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傷逝》中的悲劇愛情
魯迅〔1881.9.25~1936.10.19〕,中國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從1927到1936年,創作了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收集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等中。魯迅小說,字字珠璣,篇篇精品。魯迅的一生,對中國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傷逝》寫于1925年,是一部魯迅就自己的婚戀為題材而創作出來的小說,也是魯迅先生唯一的一篇以青年戀愛和婚姻為題材的作品。講述的是兩個覺醒的知識分子涓生和子君的愛情故事,他們追求個性的解放,婚姻的自由。他們以強烈的批判意識重新估價現存的一切,發現和肯定人的價值,力圖從過去的蒙昧狀態中掙脫出來,這段愛情最終卻以分離告終,為什么他們的愛情會慢慢變淡,最終走向破裂,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經濟上的困頓是導致這場愛情失敗的最直接原因;二是兩位主人翁自身性格弱點及思想上變化是愛情破滅的主觀原因;三是整個社會的沉滯、腐朽是愛情悲劇產生的客觀原因。《傷逝》帶給我們當代人兩個方面的深思:一是愛情需要理性的認識;二是愛情升華為婚姻后需要用心經營。 一、涓生與子君愛情的產生、結合與破裂 1、子君與涓生所追求的個性解放 涓生和子君愛情的產生原于兩個人都有共同的追求和思想。文章主人翁子君 ,用她大膽和堅決的性格反抗著封建社會,在她身上散發出“五四時期”新女性的追求和向往。也正如魯迅先生所寫:“中國女性,并不如厭世家所說的那樣的無法可施,在不遠的將來,便要看見輝煌的曙光。”她對自由的追求,對愛情的忠貞確是大無畏的。子君不但“只為了愛——盲目的愛——而將別的人生要義全盤疏忽了”,而且勇敢地喊出了個性的最強音“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他們一起“談家庭專制,談打破舊習慣,談男女平等、談伊孛生,談泰戈爾,談雪萊……”說明他們的思想有著共同的基礎。他們受西方自由平等、個性解放等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的影響,奮起追求屬于自己的戀愛自由、婚姻自主。 2、子君與涓生愛情的結合。 有著共同思想基礎與追求的子君和涓生兩個年青人的心貼在了一起,并已兩個人的同居向封建社會發出了最強有力的沖擊。愛情的不安與不舍被刻畫得淋漓盡致,文中寫到涓生因為看不見子君而感覺到“百無聊賴”,并為子君的安全憂心忡忡,“莫非她翻了車么?”“莫非她被電車撞傷了么?”一旦子君來到自己身邊,他就感到內心充實,提著的心也就“寧帖”下來,子君更是為了和涓生戀愛,不顧一切議論和阻攔,毅然與家庭決裂,沖出封建家庭,表現出大無畏的勇氣和決心。她對路上遇到的各種敵意的眼光“全不關心”,兩個青年人為著他們的純真愛情和個人幸福,勇敢地跟周圍的封建勢力作斗爭。 3、子君與涓生愛情的破裂。 生活并非只需要甜蜜的激情,子君與涓生結合后,幸福和甜蜜的生活卻沒有多久就開始出現裂痕。生活的艱辛超出了兩人思考的范疇,子君在建立小家庭后,缺乏遠大的生活理想,全部精力忙于燒飯、做菜,忙于飼油雞、喂阿隨,經常和官太太暗斗,見識越來越短。她最大的缺陷便是沉入日常瑣碎生活而不作超越性人生追求。而涓生從戀愛轉入婚姻后,由于不能在浪漫中整合日常生活的現實內涵,不能對自我心靈進行剖析,因而失去了愛情“更新、生長、創造”的心理能力。涓生失業以后,面臨生有危機時,如何處理基本“求生”的難題時,他卻避免與愛人共患難,從而在不顧惜愛人或曾愛過的人的生死的情況下先保證自己的生存,涓生雖標榜男女平等,也真心希望子君能與他共同奮進,卻仍擺脫不了男權意識,最后還是習慣性地以女性為犧牲,拋棄了子君,最后子君死去。而涓生在他的“悔恨和悲哀”中自責,抱著悔恨的心情遷回原住的會館。回到了已經與之決裂的家庭。涓生和子君這一對由浪漫愛情轉入平淡婚姻生活的青年知識分子的愛情也以悲劇收場。 涓生和子君是“五四”時期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知識分子。他們在個性解放、平等自由等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的影響下,勇敢地反對封建禮教的束縛,爭取個人的愛情平等、婚姻自由,在他們的堅決斗爭下,他們終于沖破了“滿懷希望的小家庭”。但是這場自由婚姻的勝利,卻成了他們愛情悲劇的開始,他們結合以后的“幸福生活”,很快就被殘酷的現實生活所代替。他們不僅分離,而且從什么地方來又會到什么地方去了。子君不得不回到已經與之決裂的家庭,不久便在“無愛的人間死去了”,涓生也回到了同居以前借居的會館,背負著巨大的悔恨和悲哀,雖然也在努力尋求新的生路,但最終由于思想的束縛,也只是孤獨中掙扎著生存。 二、涓生與子君愛情悲劇產生的各方面原因 造成涓生與子君的愛情悲劇產生的原因主要有直接、主觀和客觀三個方面的原因。 1、經濟上的困頓是這場愛情一步一步走向滅亡的最直接原因。 文章《傷逝》中,魯迅先生以大量的篇幅描繪了涓生失業以后這個小家庭的經濟困頓:油雞下了湯鍋,阿隨被扔到郊外,冬天無柴取暖。而最后已經面臨著嚴重的饑餓。在饑寒交迫的生活中,涓生意識到:“只是為了愛――盲目的愛,――而將別的人生的要義全盤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須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對這段話,人們有很多的解釋,但我以為,這句話最為樸實,魯迅先生意在強調人必須首先生存、解決溫飽問題。生存下來,愛情才有所依托,才能放射出美麗的光彩。而涓生選擇了求生,放棄了愛情。子君的悄然離開,留給涓生的是:鹽、干辣椒、面粉、和幾十枚銅幣。這是最后生存的條件,也是最終的情感依戀。遭遇拋棄的子君最后死去。愛情隨即消亡。 生活在社會中的人,首先應該是解決的就是生存問題,生存的問題解決不了,便談不上其他的奮斗。在涓生和子君生活的社會里,他們要生存,最起碼的是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所以他們必須解決經濟這個問題才有機會令愛情更加牢固。涓生和子君在剛開始時擁有很深的愛情,兩人有共同的思想和愿望。但是,到最后他們那朵美麗的愛情花朵也因為生活悄然凋零,生活的困頓,是花朵凋謝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生活的窘迫使他們失去了斗志!沒有面包的愛情是難以維持的,愛情并非可以超越一切,美滿的愛情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的,就像一朵美麗的花朵需要陽光和雨露一樣。 由于經濟陷入困頓,涓生和子君那輕松自如的心境沒有了,當涓生被局里開除了的時候,子君的第一反映是:無畏的子君也變了顏色,涓生也只有忙碌在于那求生的道路上,以前的那些輕松心情沒有了,他忙碌在那抄抄寫寫的工作中,由此也和子君產生了矛盾。涓生要一個安靜的環境去工作,而子君也為了生活上的一點瑣碎的事情和生活上的拮據而同鄰居爭論不休,涓生無法在家里靜靜地做他的事情,子君也得去為了生計而忙碌著,他們再也沒有時間談家庭專制,談打破舊習慣,談男女平等,談伊卜生,談泰戈爾,談雪萊……,自然就少了一份理解與交流。致使涓生有了那么的一種感覺:天氣的冷和神情的冷,逼迫我不能在家庭中安身,這樣的生活,愛情會長久嗎?不會。一個人要想戰斗,想要愛情,首先你得不餓著肚子。“夢是好的,錢是要緊的”,魯迅先生曾這樣說過,涓生和子君都具有很強的反抗精神,但他們都忘卻了對他們來說經濟才是最重要的。記得魯迅在《娜拉走后怎樣》里面說道:但人不能餓著靜候理想世界的到來至少也得留一點殘喘,正如涸轍之鮒,急謀升斗之水一樣,就要這較為切近的經濟權,一面再想辦法。所以,涓生和子君若想得到美滿的愛情,就得努力、勇敢去解決自己的生活問題。勇敢的面對自己選擇的生活。 經濟上的困頓讓兩顆原本相愛的心分開了,讓原本美麗的愛情破裂了,沒有了經濟支持的愛情變得可怕起來。文中涓生和子君的愛情破滅了。生活中魯迅和許廣平的愛情也正是因為經濟困頓讓他們離開北京,他們相約分頭苦干兩年,掙得足可以維持半年生活費的積累,以便不至于社會壓迫來了,餓著肚子戰斗,減了銳氣。他告訴我們,不要讓愛情麻木了自己的思想,不要以為有了愛情就可以得到了一切,生活問題同樣要解決,否則,腳下的路便難走了很多。 2、涓生和子君他們本身的性格弱點及思想上的變化是愛情破滅的主觀原因。 愛情開始的時候,涓生是勇敢的,對愛情是真摯的,也是令人感動的。他愛子君,仗著她逃出這寂靜和空虛他們都是覺醒的知識分子,他們彼此鼓勵著,彼此依偎,準備逃脫這個沉滯的社會,追求屬于自己真正的愛情,他們拋棄了世俗的眼光,對各種敵意的眼光全然不顧。在剛開始的一段時間里,他們的確找到了自己的愛情。他們的愛是甜蜜的,但是,在社會和生活的壓力下,涓生他本身的弱點也慢慢地流露出來。在最初反抗家庭專制的斗爭中,子君同樣表現出非凡的勇敢和堅決,她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樣響亮的個性解放呼聲,但她以為爭得同居的權利,就獲得了一切,從此安于平庸的生活,將別的人生要義都忘卻了。 兩人結合之后,生活的壓迫接踵而來,他們的性格也隨著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生計斷絕的困境中,涓生那自如的心情沒有了,隨即自己的自私、虛偽和卑怯的心理便膨脹起來。舊思想的束縛也使子君心甘情愿地成為捶著衣角生活的家庭主婦,陽為夫而生之,陰為婦而助之的思想牢牢地禁錮著她。這樣,他們的愛情也就在彼此不同的心理中慢慢地變質,慢慢地變淡,最后走向了破裂。 愛情是一種責任,是一種奉獻。愛情應該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獻給愛侶,為對方締造幸福。文章《傷逝》中的涓生未能做到這一點,在生活的道路上,兩個人應該同心協力,攜手創造美好生活,倘使只知道捶著一個人的衣角,即便是戰士也難于戰斗,只得一同滅亡。他們生活在一個腐朽的吃人的社會。涓生那樣做,實際上是一種不負責任、把子君往死里推的表現!一種虛偽的心態!他也知道子君一旦離開了他,回到她父母的家里,她一定會死于那無愛的世界。涓生沒有做到為愛侶奉獻,更沒有盡到對愛情應該負的責任,他想的只是他自己。在當時的社會里,他離開了子君,實際上就是把子君送向死亡的盡頭。也宣告了這場愛情徹底的破裂。 文中寫到涓生沉痛地說出了自己悔恨:“那么,即使在孽風怒吼中,我也將尋覓子君,當面說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饒恕;否則,地獄的毒焰將圍繞我,猛烈地燒盡我的悔恨和悲哀。”而子君一旦失去了涓生的愛,便無可奈何地退回父親那里,獨自負荷著空虛愛的重擔,走完人生的長途。 3、整個社會的沉滯、腐朽是愛情悲劇產生的客觀原因。 涓生和子君經過他們自己的努力,他們成功地結合了,找到了自己的愛情,在他們自己看來,一切都是幸福的(最起碼剛開始的時候是那樣),但在那些封建衛道士的眼里,他們這些壞綱亂常的激進分子是不允許存在的,他們覺得在路上時時遇到探索,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人們為什么要用這樣的眼光來看他們?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他們破壞了人們一直以來所認同的道德。 倫理道德、三綱五常是封建社會中人們所維護的,是他們認為不可替代的。吃人的東西以最低的限度壓制人類的個性。涓生和子君在追求自己愛情和婚姻的自由的時候,便觸動了仁義道德者們。在他們的眼中,青年男女之間是沒有愛情自由可言的,有的應該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旦脫離了他們的準線,那就是叛逆者,當然,他們是不會讓那些叛逆者好過的。于是,涓生和子君便生活在一個眾人白眼的環境里,遭遇到的盡是唾棄。愛情就像花朵,不僅需要陽光雨露的自如,更需要溫濕的土壤,在封建社會的土壤里開不出自由、平等的花朵。總的來說,封建社會就是一個吃人的社會,它吃掉你的思想,你的靈魂!當然涓生和子君的微不足道的愛情更加不用說了。 封建思想數千年來,都在沉重地壓制著人們的思想,壓制著人的個性的發展。它不會給你一個小小的空間,讓你去發展。在那些衛道士的眼里,你一旦反抗了,那就是和他們為敵了。涓生的失業,說到底一句就是那些衛道士們在壓制著涓生。那雪花膏便是局長的兒子賭友,一定要去添些謠言,設法報告的,添什么謠言?那還不是說涓生和子君違背了封建倫理道德,沒有經過雙方家長的同意便同居了,那是大大的破壞社會風氣的,和她的叔子,她早已經鬧開,至于使他氣憤到不再認她做侄女,子君的叔叔連自己的侄女的不認了,原因很簡單,因為子君是個不遵守道德的人。記得涓生和子君在找住所的時候,尋住所實在不是容易的事,大半是被托詞拒絕。從這幾個方面來看,人們是看不慣,也看不起那些自把自為的叛逆者的,他們的內心深處只有禮教這兩個字,而沒有愛情兩個字! 流言似虎,涓生和子君的同居引起多少人的白眼?引起多少的議論?文中寫到;我覺得在路上時時遇到探索,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就連自己的朋友也是一樣,我也陸續和幾個自以為忠實,其實是替我膽怯,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絕了交。其實魯迅先生又何曾不是呢,為了和許廣平同居,為了他們的愛情,他們只有離開了北京,魯迅尚且要離開,涓生和子君的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社會不會給他們的愛情一個自由的空間,戀愛自由在他們那個社會里是不會出現的,那他們的愛情綠洲也就被破滅了。在那沉滯的社會里,他們想跨出一步是那么的困難,可以用許廣平的一句話來說:“在社會上嚴厲的戴著道德的眼鏡,專唱高調的人們,在愛之國里四不配領略的人們,對他倆,也給予一番猛烈的襲擊”。要想得到真正的自由,平等的愛情與婚姻,只有推翻那萬惡的舊社會,推翻一切沉滯、腐朽的制度。 封建社會的那些仁義道德容不下婚姻自主和愛情上的自由,容不下涓生和子君他們的叛逆。在那些德高望重的封建衛道士和鐵屋子里面的沉睡者們,對于涓生和子君渴望愛情自由與婚姻自主的愿望他們都不允許出現。他們的愛情在封建社會中最終只能是破裂。也許涓生和子君的愛情得而復失的時候,子君可以重新過上自己的生活,那也不算是太大的悲劇,最多我們只是可惜他們的愛情是那么的弱不禁風而已,也不會太大的悲傷。但是,在當時那樣沉滯、腐朽的社會里,她只知道,她以后所有的只是她父親(兒女的債主)的烈日一般的嚴威和旁人的賽過冰霜的冷眼。此外便是空虛。負擔著空虛的重擔,在嚴威和冷眼中走著所謂人生的路,這是怎么可怕的事呵!而況這路的盡頭,又不過是連墓碑也沒有的墳墓,那是什么?那是吃人的社會啊,子君走出了第一步,社會就不會讓她有機會改正的了,既然子君違背了他們的倫理道德三綱五常,最后也只有被逼迫走向那沒有墓碑的墳墓了,這些是多么的可悲啊!即使你有更強的意志與斗志,到頭來也會有給它吃掉的危險,想得到真正的自由,那只有推翻這個吃人的社會,推翻一切沉滯、腐朽的制度。 涓生和子君的愛情最終以失敗告終,這與他們生活在當時那樣一個舉步維艱的封建社會,生活在那樣一個腐朽的社會中,與生活在那沉滯的鐵屋子里是分不開的,同時他們自身的性格所表現出來的弱點和經濟的困頓也是他們愛情失敗的重要原因。要想得到真正的愛情自由,必須打破那沉滯的鐵屋子,做一個真正的覺醒者。 三、對《傷逝》中愛情的解讀,有兩個方面值得我們當代人深思。 1、愛情需要感性的認識和理性的思考。 愛情不僅需要雙方感性的認識,同時更需要愛情雙方理性的思考。人生享受愛情的過程其實是一個感動與被感動,激情迸發的過程。《傷逝》中涓生與子君的愛情是在激情中迸發出來的,在感動與被感動中開始的,對于子君,她以全身心的愛情來擁抱人生,正如他所說: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不能干涉我。在這里,子君已經完成了知識分子自我的覺醒,同時也把自己推向了非此即彼的非理性的生命歸宿。她的思想完全是對愛情感性的認識。一旦他們義無反顧地把擁抱了愛情之后,隨著涓生的失業,生活的物質基礎喪失了,生活便開始逼迫著他們向理性回歸,而他們的思想并未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在同居之前所有未思考未完成的部分,這個時候都暴露出來,需要他們去理性地面對。對于涓生,在沒有完成自己的事業之前,他是否有能力為愛情準備一切?沒有!子君可以為愛情犧牲一切,但對于涓生,他不能為愛情犧牲事業,一句話物質是愛情的基礎,在生活的物質基礎喪失之后,愛情也失去了依存之所。由此看來,涓生的變心不僅僅是道德層面的不負責任,更多的是對愛情理性思考的不足。所以愛情需要理性的思考和認識。 2、愛情升華為婚姻之后,需要用心經營。 愛情是美好、崇高而神圣的,愛情同樣是兩個人的心心相印、兩情相悅,是快樂的男歡女愛。在沒有結合之前,涓生和子君是心心相吸的一對,是精神的絕對互動。同居以后,生活越來越歸于平淡,平淡的生活把愛情中的男女徹底改變了。平淡的生活多了生活中瑣碎的小事,結合后的子君和涓生顯然已經沒有太多的精神上的交流,文中的子君不再與涓生如婚前一樣熱烈地討論人生、文學,子君感興趣的是如何打理好這個家,今天做什么吃什么。在涓生看來子君變得越來越俗。愛情在這個過程中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在各方面因素的作用下涓生開始從這個圍城里逃離。完成了婚姻之后,愛情如何發展?魯迅沒有回答,留給我們讀者的是深深的思考。 戀愛和婚姻其實應該是不完全相同的兩個概念,不管是愛情還是婚姻生活都是一樣的,平平淡淡才是真。如果把愛情看得不再平淡,希望轟轟烈烈的生活,希望愛情有更多內容的時候,一旦愛情演變成婚姻,兩個人之間觀念沒能轉變,未能回歸于理性的思考,愛情的危機便會隨之而來。畢竟婚姻比愛情多了更深一層的含義。 兩情相悅的愛情可以天長地久,也可能會破裂。一旦愛情成為婚姻,它賦予我們更多的是責任是義務。兩個人因為愛情在一起而組成一個家庭,我們面對的生活可能與想像中的愛情完全不同,生活的瑣碎可能會冷卻掉你對愛情的溫度,也可能會打磨掉你生活的激情,不管怎樣婚姻需要的是理解與溝通,需要的是忍讓與平和,需要兩個人的磨合與默契。需要雙方的用心經營。 通過對魯迅的文章《傷逝》中愛情、婚姻的解讀,讓我們深深體會到愛情的美好,婚姻的神圣。美好的愛情、神圣的婚姻都需要我們用心的呵護與經營才能天長地久。 《傷逝》是一篇抒情體小說,他以獨特的角度,描寫了涓生和子君的戀愛及其破滅過程。它采用手記的形式,來寫主人公涓生和子君的愛情悲劇故事。這故事沒有放開筆墨寫他們的熱烈相愛、爭取自由的斗爭,而是用倒敘的手法,文章開頭便寫到:如果我能夠,我要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為子君,為自己。文章由涓生來追述和總結過去,大力壓縮同居前的熱戀與抗爭的激揚文字,著重鋪寫同居后的不幸遭遇和愛情破裂的過程,使整個故事情節的進行和人物的描述,都滲透著“悔恨和悲哀”的感情色彩。 看《傷逝》這篇文章時,往往給我們留下的印象便是:它不同于《狂人日記》,也不同于《祥林嫂》,它寫的是一曲蕩氣回腸的愛情悲歌。更深一步,它是當代中國近代新文學作品中反封建而宣揚愛情自由、主張個性解放的一部佳作。子君與涓生都是狂人的吶喊聲中最早的知識分子,他們以強烈的批判意識重新估價現存的一切,發現和肯定人的價值,力圖從過去的蒙昧狀態中掙脫出來。他們剪辮子、破壞偶像,談論自由平等、婚姻自主,沖出封建家庭,表現出對傳統文化的自覺反叛和與傳統徹底決裂的勇氣。這不僅是自我意識的覺醒,同時也是時代的覺醒、民族的覺醒[ 注釋 ①張學軍:《痛苦的靈魂悲憤的心音》,哲學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5期。
參考文獻 1、盧今:《魯迅短篇小說欣賞》, 廣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第130頁 2、倪墨炎:《魯迅與許廣平》,《文匯讀書周報》,1999年8月7日,33節 3、馮雪峰主編:《魯迅全集》,(第一卷),(第二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一版 4、王瑤:《魯迅作品論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第一版,第109頁 5、 ,《雜論魯迅的文章》,《文學視界》,圖雅 ]①。魯迅先生寫這篇《傷逝》的真正意義在于批判走個性解放道路的脆弱性,告訴人們,尤其是知識分子,結合社會解放才是個性解放的前提,而這些思想就是通過對人物的塑造而表現出來的。 魯迅的小說不僅表達了愛情還表現出封建社會中知識分子的覺醒,更深刻還在于揭示出自我意識的覺醒與黑暗現實的矛盾對立,以及由此引起的情感體驗上的痛苦。這種矛盾和痛苦是特定歷史時期產生的。讓我們深層次的了解了當時社會封建社會的許許多多悲劇產生的緣由,更提醒我們生活在當代的年輕人,珍惜生活中美好的一切。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