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形象 關鍵詞:人格魅力 意志力量 智慧 悲劇美 《三國演義》①是一部洋溢著英雄主義的亂世史詩,是一幅飽含著智慧和經驗的歷史畫卷。它以魏、蜀、吳三國間的政治斗爭、軍事斗爭、外交斗爭為描寫主線,展現了各類人物的活動。給人以思想的啟迪,歷史的反思和審美的享受。在文中描寫的三國時代,群雄并起,人才輩出,形形色色的知識分子展示著他們的智慧和才華。我讀了這部名著之后,對諸葛亮這個人物形象情有獨鐘,我就談一下自己粗淺的理解和認識。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生于公元181年4月14日,卒于公元234年8月28日,享年54歲。諸葛亮出生在一個小官僚地主家庭。其父諸葛圭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亮幼年時,父母相繼去世,便由其叔父諸葛玄撫養。14歲因家鄉兵患頻繁,其兄諸葛瑾逃往江東,他便隨叔父逃難豫章(今江西南昌),后又到荊州投靠劉表。建安二年(公元197年),玄病故。年僅17歲的諸葛亮就在隆中(今湖北襄陽)隱居下來。耕作之余,他博覽群書,深交密友,精研兵法,靜觀時勢。因隱居而博學多才,遠見卓識,胸懷大志而受到世人的器重,從此“臥龍”美名便傳揚天下。這位隱居南陽、躬耕山野的士子最后成了名垂千古的名臣賢相,贏得從低層小民至將相王侯種種人物的崇拜、傾倒和感嘆! 建安十二年,劉備在屢遭挫折之后,思賢若渴,經謀士徐庶推薦,冒嚴寒,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坦誠表露志在削平群雄,扶正漢室,統一國家之壯志。亮見劉備志大意誠,便把自己在隆中長期精心謀劃的計策獻出。劉備高興地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②諸葛亮為報答劉備“三顧茅廬”知遇之恩,遂“出山”輔助。從此,他登上建設蜀國政權的政治舞臺。在長達27年的丞相生涯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成為千古賢相。 建安十三年七月(208年),曹操在基本統一北方之后,揮師南下,長驅直入,直指劉備。在當陽的長阪坡大敗劉備。順江而下,想一舉掃平江東。此時,孫權持觀望態度,諸葛亮分析當時的嚴重形勢,主張聯孫抗曹,以成大業。并親往柴桑會見孫權,陳述利弊,舌戰群儒。孫權折服,當場結盟。立即命周瑜等率水軍三萬,與劉備聯合,拒曹軍于赤壁,利用火攻,大敗曹軍。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赤壁之戰”。之后,亮助劉備乘勝攻占荊州,再取益州。 建安二十六年,諸葛亮輔佐劉備在成都稱帝,正式建立蜀漢政權,親任丞相。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完全形成。 “鳳翱翔于千仞兮,非梧桐不棲;士伏處于一方兮,非明主不依。樂躬耕于隴母兮,吾愛吾廬;聊寄傲于琴書兮,以待天時。”③這是諸葛亮的擇主理想。政治上,用人唯才,用法嚴明,賢能得用,政治清明;經濟上,輕徭薄賦,大興屯田,南方和邊區經濟得到開發。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后世各種杰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歷代君臣、知識分子、人民群眾都從不同的角度稱贊他,歌頌他,熱愛他。可以說,諸葛亮在歷史上的巨大影響已超過了他在三國歷史上的政治軍事實踐。 諸葛亮這個人物在三國以后的中國歷史上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后人也從諸葛亮的一生事跡中學到很多東西。諸葛亮的忠貞、濟世、敬業、至公、廉潔、謙虛等品格為歷代君主、官吏、士人和老百姓所稱頌。唐太宗稱他為“賢相”,治國“正直”,“至公”,要群臣學習。④乾隆《五賢祠詩》說:“端稱諸葛是完人”。唐代革新家、名相裴度說:觀歷代“秉事君之節,具開國之才,得立身之道,有治人之術”者,唯諸葛亮一人。唐、宋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等都給予熱情謳歌。杜甫詩稱:“諸葛大名垂宇宙”。唐初名畫家閻立本畫諸葛亮像以后歷代摹擬傳瞻。朱子“每酒酣,多朗誦《出師表》”。諸葛亮對國家對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敬業精神,以及“澹泊明志,寧靜致遠”的立身處事格言,影響了許多人。 后人稱頌諸葛亮最能“扶顛持危”。他“守身甚正,躬為表率”。 連敵對的魏國將領司馬懿也佩服他,稱他為“天下之奇才”。 在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義集于一身外,最大特點主要表現在一個“謀”字上面。諸葛亮的智謀,超群出眾,足智多謀,神機妙算,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而且還精通陰陽之道,能呼風喚雨、感知天地萬物,運籌帷幄,用兵入神,百戰百勝,決勝于千里之外。 觀其諸葛亮的一生,為了劉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謂嘔心瀝血,忠貞不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直到五丈原孤魂歸天時,還念念不忘劉家的江山社稷大業。若用現代語言來總結表述,諸葛亮的一生,是久經考驗的一生、與人、與天奮斗的一生,也是革命的一生,戰斗的一生,無私奉獻的一生、更是充滿智慧的一生。算得上模范軍師、模范丞相、優秀相父與師爺! 可以說,諸葛亮思想的積極面已經融入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中,它將永遠昭示來者。而諸葛亮的悲劇可以說是《三國演義》中最突出、最動人心魄的悲劇。 他生與“命”,“數”抗衡,忠于劉蜀政權,獨自苦撐危局,嘔心瀝血,積勞成疾,真至累死。在歷史的道德和人格的要求與這個要求不可能實現的悲劇性沖突之中,忠貞報國,德才兼備的重臣竟不能完成其為之獻身的事業,這正是“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憾恨!雖如此,呂恩勉仍贊嘆道:“屈于勢,伸于理,厄于當日之命運,而伸于后日之人心而已。”所以“悲劇是以美的毀滅形式來達到肯定美、否定丑的目的的,是用悲的方式來激起人們對美的追求。因此,悲劇不是悲哀,悲慘,不是叫人們悲觀失望、使人痛不欲生,意志消沉,而是悲憤、悲壯,能使人奮發向上,斗志昂揚。”⑤諸葛亮的悲劇歷程感人最深,特別是他百折不撓的人格意志力量令后世敬仰,催人奮進。下面我就談一下諸葛亮的悲劇給人們的感受。: 在偉大諸葛亮的背后,卻又是他個性弱點的表現。也給我們留下了不少深沉的思索。若細讀史書,你會發現諸葛亮也并非為百戰必勝的常勝軍師,戰略與戰術失誤比比皆是:千百年來被人們節節贊賞、每每稱道的那場空城計之戰,實際上是一場戰略上重大失誤、戰術上僥幸取勝的戰爭范例,倘若司馬懿識破諸葛亮的空城計真相,引大軍殺入城中,諸葛亮也就做了刀下之鬼或淪為魏軍的俘虜。空城計之戰,是諸葛亮失算而又迫不得已而為之的一招下下的險棋。失街亭揮淚斬馬謖,則又是諸葛亮的又一次重大失誤;六出祁山,六次北伐中原之戰,皆無功而返,排除天時地利等不利因素,做為三軍統帥的諸葛亮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三國演義》是中國文學史上長篇小說的開山之作,影響深遠。《三國演義》的出版說明、前言、評論等文章都認為作者把諸葛亮塑造成了一位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全才,有著超人的智慧,絕世的才能,自信瀟灑,足智多謀,似乎成為一個理想中的“完人”。其實不然,《三國演義》終究是一部以描寫政治斗爭和軍事斗爭為主的小說,蜀漢集團又是失敗者,必然有它失敗的道理。作為蜀漢集團代表人物的諸葛亮,出現重大的失策是不可避免的。《三國演義》的作者雖然出于政治傾向,把諸葛亮塑造的得較為光彩照人,但并沒有不合邏輯地掩蓋其個性弱點和重大失策,只不過是寫得較為隱晦罷了。以下作為個人讀罷《三國演義》的體會,愿與大家共同欣賞。 諸葛亮有兩個致命的個性弱點:自負與臨機不決。對于這兩個弱點,不得不提到《三國演義》中另一杰出人物的代表司馬懿,這是與諸葛亮相對照描寫的人物。縱覽整部《三國演義》,唯一能與諸葛亮成為對手的,只有司馬懿。雖然有“空城計”、“死諸葛能走生仲達”等千古笑談,但這并不能掩蓋司馬懿的杰出才能,論三國而不論司馬懿實為一種缺憾。諸葛亮戰赤壁可以把曹操、周瑜這兩位杰出的軍事家盡情愚弄,后氣死周瑜,智取漢中速敗曹操,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但是,諸葛亮對司馬懿卻是多有顧忌,甚至是懼怕,這一點在小說中多有描寫,如:聽到司馬懿提督雍、涼兵馬時,孔明大驚曰:“曹丕已死,孺子曹睿即位,余皆不足慮,司馬懿深有謀略,今督雍、涼兵馬,倘訓練成時,必為蜀中之大患。不如先起兵伐之。” 94回,聽到魏主曹睿詔司馬懿復職時, “孔明大驚。參軍馬謖曰:“量曹睿何足道!若來長安,可就而擒之。丞相何故驚訝?”孔明曰:“吾豈懼曹睿耶?所患者惟司馬懿一人而已。今孟達欲舉大事,若遇司馬懿,事必敗矣。達非司馬懿對手,必被所擒。孟達若死,中原不易得也。” 整部《三國演義》當中,令諸葛亮有如此反應的人物,唯司馬懿一人。劉備軍敗當陽時,兵微將寡,曹操身率百萬之眾而來,諸葛亮也是輕松應對。而六出祁山伐魏時,諸葛亮身率數十萬之眾,對司馬懿卻依然顧忌重重。由此可見,司馬懿真是諸葛亮的對手。由于司馬懿的存在,諸葛亮六出祁山而“未得寸土”。讀罷三國,深有"既生諸葛亮,何生司馬懿"之感。公正地講,司馬懿的智謀要遜于諸葛亮,但其把握機會和權衡輕重的能力確實在諸葛亮之上,只要失敗不影響大局,司馬懿寧可選擇可能失敗,也不輕易放棄機會,小說中多有記述,如:“后命大將軍曹真為大都督,提兵十萬,由京兆徑出陽平關取西川;此五路也,共大兵五十萬,五路并進,諸葛亮便有呂望之才,安能當此乎?” 司馬懿非常善于把握機會,對于戰略利益輕重的權衡更是非常準確。而這一點正是諸葛亮不如司馬懿的地方。諸葛亮智過于人,所向披靡,曹操、周瑜、曹真、孟獲皆甘拜下風,唯有在與司馬懿的交手中,雖屢屢取得局部勝利,但就整體而言,卻沒有能夠取得一次勝利。之所以如此,就在于司馬懿清楚地認識到,諸葛亮足智多謀,與其交戰十有八九會失敗,所以沒有足夠的把握,不要輕易與其交戰。司馬懿對諸葛亮的個性弱點有準確認識,這一點,諸葛亮也是深有感觸。 第103回,諸葛亮送“巾幗并婦人縞素之服”給司馬懿,使者辭去,回到五丈原,見了孔明,具說:“司馬懿受了巾幗女衣,看了書札,并不嗔怒,只問丞相寢食及事之煩簡,絕不提起軍旅之事。某如此應對,彼言:“食少事煩,豈能長久?”孔明嘆曰:“彼深知我也!”諸葛亮的這一句 “彼深知我也!”發自肺腑,如果僅僅是指“寢食及事之煩簡”,思維嚴謹的諸葛亮絕不會有此嘆息。這是指司馬懿對諸葛亮整個人的深刻認識啊!諸葛亮六出祁山而無功,關鍵是有這樣一位深知諸葛亮弱點的對手。諸葛亮深感克復中原的希望越來越渺茫,最終病死在五丈原。能被諸葛亮嘆為知己,司馬懿對諸葛亮可謂知之甚深。如果說諸葛亮氣死周瑜,罵死王朗,氣死曹真的話,那么司馬懿卻是一語送終諸葛亮! 司馬懿是如何認識諸葛亮的弱點的呢?司馬懿認為諸葛亮:“(諸葛亮)志向很大卻把握不住機會,多有謀略卻難下決斷,喜好用兵打仗卻缺乏權衡輕重的能力和權變的能力。”《三國演義》的作者并未專門地明確指出,只是在小說中只言片語的提及,更多的則是通過具體的事例來進行揭示。 諸葛亮志向遠大,自負了得,未出茅廬就已有表現:37回中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有一匡天下的抱負,自比管仲、樂毅,這固然與其身負絕學是分不開的,卻也揭示了其過于自信的一面。在對比描寫中揭示諸葛亮的個性弱點,指出了他“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的悲劇意義。 諸葛亮深知獲得荊州對于劉備是多么的重要,對于實現他的天下三分的計劃是多么的重要。占據荊州不僅機會很多,把握很大,而且代價極小。諸葛亮卻由于個性的弱點,面對著這么多機會卻不能說服劉備占據荊州,與舌戰群儒時的諸葛亮相去甚遠,這不僅造成了戰略上的失敗,長坂坡之戰更險些使劉備喪命,興復漢室的事業夭折在襁褓之中。其實,劉備并非難以說服,與此遙相對應,鳳雛龐統用不多的言語就說服劉備進取西川。在赤壁之戰后,劉備占據荊州,雖得到張松、法正等人做內應,但由于道義上的考慮,對取西川依然頗有疑慮,而當時名聲沒有諸葛亮大的龐統一席話卻使劉備茅塞頓開。 諸葛亮若有龐統這一番話,劉備必將承繼荊州事業。當時的荊州兵精糧足,再聯合東吳,與南下的曹操相對抗,若勝則有足夠的實力進取中原,恢復漢室。而事實卻是劉備放棄了唾手可得的荊州,以后雖借助于東吳在赤壁大破曹兵,但卻沒有實力繼續給兵敗的曹操以致命的打擊,反而不得不與盟友東吳爭奪荊州和南掠四郡,拓展生存空間,因此給予了曹操難得的喘息機會,迅速恢復了元氣。赤壁之戰后,劉備的實力雖比在新野時大了許多,但由于戰火初過,荊州荒殘,人物殫盡,發展潛力很小,此時必須建立基本之地,否則沒有實力與曹魏和東吳相抗衡。因此,取西川是不可避免的。若非龐統這一席話,劉備繼續遲疑而不取西川,則蜀漢政權無法建立,諸葛亮的“三分天下”空為紙上談兵,將終成虛話。 劉備在接受劉璋投降時,“握手流涕曰:‘非吾不行仁義,奈勢不得已也!’”確是實話。龐統自赤壁之戰到被射死在落鳳坡的短短幾年中,戰赤壁獻連環,成就破曹第一功,耒陽縣半日了斷百日公事,議取西川實為建立西蜀政權的第一功臣,其才不輸于諸葛亮,可惜的是其才高命短,因為終于有了施展才華的機會,急功近利,命喪落鳳坡。龐統若不死,漢室將極有可能復興。真是可惜! 諸葛亮沒有能夠說服劉備繼承荊襄事業,喪失了一個難得的機會,將荊州拱手讓給了曹操。因此,兵微將寡的劉備聯合東吳,不得不與曹操在赤壁進行決戰。在這次經典戰役中,小說的作者將諸葛亮塑造得光彩照人,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無不體現了諸葛亮的超人智慧。然而,這一切的一切,是無法抵償荊州的喪失的。雖然赤壁之戰后劉備得到了荊州的大部分土地,但此時荒殘破敗的荊與戰前的荊州是無法相比的。而且,作者在這次戰役中,又一次對諸葛亮的個性弱點進行了揭示,只不過比較隱晦。這就是赤壁之戰中,派關羽去守華容道,最終放走曹操這件事,我們還是先看原文吧: 對于關羽在華容道“義”釋曹操,歷來多有議論,對于關羽因小義而失大義而大惑不解。其實我認為諸葛亮確有放走曹操的意思。可是我們會有諸多不解。第一,若諸葛亮真想放走曹操,完全可以不派任何人去把守華容道,既可以放走曹操,又可節省劉備本來就有限的兵力。何樂而不為呢?第二,赤壁大戰,用人之時,派一員大將、兩員副將并五百校刀手去送人情,實在是難以理解。完全可以派往別處去消滅曹軍,斬其大將,奪取軍用物資。既然如此,那么就是諸葛亮不想放走曹操,而是在派將上犯了錯誤?由此而引出我們的第二個假設,也就是諸葛亮不想放走曹操,結果我們會有更多的不解。第一,既然諸葛亮深知關羽有可能放走曹操,為什么還要派關羽去呢?如果派趙云也好,張飛也好,都不會放走曹操。諸葛亮“平生謹慎”,不可能犯如此低級的錯誤。第二,退一萬步講,諸葛亮確實是要讓關羽去送人情,派則派了,諸葛亮又何必明說自己的顧慮,反激關羽,教關羽“休得容情”而殺曹操,并且還立了軍令狀呢? 由此可見,諸葛亮究竟為什么要派關羽去守華容道呢?答案只有一個,諸葛亮對是否放走曹操顧慮重重,無法做出決斷,個性使然。因為吳蜀的聯合本身就很脆弱,火燒赤壁之前周瑜就多次有欲殺劉備、諸葛亮的行為,諸葛亮實有此擔心。但是,若要放走曹操也實非諸葛亮所愿,正所謂機不可失,失不再來,一日縱敵,萬世之患,此時若放走曹操,實難再有機會,曹操占據北方,國力強大,謀士戰將如云,要想再滅曹操將要付出百倍的艱難和代價。諸葛亮本來早有殺操之心。但是,對于周瑜屢欲相害之意,諸葛亮則是到了東吳之后才清楚的。情況的變化使諸葛亮面臨兩難的選擇,對此諸葛亮無法與任何人商量。諸葛亮確實才智過人,他找到了一個無須與其商量,而又必須為他做出選擇的人,這個人就是關羽。諸葛亮深知此中曲折,更知關羽義氣深重,所以在派將時才會如上述原文那樣煞費苦心,先是對關羽不理不睬,后又明說己之顧慮,最后又要關羽立下軍令狀,將一個難題推給了關羽。曹操敗走華容道,遇上關羽,因此得以逃脫。從而失去了殺曹操的一次絕佳的機會,這足以體現他缺乏當機立斷的魄力。也為最后蜀國的失敗埋下了必然的隱患。 公元223年,劉備病故。臨終前把兒子劉禪托付給諸葛亮。從此,“政事無巨細,咸決于亮”。在治理內政方面,諸葛亮實行了許多得力措施:減輕剝削,實行屯田,恢復和發展農業;選賢舉能,加強法制,賞罰分明:嚴明軍紀,決不擾民。為消除同南中諸多少數民族的隔閡與矛盾,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諸葛亮親自率軍南征,對少數民族首領孟獲七擒七縱,使其心悅誠報,相安無事。建興五年多(公元227年),諸葛亮準備北伐曹魏,統一全國。臨行前,他寫了一篇著名的《出師表》,請求后主準他“統率三軍,北定中原”。自次年春始,諸葛亮先后率大軍五決攻魏,六出祁山。最后一次斜谷出兵,進駐渭水南岸的五丈原與魏將司馬懿相持一百多天。建興十二年八月,諸葛亮終因積勞成疾病死在五丈原軍中。,其失誤是顯而易見的!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失敗,當數蜀國的徹底滅亡。劉禪的被俘、蜀國的滅亡,雖然是在諸葛亮死后發生的歷史事件,但生前常以相父自居的諸葛亮,是難辭其咎的,應付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思索責問,蜀國當初擁有諸葛亮這樣神機妙算、杰出的丞相兼軍師、和幾十萬精兵良將,為何沒能完成一統天下的宏愿,最終反到落了個國破家亡的悲劇結果呢?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對他的粗淺認識,希望在今后的學習中不斷加深理解,以便能作出更加細致的分析。
參考文獻:《三國演義》,羅貫中,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三國志》,陳壽; 《中國古代文學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美學原理》,戚廷貴,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注釋: ①《三國演義》羅貫中,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②《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陳壽 ③ 《三國演義》第37回86頁,羅貫中,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