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題目: 淺談夏衍《上海屋檐下》的藝術特色 內容摘要: 開頭部分簡介作家和作品,主體部分包括四個論點:一、在平凡事件中反映時事,即現實主義風格;二、普通人物展現世情,即人物塑造上的特點;三、環境的渲染與烘托作用;四、孩子們歌聲中積極奮進精神的感召力量。結尾總結全文。
關 鍵 詞: 現實主義、平凡事件、普通人物、梅雨季節、歌聲 引 言: 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夏衍以其出色的劇作名世,無論是歷史劇還是世情劇,都以其獨有的魅力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里,給世人以積極的影響與警示。尤其是《上海屋檐下》是夏衍的第一部現實主義力作,作品以平凡的人物、普通的事件展示時代的風貌。借助梅雨季節這樣的背景點染世情,用平凡的力量震撼人心…… 正 文: 夏衍(一九零零~一九九五),原名沈乃熙,字端先。祖籍在河南省的開封,出生在浙江省杭州市一個沒落的小地主家庭。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過世了,家境慘淡,靠著典當和借貸過日子,從小就體驗到了下層人民生活的凄苦和辛酸。高小畢業以后,夏衍曾經到一家染坊店當學徒,后來進入杭州甲種工業學校學習。一九零二年,抱著“工業救國”的理想,他考取了日本明治專門學校,學習機電工程,不久轉而研讀哲學和文學書籍。一九二七年,他因為參加了日本進步文藝運動而被驅逐回國。在黨的領導下,夏衍于一九二九年與鄭伯奇等人組織“藝術劇社”,首先在戲劇界發起了無產階級戲劇運動,并且積極參與“左聯”的籌建工作,成為我國左翼文藝運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① 夏衍的文藝創作是多方面的,從第一個獨幕話劇《都會的一角》開始,他在民主革命時期,共創作了十多個多幕劇和七個獨幕劇。這些話劇作品在各個歷史階段中,都曾產生過比較大的影響,在一定的程度上,促進了中國現代話劇藝術的成熟。而在夏衍的創作上,《上海屋檐下》是一部具有突破性意義的作品,他自己曾經說過“在這個劇本中,我開始了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摸索。在這以前,我很簡單地把藝術看作宣傳的手段”。② 他還說:“在我說來,是寫作方面的一個轉變,注意了人物性格的刻畫,內心活動,將當時的時代特征反映到劇中人物身上。”③ 《上海屋檐下》充分表現了夏衍的創作個性,形成和確立了他深沉、凝重、清馨、淡遠的藝術風格。 一九三六年的“西安事變”以后,當時國內的政治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被迫釋放了一批所謂的政治犯,此時,夏衍聽說了許多出獄同志的故事,深有感觸,激起了他創作的欲望。于是,在一九三七年的黃梅時節,他寫成了《上海屋檐下》,這也是這一時期內他最成功的作品。 劇本描寫的主要人物匡復,在被捕八年重獲自由以后,急切地來到好友林志成的家里,詢問自己妻子楊彩玉和女兒葆珍的下落。然而卻得知妻子已經與好友林志成同居。因為林楊二人早就聽說匡復已經身死獄中,于是,三個人都陷入無法解脫的矛盾和痛苦中。楊彩玉希望能和匡復一起再度追尋過去的幸福,然而,當林志成滿懷愧疚,試圖默默退出的時候,兩個人八年來的患難真情突然迸發,很難斷然分手。此時,憂思滿懷的匡復理解并原諒了他們,因為他看出林、楊二人在苦難的生活中也已經產生了真摯的情感。最終,在孩子們激昂的歌聲里,匡復留言離去,重又投身到新的革命運動中去。 除了這條主要的情節線索以外,劇中還有另外幾組人物:失業在家的大學生,靠典當度日,卻還得強裝笑臉,安慰年邁的父親;被生活所迫不得不出賣自己的施小寶;勉強糊口的小學教員趙振宇;因為兒子戰死而恍惚終日的老報販等等。這些人都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共同演繹著一群小人物的生活故事。 我覺得《上海屋檐下》雖然不是什么鴻篇巨制,卻能從平凡的事件中反映當時社會的現實;通過塑造一群普通的小人物,展現當時的民情;再加上“黃梅時節”、“同一屋檐下”這樣匠心獨具的安排,以及孩子們那童真的歌聲中透露出的積極向上的精神等,這些有機的融合在一起,顯示出作者深沉、含蓄的藝術風格。下面具體談一談我對這部作品藝術特色的淺顯認識。 以平凡的事件反映時事,突顯現實主義藝術風格。 《上海屋檐下》向我們講述的并非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件。不論是主線人物匡復、楊彩玉和林志成三個人之間的情感糾葛,還是副線人物趙振宇、黃家梅等人面對生活時的無奈與辛酸,都只是當時黑暗社會中平凡的現實。也正是這些具有很強的代表性的普通知識分子和小市民們的平凡人生,他們瑣碎的日常生活,反映出了那個時代的苦痛和郁悶。 在我看來,這部劇作在整體的安排和事件的展開上具有以下兩個方面的特點: 巧妙的構思,嚴謹的布局,多條線索同時發展。 《上海屋檐下》是夏衍杰出的現實主義力作,也是他自覺實現現實主義手法取得的重要收獲。作品以匡、楊、林三人的生活遭遇為中心線索,以其他幾家房客的生活為輔助,構成了一部三十年代上海的中下層人民生活的圖景。三幕戲都發生在同一場所,都在上海東區常見的弄堂房子里展開。前前后后的全部劇情還不到一天的時間,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的五家人,都有著各自的憂愁,五家人的故事同時向前發展。戲多而不散,人多也不亂。相反地,各個部分之間相互穿插著,轉換也很自然。 如,話劇剛開始不久,在展示了楊、林一家清早的一幕以后,以趙振宇的妻子與桂芬的對話,簡單的說明林志成與楊彩玉母女之間的關系,黃家梅及其老父的情況,為后續劇情的發展埋下了伏筆;同時,也增添了劇作對觀眾的吸引力,讓觀眾產生疑問和興趣,繼續關注后面的劇情;這樣又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出趙家與黃家的故事,也使劇中的人物自然出場。再如,趙妻與桂芬閑聊,趙振宇聽到了自己感興趣的話題,便也插了進來,而正當趙妻責備趙振宇總是套話連篇時,門外糍米飯的叫賣聲和阿香的張望,將人們的視線自然的引向了前樓的施小寶,于是,劇中的又一個人物開始亮相了。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不再贅舉。 劇作就是這樣隨著一個個人物的自然出場,或借助他人之口,同步地、互相穿插著為觀眾講述五家人的不同遭遇和命運。反映出他們共同的無奈和痛苦。正因為作品中所描述的有很多瑣事,也使其具備了另一種特色。 2、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恬淡而又自然。 我覺得這種生活氣息體現在屋檐下的人們瑣碎的生活細節里。比如說,話劇剛剛開始時,彩玉母女的對話,就給人一種很親切的感覺,好像自己也曾經被母親那樣催促過,或自己也曾那樣地訓斥過自己的孩子。 楊彩玉:葆珍,時候不早啦! 葆 珍:(撅一撅嘴,不理會)…… 楊彩玉:跟你說,時候不早啦! 葆 珍:我還沒會唱呢!…… 楊彩玉:……衣服脫了也不好好掛起來,往床上一扔,十二歲啦④ 再如趙妻買菜的那一段,真是讓人哭笑不得。既看不慣她的斤斤計較、刁鉆算計,又不由得同情她為生活所累,凡事都須精打細算。最傳神的是當她爭不過賣菜的,又付給人家兩個銅板以后,很快地從那人的竹筐里又拿了一支茭白。雖然只是一個很簡單的動作,卻活化出了趙妻那種小市民形象,總要想法占點便宜才好。 這種生活氣息還體現在門外那些不同的叫賣聲中。賣茭白的、賣糍米飯的、賣方糕的,那一聲聲的叫賣,從弄堂巷里傳來,總是最先吸引小孩子的注意,阿香的一次次央求,趙妻卻一再找理由退避,不是因為別的,只為生活的拮據。 一群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加在一起,向人們展示出那個特殊的年代里,中國社會的現實。這不僅是這一屋檐下的人們的無奈與悲哀,也是整個時代、整個社會共有的無奈,共有的悲哀。 二、刻畫普通的小人物,展示世情。 在《上海屋檐下》里,沒有英雄,也沒有顯貴,有的只是些普普通通的知識分子和小市民:入獄八年剛剛獲釋的匡復;紡紗廠的小職員林志成;小學教員趙振宇;失業的大學畢業生黃家梅和他的老父親;為生活而出賣自己的施小寶;還有彩玉、桂芬、趙妻這樣的家庭婦女,每天都在重復著洗衣、做飯這樣的瑣碎家務的女人們。這群人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品嘗著各自的辛酸,吞咽著各自的苦水。作者通過對這些小人物的語言、心理和性格等方面的形象刻畫,生動展現了那一年的中人們的生存狀態和煩郁的心態。從中也體現出作者在創作上的深厚藝術功底。 1、利用典型性的語言表現人物的復雜心情,體現人物性格特征。 匡復出場以后與林志成的那段對話就很典型。一方面匡復急于了解妻女的情況,而另一方面林志成則處于尷尬之中,難以啟齒道出真實情況。兩個人的語言分別呈現出各自的特點,匡復的一再追問,林志成卻吱唔不語,語言形式完全符合當時人物的心境。 匡 復:……志成……第一就要找到你,見了你就可以看見我的彩玉,我的葆珍!志成,她們,她們…… 林志成:她們,唔,她們…… 匡 復:她們好嗎?她們……這幾年,她們怎樣過的?告訴我…… [林志成不語] 匡 復:她們好嗎?志成,你說…… 林志成:她們……(痛苦) 匡 復:志成,你告訴我,她們怎樣了?她們……你用不著瞞我,她們已經——(悲愴地) 林志成:不,不,她們很好……過一會兒……⑤ 兩種不同的語言形式互相對比,表現了兩個人的不同心境,尤其表現了林志成的復雜心情:無法直言相告,因為沒有顏面說自己以為朋友已死,已經和朋友的妻子走到了一起;不能隱瞞真相,又一時找不到推脫的理由!處在這種兩難境地中的人,也難怪說起話來吱唔不明。 作者成功的處理人物語言的另一個典型是趙妻,應該說,在劇本里趙妻是個既多嘴,又多事的人。和桂芬講林志成和楊彩玉的閑話,與施小寶尋事,沒完沒了地向桂芬打聽黃父的事情,偷偷地在林家門外聽聲,告訴葆珍匡復就是她爸爸等等。她的語言是那種極小市民、長舌婦的語言特征,再加上表情、動作,則更為傳神。如與桂芬議論林、楊之事時的一段: 趙 妻:(很快地對桂芬)聽見嗎? 桂 芬:什么? 趙 妻:(用嘴往門外一撅低聲地)說起了她爸,葆珍就生氣,嘟起了嘴。(模仿著)“什么爸爸、爸爸”唔,現在時勢變了,小孩人事懂得早,一點事情也瞞不過啦!…… 趙 妻:你還不知道吶,她跟我們啊牛講話,講到姓林的事,總是林伯伯,從來也沒聽她叫過爸爸。⑥ 典型的語言與動作、神情相結合,活現出了一個愛說閑話,愛管閑事的主婦形象,而趙妻嘮叨趙振宇的話也很有代表性,她一個勁的嘮叨,趙振宇則置若罔聞,更加顯示出了她的無聊多事。 2、注重對人物心理的描述。 作者對劇中人物的刻畫,是通過描述人物的語言、動作和表情來實現的。如楊彩玉見到匡復以后,既想跟匡復走,再續前緣,又不忍拋下林志成的兩難心情。左右為難的她侍候酒醉的林志成,為他端茶送水,,又不忍心看匡復穿著破損的衣服,細心的為他縫補。這個悲情女人身處動亂的年代,面對艱難的抉擇,內心充滿了痛苦和矛盾,不知道自己該何去何從。匡復面對即成的事實,心里也非常矛盾,他深愛自己的妻子和女兒,卻又感到在她們最需要的時候,自己并沒有盡到做丈夫和父親的責任。最重要的是,他看到彩玉和志成之間也已產生了真摯的感情。所以最后做出了理智的選擇——留下字條悄悄出走,繼續為革命而奮斗!話雖然說起來簡單,然而這個過程卻是艱難而又痛苦的。同樣,林志成也掙扎在既愧對好友,又舍不得離開楊彩玉的苦惱中。他辭去了讓他整日煩心的工作,喝的大醉,在半醉半醒之間,傾聽彩玉和匡復的對白,心里滿是苦水,最后決定退出。作者對這些情節都刻畫得很細很深。 劇中還有一個身心倍受煎熬的人,就是那個失業在家的黃家梅。 他是父親典當家產,借高利貸供出來的大學生,如今卻失業在家。面對從鄉下跑來探望孫兒的老父親,不得不撒謊安慰老人家,同樣用典當的方式來圓自己的謊,給父親買菜,陪父親看戲。為此甚至賣掉兒子的金鎖片和妻子的衣服,卻不知道接下來的日子要怎么過下去。他的心里是苦的,臉上卻還要裝出笑容。尤其是他那一陣陣咳嗽,讓人很揪心。作者把他這種強顏歡笑的痛苦寫得很逼真。 三、環境的渲染,烘托作用 普通人的平凡故事,偏偏發生在了那讓人氣悶的梅雨季節,發生在同一個屋檐下。 梅雨季節是南方最難耐的氣候,而作品中的梅雨天氣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不光天氣讓人覺得憋悶,當時的社會和政治環境更讓人郁悶。生活在那樣一個時代里,那樣的時節,又有那許多煩心的事情,怎能不讓人覺得悶,怎么能不期盼大風雨———新的革命風暴的到來?作者并非簡單地把故事發生的時間安排在梅雨天氣而已,而是將天氣的變化貫穿在整個故事情節的始終。隨著劇情的變化,提示天氣的變化。當劇中的人物偶有歡笑時,太陽也會閃亮一下臉;而當情節發展到辛酸的時候,或是“下起雨來”⑦,或是“雨下得更大了”⑧。最終,當匡復留言離去時,雨下得正大,我想這雨正象征著即將到來的革命風暴吧!匡復重又投身到革命當中,正像他所留的信中說的那樣:“我離開你們,決不是消極的逃避,我決不使你們失望。朋友,勇敢地活下去……”⑨ 他一定會繼續為著光明而斗爭下去。我覺得這也是整部作品中最震撼人心的地方。一位在國民黨獄中受難八年的革命者,面對情感上兩難的的處境,毅然地選擇了離開,離開小家,離開痛苦的矛盾,為了更多人的去戰斗,去拼爭!這種豁達,這種大義,怎能不讓人肅然起敬呢? 同一座屋檐下的人們,各自承受著不同的痛苦和折磨。生存的危機,情感的糾葛,人格的屈辱,喪親的痛苦等等。在那個充滿苦難的年代里,每個人都過著凄苦的生活,每個人都在承受著這樣那樣的苦痛。我想這正寓示著一個不爭的事實:整個社會都缺少陽光,那么,這個大屋檐下的人們怎么可能享受到陽光呢?只有屋檐下的人們齊心協力,共同去斗爭,才能撥云見日,共享光明與太平! 四、孩子們的歌聲中積極、向上精神的點染于感召。 整部作品中,唯一與整體風格不相一致的,是葆珍、阿牛這些孩子們所唱的歌曲。那歌兒活潑向上,唱出了孩子們的天真,也唱出了孩子們的勇敢與無畏、樂觀的精神面貌。為整部作品增添了亮點,注入了活力,點燃著另外一種氣氛。正是孩子們那“好!我們都是勇敢的小娃娃,大家聯合起來救國家!救國家!”⑩ 的歌聲,啟發和鼓舞了匡復,使他從個人的痛苦中掙脫出來,勇敢地走向了新的生活。 我想,作品結尾處眾人的合唱,意在暗示人們都應該站起來,拋開個人生活中的瑣碎與煩惱,攜手努力,參與到自救與救國的行動中,共同爭取新的美好生活,這也恰恰是這歌聲感召力的體現! 總之,《上海屋檐下》這部完成于抗日戰爭前夕的戲劇作品。是夏衍第一部現實主義力作,在那個特殊年代里,以它特有的方式,反映時代,反映普通人的自救與救國意識的覺醒,像一盞銀行的明燈,為迷茫的人們指引著前進的方向,影響和帶動更多的人,參與到爭取民主與自由的革命風暴中去。不愧為一部成功的現實主義戲劇作品。
注 釋: ①摘自《中國現代文學史》第429頁。 ②摘自《上海屋檐下》后記。 ③摘自《上海屋檐下》后記。 ④摘自現代名家經典之《上海屋檐下》第177頁。 ⑤摘自現代名家經典之《上海屋檐下》第201~202頁。 ⑥摘自現代名家經典之《上海屋檐下》第180頁。 ⑦摘自現代名家經典之《上海屋檐下》第179頁 ⑧摘自現代名家經典之《上海屋檐下》第194頁 ⑨摘自現代名家經典之《上海屋檐下》第247頁。 ⑩摘自現代名家經典之《上海屋檐下》第247頁。 參考書目: [1]《中國現代文學史》,由武漢大學出版社于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出版。 [2] 作者,夏衍,《上海屋檐下》,湖南新世紀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十月出版。 [3] 《上海屋檐下》后記,由中國戲劇出版社于一九八四年出版。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