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男性形象淺析
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是作家路遙建立在一種“無榜樣”意識之上,歷時近六年之久精心釀造的一部精神大餐,它飽含著作者青春的激情、痛苦以及辛勤的汗水,也傾注路遙對生活對勞動者從未淡漠的熱愛與深情。作者以城鄉交叉地帶作為了望社會人生的窗口,以他對生活深刻地洞察、透徹地理解以及生活的真情實感塑造了一批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通過這些人物愛情、事業、挫折、追求、喜怒哀樂,繪成了一部普通勞動者熱愛生活、創造新生活的壯麗詩篇,發人深思,催人奮進,使人心醉神迷。同時,這些紛紜眾多的人物形象,無論男女老少丑俊窮富端正方直抑或這樣那樣的精神痼弊,都曲折或直接閃現出其個性光彩和豐富的社會內涵,深刻展示出普通勞動者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之路,交匯成一部中國城鄉社會改革發展簡史,顯示出作者高超的思想藝術水準。 《平凡的世界》涉及1975年到1985年間中國城鄉廣泛的社會生活,人物頭緒十分龐雜,社會生活場景十分廣闊。從省委書記喬伯年到一縣之長周文龍再到一村之主田福堂,從老作家黑白到新生代詩人古風玲再到鄉土藝術家“鏈子嘴”田五,從精明人金俊武到“世事要變了”掛在嘴上的傻子田二,從大學生到煤礦工人再到游手好閑的逛鬼王滿銀,工農兵學商無所不及;學校、機關、鄉村城鎮、工礦企業、集貿市場乃至建筑工地,無所不包,蔚成黃土高原上立體多樣的人物網鏈和平凡至及的人生世界。而男性形象在小說中具有突出地位,占了大量篇幅,其中有名有姓82人,具體展開描寫68人。按照他們對社會人生的立場和觀點,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是開拓型,如田福軍、孫少平、孫少安等;二是跋涉型,如孫玉厚、田福堂、馮世寬等;三是滯后型,如孫玉亭、張有智、王滿銀等。下面就此對作品中男性形象作一淺要分析。 開拓型--社會進程的原動力 這一人物總體特點是思想解放、勇于開拓,始終挺立時代潮頭。他們中上有知人善任、雷厲風行的省委書記喬伯年(上任伊始即帶領政府部門官員擠公交車體驗民情),下有雖然年輕但有頭腦,工作敢碰硬的縣市領導白明川,而田福軍、孫少平、少安無疑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田福軍是作者傾心塑造的一個黨和人民群眾期盼的開拓進取型領導干部。這位建國前參加革命工作五十年代初中國人民大學畢業的高才生,思想解放,目光敏銳,作風穩健,熱愛群眾,工作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和調查研究。任原西縣革委會副主任期間,他堅持與推行“以階級斗爭為綱”極左路線的一把手馮世寬進行斗爭,盡力執行以抓生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務實路線。當他和另一位副主任張有智橫檢查柳岔公社農田基建大會戰時,敏銳發現了農民對公社干部過激行為及“左”傾政策的不滿,當場糾正了周文龍“武上”錯誤做法,釋放了勞教對象。“四人幫”垮臺初期,他走訪農村調研民情,當發現后子頭公社戰備糧高壘,而社員一個個斷糧絕炊連吃糠咽菜也難以保證時,敢冒挪用之名斷然分糧給社員,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不計個人榮辱、群眾利益高于一切的高風亮節。對于雙水村自發性改革嘗試--簽定土地承包作業合同,他建議馮世寬不要急于扣“資本主義復辟”的帽子,指出應先由縣社隊調查清楚再做定論,并由此一針見血指出現行政策制度的危害,映射憂國憂民的高尚品質和深刻的洞察力。 他剛正不阿、實事求是,工作經驗豐富。在迎接高老舉辦的“農村老紅軍、老赤衛隊員座談會”問題上,他堅決反對地縣一把手弄虛作假的做法。轉任地委領導后,他銳意進取,大刀闊斧搞改革。在農業方面率先倡導推行生產責任制,能及時發現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針對責任制后縣社干部似乎無事可干、懶洋洋的習氣,他采取“豐產法”讓基層干部和農技人員投入進去,并大力推廣“四法”種田,實現糧食增產,接著又集中精力發展鄉鎮企業,調整農業結構,實現農民增收。在工業方面,他立足地區資源優勢,向上級要政策要資金爭取項目,上煉油廠,建煤礦,擴大生產規模。調任省會城市一把手,面對黑龍河農場職工與當地農民聚眾鬧事、沖擊市委大院,他態度沉穩果敢,先安排這些人住宿、放映錄像穩住他們,隨之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表現出極強的應變能力和解決突發事件能力。 在干部任用上,一方面,他以工作大局為重,不計個人前嫌,放手使用過去“對著干”的馮世寬、周文龍等人,并積極幫助他們進步。另一方面,卻礙于情面,對曾經志同道合后來工作應付敷衍、不思進取的老朋友張有智不能及時指出問題,不自覺的遷就姑息張,反映出用人上的失察之處。作者在塑造這個人物形象時,同時將筆鋒觸伸到他的日常生活中,以此來多層面反映性格特征及精神風貌。如老岳父過生日時親自下廚,動不動就泥手泥腳的和老百姓混在一起,以至被秘書認為太隨和了,象個公社干部。尤其是當孫少安為姐夫王滿銀勞教一事求助田主任時,作者通過一連串動詞和細節描寫來托現田福軍待人誠懇、平易近人之處:熱情與少安握手,繼而倒了一杯水,又遞上一根煙,并親自把打火機打著,伸到少安面前。 孫少平是一個自立自主意識很強,在新生活的征途上積極開拓前進的知識青年形象,一個不屈奮斗著的典型。他精神世界豐富多彩,精力飽滿,有頭腦、有毅力。盡管新生活的路上布滿了荊棘坎坷,盡管嘗遍了人間的酸甜苦辣,但他始終無怨無悔、永往直前。在這個人物身上,既有父輩勤勞質樸、正直善良、堅韌頑強、顧全大局的家庭責任意識和傳統美德,又有時代青年勇于探索新生活、創造新明天,敢于超越舊世界舊生活的開拓進取精神和新的生活處世觀,而后者顯然居于性格主導地位。 孫少平的思想性格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高中求學到畢業回家任教、當農民是其思想性格、生活觀的初步形成期,黃原攬工是其發展、初步成熟期,銅城煤礦當工人是其繼續發展、完全成熟期。當吃著非洲高粱面饃、穿著自家織出的土布衣服的孫少平最初呈現在讀者面前,此時的孫少平是一個敏感自尊、思想尚不成熟的青年:每天最后一個取飯,并對家境好的同學有一種變態的對立情緒,尤其是曾經同病相憐的郝紅梅移情他人時,令他萬分痛苦甚至絕望。但到高中畢業時,他的思想性格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如他大大方方去取黑饅頭,不計前嫌、冒著生命之險于洪水中救起跛女子侯玉英,豁達大度處理郝紅梅偷手帕事件。從不成熟到成熟,其思想性格的發展變化主要基于三點原因:一是特殊年代里半工半讀的學習方式使他養成了看書習慣,有機會四處游轉,開闊了視野;二是挨打的“情敵”顧養民不怨恨、不報復令其思想上開始震蕩、反思,學會了寬容;三是參加校文藝隊結識田曉霞,使他既能經常看到一些史學經典、時事評論,又可以互相交流提高,從而增加了自信和自我審視能力。回村以后,他一面繼續與田曉霞保持密切聯系,竭力掙脫農民出身階級局限性,一面自學地把自己定位在“孫玉厚二小子”的坐標上,按世俗觀點有分寸表現自己,表現出既想脫俗又不愿卓爾不群的處世觀。然而,孫少平是一個有文化善于思考的人,不愿在父兄設計的生活框架中平靜生活,他的內心始終升騰著遠行的夢。在經過劇烈的思想沖突后,帶著一種悲壯的激情踏上了一條全新的生活之路。 如果說孫少平黃原攬工前的思想性格形成主要來自于讀書看報、思想交流等間接生活感觸的話,那么黃原攬工時生活教科書的直接教誨,則促使了其思想性格和發展成熟。“幸福不僅僅是吃飽穿暖,而是勇敢地去戰勝困難”,這是孫少平經過牛馬般苦力勞作后的切膚體驗。嚴酷、沉重的攬工生活錘打了孫少平健康的體魄和堅韌的意志,田曉霞給予的精神鼓勵和情感依托促使他更加自立自強、不屈不撓,他開始獨立地生活、思考,并適應環境、適應社會。銅 城煤礦是孫少平思想性格繼續發展和成熟期。他毫不畏懼嚴酷的井下生活,因為他已經有了吃苦受罪的經歷,況且已真正意義跨出了農門,更關鍵的是從此將登上了一個全新的生活舞臺。他一方面堅持出滿勤、干滿點,為自己買書報雜志,給家里給妹妹寄錢,重溫數理化,準備報考技校學習深造,以期提高工作技能,為落后 的礦業出力。另一方面,面對嚴峻的現實生活,孫少平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和田曉霞的戀愛關系,經受著理性與情感、理想與現實的巨大矛盾沖突。正如作品中所描述的“一進入惠英嫂的院落就感到煤礦工人的家庭也許就這個樣子,一躺進蚊帳中又完全沉浸在他和田曉霞未來生活憧憬之中”。可以說,這一時期的孫少平身上又少了些青春的激情和浪漫蒂克的東西,多了份冷靜、成熟和對生活復雜的體驗。田曉霞犧牲的噩耗襲來時,在經歷了繁重的體力勞動與長時間心靈激蕩、碰撞、摩合后,他逐漸擺脫了沉重的精神創傷,又重新振作起來,用智慧和實干當好班長,認真而理智地對待金秀的愛情表白,更加穩健自信地把握人生之舟,按照自己運行軌跡破浪前進。 與其弟一樣,既因襲著父輩勤勞堅韌、忍辱負重 的傳統美德,又不安于現狀,渴望擺脫貧窮落后面貌的孫少安,則是一個有頭腦、有膽略、精明能干、勇于開拓的新一代農民形象,一個貧困山區創業者的典型。這位“一身男子氣,小小年紀就能獨擋一面”的男主人公一走進讀者面前,就遇見了姐夫王滿銀販老鼠藥被勞教的難纏事,盡管他內心充滿了焦躁與不安,但仍很自尊的在二隊長金俊武面前顯出滿不在乎的樣子,而且在全家人面前一幅鎮定自若、成竹在胸的神態。少年求學的艱難困苦以及家境的極端貧困,使他早早就懂事明理,對上孝敬老人,對下關愛弟妹,十三歲小學畢業就隨父務農挑起家庭重擔。他決不抱怨命運,不為回家當農民而懊悔,因為“犧牲一人而全力支撐窮家”是他多年一貫信念,并已成了他的生活哲學,映射出博大寬廣的胸懷和對家庭成員相濡以沫的濃厚情懷。長期局限于雙水村這個狹小的生活圈子里,經常接觸的是土生土長的農民,使他不可能象孫少平一樣一個攬工小子可以和一個地委書記千金小姐省報記者相知相戀,不可能完全掙脫舊思想舊觀念的束縛和羈絆,因此對于縣城小學公辦教師田潤葉的愛情表白退避三舍,表現出過于現實的婚戀觀。 窮則思變,善良正直是孫少安一大性格特點。這個沒有純粹老農民意識的青年人,能清醒認識到社員一年辛勤勞作到頭仍然吃不飽穿不曖皆來源于一村人在一個鍋里攪勻把造成的。因此,當地縣倡導生產責任制時,他帶頭響應,并把責任落實到組到人,搶先嘗到了改革甜頭。隨后又眼明手快貸款買騾子拉磚頭掙包工活錢,率先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接著又改建磚窯,逐步擴大生產辦磚廠,成為名震一方的農民企業家。創業過程中,雖然歷盡艱險,但他始終不失扶危濟困的善良本色,盡可能接納鄉親們做工,幫助他們解決買化肥、種子錢。尤其在磚場倒閉后,及時借錢支付村里人的工錢,表現出這一剛強人“窯跨人不跨”重義守信的美德。東山再起后又不計前嫌,再次接納那些曾經在自己落難時嘲弄、逼迫自己開工錢的村民來做工。 孫少安這個敢闖敢干,能吃苦耐勞的新一代農民,由于自身所處環境和思想意識及思維方式的局限,其人物形象表現出多姿多彩的復雜性。原西縣“四干”會后夸富活動,一方面讓這位假冒尖戶心虛得直叫苦,感覺是一種“精神折磨”;另一方面,內心又升騰起了披紅戴花、人前顯貴的光榮感。一方面精明強干,很有戰略眼光,如因不懂技術磚頭廠倒閉后,寧可扛貸款背利息也不賣機器,懂得“將來能不能翻身,還得指靠它”;另一方面又表現出糊涂犯渾的弱點,僅憑一面之辭就盲目將賣瓦盆的河南人聘為燒磚師傅,導致磚廠倒閉達一年之久,而且天真地與胡永合合作拍電視來換個虛名。分析其拍電視的行為動機無非有兩條:一是初步發達起來后周圍人的紅眼病使他象傳統土財主一樣不愿露富,二是長期艱難困苦環境中低微身份所滋生的出人頭地心理驅使,充分暴露出孫少安在支配財富問題上的局恨性。總之,正是他思想性格和心靈深處的復雜性,使他成為一個有血有肉、活生生的藝術典型。 跋涉型--順應時代浪潮波浪式向前 這一類型男性形象總的特點是對社會人生有著比較明確的態度和比較積極的觀點,盡管在時代浪潮中左右顛簸、跌跌撞撞,但總體趨向隨著社會主潮一起向前。屬于這一類型的人物眾多,既有老作家黑白,又有先結婚后戀愛的詩人賈冰,既有熱情耿直的金俊海父子,又有粗獷豪爽的礦工班長王世才,而孫玉厚、田福堂、馮世寬等無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孫玉厚是黃土高原上千千萬萬個老一輩農民的典型代表,他勤勞正直,堅韌博大。他自幼喪父,早早感受了生活的艱辛與酸痛,含辛茹苦供養母親,將弟弟拉扯成人。為了給弟弟成親,他背了多年還不完的債;當弟媳提出分家時,他又讓出了祖居的窯洞,自己攜母牽子借居他家。剛有了一孔自己的窯洞,大兒子的婚事又成了他的奮斗目標,他象一頭老黃牛始終不知疲倦地辛勤耕耘著。我們從他對命運的屈從、對子女妻弟的忠誠、為人的正直,可以看出他具有黃土地一般的沉重、忍耐、博大與寬厚。這位曾經吆牲靈翻山越嶺到山西馱過瓷器的農民,見過一定的世面,因此思想并不十分保守,甚至有時還表現出難得的豁達大度來。如他在二小子離家闖蕩、與大小子少安分家的問題上即充分印證了他的不凡見解。然而,孫玉厚畢竟跟黃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又長期經受著家庭的貧困,過慣了艱難日子,因此對苦難的感覺已無不適的反應甚至已經麻木,故而生活發展到不再為吃穿犯愁時,他已經相當滿足了。他對生活有所求但又無奢求,對少安磚廠存在著一種莫名的懼怕和擔憂,“孫家祖墳進了窮鬼,因此命運是不可更改的”的宿命論觀點一直主宰著他的精神世界。而當少安磚廠垮臺后,他自然懷疑可能是因為兒子本命年沒有系紅腰帶辟邪才引起的災禍,表現出求穩怕亂、迷信落后的小農思想意識。 田福堂是長期以來中國畸形發達政治行為的產物。這位大字不識一斗、村級政權的長期負責人,處世圓滑,老謀深算。他在偷水事件中把握村民心理的果斷和冒險精神,在處理俊斌喪事中順應傳統人情終于使自己從被動變主動,在處理捉奸事件中的以逸待勞、不露聲色,一步步把自己的政敵逼向被動的韜略,他不惜流淚下跪、一口一聲干娘的逼金老太太搬家的精明,都使他成為黃土地上最出色的鄉土政治家。為了阻止女兒與少安關系發展,但又不想當面傷女兒的心,他采取釜底抽薪策略,馬上叫弟媳給潤葉找個婆家,接著又利用多分飼料地一事把少安推上批判臺,讓其“受點整,灰上一段時間”,充分顯示出他的老奸巨滑。這位以大寨為旗幟以陳永貴為榜樣,積極擁護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農村政治家,他的一切行為動機、目的都是為了排斥異己鞏固自己的地位和權力。他不切實際、異想天開地炸山打壩造良田,無非是為了搞政績揚名。當農村推行生產責任制分產到戶后,由于失去了特權,沒有了甜頭,他便立即失去了工作熱情,對村民事務、群眾利益以至神漢大搞封建迷信活動都不理不睬。盡管他反對改革,消極對抗生產責任制,但他不象他的助手孫玉亭那樣幼稚。他是一個飽經世故的人,會隨著社會形勢發展慢慢轉變自己的觀點和作法,逐步投入社會洪流中去,甚至可以采取機會主義的態度到縣城當包工頭發展致富。田福堂畢竟是一個農民,封建傳統婚戀觀、門第觀念以及農民階級局限,使他堅決反對兒子與寡婦婚事,違背了年輕人生活意愿,從而導致了兒子離家出走而自己成為孤家寡人。在經過心靈長期孤獨而倔強的徘徊,最終順應生活大潮,找回了兒子接納了兒媳,過上了全家安康的生活。 馮世寬和周文龍都是在時代洪流中經過撞擊、洗滌后逐漸成長成熟起來的領導干部。馮世寬盡管和田福軍系同時代的人,但他不象田福軍既受過高等教育,又在地區工作過,眼界比較寬。長期的計劃指令使他多了一些服從,少了一些思考,對上級政策精神不折不扣執行,其中包括一些不正確、錯誤的決定。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他及時反省自我,通過讀書學習摔掉了一些過時的東西,竭力跟上社會前進的步伐。當他與田福軍的位置戲劇性發生變化后,能坦誠總結過去教訓,真誠當好助手。與馮世寬一樣犯過極左路線錯誤的周文龍,雖然年輕有文化(西農工農兵大學生),但其所處的工作生活環境正值大干快上、階級斗爭盛行的時代,加之他又是一個回鄉當農民的新生事物,自然大受媒體關注時局青睞,因此極左思想很嚴重,以至農業學大寨時采取“武上”過激行為,用麻繩加路線捆綁農民開展工作。作者對他的思想轉變,一是放置其在時代洪流中感受沖擊進行反思(與張有智共事),再是通過黨校集中學習進修來蕩滌思想上的塵埃。 李向前、田潤生兩個年輕人,看似孱弱實則剛強。盡管他倆沒有金波思想深邃超前,但和他一樣情感豐富,為了愛情可以付出一切,在嚴峻生活面前毫不退縮。雙水村實行生產責任制劃分互助組時,潤生莊嚴面對生活考驗,挑起勞動擔子。李向前在雙腿殘廢后,主動做飯收拾家務。兒子降生后更加自強自立,謀了一份修鞋的職業。他們在生活的風浪面前雖然痛苦迷茫過,但一個個經受了吹打和考驗,成為主宰自己命運之舟的強者。與精明強硬的田福堂不同,大隊副支書金俊山則是一個顧全大局的溫和型基層干部,做事很注意分寸。炸山打壩動員村戶搬遷時,他不滿田的強硬做法,采取說服教育讓金俊武兄弟主動撤離。當田福堂熱心主政村務時,他把心思放在了自家過活上;而當田福堂甩手不管村務時,他又承擔起排憂解難的責任,扮演著一個滅火隊長的角色。他積極協調校舍,讓孩子們搬出了岌岌可危的舊教室(當年炸山打壩把教室震得裂了縫);及時勸阻分隊分紅了眼的村民圈分公路上樹木,防止“捉奸事件”引起的群毆事態擴大。還有精明強干的二隊長金俊武,對侄子金富暴富內幕洞若觀火以及弟媳蓄奸忍氣吞聲的態度,透射出豐富的人生閱歷和機敏的智慧。 滯后型--社會生活大潮的落拓者 這一類型男性形象看不到社會歷史發展的主潮航向或者由于一乙私利得不到滿足,或消極處世對抗社會,或缺乏進取精神和正確的生活觀,隨波逐流碌碌無為,甚至淪為人民的罪人。其中典型代表是孫玉亭、張有智、金俊文、王滿銀等人。 孫玉亭這是一個看似聰明實則愚蠢、看似強大實則懦弱的人物形象,他政治上小處聰明大處糊涂,生活上朝不保夕,得過且過。他的行為處處顯示出可笑的聰明、莊嚴的滑稽。在批斗侄女婿王滿銀之前,他特意早早為大哥打個招呼,但為了表示他和階級敵人親屬的界限,卻不進大哥家門,遠遠地在門外喊話搭腔。為了巴結田福堂,同時也想讓他貧管會主任不被架空,結束“雙水村資產階級把持教育陣地的歷史”,順便也為侄子少平謀了個民辦教師差使后,就徑直登堂入室,理直氣壯、心安理得地坐吃拿要。他深受“以階級斗爭為綱”極左路線影響,“革命”立場相當堅定。當公社在雙水村搞農田基建大會戰批判階級敵人時,盡管事實上沒有斗爭對象,但他還是找個傻子田二充數,以映證毛主席“階級斗爭無處不有”的指示;當侄子少平跑到前地主兒子家為其子孫補課時大為光火,認為他喪失階級立場;當大侄子少安帶領社員簽定“生產作業合同”時,立刻激憤異常“毛主席他老人家一去世,人的膽就越來越大了!竟敢明目張膽走資本主義道路!”并表示出一副大義滅親的架勢,主張“把那小子捆起來送到公社去”。即就是歷史的車輪駛向改革開放的八十年代,孫玉亭的腦子里仍然布滿了成分論,堅決反對女兒的婚事。如果說田福堂的積極革命主要為己謀私利的話,孫玉亭的革命目的則是為了精神上滿足與快活。他一旦登上主席臺大講革命道理時,儼然一副革命主將、大隊領導人的架勢;而一踏進家里立馬束手無策,如同生活棄兒。盡管這位革命前輩關心政治時局,經常看報學習,卻絲毫沒有一點與時俱進的跡象,不理解黨的政策方針及其精神實質,不理解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內涵,反而夢想集體又要恢復、政策又要變回去。當然,孫玉亭的身上也有其可愛之處。他念過幾天書,當過工人,因此有一定的見識。對村里魚刺事件能很快化解開來,能理解田潤生與郝紅梅戀愛結合,認為田福堂是封建主義,并且是堅定的無神論者,對集體事業始終一往情深。在大革命中鍛煉的組織才能也并非無用武之地,他有板有眼籌劃磚廠點火儀式和學校剪彩揭幕式即充分印證了這一點。 相比之下,張有智則是一個于時代發展中停滯不前的干部形象。這個過去和田福軍并肩戰斗、務實的縣級領導同志,有能力有水平搞好工作。但社會發展、同事升遷卻使其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思想萌生,變得庸俗起來。自認為干得再好也已經到頭,工作開始敷衍塞責、不思進取,生活中開始養尊處優、好好享受。特別當平調地委組織部長無望時,更是變得牢騷滿腹、滿腔怨氣,工作能推就推,權力不該抓的也抓,最終群眾怨氣、組織撤職。另一個落拓干部形象高鳳閣,盡管作者著墨不多,但其只謀人不謀事的個性特征卻是一目了然。因為田福軍當專員擠脫了自己就處處與他對著干:利用地委主持《黃原報》連篇累牘發表對生產責任制橫挑鼻子豎挑眼的文章;暗中鼓動一些不滿田福軍的人大量制造罪證,掀起“倒田”運動。最終因防汛關鍵時刻回家為兒子大宴賓朋而落了個撤職查辦。被時代洪流拋下生活之舟的還有金俊文。 這是一個沒文化沒頭腦、貪財狹隘的農民。對于弟弟俊武提醒勸告反以為是嫉妒栽贓,最后淪為階下囚。對生活事業沒有明確認識還有游逛成性、隨遇而安的王滿銀(看似思想超前,實則渾渾噩噩),隨波逐流的馬國雄徐智功,盡管他們在各自生活道路上暫時得以踽踽而行,但其思想觀念停滯落后,如不更新轉變,都將成為生活的落拓者。 縱觀《平凡的世界》中的男性形象,可以看出作者路遙對現實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和人生況味的真正了解。作者沒有在人格意義上否定任何一個人,也沒有按照好壞人的慣常模式將任何一個人逼向惡的極端。無論是老奸巨滑的鄉土政治家田福堂,游手好閑的逛鬼王滿銀,或是愚頑可笑的孫玉亭,憨直粗俗的礦工安鎖子,甚至包括傻子田二的身上都或明或暗地閃現出誘人的人性光彩。他們可能在性格、品質、生理上有致命的弱點,但這并不妨礙他們成為生活中完整意義上的人。同時,作者將農村生活其間的人們悲哀辛酸同家庭生活、人倫關系的溫暖情愫溶解于人的政治經濟關系中,讓嚴酷的人生蕩漾著溫馨的人情味。如作為傳統倫理感情和人生義務承擔者的孫少安,為了弟妹前程不惜自己輟學,同父母弟妹在貧乏的物質生活中相濡以沫,為了它少安不惜與新婚妻子反目。這種溫暖的人倫之情,透射出作者對農村父老鄉親的愛和理解同情,以及自覺的人性人情觀念。再次,在人物命運安排上,透示出作者悲喜交加、苦樂并生的人生觀點。正當田福軍、孫少安事業如日中天之時,愛女愛妻卻一個撒手西去,一個患了不治之癥。正如有人所說,路遙的作品始終透示出淡淡的哀愁。 當然,《平凡的世界》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有其缺陷、失真之處。如當孫少平提出要處出闖蕩、將戶口遷移出農村時,有一定文化、思想相對超前的少安“驚得幾乎要跳起來”,表示出十分地不理解,而面朝黃土背朝天一輩子的父親孫玉厚反而表示出不凡的豁達和大度,顯然不合實際。再者,七十年代后期男女作風問題對政治聲譽影響非同一般,而把政治名譽看得很重,革命立場很堅定的孫玉亭,卻與“蓋滿村”王彩娥麻糊在一起,情節安排過于牽強。而游逛成性的二流子王滿銀在一次偶然的照鏡子中,看到自己枯稿面容后,竟大受震動,繼而回心轉意回家過起安穩日子來,顯得過于倉促搪突。同時,在人物描寫當中,作者常常急不可耐插入自己的解說和議論,以此代替對人物的客觀描繪,或多或少影響了人物形象刻畫和性格塑造。盡管如此,《平凡的世界》仍不失為一部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尤其是作為不屈奮斗者孫少平和愚頑可笑孫玉亭這兩個人物形象,將永遠在當代文學人物長廊中放射出耀眼的光彩,啟示人們在社會生活大潮中頑強拼搏、冷靜思索、奮勇向前。 參考文獻 1、李星:《無法回避的選擇》--從《人生》到《平凡的世界》,《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7年第J3期,第143頁。 2、王愈:《在交叉地帶耕耘》,《當代作家論》,1988年第9期,第38頁。 3、邰尚賢:《悼念路遙學習路遙》,《陜西日報》,1992年第303期。 5、路遙:《早晨從中午開始》,華夏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454頁。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