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生存悲劇的美學意蘊
《雷雨》是一部超越命運與性格悲劇的新形式:生存的悲劇!独子辍分兴傅拿\只是一種托詞,是對于悲劇命運無法解釋而又無法擺脫而發出的無可奈何的呼喊!独子辍凡⒎撬廾,是人性在苦苦掙扎中迫于生存而走向了毀滅,這種“復雜而原始的情緒”即人性深處的沖突在周樸園與侍萍等人中得以演繹。 一、曹禺和《雷雨》的人物悲劇 曹禺:中國劇作家、戲劇教育家。本名萬家寶,字小石。祖籍湖北潛江,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封建官僚家庭。父親萬德尊曾任鎮守使、都統和黎元洪總統秘書。曹禺生母早逝,繼母酷愛戲劇,常攜曹禺觀看戲曲和文明戲。曹禺沒上過小學,延師在家,誦經讀史,但常偷看《紅樓夢》、《水滸》、《西廂記》等書。曹禺青少年是在天津度過的。天津是個商業發達、水陸交通便利的北方重鎮。曹禺在這里目睹了帝國主義分子的暴行,也看到了許多"高級流氓、高級惡棍"及"苦力"的勞動,聽見了深夜小巷傳來的賣兒賣女之聲。這對曹禺反帝愛國四鄉的形成和他一生創作的思想傾向,起了巨大的作用,也為他的一些作品提供了素材和人物原型。 1933年,曹禺完成了第一部多幕話劇《雷雨》。他從自己青少年時期熟悉的社會圈子里,提取了《雷雨》的題材,通過周魯兩家8個人物的歷史與現實糾葛,反映了從光緒二十年(1894)到1920年以后約達30年的復雜社會生活和沖突。故事寫某礦董事長周樸園,年輕時遺棄了為他已生二子的婢女侍萍,長子周萍留在周家,侍萍攜次子投河遇救,離鄉遠走。周誤以為她已死。后周家亦北遷,與侍萍再嫁的魯家共居一地,互不相知。魯家父女皆在周家為仆,次子大海在礦上做工,周妻繁漪與長子周萍有私情,后知周萍愛魯女四鳳,繁漪欲遣去四鳳乃召來侍萍,兩家關系始被揭開。周萍與四鳳知為異父同母兄妹,雙雙自殺。繁漪之子周沖為救護四鳳也觸電身亡。大海為罷工代表在周家受辱被毆,逃奔而去。侍萍與繁漪不堪重壓,一呆一瘋,只剩下周樸園煢煢孑立、形影相吊。作者在這常見的"始亂終棄"和"亂倫"的社會現象中,開掘出具有時代特點的社會悲劇。他在劇中寫了尖銳的思想沖突和階級壓迫與斗爭,但主要是描寫新舊交替時期3個不同階層、不同性格的女性,以不同的方式對命運所做的抗爭和她們走向毀滅的悲劇結局。 古希臘的悲劇始終帶有宗教色彩,根源于被認為是無處不在又無時不在地主宰著人的不可知的“命運”。索?死沟谋瘎∩羁痰谋憩F了人的意志與命運的沖突,黑格爾認為:“沖突要有一種破壞作為它的基礎,這種破壞不能始終是破壞,而是要被否定掉!币簿褪钦f,悲劇沖突雙方的存在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主張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強調和頌揚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人的力量,提倡人性,反對神性,提倡人權,反對神權,人的地位大大提高了。人開始自己主宰自己,因而,悲劇的根源也就自然地轉向了人本身,也就出現了“性格悲劇!惫防滋氐湫偷木竦膽n郁、信念遲疑,行動的延拓,造就了一種新的悲劇類型。他立誓為父報仇,卻一再拖延不決,一直處于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之中。這種悲劇的最后原因歸咎與原罪,即性格的悲劇。 《雷雨》超越了“命運悲劇”和“性格悲劇”這兩種模式,體現了叔本華所謂的第三種悲劇情形:“生存的悲劇! 二、《雷雨》表現的主題——生存悲劇 歷來,《雷雨》都被認為是一出命運的悲劇人物布局及其錯綜復雜的沖突,只被套認 是一種巧合,一種“命運”帶來的悲劇。 曹禺熟悉希臘悲劇、莎士比亞、奧尼爾、寫和夫和易卜生,《雷雨》在藝術上深受他們的影響:情節的豐富性、生動性,尖銳的戲劇沖突,嚴謹的結構,渾厚凝重的格調,濃重的悲劇氣氛。同時他也涉獵了近代東西方哲學著作,使《雷雨》既包含了古希臘悲劇的崇高感和神秘感,也融合了西方現代主義人性問題的關懷。曹禺“同情叔本華對生活沉沉的憂郁”,也熱愛“尼采豐盛的生命力與超人的思想”,依據哲學新時代唯物意識論表現主義的和哲學觀,把悲劇的根源轉向生存本身,這才是曹禺要表現的主題——生存悲劇。但只要仔細推敲就會發現作者的自白在意思上是不確定的,他一方面感到宇宙是多么的“殘忍”和“冷酷”,卻又無法說明其中的原因,以為“這斗爭的背后或有一個主宰來使用它的管轄”,這是以一種懷疑的語氣,探求的眼光來發出疑問,有的地方還相當明確地表白《雷雨》所顯示的并不是因果報應,而是天地間“殘忍”……實際是用非科學的語言說出了階級壓迫不平的真理,他的生活經驗已經感覺到了,尚不能用理性的語言表達的一種認識。最終還是作者承認“沒有能力形容它的真實相”。 侍萍和周樸園之間有這樣一段臺詞: 樸:你——侍萍? 魯:樸園,你找侍萍么,侍萍在這兒。 樸:魯:(忽然嚴厲地)你來干什么? 魯:不是我要來的 樸:誰指使你來的? 魯:(悲憤)命!不公平的命運指使我來的。 …… 樸:我看過去的事情不必再提起來吧。 魯:我要提,我要提,我悶了三十年了,你結了婚,就搬了家,我以為這輩子也見不著你了;誰知道我自己的孩子偏偏命定要跑到周家來,又做我從前在你們家里做過的事。 樸:怪不得四鳳這樣的象你。 魯:樸:我伺候你,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的少爺們,這是我的報應,我的報應。 也許這段臺詞以及人物口中反復出現的對命運捉弄人的最有力的證人。的確,三十年前,當她還只有四鳳那么大年紀時,就被人殘忍遺棄了,無法忍受的屈辱和傷心,想死也沒死成。活者,拖著一個孩子,三十年來的生活中又將是多少的辛酸與血淚痛苦,局外人實在是難以想象,而三十年后,垂暮之年的打擊又是何等的殘酷。∷c周樸園再度重逢,而昔日之情卻已覆水難收;女兒重蹈了她的覆轍與其同母異父的哥哥相愛并已有了身孕;她的兩個兒子周萍和魯大海本是同根生,而今卻因身份不同而水火難容,所有的人都蒙在鼓里,只有她知道,她感到老天太不公平了。她向蒼天喊出了她的怨憤“不公平”“報應”這一聲聲對命的控訴卻與古希臘的“命運”觀是不相干的。神的力量主宰著世界;復仇女神預言著命運,一切悲劇成了命中注定,是神的預先安排,這才是命運的悲劇。 然而,《雷雨》中侍萍口口聲聲所說的“命”也可以認為是中國民間一種習慣的口頭托詞,是由于對悲劇現實無法解釋又無法擺脫而發出的一種并無確指的無可奈何的呼喊。但侍萍屈服了嗎?不她畢竟是堅強的,有著巨大精神力量的女子,“有異常的道德力量”的女子!“我是不太相信這個世界上的人了,”這句話包含了侍萍三十多年來的多少辛酸,多少的悲憤,多少的血淚痛苦!她詛咒這世界,但她還是在與這世界抗爭。三十年她忍受了無法忍受的遭遇,頂著椎心刺骨的煎熬,嫁了三次,當老媽子伺候人,但她還是勇敢的活下來了,勇敢的抵抗著不公平的遭遇。她相信命運了嗎?沒有,她停止痛恨了嗎?也沒有。她善良,她純潔,誰能不為她所具有可敬的自尊自強感動呢?她另外有了兩個心愛的孩子,在不如意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份擁有自己的快樂。雖然黑暗之手再次籠罩了她,三十年前的一段孽緣終于又纏繞于身。四鳳與周萍的關系對她簡直是五雷轟頂,無奈之中,面對殘酷的“天道”,她還是一字一血地作出了抉擇:“我們一塊而走吧!彼酥屏藗惱淼赖碌臒o情沖擊,滴血的理智作了無情的抗爭。封建社會的下層勞動人民頭腦中宿命思想與倫理觀念并不是作品本身的宿命思想。 侍萍終究是瘋了。她苦苦掙扎,但她終究失敗了。侍萍終究敵不過她自己口中的命運的嘲弄了嗎?不是!這里并沒有上文所說的古希臘那種悲劇哲學的內涵。侍萍與劇中人物一樣,由不同的地位和關系造成了彼此間的損害,才終究釀成了悲劇,即生存的悲劇。俄狄浦斯的英勇奮斗始終操縱在“神”的手中。神能翻云覆雨,神會反覆無常,喜怒哀樂間便制造了俄狄浦斯這位悲劇英雄。然而,他無法掌握的是,人的生存本身!独子辍肥且宰约喝康膭∏楹退囆g結構來表現這樣一個主題的。 《雷雨》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悲劇地承擔著,無論是貧是富,是好是壞,都上演著悲劇的角色。劇中八個人物,都有各自強烈的意向和欲望,并各自都在為自己所追求的目的而行動著。僅從表層結構中,就可以看到:周樸園所追求的是維護自己尊嚴和家庭秩序,繁漪所追求的是要留住周萍,讓周萍永遠陪伴自己;周萍則想避開繁漪,逃出周公館;四鳳又想跟周萍一起走,想跟周萍結合;周沖在追求四鳳的愛;而侍萍卻要把四鳳帶出周公館,使她脫離險地;魯貴想能夠永遠保住在周公館的飯碗;而魯大海則要為工人階級的利益而向周樸園進行堅決的斗爭。他們把自己作為扭結點,與他人構成多層的網狀矛盾關系,而且其中任何一組矛盾沖突的出現與展開,都與其他矛盾交織關聯。深層結構中三十年來所醞釀而成的潛在沖突,又使這一切糾葛在一瞬間爆發。極端復雜、極端緊張的沖突,最后是八個人都失敗了,繁漪留不住周萍,周萍也走不了;侍萍帶不走四鳳,四鳳也不能和周萍結合;周沖得不到四鳳的愛,魯貴也不能重返周家;魯大海的罷工失敗了,而周樸園也完全失去了家庭的秩序和自己的尊嚴。這個家庭,死的死,瘋的瘋,活著的人也陷入了無法自拔的痛苦之中。 繁漪是一個最“‘雷雨’的性格”她可以說是“雷雨”是化身,操縱著表層結構中的矛盾沖突,整個劇本的動力。這是因為,她素來有些陰險怪異,時而斂聲息氣,時而瘋狂爆發,還有她那畸形的愛情、欲望的沖動,都裹挾著一種閃電雷鳴般的沖突性和猛烈性。作為周樸園的繼室,在周樸園的奴役下,使她不僅得不到愛情的幸福還失去了人的尊嚴和個性的自由。她不甘心為人擺布,厭倦了冷寂陰沉的家庭,在形如枯井的心底卻跳躍著一絲如火的熱情,她愛上可周家的長子周萍,落到了“母親不像母親,情婦不像情婦的地步,在追求憧憬中的幸福的時候,恰恰將自己帶入了一個既毀滅自己又毀滅別人的處境。她的追求得到了暫時的愜意,然而確實悲劇性的滿足。但周萍很快又另尋新歡,愛上了四鳳。繁漪的一生就這樣經歷了兩次受騙:嫁給了一個冷酷的丈夫,愛上了議和無情的男人。這兩次受騙,使她產生了“一個女子,你記著,不能受兩代欺辱”的報復宣言。這個人物的深刻之處,在于她從又一個側面,揭示了這個家庭和社會,猶如一個封閉禁錮的黑匣子,是連一點人的自由都不可能的。人性被扭曲異化,美的心靈被扼殺窒息。“雷雨”的世界,是一個令人靈魂戰粟的世界。正是她的所作所為,使得周萍、四鳳的追求失敗了,也使得周萍和周樸園之間一段悲劇根源被發掘出來,打亂原來的局面,完成了這出悲劇。他要周萍陪伴自己。她是一個外形沉靜憂煩的,可“愛起你來像一團火,那樣熱烈,恨起你來也會像一團火,把你燒毀”的女子,“熱極了,悶極了,這里真是不能住的。我希望我今天變成火山的口,熱烈的冒一次,什么我都燒個干凈,那時我就在于掉進冰川里,凍成死灰,一生只熱烈的燒一次,也就算夠了!保ā独子辍返诙唬┻@段精彩的臺詞的確能夠撥動觀眾或讀者的共鳴心理,也表現了她火辣的個性,但是,作為一個妻子,一個母親的她,與繼子通奸,不僅毀了自己,也毀了別人。她被周樸園軟禁在這個仿佛是與世隔絕的周公館里,整整十八年。寂寞枯淡的生活,沉重窒息的空氣,悶得她透不過氣。封建社會的權勢,周樸園家庭絕對權威獨裁,使得繁漪的生存理想與現實相悖,人性的本能追求被壓抑的生活使得她的存在也以一出悲劇的形式出現——她已不存在什么希望,只安安靜靜等待死亡到來。托爾斯泰曾說:“耶酥基督在談論人性的時候,承認兩種永恒的不可毀滅的力量都存在,認為人類生命就是這種力組合起來的,動物本性的力和上帝子民意識的力”真正的人的生命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克制動物本性的力,去接近每一個人在內心中發現并意識到的天國的完美。人類無法與人類自身的神性進行抗衡,否則人類將返回原來屬性的地位世界,繁漪為性欲所困。例如:“我不是!我不是!自從我把我的性命,名譽交給你,我什么都不顧了,我不是他(周沖)的母親,不是,不是,我不是周樸園的妻子!薄ā独子辍返诙唬 從鄉間跑來的年輕人周萍,以他的熱情,他的欲望,使繁漪這株即將枯死的奇花得到了點滴雨露的滋潤,逐漸有了生氣。她按自己的性格愛了,把生命、名譽,整個交給了周萍。周萍畢竟不是周樸園,他猶豫怯弱,膽小怕事,決不值得繁漪愛,值得為他犧牲的人。周萍作為周公館的大少爺,他受過“五四”時期民主思想的洗禮,不滿于父親的專橫與不尊重女性,他與后母的亂倫也是個性解放的一種要求,但他是周樸園的衣缽傳人這樣做是一種不可饒恕的罪過,他竭力想做周樸園所代表的那個社會和階級的忠臣孝子;谶@一立場,他做了周樸園的孝子,奉命唯謹,無限恭順,周樸園的一言一動,他幾乎都無條件的贊成。他愛上了四鳳,竭力想逃出周公館,中斷與繁漪的關系,只是對繁漪的變心,還有他懼怕的心理在起著作用:他害怕與繁漪的關系張揚開去,不容于父親,不容于社會輿論,不容于整個統治勢力。 周萍不敢與周樸園及其代表的社會勢力決裂,遵循封建社會所謂的“良心”,但“良心與怯弱是同一回事”(王爾德)。他的怯弱違背、辜負了繁漪,自身也陷入了一種最為尷尬的境地,三十年來的寄生生活,他成了具有空形的廢物,地主階級腐朽的生活方式消磨了他年輕人的朝氣和雄心,對父親對社會曾有的某總程度的仇恨和不滿,只能變為尊敬和孝順,但他要逃離這個家庭,去尋求一種新的較有意義的生活,因為他無法忍受這種生存環境的折磨。 可繁漪是不允許周萍擺脫這一生存的悲境的,她的性格雷雨般爆發去追求個性的解放,“一個女子,不能受兩代的欺侮”。這個帶著新思想的女性不可能輕易放棄了斗爭。但她畢竟是地主階級中的一員,作為個人主義者她為達目的可以不折手段:自己的兒子被拉出來借以破壞周萍和四鳳的結合;魯貴是四鳳的父親便必不能留在周家;周萍只能陪伴她,她也會安于虛偽和欺騙的不自然關系而不起來反抗。于是,每個人人性的追求都在被自己的地位,被彼此間復雜的關系,相互遏制、損害了,陷入了生存的悲劇。 三、《雷雨》毀滅在命運的困頓中苦苦掙扎而又難逃摧殘或拷打的人性 “悲劇是把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再論雷鋒塔的倒掉》魯迅語)。那么《雷雨》毀滅了的有價值的東西是什么呢?那就是在命運的困頓中苦苦掙扎而又難逃摧殘或拷打的人性。這個家庭悲劇通過家庭關系和倫理道德觀念的沖突,把八個人苦苦掙扎的人性拷打了,摧殘了并毀滅了。生存的悲劇也隨之上演了。侍萍瘋了,也正是她的善良、淳樸的人性之美給毀滅的。 侍萍與周樸園之間有著一段難以排解的感情糾紛,糾纏了三十多年,終于導致了一場大悲劇的上演。一般認為,周樸園是個偽君子。侍萍的感情完全是假的,虛偽的;而侍萍是個怨女,她對周樸園有的是恨,沒有愛。真的如此簡單的話,那便不會引發如此多的恩恩怨怨,人物間那些復雜的大網了。其實,周樸園的人性深處也有真,侍萍的內心始終埋纏著愛。凡人都有人性,而人性辨證的看都是有二個對立面的,周樸園與侍萍也不例外的。 說周樸園是一切禍患的根源,悲劇的制造者,但這幕悲劇并非是他的意愿,他也是身陷其中的最大的悲劇承擔者。三十年前,他與女撲相愛了。一個大家公子,一個受過西方文化熏陶的現代青年,在封建禮教的束縛下邁出了這一步,能認為他與侍萍的愛是假的嗎?侍萍被逼走了,這是誰的意愿,我不敢斷定,但可想而知,家庭的因素是不可忽略的。他與侍萍畢竟是兩個階級的人物,“門當戶對”的封建婚姻觀念不允許他這位周家大少爺去接受一個下層社會的侍女,而只能迎娶一位富家小姐。周樸園是個封建大家庭出身的知識分子,他追求一種統治階級上層社會的生活,他要做的是“社會上的好人物”,于是三十年前的侍萍成了他這一追求的拋棄品,終于釀成了三十年后的悲劇,但這并非他的初衷。因為這對他而言畢竟是一種痛苦的抉擇,他也愛侍萍,只是在與他的社會地位沖突之后,他才放棄了侍萍。淡極始知花更艷,任是無情也動人。周樸園活在時代當中,活在一個社會當中,他為了他的信念而不得不放棄愛情,這難道不偉大么?愛情在有的時候是需要讓位的,這正是愛情的偉大之處,事項一下我們周圍的一個人為了其理想而不得不“自愿”的放棄愛情,把那份愛那份痛深深地埋在心中,把自己化作一塊石頭,把塵世間所有的珍貴的東西通通震落,在漫長的時間中忍受著比死還要痛苦千萬倍的痛苦,一切只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我們有膽量去否定他的深愛著她的么?這種百折不撓排除萬難的精神,不正式中華民族引以為榮的傳統美德么?常常被人們所忽略的東西,其實是何等珍貴。∷恢绷羰唐嫉膬鹤釉谏磉叄谙蛩麜r時提醒著孩子的母親——侍萍,抹殺曾經的存在,經常不經意的觸動他對侍萍的回憶。正如他自己所說的“你不要以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為一個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會忘記嗎?”他每年都記著侍萍生日,照著正式嫁過周家的人看,他房間內的一切擺設沒有絲毫的改變,桌上還放著侍萍的相片。甚至因為生萍兒,受了病,總要關窗戶的習慣也總保留著,“為了不忘你,彌補我的罪過!边@不很明顯的是愛著侍萍的么?如果說,他這一切都是裝出來的,那裝給誰看呢?誰知道他三十年前的過去呢?我退一萬步而言,就算他這樣做是為了在空虛的生活中依靠一絲精神寄托,也恰恰好是證明著周樸園是愛著侍萍的,因為,這一絲也是給了侍萍,那他當初又何必放棄呢? 其實為了理想而不得不忍心暫時擱置愛情的人數不勝數的,舉一個大家都熟悉的例子——毛澤東,他,人盡皆知是愛著他的夫人——楊開惠的,然而,在戰爭年代他卻把楊開惠留在了危險的白區,自己去了解放區,導致了楊的犧牲,毛也另娶了,但我們能說毛澤東是不愛楊開惠的么?這只是在愛情和理想之間做出了一個選擇罷了,單單就愛情而言,毛澤東是全部獻給了楊開惠的無論楊在世時還是去世后,毛的言行都表露出來的,我們能說不愛么?同樣的道理,周樸園也是真真切切愛著魯侍萍,雖然,愛情在周樸園心中永遠不是第一位。 詩人裴多非的詩中說:“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保瑦矍樵谒闹幸膊皇堑谝晃坏模趷矍楹退睦硐搿杂啥唛g選擇了后者,可以說,有的說他不愛魯侍萍,這個待遇是不公正的。他保持她“生前”的習慣,表現了一種懺悔,這在他的內心深處還是具有一些道義力量和感情力量的;橐錾钪,更顯露出對繁漪的專橫冷酷,恩威并施,他對繁漪的壓迫、控制,常常以“關心”“愛護”的名義出現,逼繁漪吃藥,讓她服從自己的意志,做服從的榜樣,控制你,卻讓你感到是愛護人,以維持他的威嚴,建立起引以自豪的家庭的平靜圓滿的秩序。然而,與此同時,他也生活在失去真正的夫妻之歡、父子之樂的感情孤獨之中。他懷念與侍萍之間一段真摯美好的生活以緩解自己道德負重和內心枯冷,正如聶郝留夫出于自我救贖的需要而拯救喀秋莎一樣,證明了他內心深處人性的一個正面。他一直生活在一種空虛之中,表面的絕對權威并不能彌補情感生活。他所能做的以放縱的生活與回憶來麻醉,他的生活本身就是一場悲劇,當侍萍出現在他的面前時,他有驚慌失措,聲色俱厲,嚴厲的喝到“你來干什么?”極端矛盾的態度,判若戀人的口氣,暴露了他的虛偽、冷酷、自私,但這并不能掩蓋他對侍萍的感情是真的。侍萍再次出現時,他內心深處欣喜,但應該有情有義的贖罪,而他有的只是一句“好!痛痛快快地,你現在要多少錢吧!”因為他是一位具有封建地主階級思想的資本家,他要做到的事一個非常有體面地人物。三十年前他放棄了對侍萍的愛,而生存的道路上釀成了一場悲劇。因此,周樸園一個表面上冷酷、自私、虛偽的人,是沒人理解他的心事,他只能在內心深處祭奠和懷念真心所愛的人,用一種悲劇形式來表達愛。他愛而不得所愛,不能終其所愛。更可悲的是,他們愛的結晶:兩個兒子,一個成了他的階級敵人,而另一個則給他戴綠帽子,他卻毫無察覺。表面對威嚴和道貌岸然之下被自己的親生兒子推上了最恥辱的境地。他的生存環境是何等悲哀! 再看侍萍對周樸園的感情。她狠,顯而易見,自不待言。但她的恨中有愛。三十年前她對他的愛,正如今天四鳳對周萍的愛。一位出生于下層社會的女子,在周樸園眼中,并非貧賤,而是他心目中的“梅小姐”,但“女傭子女”這一地位牢牢鎖住了她,束縛了她!伴T當戶對的封建婚姻觀念,使她不可能在周家這個家族中得到承認。他愛周樸園,有著一腔無限的柔情,但他們之間始終有一堵無形的墻,即使有了愛情的結晶也無法沖破。在等級觀念森嚴的社會,愛的情緣與封建禮教發生了沖撞,侍萍失敗了。留下漫漫三十年的悲苦生活。三十年后第一次見面,她并沒有仇人相見、分外眼紅。女人多情和心軟的天性決定了她無法完全恨起周樸園來。當她在那間映照這前塵舊夢的屋子里看到那個三十年前愛過,三十年來恨著的冤家時,恍惚又回到了三十年前的情景,其情景是迷離的,感傷的。復雜的在一種不愿相認(由于志氣)有不甘不認(由于情感本能)的矛盾中,他最終忍不住一步步引導著周樸園認出了自己。她說:“你自然想不到,周萍的相貌有一天會老的連你都不認識了。”這句話合著憂憤哀怨,也合著傷感,自然也不無女性柔情。她繼續說:“樸園,你找侍萍么?侍萍在這兒!边@簡直是纏綿的呼喚和柔情的期盼。她對這個有負于她的人的復雜情感充分體現了人性的脆弱和矛盾,而脆弱的人性本身就蘊含著悲劇的因子。 侍萍無法磨滅她女性的柔情。人性本身不可避免的脆弱因子是無法用理性來解釋的。它是悲劇的因子,卻決不是什么“命運”的支配,而是生存本能的因子。理性在她同被周萍和下人們大傷的大海離開周家時占了上風,但大海要去周家報復時,侍萍又說:“你要是傷害了周家的人,不論是那里的老爺還是少爺,你只要傷害了他們,我是一輩子也不會認你的!笨梢娝龑χ軜銏@是一種什么樣的“恨”。她對四鳳說:“人的心都靠不住,我并不是說人壞,我就是恨人性太弱,太易變了!边@也正是經歷磨難后的她對人性弱點的頓悟。于是,她也便自然在這個基礎之上原諒了周樸園。這才是真真實實的侍萍,決不同于鐵碗女子的剛毅,因為她只是一個普通的勞動婦女。 四、人性本身是矛盾的,即超我,自我,本我之間的矛盾,和人性與社會道德秩序和理性法則之間沖突著 人性本身是矛盾的,即超我,自我,本我之間的矛盾,和人性與社會道德秩序和理性法則之間沖突著。周樸園與侍萍如此,在四鳳、侍萍、繁漪之間也驚心動魄地存在著,而且也難以沖破人性的情感左右。于是八人各走各的路,卻不可避免的互相糾纏成一張大網,互相掙扎,卻越收越緊,靈魂的煎熬下必然導致一切都毀滅了。《雷雨》糾集了各種力量不同階級,不同地位沖突,人與人之間復雜的關系和倫理關系的沖突的矛盾表現,它已超越了現實功利層面,上升到作家對人類生存之更高層次的揭示和探索,其內涵更為深邃。 《雷雨》就這樣展示了人間最慘烈的悲劇,它發生于每一個普通的人,不是帝王國君(如俄狄浦斯),也不是拯救世界的英雄(如哈姆雷特),它更沒有讓我們到世界之外去尋求什么悲劇的根源,因為悲劇就在生存本身。內含著人性生存的本身的悲劇。
參考文獻 1、朱光潛譯:《黑格爾·美學》[M]下冊 第3卷,商務印書館,1994年,第一版 2、黨秀臣:《悲劇與現實社會》,《外國文學研究》,中國人民大學書報中心,2003年,第九期 3、托爾斯泰:《天國在你們心中》,上海三聯書社店,1988年,第一版 4、曹禺:《雷雨》,《文學季刊》,1934年,第一版,第1卷3期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