生回答之后,就讓“坐下”并立即轉入另一項活動,有的甚至不“請”其坐,使學生處尷尬境地,坐立不安,學生到底回答得對不對,好不好,只有教師自己知道。因此在課堂提問中,教師要保護學生答問題的積極性,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應該做到:(1)以表揚為主。(2)鼓勵求異(3)幫助有困難的學生。(4)鼓勵學生積極評價。 總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精心設計提問語。好的提問語不但能喚起學生注意,啟迪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智力,而且能使教學重點、難點突出,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才能使得思考不再是學生精神上的負擔,而是一種身心上的歡樂和享受。 教育是明天的理想和希望,基礎教育是通向個體全面發展的基石。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式下,在語文新課標的實施中,我們要循著"問題"貫穿教學的始終這一路線,讓學校成為個人成長和創造的一方沃土,讓個人成為自我生命發展的主人;讓孩子們帶著童年的純真和稚嫩去追求未來世界的七色之光吧!
參考文獻: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 《小學教學評價》 《課堂提問技能》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