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形體演變及其對漢字本義的影響
[提 要] 文章通過對漢字形體的演變過程進而說明漢字是從新舊形體演變的矛盾沖突中發展起來的。漢字形體的演變過程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對漢字本義的否定過程。只有正確地認識這種現象,才能準確理解漢字的構形和本義。 [關鍵詞] 漢字 形體演變 本義
眾所周知,漢字的發展經過了一個長期不斷的演變過程。一般來說,我們把漢字的演變形體分為:大篆,小篆,隸書,草書,真書幾個階段,這是對漢字形體發展不同階段演變全過程的一個概括。 一 、漢字的形體發展演變過程概述 大篆的發展過程可分為早期和晚期。早期的古文字師法自然,據物繪形,一字有多種寫法,結體上長短大小不拘,用筆瀟灑自由,還沒有定型化。此期截止于西周末年,屬于古文字未定型期。《說文解字 序》:“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①周宣王時的太史籀對古文字進行了一番整理,從而統一了全國的字體。西周末年的虢季子白盤上的文字可見其端倪,后來的《石鼓文》可為其代表。它的特點是比早期古文字規范、嚴整,結體極其積聚,形體上較完備,接近小篆,是大篆向小篆過渡時期的書體。此期截止秦朝統一中國,屬于古文字初步定型期。至于六國古文的“語言異聲,文字異形”,那是因為當時“各國諸侯互相征伐”,各自為政所形成的一些異體字,并不影響古文字初步定型期的確立。大篆體現了據物繪形的特點,具有強烈的象形性質,近于圖畫,是漢字之本源的象形文字。大篆是秦以前的通用正體。 小篆又叫秦篆。公元前20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后,針對以前諸侯割據所形成的“語言異聲,文字異形”的混亂局面,采納了李斯提出的“書同文字”的建議,命李斯等對文字進行整理和改革成為“小篆”。小篆對大篆進行了簡化,淘汰了大量的區域性的異體字,使全國文字統一起來。小篆實行了嚴格的定型、定位、定音、定義,使漢字發展成為一個嚴整的、定型化了的科學體系。小篆屬于古文字定型期。小篆結構統一穩定,其中形聲字約占80%。僅《說文解字》保留下來的小篆就有單字九千三百五十三字,而“常用字實際上只有三四千個。例如《四書》總共只用了4466個字”。②同時,小篆使漢字書寫線條化,偏旁簡單化,筆畫固定化,字形成縱勢規整的長方形,奠定了漢字“方塊型字”的基礎。小篆是秦時通用正體,漢始為隸書替代,僅用于書法。 隸書是由篆書簡化、演變而來的。它源于戰國,孕育于秦代,形成于西漢,盛行于東漢。“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趨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③隸書即用于隸人佐書。它是因當時軍政事務繁忙,為適應急就速寫文字的需要,由下級官吏創造和推廣使用的一種比篆書簡易、書寫速度更快的字體。郭沫若說:“秦始皇的特出處,是他準許并獎勵寫草篆,這樣就使民間所通行的草篆登上了大雅之堂,而促進了由篆而隸的轉變。”④同時,秦朝“以吏為師”,官吏為了教學之便,把自己使用的手頭字體教給大家,從中起到了推波助瀾和普及隸書的作用。可以說秦始皇在文字史上的作用不僅是整理簡化了古文字,還開創了今文字,實現了古今文字的分野。秦王朝在暫短的幾十年內創立了小篆和隸書兩種字體,這簡直是文字發展史上的奇跡!隸書是篆書向楷書過渡階段的字體,可分為破篆和立楷兩個階段。其初筆劃由篆書的圓轉變為方折,結構刪繁就簡便于書寫,充分體現了對篆的破。這個階段始于戰國,結于西漢之末。隸書在立楷同時,自身也開始追求整齊美觀,漸加波磔,以增華飾。隸書在破和立的過程中,通過對結成漢字形體和結構的同化、異化、訛化、位移、簡化等方式,對漢字的形體結構作了一次全面的調整。并逐步把篆書的圓轉變為方折,將線條筆劃變成了書寫筆劃,使文字由篆書的長方變為橫方。這種從文字結構、筆劃到形體上的變化,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個極為重要的轉折,具體奠定了近兩千年來一直沿用至今的漢字形體的基礎。 草書,其廣義包括各個時期,各種形式的草體,如草篆、草隸、稿草、章草、今草、狂草、標準草書等。首先,草書結構省簡,筆劃糾連,書寫迅速,具有“赴迅急就”的實用性。其次,草書損正體之規矩,存字形之梗概,粗書之,具有改變字體的導變性。郭沫若說:“隸書是草篆變成的,楷書是草隸變成的。草率化與規整化之間,辯證地互為影響。”⑤篆書由草篆導變為隸書,隸書由草隸導變為楷書,皆由草書導變為新體。第三,草書筆劃簡捷,線條活潑,縱任奔逸,變化多姿,能表現作者的情趣和意境,具有很高的藝術性。然而,有其利必有其弊。草書是手寫體,但是漢字卻沒有通用的手寫體。究其原因,是數以萬計的構形不同的漢字僅由點、橫、豎、撇、捺、鉤、折、提等基本筆劃組成。結構十分嚴謹,且不說多一撇少一點不行,就是按部就班去寫,也得嚴細認真,一絲不茍。例如:“子”字中間的橫,如寫成左傾或右斜,便成為“孑孓”了。更何況草書乃損正體之規矩,存字形之梗概,勢必導致符號化,豈能不造成混亂。例如,草書中的:“日”字符號竟代表楷書中的“日、田、目、口、隹、西、四”等十幾個偏旁部首,形成了偏旁部首假借。甚至異形混寫,形成了一形多字的書法假借。以及還有些字在草書中字形相似,相差甚微,更是“一點寫不準,神仙也難認。”因此,閱讀時缺乏規范法度可循,往往只能憑猜想。古代有個笑話說:張丞相好草書,一日寫了好句子,讓他侄子抄,他侄子問他其中的字,他竟也不認識了,反責問:“胡不早問,致我忘之?”笑話詼諧地揭示了草書缺乏統一的規范。盡管現代書法家于右任先生曾根據易識、易寫、準確、美麗的原則,制定了標準草書,但也沒有成為通用的手寫體,這大概是因為他也沒能解決草書的易識和準確的緣故吧!其實草書的易識和準確是根本無法解決的。由于草書的隨意性很大,特別是狂草,“古法變盡新有余”,心手相師,變化萬端。歷史上的草書大家張旭和懷素,被稱為“顛張狂素”,其書法真也達到了顛狂的程度,不但學習的人感到“草書苦無法”,而且“有人若問此中妙,懷素自言初不知?”⑥真是妙手偶得,可意會而不可言傳。草書歷來被認為是中國書法至上的皇冠,而被譽為中國書法至上的皇冠的草書,其欣賞價值遠遠大于實用價值。形體上沒有大的變異,只不過是真書的手寫化而已,故此文不予專論。 真書,又叫“今隸”、“楷書”、“正書”。真書始于東漢,系以隸字作楷法,省改波磔,增加鉤而成;形成于魏晉,魏代鐘繇、晉代王羲之改變體勢,備盡法度,遂使真書脫胎于漢隸,后來居上,一躍而成為正體;盛行于唐代,唐人書法皆講究字體結構,精求形貌,妙品迭出,百花齊放。歐、虞、褚、李、顏、柳等各自成家,蔚為大觀,以致被后人一直視為學習真書的正規風范。真書是隸書的進一步規整,或者說是今文的定型化。它是在隸書和“隸書之捷”章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繼承了隸書和章草的優點,糾正了隸書之難寫和章草之難識的不足。從中改變了隸書的筆勢,并適當加以簡化,使之成為形體方正,橫平豎直,筆劃清楚,準確易識,便于書寫的“楷模”字體。真書從魏晉以來成為通用正體,一直沿用至今日。 二、漢字演變發展的動力、趨勢 從以上漢字形體演變過程的脈絡中可以發現這樣一個趨勢,那就是漢字是從新舊形體演變的矛盾沖突中發展起來的,它發展的動力是要求書寫的迅速,發展的趨勢是由繁到簡。然而,這種由繁到簡以求得書寫之迅速的要求必然會影響到后人對漢字本義的理解。漢字構形學告訴我們,漢字的形體構造最初是有理據的,字形與義項的對應大體上也是單一的。但由于漢字并非一時一地一人所造,寫字用字時又往往受到書寫工具、載體材料、字體風格、個人習慣等因素和條件的影響,所以漢字的字形又不是一成不變的,顯然,對于意義的理解也就不能準確地描述出最初之意,也就是造字之初的意義。漢字從未定型期向定型期演化,使得文字的圖畫成分減弱,符號成分增強,雖然提高了文字的書寫速度,但是定型后的文字與其本義發生了明顯的差異,致使一些小篆從其構形上已經無法辨認出其本義。就拿我國的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來說,盡管作者許慎學識淵博,“五經無雙”,而且治學嚴謹,但是由于他沒有看到未定型期的甲骨文和金文,所以就只能根據在形體上發生了很大變化的定型期的小篆和初步定型的籀文來分析字形,這樣就不可避免地把一些字的本義解釋錯了。 《說文》:“為,母猴也。其為禽好爪,下腹為母猴形。” 許慎認為是一只猴子的象形,過去很多文字學家也都贊同并依據許慎的觀點,現在的《中華大字典》依然持這個觀點 。而事實上“為”字是由一只“手”(即爪)和一頭大象( ,是甲骨文的“象”字)合體的會意字。 甲骨文的“為”字作“”或“”。前面的字形是左邊一只象,即長著長鼻子的動物,右邊是一只手(即又)拉著它;后面的字形則是右邊一只象,左邊一只手拉著它。清末民初的甲骨文字學開拓者之一的羅振玉在《增訂殷墟書契考釋》中指出:“為,從爪,從象,絕不見母猴之狀,卜辭作于牽象形……意古者役象以助勞,其事或尚在服牛乘馬以前。”考察我國的古代典籍也的確有是役使大象的記載。《呂氏春秋 古樂篇》:“商人服象,為虐于東夷。”正如在印度和東南亞一些國家一樣,我國在商代也曾把大象作畜力使用,而甲骨文的 字,正是記錄了這種生活。到了金文,發生了變化,寫作“”,上邊表示手的符號以“爪”代替了“ ”,下邊象的“長鼻子”特征也不突出了,除掉頭部還有個輪廓以外,身體軀干和腿腳,尾巴都壓縮成一長串,讓人很難辨認出來,因此到了篆書,隸書,楷書時,除了上邊的“爪”(爪)還能識別出是“手”的符號,其他部分已完全失去大象的象形。因此,還沒有見過甲骨金文的許慎也就難免“望篆生義”而曲解了“為”字的形義。“為”字的初文是手牽象,其本義就是動詞勞作,做。《論語 子罕》:“譬如為山”就用的是本義。從“做”,的意思才引申出制作,干,辦的意義。許慎之所以將其本義解釋錯了,主要是他沒有看到未定型期的古文。如果他看到了未定型期的古文,這些矛盾就會迎刃而解。因為未定型期的古文,寫法自然,近于圖畫,視而可識,望文生義,是比較好理解的。這充分說明了古文字從未定型期向定型期的演化過程中,出現了與本義明顯的差異,而我們只有正確地認識這種差異,才能正確地理解漢字的本義。 漢字形體的演變過程在某種程度上說其實也是對漢字本義的一個否定過程。 篆隸之變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嶺,漢字經過隸變,形體和本質上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隸書徹底改變了古文字那種參照實物構形的被動局面,降低了漢字的寫難程度,提高了書寫速度。這是漢字歷史上一次空前的大簡化,也是漢字對其本義否定最具影響的一次。漢字形體的演變通過簡化與繁化,同化與異化,黏合與分離等等途徑從而對古文字的形體和結構進行了大刀闊斧地改造,使古文字的象形性特征基本喪失殆盡,也就無法準確理解其本義。 總而言之,漢字形體演變的過程,使得漢字不象產生時那樣體現“六書”的規律性,而是為追求書寫之迅速的實用性而不惜破壞“六書”的規律性,所以我們說漢字形體的演變過程在某種程度上說其實也是對漢字本義的一個否定過程,我們只有通過認真分析,追蹤溯源,弄清其來龍去脈,才能正確理解漢字的本義。 注釋 ① 許慎《說文解字》 商務印書館 1988 第7頁 ② 王力《古代漢語》) 上冊 中華書局 2000 第156頁 ③ 許慎《說文解字》 商務印書館 1988 第198頁 ④ 郭沫若《奴隸制時代》)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第236頁 ⑤ 郭沫若《奴隸制時代》)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第92頁 ⑥ 戴叔倫 《懷素草書歌》 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2 第261頁
參考文獻 1、裘錫圭:《文字學概要》[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2、王 寧:《漢字構形學講座》[J].《中國教育報》語言文字版,1995 年1 - 12 月 3、林志強:《漢字的闡釋》[M]. 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2000 4、祝孝先:《漢字溯源》[M]. 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3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