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文格式
    電氣工程 會計論文 金融論文 國際貿易 財務管理 人力資源 輕化工程 德語論文 工程管理 文化產業管理 信息計算科學 電氣自動化 歷史論文
    機械設計 電子通信 英語論文 物流論文 電子商務 法律論文 工商管理 旅游管理 市場營銷 電視制片管理 材料科學工程 漢語言文學 免費獲取
    制藥工程 生物工程 包裝工程 模具設計 測控專業 工業工程 教育管理 行政管理 應用物理 電子信息工程 服裝設計工程 教育技術學 論文降重
    通信工程 電子機電 印刷工程 土木工程 交通工程 食品科學 藝術設計 新聞專業 信息管理 給水排水工程 化學工程工藝 推廣賺積分 付款方式
    • 首頁 |
    • 畢業論文 |
    • 論文格式 |
    • 個人簡歷 |
    • 工作總結 |
    • 入黨申請書 |
    • 求職信 |
    • 入團申請書 |
    • 工作計劃 |
    • 免費論文 |
    • 現成論文 |
    • 論文同學網 |
    搜索 高級搜索

    當前位置:論文格式網 -> 免費論文 -> 中文系文學論文

    論辛棄疾愛國詞所展現的愛國者形象

    本論文在中文系文學論文欄目,由論文格式網整理,轉載請注明來源www.donglienglish.cn,更多論文,請點論文格式范文查看  論辛棄疾愛國詞所展現的愛國者形象
     辛棄疾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是集名卿儒將與文人騷客于一身,“風節建樹、卓絕一時”(1)的文學巨擘。其《稼軒詞》凡六百二十余首(2),其中多為抒寫力圖恢復中原的豪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揭露投降集團的卑鄙,具有強烈的愛國熱情和必勝的信念,作為“陶寫之具”(3)的辛棄疾愛國詞作慷慨悲壯,雄視當代是時代的產物。他在其詞中尤其是在愛國詞中或為積極請戰,意氣風發的戰士;或是對時局及主和派不滿的批判者,或為英雄不得志,滿腹愁怨悲憤的失意者。這幾個方面,相互交叉與延伸,為后來人展現出一位至死不渝的愛國者形象,成為“一代之豪”(4)。本文略述如下: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我國古典文學的優良傳統。作為一代愛國詞人,因其生活在民族矛盾異常尖銳激烈的時代,殘酷的民族壓迫,勞動人民的英勇抗戰,歷代愛國志士的斗爭業績,及家庭的熏陶,給了他深刻的教育和影響。詞人的獨特經歷使他從小立下收復失地,一心報國的壯志。他“才兼文武,調度高放,謀猷經遠,智略無前,精明豪邁,任重有余”(5) 。辛棄疾南歸后,針對南宋政府中主和派所謂“南北有定勢,吳楚之脆弱不足以爭衡于中原”的謬論,獨抒己見,寫成《美芹十論》,上奏皇帝。在這篇奏章中,辛棄疾分析了宋金形勢、和戰前途、民心向背,指出金統治者外強中干的情況,不是無隙可乘。他不僅痛斥了主和派的投降主義謬論,而且還詳細論述了南宋應采取的自強之策和收復中原的具體部署。《美芹十論》集中表達了辛棄疾的一片忠貞愛國之心,充分顯示了他的深邃智謀和復國韜和《九議》,陳述抗金主張。但是,南宋統治者偏安江南,茍且偷生,辛棄疾的主張難以實現。盡管如此,他始終沒有喪失信心。在各地官任上,總是積極行政,圖謀恢復,他以切實行動表現了其熱愛祖國的耿耿忠心。但是由于統治者不思救國,堅持抗戰的辛棄疾,屢遭排擠,被迫閑居帶湖、瓢泉。他滿腹經綸,懷抱壯志,卻也只能付諸東流。嚴酷的現實把辛棄疾的理想打得粉碎,“滿腔忠憤,無處發泄……寄之于詞”,由一位積極投身于戰斗的戰士變為一位針砭時弊,對現實不滿的批判者,一位無比悲憤的失意者,這三方面或分或離或互相交融,為我們呈現出一位敢于戰斗,敢于針砭時弊而又英雄失路的愛國者形象。
     一、辛棄疾是一位敢于請戰的戰士
     辛棄疾不是“但欲口擊賊”的口頭抗戰派,而是一位敢于戰斗的戰士,這體現在他對戰斗生活的回憶,表達他對戰斗的向往,對敵人的憎恨及渴望祖國統一上。他的學生說他平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6)。他一心要把畢生獻給抗金事業,建立平戎萬里的功業。這種抗戰的激情真切而強烈地表現在他作品中。
     在青少年時期,他就具有“橫槊氣憑陵”的英雄氣概。二十二歲時,他“鳩(糾)眾二千,隸耿京,為掌書記,與圖恢復”(7)。他在奉表南渡時,率五十余騎奇襲金營,生擒判將張安國獻俘行在,確實是一位智勇雙全的將帥之才。“壯歲旌旗擁萬夫,錦突騎渡江初。燕兵夜捉銀胡  ,漢箭朝飛金仆姑”(《鷓鴣天·壯歲旌旗擁萬夫》),該詞上片正是詞人回憶自己少壯時期抗金殺敵的戰斗生活,豪邁壯觀,足見殺敵之雄心。南渡后,詞人反復不斷地向最高統治階段請戰,要求給他以殺敵的機會。
     光復故土,“還我河山”,是那個時代的最強音。因而到抗金戰場上帶兵殺敵,也就成這位愛國詞人最大的理論。他在寄陳亮的詞中表達了這種雄心壯志。(《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寫他早年抗金的壯舉,真是叱咤風云,氣吞萬里。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此詞起句寫現實,挑燈看劍,情緒急切,可見其馳騁疆場殺敵立功、愛國之心之強烈。“夢回”以下,倒敘夢境。從軍旅生活到閱兵待發,從陣前激戰到宏偉抱負,有層次地抒寫一腔豪情,詞人為我們展現了一個熱血沸騰的愛國志士,更是一個叱風云的民族英雄的形象。結句峰回路轉,一個特大跌宕,由夢境返回現實,與篇首遙為呼應。一聲浩嘆,凝聚著無限悲憤。詞人通篇以浪漫的筆調描寫了氣勢磅礴的沙場點兵的場面,實際上傾吐了詞人“為祖宗、為社稷、為生民”(8)的抗戰熱情。全詞由醉而入夢,由夢到醒三層意思,回環相生,表明詞人渴望奔赴沙場奮勇殺敵的理想和報復;然而現實的痛苦使他酒醉,而夢從醉里來,夢本脫離現實,但夢卻夢得逼真,正說明作者是把夢境當作現實。醉后之痛苦,夢里之痛快,醒后之悲涼,以感情的最高峰一下跌落下來,傾吐出詞人的幾多感慨?這也揭示出理想與現實的尖銳對立,將詞人壯志未酬的戰士悲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詞人通過對昔日軍旅生活的回憶,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多么壯烈的軍旅生活圖!詞中構思了一幅沖鋒殺敵的動人場面,表達了作者與戰友重返戰場的共同愿望。如此激烈的場面攝下了詞人戎 馬生涯的生活畫面,傾注了詞人對戰斗生活的無比眷戀與向往,迸發出詞人愛國主義的錚錚心聲。
     作為一名戰士,“少年鞍馬塵”的生活經歷,自然在其作品中得以反映,“萬馬回旋”激昂奮勵,氣吞萬里如虎的少年英雄氣慨,“風采凜然……折沖于千里之外”的英姿,滿腔熱血,慷慨激昂,這是別的詞人所沒有的條件,他將其而為歌,自然不同凡響,鼓舞人心。“器大者聲必閎”(9)。他在作品中客觀反映出來的自我形象,給人以鼓舞,詞人寫軍旅生活的轟轟烈烈,是對現實失望的折射,是自己志向的表白,也是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的表露。真可謂“大聲鞺鞳,小聲鏗鏘,橫絕六合,掃空萬古”(10)。這也更好地表達了他滿腔激情。作為一名戰士,如何把外族侵略者驅逐出去,這是時常縈繞回旋在辛棄疾腦際的問題,因而發出“舉頭西北浮云,倚天萬里須長劍”(《水龍吟·舉頭西北浮云》)之感嘆。他渴望自己也能有一把光焰直沖斗牛的利劍去斬盡那妖魔豺狼。
     他的另一首詞《賀新郎》我最憐君中霄舞,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我最敬佩你象祖逖那樣立志恢復中原,抗金之志至死不渝,待到北伐之時,我們將大顯身手,定能收回失土,統一祖國.。我既沉痛于現狀,又與友人互為激勵意志,立“補天裂”的雄心。為“補天裂”,統一祖國,辛棄疾的態度是“馬革裹尸當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說”(《滿江紅·漢水東流》),要有立志戰死沙場的英雄氣概,不要留戀于兒女之情而意志消沉。以此激勵自己也慰勉友人,或則稱楊同道:“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補天西北”(《滿江紅·鵬翼垂空》)借女媧補天的故事來表達自己決心收回祖國失土的壯志;“此老自當兵十萬,長安正在天西北”(《滿江紅·湖海平生》)。或則叮嚀友人“從容帷幄去,整頓乾坤了”(《千來歲》),以及“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調歌頭·千里  洼種》)”,此本為祝壽詞,但通過祝壽,表示作者對朝廷有意“挽銀河洗胡沙”的喜悅心情,并寄厚望于趙彥端,也表達詞人的雄心壯志,這就不落俗套,為祝壽而祝壽了。從以上詞句我們可以看到一位飲吞江海、劍氣橫秋、立志報國的戰斗者,而更見其愛國之心。
     詞人南歸后卻不能以身報國,因此他只能在詞中回憶他年輕時率領農民起義軍與敵人奮戰的雄壯情景,以表現他殺敵的迫切要求:“落日塞塵起,胡馬獵清秋。漢家祖練十萬,列艦聳層樓。誰道投鞭飛渡,憶昔鳴鏑血污,風雨狒貍愁。季子正年少,匹馬黑貂裘。……”作品由“舟次揚州”起興,追憶詞人二十三歲時金主完顏亮南犯失敗,他奉耿京之命南渡的壯舉。詞人連用了三個典故,一是公元前383年(太元八年),前秦符堅強征各族人民,組成九十萬年隊,大舉南下,他驕橫自恃,揚言:“以吾之眾旅,投鞭于江,足斷其流。”企圖一舉滅晉。結果被謝安的八萬正義之師大敗于淝水,二是另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頭曼單于的太子冒頓作鳴鏑,“從其父單于頭曼獵,以鳴鏑射頭曼,其左右亦皆隨鳴鏑而射殺頭曼死于亂箭之中。”三是后魏太武帝拓拔燾(佛俚)也曾發兵南犯,俱到長江岸邊,也為這里的風雨發愁,未能渡江。那是多么壯觀的場面!萬箭怒發,血雨飛濺,“胡騎”兇威難逞,“佛貍”手足無措。由此揭示歷史上掠奪者的可悲下場,現在的掠奪者也同樣如此的真理。也有對金兵侵略行為的鞭韃與憎恨。有如《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辛棄疾于淳熙三年任江西提點刑獄,旅途中經過萬安造口,深有感觸,寫了這首詞。他回憶起四十多年前金兵南犯到了虔州附近,燒殺擄掠,慘無人道,而遼闊的北方,在敵人的殘酷統治下,人民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所以他面對著清江水而想到當年到底有多少的行人的血和淚滲入其中?敵人欠下人民的血債,至今還未償還。又向西北而望,只見到無數的山,卻見不到長安,而為之興嘆,他深恨敵人,想負弩前驅去殲滅他們,可是卻始終受到壓抑,不得實現。這或許就是“山深聞鷓鴣”所寄托的憂思。這些對敵人的憎恨,對金兵肆虐地鞭撻,與他為國請戰,渴望統一的戰將形象互為融合,更顯出一位戰將的愛國之心。還有《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的“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更正表示自己不服老,還希望能為國效力的耿耿而忠心。
     二、辛棄疾是一位審時度勢的批判者
     辛棄疾積極用世一心抗金、為“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滿腔熱血的辛棄疾,欲在這南北分裂中做一個拯救世道的英雄,做一位建功立業的豪杰。在當時這樣一種社會環境和時代氛圍之中,辛棄疾繼承并發展了傳統儒家思想積極用世、治國平天下的功利主義傾向,并用這種功利主義取代了傳統儒家的人道主義作為自己處世做人的基本原則。他滿腔熱情,率義軍南歸,迫切希望南宋能出師北伐,收復中原。可是隆興元年,符離一役大敗于金,宋孝宗有些氣餒,士大夫也多數主和,甚至流行“南北有定勢,吳楚之脆弱,不足以爭衡于中國”的論調。于是上下泄沓,形成文恬武嬉的局面。辛棄疾深以為憂,奏進《美芹十論》批駁了這種論調并審時度勢,對投降派予以揭發和批駁。
     對主和派的批判。清談誤國是西晉覆亡的慘痛教訓之一。不想“今士大夫微有西晉風,作王衍阿堵語。”⑾ 辛棄疾針鋒相對地借古喻今,痛斥當今“夷甫之流”的誤國罪行。其《水龍吟·渡江天馬南來》壽韓南澗詞的上片云:渡江天馬南來,幾人真是經綸手?長安父老,新亭風景,可憐依舊!夷甫諸人,神州沈陸,幾曾回首。自從宋室南遷以來,有幾個是有志恢復祖國河山的英雄呢?雖然淪陷區的父老望穿了雙眼,但朝中當權派中卻有如晉朝清談誤國的王衍(字夷甫),對處在異族統治之下身在水深火熱之中的人民熟視無睹,把復仇雪恥,統一祖國的事業撇在一邊。正是由于他們對失陷國土“幾曾回首”,才使得分裂的局面“可憐依舊”,這也就揭發批判了投降派及朱熹之流“低頭拱手以談性命”的清談國行徑,對他們進行無情鞭撻。余如“長劍倚天誰問,夷甫諸人堪笑,西北有神州。(《水調歌頭》)“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銷殘戰骨,嘆夷甫諸人清絕。(《賀新郎》)皆有的放矢,由此而發。
        又如《水龍吟,登健康賞心亭》下半闋的開頭:休說鱸魚堪鱠,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朗才氣。作者認為,國家處在風雨飄搖之中,自己不能像晉朝的張翰(字季鷹)那樣忘卻時事,貪戀鱸鱠莼羹的生活而逃避現實,棄官歸隱;更不能像三國時劉備所鄙視的許汜那樣自私自利,“求田問舍”。這也從側面表達了對那些歌舞湖山、醉生夢死的腐朽的統治者的嚴厲責斥,深刻地揭露了他們投降賣國的真面目。
     但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辛棄疾還指出: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這實質上借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好大喜功,以致北伐失敗,國勢一蹶不振的故事,批判南宋統治者從個人私利出發,輕舉妄動,必然給抗金事業帶來更大的損失。這種軍事冒險主義和投降主義表現形成雖然不同,其實質是一樣的。后來韓侂胄伐金的失敗完全證實了辛棄疾的擔憂。這也表現了辛棄疾堅持抗金而又反對冒進,強調要有充分準備的正確路線和主張,這也正是他一心報國卻不被重用,只能提醒建議卻不被重視,這無疑也是對南宋小朝庭的批判。
     再看他將批判的矛頭直指南宋王朝,對南宋王朝地無情揭露和控訴,對于南宋的最高統治者,以及那些大地主、大官僚和反動儒家的代表不思復國,貪圖享樂,以及千方百計破壞抗金統一事業,打擊抗金力量的行為,作為堅決抗金的主戰派辛棄疾之間的沖突矛盾是必然的。而當時主和派一直占據統治地位,辛棄疾受到朝廷中主和派官僚的妒忌,排擠和趙昚皇帝的冷遇亦是必然的。對此辛棄疾在《摸魚兒》里寫道:長門事,準擬佳節之誤。娥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子見,玉環飛燕皆塵土。作者借用漢武帝時皇后受到嫉妒被冷落的故事,表達自己對投降派的憤怒控訴。他不僅指斥了那些長袖善舞的奸佞,而且把批判的矛頭直接指向了妥協茍安的大地主階級總代表趙昚。據說,趙昚當時看了這首詞很不高興,這也從側面說明了辛詞的確打中了腐朽的統治者的痛處。
       辛棄疾的詞對烏煙瘴氣的朝政直接進行揭露和譴責的詞雖然不多,卻寫得極好,如《青玉案·元夕》和〈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即是這樣的作品。《青玉案》藝術地揭露了“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小朝廷的窮奢極欲,置山河破碎于不顧的事實: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蕭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你看花燈飛彩,雕車競走,仕女爭艷,脂胭氣濃,一派歌舞升平景象,《東京夢華錄》所描繪的北宋汴京的情景在這個中原淪亡、風雨飄搖的年代里又重演了。這里辛棄疾概括的是整個南宋小朝廷的面貌,揭示了投降集團醉生夢死的真相。“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表明了頭腦清醒的志士橫眉冷對的態度。詞人以明快清麗的筆致透露出濃重的憂憤情緒,這正是對那淫靡朽腐,禍國殃民的風月皇帝的強烈譴責。
     辛棄疾眼里看到的是與投降派主和派們截然不同的景象,也忘不了蒙恥失色的祖國江山。《清平東·繞床饑鼠》就是一首以奇特的手筆白描他眼中所見,心中所想的小詞。繞床饑鼠,蝙蝠翻燈舞。屋上松風吹急,破紙窗間自語。
     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發蒼顏。 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里江山。饑鼠橫橫,黑蝠亂舞,風勁雨急,陋屋危搖,這就是投降集團黑暗、破敗的寫照。這詞中所比擬的蕭條衰敗冷落局面與《青玉案》中的所描繪的粉飾太平的虛浮熱鬧一樣,都是主戰派志士眼中的時局與無盡的悲憤卻又無可奈何!
     在對投降派主和派及南宗小朝廷的揭發和批判的同時,作為愛國詞人,辛棄疾在詞中還借古喻今,熱情歌頌歷史上對祖國統一事業作出過貢獻的英雄人物,以表達自己的愛國激情,如《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及《南鄉子、登事口北國亭有懷》。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末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京口是一個軍事重鎮,歷史上三國吳帝孫權(字仲謀)在這里為國家統一而戰斗過,并曾經取得勝利。辛棄疾對他表示了無限向往和熱烈贊揚。同時撫今思昔,不禁感慨“英雄無覓”,英雄的事業也被“雨打風吹去”,透露了對南宋主和派打擊抗金志士的憤怒的心情。而《南鄉子》一首,不僅歌頌了孫權,同時,也歌頌了曹操和劉備。他們都是歷史上有作為的人物。他們堅持統一,堅持革新,全面執行法治路線,促使了他們所轄地區的進步和統一,為全國的統一作出了各自的貢獻,而曹操尤為出類拔萃。“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這表現了辛棄疾疾對他的深切仰慕。“生子當如孫仲謀”,是引用曹操的話來肯定孫權,這又自然聯系到《三國志》中有一句“劉景升兒子(劉琮)若豚犬耳”,顯然是借古諷今,把那些對敵人卑躬屈膝的投降派比作了不戰而屈的劉琮,又一次鞭撻了他們可恥的靈魂。
    辛棄疾常常緬懷上至大禹下至孫權,劉裕這些整頓“乾坤”有志大一統的英雄人物,這是因為生活中需要這樣有雄才大略的人。如《漢宮春·會稽秋風亭觀雨》《生查子·題京口郡治塵表亭》,多次感嘆“吹不斷,斜陽依舊,茫茫禹跡都無,”抒發著“我自思量禹”的情致。他渴望,欽羨著能有如大禹使“魚自入深淵,人自居平土”這樣的重整山河,完成“悠悠萬世功”的明主,結束魑魅魍魎,山河破碎的局面。他追念“劍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戰東歸”在“漢中開漢業”統一中國的劉邦(《木蘭花慢·漢中開漢業》)。此外他贊賞“添爽氣、動豪情,奇因六出”協助劉邦成大事的陳平;他佩服和追念咤叱邊庭英勇善戰的李廣;他崇拜扶持蜀漢鞠躬盡瘁的諸葛孔明,他頌揚唐太宗“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國”而重用“倦客新豐,貂裘敝”(《滿江紅·倦客新豐》)的馬周……
     “我來吊古,上危樓,贏得閑然千。虎踞龍盤何處是?只有興亡滿目”,很明顯,詞人達些懷古詞是借古人之酒以澆胸中的“快磊”之寫法,借古以傷今;懷念古人是為了呼喚今人,希冀能有這樣的英雄來“補天裂”!
     三、辛棄疾是一位才華、志向的失意者
     辛棄疾身處于主戰派,在主和派、投降派當權的朝廷中,不但未能施展其抱負,文韜武略,不被重用,反而同其他有識之士一同遭受排擠、打擊,致使他英雄無用武之地。面對黑暗艱難的現實,哪一個愛國志士不痛心,失意、悲憤萬千?他是北人南歸其處境比陸游更為艱難,讓其深有孤危之感。但辛棄疾之所以成為我國南宋最偉大的愛國主義詞人是因為同為失意人,其不因失意而頹唐,進而在描寫個人失意詞中展現了自己的悲憤心情,對國運的擔擾和堅持抗戰的孤獨感,同樣凸顯了他至死不喻的愛國之心。這在他的其他詞中均有所表現。如《滿江紅》中:倦客新豐,貂裘敝,征塵滿目。彈短鋏,青蛇三尺。浩歌誰續?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國。嘆詩書、萬卷致君人,翻沉陸。休感慨,澆醽醁;人易老,歡難足。有玉人憐我,為簪黃菊。且置請纓封萬戶,竟須賣劍酬黃犢。甚當年,寂寞賈長沙,傷時哭。
     此詞是辛棄疾罷官家居時而作的,他不單純是自我抒懷,細品詞作行文口氣,似為某失意友人而賦。當然,這也是詩人借他人酒杯,澆自己胸中塊壘。此憂時憤世之作,借友人之事,抒自己之懷。先寫友人懷才不遇,落寞憤慨情狀。“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國”。兩句跳出個人身世,事關國家命運,結處賦埋沒人才、英雄報國無路之痛。該詞前四句故作曠達狂放語,實是悲中尋歡,聊以相慰;后四句冷嘲熱諷語,化實為虛,托古喻今,變激蕩洶涌為冷靜淡漠,與上片直賦悲憤交相為用,充分表現了自己無比悲憤的心情。
     辛棄疾在從湖北轉運副使遷湖南轉運副使的《摸魚兒》就表達了其深深憂國之心。如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飛絮。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這首詞的內容包括:(1)對國家前途的憂慮。(2)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和哀怨。(3)對南宋當權者的不滿。
     此詞貌似傷春宮怨,實承《離騷》美人香草比興手法,將身世之感和憂國之情一并寫入其中。明寫風雨傷春,實傷國勢飄搖。上片寫春意闌珊,下片寫美人遲暮。在詞人而言,耿耿國憂,誠知其不可而力挽之,以含蓄的筆墨寄托他對時局的關注和國家前途黯淡的憂慮。他因自己被人中傷,得不到重用,故對國事處于無能為力的境地。詞人將個人感慨納入國事之中,春意闌珊實兼指國家大事,更見其傷感之深。
     作者在抒發自己悲憤之情與對國運的擔憂之時,也從中透露出那一種強烈的孤獨意識上,這種孤獨感時時刻刻都在撞擊著我們的心靈,有對不和諧不均衡社會群體關系深刻感知而形成的一種生活孤獨,“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笑塵勞,三十九年非,長為客”(《滿江紅·過眼溪山》)。也有對人生苦苦追求而形成一種心靈的孤獨。這種心靈的孤獨感從另一側面也體現了辛棄疾的激進精神。“閑愁最苦”(〈〈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庭院靜,空相憶、無處說,閑愁極”(《滿江紅·家住江南》)朝廷的閑置,讓多少志士仁人痛心疾首?現實都是此般無奈和無情,辛棄疾前后被迫閑置十八年且一生不被重用。為此,他曾痛哭過,“人散后,月明時。試彈幽憤淚空垂”(《鷓鴣天·千丈陰崖百丈溪》)。為此,他曾思考過,“漢開邊,功名萬里,甚當時,健者也曾閑”(《八聲甘州·故將軍飲罷夜歸來》)。為此,他曾抗爭過,“恨之極,恨極銷磨不得”(《蘭陵王·恨之極》)。因此悲憤無奈的詞人發出了“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取東家種樹書”(《鷓鵒天·壯歲旌旗擁萬夫》)。嚴酷的現實不容許倔強的辛棄疾實現“整頓乾坤”的抱負。在四十三歲到六十三歲之間他被罷黜閑居山鄉達二十年之久。辛棄疾是悲憤的,但并未就此消沉。“此生自斷天休問”(《丑奴兒》)的辛棄疾直到白發皤然也毫不氣餒,他豁達地說:“羊腸九折,岐路老我慣經從”(《水調歌頭》),一再豪邁地表示:“光景竟何似?只與少年同”(《水調歌頭》),“明日伏波堂上客,‘老當益壯’翁應說”(《滿江紅》),“看依然舌在齒牙牢,心如鐵”(《滿江紅》)!雖屢遭打擊,都始終矢志不移,老當益壯,何等雄心?惜他生不逢時,有如此英才卻閑而不用,南宋小朝庭滅亡也是理所當然的了,也無怪乎詞人,撫今追昔,沉痛無限,感慨之深,發出“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取東家種樹書”的悲憤之詞了。總之,此種請纓無門,報國無路的“不平之鳴,隨處輒發”。詞人在詞中多次化用屈原及杜甫詩句,并表達了作者對屈原的崇敬,如“千古《離騷》文字,芳至今猶未歇”(《喜遷鶯·暑風涼月》),同時寄托著詞人在現實生活中的感慨。寫屈原的遭遇,暗寓自己的不幸。贊美屈原,懷念屈原,是為了激勵自己,也是自況。辛棄疾從屈原的作品中找到了知音,汲取了力量,陶冶了情操,因此在他人某些詞中也回蕩著騷人的靈魂。盡管仕途坎坷,屢遭挫折,但他收復中原的信念始終沒有動搖,愛國之心至死不變。
     總而言之,我們了解到作為南宋統治階級一員的辛棄疾,正處在抗金斗爭的年代,正是在激蕩的時代風云造就出的歷史人物。在投入抗金起義的隊伍中,辛棄疾胸懷遠大的政治抱負,有將相之才而未展其用,有恢復中原的雄心而壯志難酬,一個志在殲敵而又具有軍事韜略的人,竟不料結局竟以詞家著稱,特定的時代與社會鑄成辛棄疾的個人悲劇,這是他個人的,也是時代的,社會的悲劇,這位“詞中之龍”(14)那飽含民族意識的抗金主張和體現愛國思想的詞作,是植根于民族苦難土壤之中的。但他畢竟是封建士大夫的一員,不可必避免地帶有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他雖然能以“補天裂”之類的愛國思想和朋輩互相勸勉,但卻擺脫不了南宋王朝茍安勢力的壓抑,因此,當他那忠君愛國,立功樹名的幻想,為當時黑暗勢力粉碎之后,便不能再進一步從廣大人民群眾那里汲取更多的營養,而不可避免地陷入個人失意的頹喪,流露出虛無的消極思想。而在做地方官時期,鎮壓過農民起義,對功名利祿的向往與追求。這些正是他所處階級的歷史局限性之所在。但其在封建士大夫中堅持抗戰的堅定性和徹底性,其至抗金決心死不渝的愛國之心彪炳千古,其愛國詞篇也大放光彩,這都無不體現出一代詞人的愛國形象,他的愛國形象將永放光芒!
     
     
    參考書目:
     (1)清·劉熙載《藝概詞曲概》
     (2)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78年新一版)
     (3)宋·范開(《稼軒詞》序)
     (4)宋·范開(《稼軒詞》序)
     (5)《辛稼軒年譜》
     (6)范開《稼軒詞序》
     (7)辛棄疾《美芹十論》
     (8)辛棄疾《九議》其一
     (9)宋·范開《稼軒詞序》
     (10)劉克莊《辛稼軒集序》(11)宋孝宗、趙昚語。見《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卷三    (12)陳廷焯《白雨齋詞話》


    上一篇:《國演義三》與《水滸傳》人物形.. 下一篇:論文學作品中的形象
    Tags:辛棄疾 愛國 展現 愛國者 形象 【收藏】 【返回頂部】
    人力資源論文
    金融論文
    會計論文
    財務論文
    法律論文
    物流論文
    工商管理論文
    其他論文
    保險學免費論文
    財政學免費論文
    工程管理免費論文
    經濟學免費論文
    市場營銷免費論文
    投資學免費論文
    信息管理免費論文
    行政管理免費論文
    財務會計論文格式
    數學教育論文格式
    數學與應用數學論文
    物流論文格式范文
    財務管理論文格式
    營銷論文格式范文
    人力資源論文格式
    電子商務畢業論文
    法律專業畢業論文
    工商管理畢業論文
    漢語言文學論文
    計算機畢業論文
    教育管理畢業論文
    現代教育技術論文
    小學教育畢業論文
    心理學畢業論文
    學前教育畢業論文
    中文系文學論文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計算機論文
    推薦文章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

    Copyright@ 2010-2018 LWGSW.com 論文格式網 版權所有

    感谢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您可能还对以下资源感兴趣:

    论文格式网: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fieldset id="8syyc"></fieldset>
    <strike id="8syyc"></strike>
  • <fieldset id="8syyc"><menu id="8syyc"></menu></fields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