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漢語新詞及相關問題探討 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漢語新詞不斷增加,據統計,八十年代每年新增的漢語新詞平均在700個左右,而九十年代以后,每年出現的新詞語明顯要多于八十年代。新詞的頻繁產生必然會引起語言學者的特別關注,自八十年代以來,學者們對漢語新詞的產生發展進行了較多的研究。 一、漢語詞匯新發展的特點 1、增加了不少外來詞 音譯的如沙發(sofa),巧克力(chocolate),三明治(sandwich),意譯的如代溝(generation gap),尋根(search root),熱狗(heat dog),音意兼譯的高爾夫球(golf),色拉油(salad)卡車(car)。 2、出現不少拉丁字母簡縮而成的 如OA(office automation, 辦公自動化),ATM(automat take machine,銀行自動取款機),UFO(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不明飛行物)等。 由漢語拼音詞語開頭字母簡縮而成的,如HSK(Hanyu Shuiping Kaoshi,漢語水平考試),RMB(Renminbi,人民幣)等。 取拉丁字母的諧音與漢語語素構成的。如BB機,一種傳呼機,呼叫時連續發出BB的聲音。 其它方式構成的如卡拉OK(由日語音譯而來,“卡拉”取漢字,OK取拉丁字母,指播放供人歌唱的一種伴奏)。 3、簡縮詞有增多的趨勢 由詞語中的主要語素簡縮而成的,如體改(體制改革),利稅(利潤和稅金),商檢(商品檢查),博導(博士生導師),交警(交通警察),委培(委托培養),嚴打(嚴厲打擊),脫貧(擺脫貧困),亞運會(亞洲運動會)。 由數字與共用語素結合而成的,如三胞(臺灣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兩個文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三資企業(外商獨資企業、中外合資企業和中外合作企業),四有(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 4、吸收了不少有表現力的港臺詞語和方言詞 隨著大陸與港臺文化交流的發展,一些港臺地區使用的詞語吸收到全民語匯中來,其中以表現社會生活的為主,如層面、構想、氛圍、共識、認知、認同、研討、按揭等,也有科學技術方面的用語,如電腦、微波爐、登月艙、硬件、環幕電影、音樂噴泉等。 近些年來粵方言的詞語進入普通話的比較多,跟廣東率先改革開放,在全國影響逐漸擴大有密切關系。上海方言的影響也很大,也有不少詞匯成為普通話的新詞。 如源自上海方言的“嗲”,早在60年代就有過爭論,有人居然“考證”出“嗲”最初見于“解放前的黃色小報”,出自“小流氓之口”,都是“小圈子人”使用的“行話”。總之,若讓“嗲”合法使用,會毒害青少年“破壞祖國語言的純潔”。然而,上海人偏不信這個邪,“嗲”字照說不誤,且越說越多,使其詞義得到擴展,由原來的偏于貶義色彩(多用于形容女性作嬌媚忸怩之態以博取男性注意和歡心)到最終,《現代漢語詞典》收錄了“嗲”并給以中性的釋義:“形容撒嬌的聲音或姿態。” 5、使用比喻和引申產生新義 普通詞語類:“起步”原指開步走,現在比喻開始舉辦某項事業或事業開始發展;“起飛”原指飛機開始飛行,現多用來比喻事業開始迅速開展;“騰飛”原意是騰空飛行,現多喻事業高速發展;“封頂”原指建筑物頂部竣工,現引申到限定上限的數額,如說“獎金不封頂”;“滑坡”原指斜坡土石成片下滑,現多喻事業呈下降趨勢,如說“經濟滑坡”、“財政滑坡”、“質量滑坡”等。 專業詞語類:“斷層”原為地質學用語,指地層發生斷裂,斷面相對位移,現用來比喻客觀造成的某一年齡段的人才短缺;“反饋”原為控制論用語,是指系統的輸出經過某作用,重新輸入系統的過程,從而使系統輸出發生相應的調整與變化,現學用于泛指各種信息、消息的返回。 6、新出現一些構詞能力很強的語素 壇:排壇、足壇、乒壇、泳壇、田壇 感:立體感、節奏感、超脫感、民族自豪感、危機感 戶:關系戶、拆遷戶、萬元戶、承包戶、專業戶 度:知名度、開放度、透明度、參與度 高:高功能、高性能、高層次、高檔次、高品位 多:多渠道、多方位、多品種、多層次、多視角 一族:上班一族、下海一族、追星一族、集郵一族、單身一族 二、 新詞語特點形成原因。 1、社會原因 首先,語言是社會的產物,與社會生活密切關聯,因此,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概念,新事物,新現象是新詞出現的根本原因。如親子鑒定,希望工程,倒爺,千年蟲,網絡大學等等,這都是隨著新情況的出現應運而生的。改革開放形成的寬松的社會環境是出現大量新詞的根本條件。社會環境對語言影響顯而易見的。中國社會長期的封建統治形成了封閉的社會結構,以“三納”、“五常”為核心的封建倫理道德嚴密控制著社會,禁錮著人性和自由。一旦社會成員違反“規矩”,就會被劃為異類。漢語中諸如“光棍”,“寡婦”、“老處女”等詞語都帶些明顯的貶義色彩。而如今的寬松的社會環境使得中國人意識形態領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漢語詞匯系統中新增了許多表現自我價值,溫柔情感的詞語,“個人價值”,“創新意識”,“情人節”,“跳槽”,“自主擇業”,“雙向選擇”等,這些充滿個性、溫馨的詞語說明了中國人徹底告別了“10年文革”惡夢,思想活躍,不僵化,不教條,堅定自信,又充滿激情。 其次形形色色的新詞變化與中國社會風云變化有密切關系。改革開放以來,國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各個領域展開全面改革,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這些改變我們可以從新詞語中體察出來。例如“三資企業、外資企業、外資、外商、保稅區、經濟特區、外引內聯”等等,這些反映了改革開放的干電池展;股市新詞語的豐富反映了金融業的發展,如“股市、股東、股民、股評、A股、B股”等,許多股市新詞語進入了日常生活領域的各種語境中,如“套牢”本指股票價格下跌,大大低于買入時的價格,使持股者不忍將股票拋售出去,現在人們用它比喻自己被某件事情纏住手腳。股市詞匯進入日常領域顯示了股市對人們的巨大影響,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股市在中國發展的強大勢頭。 世紀之交的幾年中,“信息時代”的口號越叫越響,與之相適應中國社會在信息化進程中發展起來“信息產業(IT產業)”出現了“信息高速公路”、“信息處理”、“信息論”、“信息源”、“網絡媒體”、“數字化圖書館”等“信息詞語”。 詞匯本身記載了歷史的滄桑變化,記錄了時代跳動的脈搏,從新詞語中我們很容易考察每一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現象,以及人民生活的某些事實。 其次,新詞的增加是南北中西文化交融的結果。我國實行開放政策以來,對外交往越來越廣泛,也越來越頻繁,反映在詞匯上就是不少有關的外來詞,往往透過港臺等華人社區的中介吸收進來。一些國際社會通用語言符號縮寫而來的語碼,可以不經過翻譯轉換而為彼此理解,在節奏加快的現代信息社會,也自然吸收進來。在四化建設中,科學現代化占有重要位置,隨著科學技術逐漸普及,現代科學技術成果的不斷引進,一些專業術語得到廣泛應用,并由此產生的比喻義和引申義,有的還發展成為構詞能力很強的類語綴。總之,這一時期漢語詞語出現的新變化,都是改革以后的我國社會現實使然。 2、語言心理 (1)求新的語言心理 對外開放之后,港臺等華人社區使用的一些詞語傳播進來,給人一種新鮮感。影響所及,人們語言運用上求新心理有了發展,吸收港臺詞語成為一種時尚,以沿海開放地帶表現的尤為明顯。比如理發的場所以往多稱理發店、理發室、理發廳,現在多用“發廊”了,類似的還有“鞋屋”、“食街”等。漢語原有“出租汽車”一詞,受港澳影響,廣東最早稱之為“的士”,乘出租汽車稱“打的”慢慢地北京等地也習慣說“的士”,“打的”了。 同時,在社會人文科學領域和人們的日常生活及交際中,一批“洋味”十足的新詞頗為流行。這些詞語有的是外文詞語的音譯,如“巴士”,“迷你”等,還有的是外文詞語的直接借用。如“MTV”(音樂電視)“CD”(激光唱盤)等,還有一批中洋結合的詞語的出現及流行,如“B超”,“BP機”,“AA制”,“愛滋病”等等,毫無疑問,不同語言文字之間的相互交融,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在現實中,都是經常出現的現象,而且,從總體上說,這種交融對不同種類的語言文字,起到了取長補短,相互促進發展的作用。 (2)求簡的語言心理 現代社會進入信息時代之后信息交換非常頻繁,這就要求信息載體盡可能地經濟。用簡省的信息符號傳遞盡可能多的信息。信息時代的這一特點,使得語言運用上的求簡心理表現得尤為強烈。這一時期不簡略詞現在簡縮了,如“博士生導師”以往不簡縮,現在簡為“博導”了,“科學研究”過去不習慣簡縮,現在簡為“科研”了,“共同認識”的說法早已有之其他華人社區用開的“共識”這一簡縮形式很快吸收進來。 (3)求雅的語言心理 20多年來,我國處于和平發展時期,爭斗不休的環境讓位于和平競爭的環境。人們文化素質的提高,精神文明、文明語言的提倡,在語言運用上就出現一種求雅的心理,昔日“小癟三”、“臭老九”、“王八”一類詞語不見了。新產生的詞語有些向著去俗求雅的方向發展,換一個委婉的說法。比如“大小便處”一詞很多地方早就不用了,取代之以“廁所”,現在多用的“衛生間”“洗手間”了,未結婚年齡較大的白領,稱為“單身貴族”;未婚生子的女性稱為“單親媽媽”;犯罪的青少年以其大多數尚可改造為好人,稱為“失足青年”。而改革開放之初曾流行一時的“第三者”現在已悄然被“情人”“小蜜”等新的流行稱謂所取代。 從更廣的意義來看,一些專業詞語和“宏觀”、“微觀”、“反饋”、“軟著陸”等因詞語比喻和引申的關系擴大了使用范圍,也未嘗不可以說是受了求雅語言心理的影響,談到經濟發展問題使用這一類專業詞語,是取的高雅說法,表現了一個人知識文化的較高層次。 總的說來,改革開放20多年來雖然處于和平發展時期,但社會變革是多方面的,生產力的發展是快速的,人們生活的改善是明顯的,反映在詞語的變化發展上也是前所未有的。這一時期產生了大量新詞語,極大豐富多彩了漢語詞匯的寶庫。同一意義同一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詞語形式來表現,這是詞匯豐富的表現,也是詞匯發展進程中不可避免的。 三、對新詞的產生和“入境”該采取的態度 1、有容乃大 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認為“語言符號連結的不是事物和名稱,而是概念和音響形象”并指出這兩個心理實體的聯系是任意的,正是在這種任意性的前提下,語言的變化是可能的且必須的,這是語言學的觀點。再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也有一句關于語言的名言:“語言是存在之舍”(“舍”又譯作“家園”)此話蘊含著語言跟人,跟社會關系的深刻哲理。因而,詞語可看作是時代變遷的鏡子,是社會發展的投影。尤其當社會處于大變革的時期,詞語總是給以最迅速、最直接、最充分的反映。每時每刻新生詞語總在無休止的涌入我們的生活,社會越開放,新詞越活躍。最有說服力的莫如本文構思已涉獵不少新詞語。現行文時,正好讀到了溫家寶總理在人代會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就發現了一些過去政府工作報告中從未用過的新詞語,如“即期消費”、“心理預期”、“社區服務”、“中介服務”以及“釣魚”項目等。莊嚴的總理《政府工作報告》都能如此寬容地吸納新詞,何億萬百姓之日常所言所語。 何謂品位?口位不等于陽春白雪。營養不能是山珍海味,青菜蘿卜亦不可少。因而要提高民族語言的品位,不能都是大魚大肉,固然流行的未必是品位高的,但流行的也未必是品位不高的。如體現高科技的流行詞語“克隆”、“電子郵件”等,能說他們是低品位的嗎?黑格爾有句名言:“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我看不無道理。如果承認流行也是一種存在,那流行語的出現也是合理的。不妨聽一位年輕人對流行語的認同和渴求:“一句‘美眉’,一個‘GG’給了我們很多一本正經所沒有的樂趣。我們說的‘新新話語’在我們中間存在著就有它存在的意義。”誠然,語言的發展不能靠流行語推動,但也不應該歧視排斥流行語。固然流行語不少都是曇花一現。只存活于一定時期成一定范圍,但流行語不一定都是短命,如現已成為“全民常詞”的“棒”,當年不過是北京青少年口中的流行語。再說,即使有些流行語只流行于一時,縱然流星一瞬,只要能較好地為交際報務,也算體現了它們自身價值和存在意義,何必封殺它們呢?現代漢語以口語為本,倘缺少了以真實鮮活極富表現力的流行語來源源不斷地充實新生詞語,語言的發展就是一句空話。 因而,只要符合表達需要,又能產生修辭效果,并有利交際,一般就應給以生存空間。中華傳統文化倡導“有容乃大,厚德載物”,倘也能用在新生詞語上,善莫大焉! 主張寬容,是相對過去不夠寬容,也為了“寧濫勿缺”。但寬容并非包容一切或包容到底。如近年流感肆虐歐洲,西方媒體生造了一串新詞如“武漢病毒”、“上海病毒”、“香港病毒”等,中國簡直成了“病毒之邦”。這種病毒“新詞”,明顯帶有歧視,侮辱性質。因此,對于這類冠以中國地名的“XX病毒”之類的所謂外來“新詞”,我們決不寬容引進和接受。這不在討論之列。 2、約定俗成 畢竟,規范只是對語言的一種歷史總結,它不應也未必能制約未來。說到底,語言的發展不是靠規范出來的,而是由使用語言的群體順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并按照語言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創造出來的。因而,新生詞語的命運不決定于“終審法官”的規范,而是取決于漢語自身,取決于使用漢語的人相對間,取決于社會習慣的認同,即是全社會約定俗成的。 在新生詞語中,有一類其實是由舊詞詞義引申擴大或褒貶轉移后形成的,這類新詞多經約定俗成脫穎而出。如舊詞“傍”,本義為中性的“靠近”或“臨近”(指時間),但從《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中就增補了一個表“跟隨”的引申義項,且多作貶用:“傍大款”、“傍大官”。其實“傍”的這一引申義由來已久,只是現在得到更廣義的理解和更多廣泛的運用。如“傍”字成語中就有“傍柳隨花”、“傍人禽壁”、“傍人門戶”等。《紅樓夢》薛姨媽就有“雖說咱們窮,究竟比他傍人門戶好多著呢?”句(句中“他”指貧女邢山由煙)。這依靠或依附他人的“傍人門戶”即今天“傍款”、“傍大官”。舊時之“傍”皆小“傍”大或下“傍”上,且是迫不得己。如邢姑娘之寄人籬下“傍”賈府。而當今的“傍”還可倒過來大“傍”小或上“傍”下,如“傍小蜜”,“傍大款”,且是心甘情愿,樂于此道。這個舊詞新義的“傍”何等形象、生動、鮮活,難怪被群眾約定俗成并獲得“官方”認可。 此外,漢語言有自我調節功能和凈化能力,這種能力同樣體現在約定俗成的過程中。如早年“telephone”一詞有各種譯稱:德律風、德利風、獨律風,多為音譯,而日語則意譯“電話”(denwa),漢語最后吸收了日譯詞“電話”,因為在約定俗成時“電話”的譯名顯示出更符合漢語的特點和習慣。再如今天手機剛出現時也有多種名稱:大哥大隨身機、移動電話、手提電話、無繩電話等,最后“手機”以簡明易懂而取勝。 可見,能真正實際決定新生詞語命運的約定俗成,是語言特別是語匯發展過程中無法抗拒的天然法寶。說約定俗成是“無法抗拒”的,大概因為語方植根于詞語自下而上的理據性,實用性及漢語簡約化(或經濟化)等本質的基礎之上的。 最后,還想強調,新詞的迅速而來,根本無須驚恐,更不是壞事。我們可以將對新詞的規范歸結為“寬容、約成”四個箴言概括了新詞的態度和結果。不由又想起了《漢語·東方朔傳》中兩句充滿哲理的名言:“水至清則魚,人至察則見無徒”,真有異曲同工之妙。倘能遵此善待新生詞語,漢語發展幸甚!
參考文獻 1、徐國慶:《現代漢語詞匯系統論[M]》,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年4月,第一版 2、趙杰:《漢語語言學[M]》,朝華出版社, 2001年10月,第一版 3、金惠淑:《新詞新語的規范問題述評》,《語言文字學》,2002年10月,第十期 4、王森:《新詞語的容量和壽命》,《蘭州大學學報》, 1992年2月,第一期 5、侯敏:《縮略語使用的層次性特點及其規范問題》,《語文建設》, 1996年6月,第三期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