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文課堂提問
[摘 要] 課堂提問的過程,是師生雙方共同提出問題和解答問題的過程,是教師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是師生交流的契約,是讓學生思維不再缺席的重要手段,是達到師生互動課堂教學的效果的重要途徑。本文就圍繞教師進行課堂提問的必要性以及教師進行課堂提問應遵循的原則和方法開展論述。 [關鍵詞]語文教學 課堂提問 教師 學生 師生互動
一、教師的課堂提問 1、教師進行課堂提問的必要性 新的課程標準要求課堂教學師生互動,讓學生在交流中達成自己知識的建構。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啟發學生思維、傳授基本知識、進行課堂反饋的一個重要手段。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個好的提問,能使全班學生都處于思考問題、參與討論問題的積極狀態,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因此,教師進行課堂提問是十分必要的。 2、教師的提問應遵循的原則 提問是教師以提問的形式,通過師生的相互作用,檢查學習,促進思維,鞏固知識,糾正錯誤,運用知識檢查學生的學習的教學行為方式。它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和學習興趣。解決一個問題,對學生來說是一種創造。提問合理,問題獲得解決,就能強化他們進一步學習的動機,提問不當,就會使思維受阻,打消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會使思維受阻,打消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在提問時要遵循一定的原則,才能起到應有的效果。 (1)普遍性與代表性 一個班級中,學生的水平不同,個性差別也很大。教師設計提問時要以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為目標,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師生互動課堂教學方式,這種師生互動,有大多數時間成了“亂動”或“不動”,這種合作學習開始變形。我們看《語文教學通訊》中有這樣一個材料:教師在向學生提問后下講臺開始讓同學們自由討論,教室里熱熱鬧鬧,氣氛活躍,人人參與教學活動,但仔細觀察問題就出來了,一些學生不會合作,只在那里聽好生“主講”,一些小組的學生還在閑聊,尚未進入討論狀態。針對此類情況,教師要特別注意指定非自愿者來回答問題,留心沉默寡言的同學、不愛思考同學的非語言性暗示,鼓勵學生間相互啟發,使大多數同學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 在考慮提問普遍性的前提下,還要考慮示范性,既面向全體學生,又使不同層次的學生擁有同等的參與機會和成功感,為部分優秀的學生設計思維水平較高的題目,給他們施展才華的機會。精彩的答題能產生很好的示范與帶動作用,能促進學生較高水平的思維活動。 (2)層次性與量力性 所謂提問要有層次性,是指提的問題應螺旋遞進,使學生回答起來有章可循,既有嚴謹的銜接,又有一定的坡度。如教《做風車的故事》一課時,可以設計以下四個問題:1、牛頓的小風車是怎樣做出來的?2、同學們對小風車有哪些看法?卡特的看法對不對?3、牛頓為什么心里難受極了但又沒有流淚?4、從此牛頓是怎樣做的?這些問題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才能有效地達到了教學目的。 課堂提問要難易適度,要遵循量力性。提問過易或過難,都不能引起或促進學生在學習知識上的提高。提問過易,學生不需要思考,就對答如流,這樣的提問既無意義,又空耗時間;提問過難,超過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所能達到的認識水平,學生只能望“問”興嘆。難易適度的提問,就應具有一定的思維容量,使學生通過思考,最終達到消化的目的。如教《群鳥學藝》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看圖時若提問:許多鳥向鳳凰學搭窩時,貓頭鷹、老鷹、烏鴉、麻雀是怎樣學的?小燕子是怎樣學的?學生不假思索也能回答。教師若變換角度,巧設問題,讓學生回答:許多鳥向鳳凰學搭窩時,為什么有的仍舊不會搭,有的搭的窩很粗糙?為什么小燕子搭的窩不僅漂亮,而且結實、暖和?這樣的提問難易適度,學生需看圖動腦,才能領悟到本課的學習重點:只有認真、虛心、耐心地學習,才能把本領學到手。 所以教師必須努力鉆研教材,既要考慮問題的深淺程度,又要考慮學生的自身水平,設計好課堂提問,使一個個問題由淺入深依次逐個解決,猶如長江大河,一浪推一浪,解決前一個問題為解決后一個問題打下基礎,后一個問題的解決又是前一個問題解決的必然結果。搞好提問設計的順序為課堂教學成功進行達到良好的效果作了一個有效的準備。教師提問設計的大體方向是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從易到難的,到了具體課堂的實際操作過程中,要能夠隨機應變。 (3)計劃性與靈活性 教學計劃是教師所預期的教學目的。提問是為了引起學生的思考,從而讓學生掌握知識.發展學生的智力、技能、情感。所以,提問不僅要有計劃,而且,應當是顯性的。因為提問本身就是達到計劃的重要的手段之一。提問的計劃性能克服教學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 能使教師圍繞教學的中心任務進行教學; 提問要能引起思維,激發想象與聯想。例如,在學習了《坐井觀天》后,老師有意設置懸念:“后來,青蛙有沒有跳出井口看看天呢?”學生可以想象多種結果,認為沒有跳出的,青蛙仍然坐在井底,固執而自信,它看到的井口還是那樣大。認為跳出井口的,青蛙會驚奇地說:“小鳥姑娘,你說得對,天果然無邊無際,大得很哪!要是我不跳出井底,怎么也不會相信你的話。”學生的思維大大拓寬了。有位老師在教學《翠鳥》時,學生提出:“‘小巧玲瓏’是什么意思?”老師啟發:“翠鳥比較小,身長15厘米左右,和大人的拳頭差不多。小巧是說翠鳥身體小而且靈巧。玲瓏有兩個意思,一個指物體精巧細致,一個指靈活敏捷。這里應當怎么講?”經過這樣靈活性的提問,學生就很容易理解,學得輕松,學得扎實。 (4)和諧性 和諧性,是保證課堂提問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中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思是只有在學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時提問,學生才能動情,才能全身心地投入,繼而張開思維的翅膀,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如若不然,學生還未有這種激情和欲望,教師冷僻地提問,效果必然不佳。如教《堅強的保衛者》一課時,倘若學生還未掌握課文內容,圖文還沒有對照時,教師就爆出一個冷炮:為什么解放軍是我們祖國的堅強保衛者?學生從感性和理性上知之甚少,勢必無動于衷,一時難以做出準確的回答。如若教師把學生引到一個急于求知的情景之中,讓學生聯系實際談國家的安定,人民能幸福的生活靠誰在作保障,或在學生面前展現一副副解放軍保衛祖國建設和安全的生動畫面,教師無須多說,問題就能順利解決。由此看來,提問題要遵循和諧性,就能有效地促進學生掌握所學內容,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教師課堂提問的方法 課堂提問方法很重要,課堂上教師提問方法正確得當,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達到啟發式教學的目的,對于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提問方法是多種多樣的,現在撮取幾種最重要的也是最常見的方法介紹一下。 (1)抓住關鍵提問突破法 能否抓住關鍵問題進行提問突破,決定了教師這堂課教學成功與否。教師要抓住一個關鍵問題打開一個決口,讓知識的水流奔涌而出,以提升學生的思想,這就要求教師要能真正地吃透教材,才能找到關鍵問題的所在,用一句形象的話來說叫:“牽一發而動全身”。 (2)蠶食鯨吞法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問大了難以回答,這時就要劃整為零,提出一個個的小問題,然后各個突破,進行蠶食鯨吞。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第七部分第二段的中心意思較難理解,可以這樣設計提問:此文有幾段話?每一段表達了什么內容?關鍵段是什么?然后再問全文中心思想是什么?這種方法在那些特別復雜的問題中可以發揮很好的作用。 (3)循序漸進提問法 教師在進行提問時,有些問題不可一步到位,就如登山一樣,要拾階而上,于峰頂領略無限風光。如在教《燈》一課時,可以這樣提問:聯系了有關燈的哪些事?突出了燈的哪些特點?燈象征了什么?贊美燈蘊含著什么樣的深意?步步提高逐步推進設計提問,這樣必然達到一種很好的提問效果。 (4)多方位輻射法 教師提一問題要求學生多角度求答,海闊天空,發散思維,以拓寬學生思路。如讓學生以《流水》為題寫一篇作文,我認為啟發學生的思路可以這樣設計提問:可以從哪些角度立意?流水具體對我們有哪些啟示?顯然流水可以看作是百折不回一往無前的代表,也可以看作是百川歸海,目標要一致,也可看作逝者如斯夫,要珍惜光陰。這樣的問題不會圈住學生的思維,而且學生的思維可以射向四面八方。 (5)暫時擱置法 這種方法對于解決難以回答的問題尤其有效,明知問題學生很難回答,但還偏要提出,暫時擱置,留待醞釀,不要求立刻回答,而是以后作答,如同打一個燈謎,暫時不揭謎底,讓猜謎之人煞費苦心地反復琢磨,給學生充分思索的回旋余地。這樣,一旦以后揭開謎底,學生印象會非常深刻,很長時間不會忘記此問題。 (6)步步緊逼法 步步緊逼法要求教師提出問題后迫使學生立即作答,而且問題如連珠炮似的接連提出。如《邊城》的第二自然段,對于翠翠胡思亂想,教參中是這樣設計教師提問的:翠翠胡思亂想了些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繼而提問:為什么她有這種想法?學生回答后,教師再追問:如果你是翠翠,你會不會有這種想法?你不這樣想你會怎么樣?⑥這種提問方式很合理,可以形成課堂教學的高潮,制造良好的學習氣氛。 (7)疏導式提問法 有的問題教師提出后學生答不上來,形成僵局,教師可以改變角度,提出與之有關的其他問題,誘發引導、點撥提示。如《記念劉和珍君》這一課有這樣一句:“至于這一回在彈雨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事實,則更足為中國女子的勇毅,雖遭陰謀秘計,壓抑至數千年,而終于沒有消亡的明證了。”教師問:這句是復句還是單句?如若學生一時答不出,可以提出一個相關的啟發問題:“為”與哪個詞搭配?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再如教《黃鸝》一課時,教師提問:描寫黃鸝的全部美麗的深刻含義是什么?學生極可能找不出思路,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說說當時的背景,這樣問題就趨于簡單化了。 (8)深挖激趣法 學生如果覺得教師提的問題過于簡單,那么就提不起興趣來,但教師如若深挖問題引導學生思維,就如投一塊石頭于平靜的湖水之中,激起層層波浪。有的課文看起來很平實很簡單,其實卻獨具匠心,那么這種提問法,就能顯示它的獨到之處。 以上的各種提問法,并不是分割開來的,許多課文可以綜合運用以上的多種方法,教師要視情況而定,靈活運用之。 二、結論 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提問可以讓教學目標明確,發揮他的導向作用。提問是一門藝術,小的方面說是服務于教學,大的方面說是有利于學生成長的、面向未來的“素質教育”手段。只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提問的各個環節處理方法得當,課堂教學定會達到極佳的教學效果。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