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格式
        電氣工程 會計論文 金融論文 國際貿易 財務管理 人力資源 輕化工程 德語論文 工程管理 文化產業管理 信息計算科學 電氣自動化 歷史論文
        機械設計 電子通信 英語論文 物流論文 電子商務 法律論文 工商管理 旅游管理 市場營銷 電視制片管理 材料科學工程 漢語言文學 免費獲取
        制藥工程 生物工程 包裝工程 模具設計 測控專業 工業工程 教育管理 行政管理 應用物理 電子信息工程 服裝設計工程 教育技術學 論文降重
        通信工程 電子機電 印刷工程 土木工程 交通工程 食品科學 藝術設計 新聞專業 信息管理 給水排水工程 化學工程工藝 推廣賺積分 付款方式
        • 首頁 |
        • 畢業論文 |
        • 論文格式 |
        • 個人簡歷 |
        • 工作總結 |
        • 入黨申請書 |
        • 求職信 |
        • 入團申請書 |
        • 工作計劃 |
        • 免費論文 |
        • 現成論文 |
        • 論文同學網 |
        搜索 高級搜索

        當前位置:論文格式網 -> 免費論文 -> 中文系文學論文

        論茅盾短篇小說的藝術成長過程

        本論文在中文系文學論文欄目,由論文格式網整理,轉載請注明來源www.donglienglish.cn,更多論文,請點論文格式范文查看  論茅盾短篇小說的藝術成長過程
         
        [摘要]茅盾作為“社會分析型的小說家”是一位善于運用如椽巨筆繪制長篇小說的藝術大師,而且是一們擅長駕馭重大社會政治題材的小說家。所以,茅盾的小說成就最突出的是時代色彩鮮明的中長篇小說,像《蝕》《虹》《路》《腐蝕》等。杰出的革命現實主義長篇巨著《子夜》更是成為現代社會分析小說的代表作,茅盾自己說:“至于短篇小說,我寫得不多。因為我覺得寫短篇小說并不是容易的事,或許比寫長篇小說還難些。”然而,讀茅盾的短篇小說,我們同樣可以感受到這位“社會分析到小說家”的藝術軌跡和風格特色。本文從《創造》、《石碣》、《春蠶》幾篇短篇小說的風格比較著手,分析茅盾短篇小說的藝術成長過程。
        [關鍵詞]茅盾    短篇小說    藝術特色    成長過程
         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一八九六年生于浙江省桐鄉縣烏鎮。茅盾在民族憂患的歲月中成長,也體察到了中國人民尋求真理,拯救國難的社會使命。時代的風云和鄉土的母題,構成了他日后創作的重要內蘊。
         茅盾首先是一位文學理論家,作品中充滿了理性,非常客觀。他還是編輯家、翻譯家,同時由于他受法國自然主義的影響,使得它的作品充滿了現實主義的味道。他同魯迅、郭沫若等一起為我國革命文藝和文化運動奠定了基礎。”他的作品反映了中國民主革命的艱苦歷程,繪制了規模宏大的歷史畫卷,為我國文藝寶庫創造了珍貴財富,在文學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從茅盾的短篇小說,我們同樣可以感受到這位“社會分析到小說家”的藝術軌跡和風格特色。
         從一九二八年第一個短篇小說《創造》到一九四八年的《春天》,二十余年間茅盾共寫了五十余篇短篇小說。這些作品大部分都收在《野薔薇》《宿莽》《春蠶》《泡沫》《煙云集》《委屈》《耶穌之死》等短篇小說集或短篇小說合集中。這些短篇小說比較真實的反映了從五四落潮期,特別是大革命失敗后到全國解放前的社會面貌和各種各樣人物的思想特征。
         在藝術上,茅盾的短篇小說經歷了一個由鋪陳表白自己觀念到理智分析而通過典型化描寫的藝術成長軌跡。其中寫于三二年的《春蠶》是茅盾短篇小說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下面通過對他的三個短篇《創造》《石碣》《春蠶》的藝術比較來分析他的短篇小說由幼稚到不成熟再到成熟的成長過程。
         一、茅盾的短篇小說創作經歷了從幼稚到不成熟再到成熟三個階段,而《創造》《石碣》《春蠶》可看作三個時期的代表作。
         《創造》是茅盾第一篇短篇小說,寫于一九二八年二月。與其后四篇《一個女性》《詩與散文》《自殺》《曇》一起編入第一個短篇小說集《野薔薇》。
         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公開叛變革命,正在轟轟烈烈展開的革命突然失敗,引起茅盾思想上的極大震動,因為對革命的前途缺乏正確估計,他曾一度陷入苦悶彷徨的境地。茅盾的第一部作品《蝕》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創作的,作家當時痛苦情況的思想情緒在作品中得以自然流露。
         正如在送交《幻滅》時署筆名“茅盾”一樣,茅盾當時的心情確實是極其矛盾的,一方面由于革命失敗而引起消沉幻滅的情緒;另一方面又對這種情緒不清醒,仍堅信革命“最后終歸要勝利的”。《幻滅》單行本出版時,茅盾在扉頁上寫了《離騷》上的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正是作家當時心情的反映。經過短暫的消極悲觀,作家對革命又充滿信心,思想有了發展,很快轉為冷靜的思索。《野薔薇》中的五篇就是這種思索的第一批成果。
         這幾個短篇寫了從五四落潮期到大革命前后一部分小資產階級青年知識分子的“灰色的人生”,通過男女主人公在革命轉變時期的苦悶、彷徨、追求、探索,揭露了社會的黑暗,透露了光明的未來,為青年讀者或明或暗的指出了前進的方向。
         其中《創造》體現了茅盾對革命的勝利前景堅信不移的樂觀情緒,這篇小說的寫作是他“有意為之”的,茅盾在1927年九、十月間寫的中篇小說《幻滅》發表后,對這部現實性很強的作品,有的評論者卻認為整篇的調子太低沉了,一切都幻滅,似乎革命沒有希望了。作家一方面承認“這個批評是中肯的”另一方面卻覺得“這并非我的本意”。為了辯解,也為了表白他對革命必勝的信念,于是他寫了《創造》。《創造》的篇名是深含寓意的,表達了作者渴望創造新生活的美好思想。
         《創造》中的君實是一位既承襲封建傳統思想又受資產階級新思潮影響的“中庸”了的理想化人物,其父“自從戊戌政變那年落職后,老人家就無意仕進,做了“海上富公”,專心整理產業,管教兒子。他把滿肚子救國強種的經綸都傳授了兒子,也把這大擔子付托了兒子。”而君實“在父親的靈床邊,他就計劃如何安排未來的生活。”“像旅行者計劃明日的行程似的,他詳詳細細的算定了如何實現未來的夢。”對未來充滿理想。
         他要找一個“性情見解在各方面都和我一樣”,“以他的理想為理想,以他的行動為行動”,“全新的,但是不偏不激,不帶危險性”的理想的女子做生活的伴侶,當“蹉跎了五六年工夫”而不得時,他轉而“打算找一塊璞玉”。“社會既然不替我準備好了理想的夫人,我就來創造一個。”又過了一年多,當他終于找到想象中的璞玉——表妹嫻嫻以后,他就按照他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觀點,想把嫻嫻創造成理想中的女性。
         接著君實用了幾年的功夫,煞費苦心地去“創造”。他“誘導嫻嫻讀各家的政治理論;要嫻嫻留心國際大勢,用苦心去記人名地名年月日;他要嫻嫻每天批評國內的時事,而他加以糾正。”終于把“最初不喜歡政治,連報紙也不愿意看”的嫻嫻“引上了政治的路”;對于嫻嫻樂天達觀的性格,他“苦心地誘導嫻嫻看進化論,看尼采,看唯物派各大家的理論。”“不顧一切的投了唯物論的猛劑”,“終于又奏了凱旋”;他還對嬌羞、靦腆的嫻嫻進行“多方面的陶冶”使嫻嫻“出落得又活潑又大方,知道了如何在人前對丈夫表示細膩的昵愛。”
         但是被創造成新女性的嫻嫻,并未固守君實的中庸之道,而是一直走下去。“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見解了。”君實想到“兩年前夫人的心,好比是一塊海綿,他的每一滴思想,碰上就被吸引了去,現在這同一的心,卻不知怎的已經變成一塊鐵,雖然他用了熱情的火來鍛煉,也軟化不了它。”“嫻嫻非復兩年前的嫻嫻了”。君實終于感到了自己的失敗,他的創造“理想的夫人”的幻夢;徹底破滅了。
         茅盾稱《創造》是一部象征主義的小說。那只“刻鏤得很精致的象牙的兔子”一直貫穿作品的始末,白肚皮上用刀刮過的“丈夫”二字,更象征了這對夫婦沿不同方向演變的軌跡。小說結尾,通過五媽的口轉述嫻嫻臨行前的話語更是意味深長的:她叫我對少爺說:“她先去了一步了,請少爺趕上去罷——少奶奶還說,倘便少爺不趕上去,她也不等候了。”茅盾自己說,這是這是對君實等所固守的中庸之道的有力沖擊,表現了作者生氣勃勃的樂觀精神。
         象征性的手法頗能啟發讀者的深思從而取得與作者的創作意圖相接近的結論。《創造》運用的是鋪陳敘述的筆法,全文敘述了君實“創造”嫻嫻的過程。從計劃創造到怎樣創造再到創造所得的失敗結果,是敘“過程”而不是生動的情節描寫。
         茅盾知道,短篇小說應該是“生活的橫斷面”的表現,應做到“短小精焊而意味深長”。而《創造》并不是“橫斷面”的描寫,而是鋪陳敘述,是敘過程。茅盾自我評價說,《創造》“算是我對短篇小說的嘗試”,而嘗試后的感受是“我不會寫短篇小說”。茅盾自我評價說這個短篇成了“壓縮了的中篇”。可在藝術上也確是幼稚的。
         像《創造》一樣,茅盾初期的短篇小說創作不是“生活的橫斷面”的表現,而是敘述“過程”,結果“絕大部分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短篇小說,而壓縮了的中篇”。這可以看作茅盾短篇小說創作的第一階段,即比較幼稚期。
         但是,茅盾意識到了自己短篇小說的缺點,并有意識的加以克服,努力朝“生活的橫斷面”的方向發展,隨之進入了其短篇小說創作的第二階段。
         二、《石碣》寫于1930年,同另外兩部歷史題材的短篇小說《大澤鄉》《豹子頭林沖》一起編在茅盾的第二個短篇小說集《宿莽》里。
         三十年代初,由于工農紅軍的力量不斷壯大,農村革命根據地不斷擴大,城市工人運動得以恢復和發展,使得中國革命重新走向高潮,文化革命也逐步深入,193O年3月,“左聯”成立,茅盾于193O年4月從日本回國后,積極投入了以魯迅為旗手的左冀文藝運動,使他的小說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這時候,茅盾已經有意識的想改正以《創造》為代表的早期短篇小說創作的不足:題材上以小資產階級青年知識分子的生活為主;藝術上采用鋪陳敘述的筆法敘“過程”,像“壓縮了的中篇”。正如他自己所說:“我習慣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現在也有意想換一換口味;或者說想從自己所造成的殼子里鉆出來。”
         《宿莽》集中的《石碣》等三篇歷史題材的短篇小說就是這種嘗試的產物。“那時的我,思想上沒有變化,而對于一個作家來說,進步的世界觀雖然提供給他一個分析并提煉社會現實的基礎,卻還不能使他立即有比較成熟的題材以供形象描寫。這便是當時我只能取材于歷史或傳說的緣故。”⑨這時候,茅盾雖然不滿意自己原先那些作品的情調,但一時又未能把握住現實斗爭的重大題材,所以轉而取材于含有積極意義的歷史故事之作。如《大澤鄉》就是借贊揚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來歌頌黨所領導的農村土地革命運動,宣布人民革命的不可避免和反動統治的必然垮臺。
         《石碣》取材于《水滸傳》梁山好漢排座次的故事。茅盾在這篇小說中也是借歷史題材“向現代說話”,所以他將《水滸傳》中排座次的石碣,變“天意”為“人為”,虛構了吳用安排石匠鐵臂金大堅和圣手書生蕭讓刻石碑的情節。全文通過二人的對話來揭示吳用的“神算妙計”。單是替天行道杏黃旗上的一個“天”字還不夠,總得再找出些‘天意’來。
         在藝術上,《石碣》改變了《創造》那種敘“過程”的寫法,而是從頭至尾取金大堅和蕭讓刻碑時的談話這一“橫斷面”來寫,做到了“短小精焊”“是生活的橫斷面”的表現,和茅盾初期以《創造》為代表的短篇小說相比,有了顯著的進步。
         但是,以《石碣》為代表的茅盾這一階段的短篇小說創作還是不成熟的。這主要表現在:刻意追求“生活的橫斷面”的表現這一短篇小說的特征,使文章的表現手法顯得過分單一,人物形象不夠豐滿,情節不夠豐富,影響了小說主題的表現。
         像《豹子頭林沖》只采取了心理描寫這一種手法一樣,《石碣》只用了對話描寫這種手法,全文用金大堅和蕭讓的對話貫穿全文,梁山兄弟的階級出身、思想特征、性格特點、未來打算以及吳用的策略等都是通過兩人的對話來表現。但是僅靠對話描寫這一種手法顯然是不夠的,情節沒有充分展開,人物形象不夠典型豐滿,使文章顯得單薄淺顯,令讀者印象不深。
         總之,茅盾這一階段的短篇小說克服了前期敘述“過程”的“壓縮了的中篇”的缺點;“表現了生活的橫斷面”,有了顯著的進步,但表現手法過于單一,在藝術上還是不成熟的。
         三、一九三二年,茅盾完成了長篇巨著《子夜》的寫作,他的短篇小說創作也進入了成熟期。寫出了以《林家鋪子》、《春蠶》等為代表的一系列優秀短篇小說。    《春蠶》寫于1932年,它是茅盾《農村三部曲》的第一篇,是茅盾創作上成熟的標志之一。
         三十年代初,日本等帝國主義國家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在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和軍閥混戰、苛捐雜稅下,不僅民族工業破產,中國的農村經濟也走向凋落,豐收不僅沒有給農民帶來溫飽富足,反而使農民更加貧困,這就是當時特有的“豐收成災”現象。許多進步作家都在作品中對這一現象進行了反映,僅小說創作領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有茅盾的《春蠶》《秋收》,葉紫的《豐收》,葉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等。
         茅盾的短篇小說《春蠶》截取了老通寶一家養蠶豐收而破產這一生活的“橫斷面”。它以“九.一八”變前后的江浙農村為背景,描繪了老通寶一家辛勤勞動、養蠶賣繭而終于破敗的遭遇。老通寶本是一個有“二十畝的稻田和十多畝的桑地,還有三開間兩進的一座平屋”“在東村莊上被人人所妒羨”的富裕農民,但“世界真是越變越壞”,現在老通寶一家也要常常把南瓜當飯吃。“已經沒有自己的田地,反欠出三百多塊錢的債。”和全村二三十戶人家一樣,他一家懷著充滿希望的心情,投入了春蠶的大搏戰,指望在春蠶收成中償還一切借貸。經過一個多月的“連日連夜無休息的大決戰”,終于換來了多年未有的蠶繭豐收。然而,“人們做夢也不會想到,今年蠶花好了,他們的日子卻比往年更加困難。”“因為春蠶熟,老通寶一村的人都增加了債!老通寶就為養了五張布子的蠶,又采了十多分的好繭子,就得白賠上十五擔葉的桑地和三十塊錢的債!一個月光景的忍餓熬夜還都不算!”
         春蠶空前的豐收,帶給農民的反而是空前的災難——這是一幕令人揪心的慘痛悲劇。茅盾從日益破敗的三十年代農村捕捉到的這一生活信息,不僅生動的再現了當時農民苦難生活的現狀,也深刻地暗示了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情形特征。作品在表現“租、債、捐、稅”對農民殘酷壓榨的同時,著力渲染了外資入侵、民族工業破產對蠶農的直接危害。“自從鎮上有了洋紗、洋布、洋油——這一類洋貨,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輪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來的東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錢,而鎮上的東西卻一天一天貴起來。他父親留下來的一份家產就這么變小,變做沒有,而是現在反負了債。”而且由于日本的入侵,使得“上海不太平,絲廠都關門,”繭廠不開門,繭價大跌,往年象走馬燈似的在村里巡回的“收繭人”不見了,“卻換替著來了債主和催糧的差役。”帝國主義的軍事和經濟入侵,使得江南農民視為第二生命的蠶絲業凋蔽。茅盾正是從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兩個方面揭示了農村瀕于破產的糧源,表現出作家分析社會本質的異常精確性。
         《春蠶》不僅在思想上取得了上述顯著成就,而且在藝術上也走向成熟。這主要表現在主題鮮明,情節豐富、形象豐滿、手法多樣等方面。
         在主題上,小說不僅形象地反映了三十年代中國農村“豐收破產”的苦難現實,而且深刻地揭示了造成這種現實苦難的社會時代原因;不僅寫出了以老通寶為代表的老一代農民的愚昧、保守,也寫出了以阿多為代表的新一代農民的思索、覺醒;小說通過表現老通寶一人一家的遭遇,展示了三十年代初“農村的經濟情形”,顯得思想深刻、主題鮮明。
         在情節上,小說采用截取“生活的橫斷面”這種短篇小說的特征來刻畫人物和表現主題。《春蠶》截取了老通寶一家養蠶豐收而破產這一生活的橫斷面,又借助人物的回憶或聯想穿插縱的描寫,使養蠶過程這個大的橫斷面又包括了四個小的橫斷面。即一節一個橫斷面。這樣小說既有“橫”面的廣度,又有“縱”面的深度,使小說顯得情節豐富而又井然有序。
         在形象上,小說塑造的兩代農民形象頗具特色。老通寶是老一代農民的典型,他勤勞忠厚而又保守落后,既不失勞動者的傳統美德,又帶有舊式農民固襲的思想重負。其悲劇的釀成,部分上是由于思想未能適應已經變化了的時代;而他的“仇洋”心理,則又烙印著特殊時代的心態,是農民嘗夠了生活痛楚但又只能作原始抗爭的必然反映。老通寶的兒子阿多是青年一代農民的典型,他已不再相信命運之類的欺騙,對社會不平開始作更深一層的思索,反映了青年人朦朧的覺醒。小說把人物置于跌宕多姿的情節開展中,深化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顯得充實豐滿、栩栩如生。
         在手法上,《春蠶》運用了肖像描寫、心理描寫、動作描寫、細節描寫、語言描寫,以及環境襯托等多種現實主義的描寫手法,使文章顯得手法多樣、跌宕生姿。小說對老通寶、阿多等人物,從外貌、心理、語言、動作等多方面全方位的加以刻畫,使文章形象可見,活靈活現,豐滿鮮明的實現在讀者面前。小說開頭通過老通寶的“眼”寫到——那“塘路”上的纖夫,“水是綠油油的”“官河”,密密層層的桑樹,每秒都會大一些的“桑拳”、還有“空關在那里”的繭廠;“柴油引擎的小輪船”“泥土燥裂的稻田”等,成功的景物描寫烘托了人物的心理,展示出了豐富的時代內容。
         此外,小說還有濃烈的鄉土色彩。像阿多頭頂“團扁”,四大娘糊簞,老通寶用大蒜頭卜兇吉,小寶“清明削口,看蠶娘娘指頭”的歌謠等。一幅幅活生生的江南農村世態風俗畫,反映了江南水鄉的風土人情,表現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濃重的鄉土氣息和溫馨的江南農村風格,使作品洋溢著質樸、清新的泥土芳香。
         這樣,短篇小說《春蠶》題材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和現實性,主題深刻、情節豐富、人物形象豐滿鮮明、表現手法風格多樣,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愧為現代文學作品中的名篇,標志著茅盾短篇小說創作的成熟。
         綜上所述,茅盾的短篇小說創作從初期的幼稚到1932年前后的成熟,經過了一個發展的過程。
         1928年到1929年,是其短篇小說的幼稚期。以《創造》等為代表,其特色是敘述過程,而不是“生活的橫斷面”的表現,將短篇寫成了“壓縮了中篇”。
         1930年到1931年初,是其短篇小說創作的不成熟期。以《石碣》等為代表,雖然克服了幼稚期的主要特點,是“生活的橫斷面”的表現,不敘過程,但表現手法過于單一,流于簡單。
         1932年前后,是其短篇小說創作的成熟期,以《春蠶》等為代表,克服了前面創作上的缺點,使其小說顯得思想深刻,有很強的時代現實意義;在藝術上主題鮮明,情節豐富,形象豐滿,而又手法多樣。
         通過《創造》《石碣》《春蠶》這三篇茅盾不同時期的短篇小說的代表作的比較,可見茅盾短篇小說創作的藝術成長軌道:由幼稚到不成熟到成熟,由鋪陳表白自己觀念到理智分析,而通過典型化描寫。
         
        參考文獻
         1、茅盾:《“大轉變時期”何時到來呢》,《文學周報》,1923年12月,第103期
         2、玄珠:《中國文學不發達的原因》,《文學旬刊》,1921年5月,第1號
         3、茅盾:《“大轉變時期”何時到來呢》,《文學周報》,1923年12月,第103期
         4、茅盾、孔范今:《茅盾選集》,山東文藝出版社,2003年5月
         5、茅盾:《茅盾短篇小說選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55年12月


        上一篇:論《文心雕龍》中的佛學影響 下一篇:從《詩經》中的愛情詩看當時的婚..
        Tags:茅盾 短篇小說 藝術 成長 過程 【收藏】 【返回頂部】
        人力資源論文
        金融論文
        會計論文
        財務論文
        法律論文
        物流論文
        工商管理論文
        其他論文
        保險學免費論文
        財政學免費論文
        工程管理免費論文
        經濟學免費論文
        市場營銷免費論文
        投資學免費論文
        信息管理免費論文
        行政管理免費論文
        財務會計論文格式
        數學教育論文格式
        數學與應用數學論文
        物流論文格式范文
        財務管理論文格式
        營銷論文格式范文
        人力資源論文格式
        電子商務畢業論文
        法律專業畢業論文
        工商管理畢業論文
        漢語言文學論文
        計算機畢業論文
        教育管理畢業論文
        現代教育技術論文
        小學教育畢業論文
        心理學畢業論文
        學前教育畢業論文
        中文系文學論文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計算機論文
        推薦文章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

        Copyright@ 2010-2018 LWGSW.com 論文格式網 版權所有

        感谢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您可能还对以下资源感兴趣:

        论文格式网:毕业论文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