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詩歌藝術比較 寫作摘要 李杜共同經歷了唐王朝由極盛到動亂的歷史,所以他們的思想有相同的地方,李白的思想很龐雜,杜甫的思想也很龐雜,但稍遜于李白。由于他們所受思想影響的不同,他們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詩歌藝術風格和個性。李白詩歌的風格形成于唐帝國最強盛的年代,以抒發個人情懷為中心,詠唱對自由人生個人價值的渴望與追求。杜甫的詩歌風格形成于安史之亂時期并逐漸在苦難中成形。杜甫深入社會并關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視寫實。如果說李白把浪漫主義推向高峰,杜甫則把現實主義推向高峰。 李白的詩歌風格的另一個特點是“清雄飄逸” 李白的“清雄飄逸”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是情感上的壯大高揚。其次是強烈的主觀色彩、想象的縱橫變化。再次是極富個性的意向之摭取。再有,那便是李白明麗清朗的語言。杜甫詩歌風格的另一個特點則是“沉郁頓挫”。表現為深沉幽思的感情基調。在這深沉的幽思里,蘊涵著一份幽念國家命運、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所以顯得闊大深遠。 關鍵詞:詩歌 風格
李杜詩歌藝術比較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這是唐代大散文家韓愈對唐代大詩人李白和杜甫的評價。我們分別稱他們為“詩仙”“詩史”。他們共同經歷了唐王朝由極盛到動亂的歷史。面對這個亂世由于他們所受思想影響的不同,他們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詩歌藝術風格和個性。如果說李白把浪漫主義推向高峰,杜甫則把現實主義推向高峰。 李白的思想很龐雜,受到“儒家”、“道家”和“仁俠”等思想的影響比較重。李白年少時博覽群書,“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他還仗劍任俠,“十五好劍術,遍于諸侯”。(《中國文學史》)他年少是曾廣有游歷。這一切都對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響,還直接導致了他詩歌浪漫主義風格的形成。李白尚武輕儒,如《嘲魯儒》。輕財好施,喜歡豪飲,如“斗酒十千恣歡謔”,“烹羊宰牛且為樂”,“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受仁俠思想影響他要建大功,受道家思想影響使他要急流勇退,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脫又是積極入世的。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別人所不能及的。 杜甫的思想也很龐雜,但稍遜于李白。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審言是初唐重要詩人,所以對杜甫來說從仕與詩歌都是家業。他曾對兒子說“詩是吾家事“。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養,儒家色彩比較重,杜甫常以儒者自比:“漢江思歸客,乾坤一腐儒。”(《漢江》)“有儒愁餓死,早晚報平津。”(《奉贈鮮于京兆二十韻》)等就體現了他的儒家思想,他終身都有輔佐君王的愿望,同時他還受到了“舍己為人”、“泛愛兼利”的墨家思想影響,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避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當他陷入困境時,想到的不是一己的安危,而是“天下寒士”,這是何等開闊的胸襟,何等高尚的品格!加上他自身一生的窮困潦倒,從而形成了他憂國憂民悲天憫人的性格。他的詩歌也因此偏重于現實主義。 李白詩歌的風格形成于唐帝國最強盛的年代,以抒發個人情懷為中心,詠唱對自由人生個人價值的渴望與追求。(《中國文學史》)他的詩自由奔放明白順暢想象豐富氣勢宏大。他繼承了自《楚辭》以來的浪漫主義傳統發展出自己獨到的風格。他熱愛現實生活中一切美好事物,而對其中不合理的現象毫無顧忌地蔑視和抨擊;他毫不掩蓋他對功名事業的向往和追求,卻又無法與腐朽勢力及利欲之徒同流合污。 李白的長篇詩作,大都是氣勢磅礴,想象豐富,豪情滿懷,一氣呵成。如《蜀道難》、《梁甫吟》、《將進酒》、《北風行》和多首《古風》……都是“下筆如有神”的驚世巨作。李白的藝術夸張和豐富的想象,都十分精辟有力,在其詩作中比比皆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許多詩句,豪氣干云,“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許多作品真情流露,如《贈汪倫》、《贈孟浩然》等等贈別之作,感人至深。李白的很多詩作,看似隨手寫來,而通暢、自然、流利,如《靜夜思》二十個字,信筆而寫,卻渾然天成。又如《哭宣城紀叟》:“紀叟黃泉下,還應釀老春,夜臺無李白,沽酒與何人”,對一位賣酒老人的悼念之情,躍然紙上。 杜甫的詩歌風格形成于安史之亂時期并逐漸在苦難中成形。杜甫深入社會并關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視寫實。他背負著對國家和民族任務的沉重責任忠實描繪時代的面貌和自己內心的感受。如杜詩“三吏、三別”極為深刻地反映了動亂的社會和人民的苦難。剛剛結婚的小夫妻,就遭災禍,丈夫被迫當兵打仗,丟下新娘;連老人也免不了要被抓去服役:“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多么沉痛。剝削階級和人民痛苦生活的對比,在他的詩作中也得到充分反映。“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是傳流至今的名句。《麗人行》中,深刻地反映唐玄宗的昏庸、時政的腐敗,諷刺了楊家兄妹驕縱荒淫的無恥形象。 李白擅長自我抒情,絕大部分是抒情詩他的敘事詩也帶有抒情色彩。杜甫擅長客觀描寫,代表是敘事詩,他的抒情詩也帶有客觀色彩;杜詩的社會內容是通過一幅真實生動的社會生活圖畫直接呈現的,因而容易被認識,李白詩歌形象主要是詩人自己,而不是客觀的社會生活,因而他的社會內容不容易被認識。”。明代袁宏道指出,“李白善于用虛,杜甫善于用實。”寫虛寫實正是李杜詩歌創作方法上的主要區別。 “虛”,是指側重于精神世界的描寫。在反映客觀現實的時候,李白常常帶著強烈的主觀色彩,以感情的邏輯去取代生活的邏輯。他寫愁,是:“朝心不開,暮發盡白”,“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兩鬂入秋浦,一朝颯已衰。猿聲催白發,長短盡成絲”,“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在這里生活本身如何并不重要,感情爆發的需要才是重要的。抒發感情的需要,使生活的邏輯讓位于感情的邏輯。這樣的例子還不少,如“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南風吹歸心,飛墮酒樓前”。上句寫思念長安,思念是一種精神活動,當然不可能掛在樹上;下句寫思家,歸心不是物體,當然也不可能吹墮。但是這樣寫,思念的急切卻得到了更為深刻的表現。 李白的一些詩,常常把現實詩化為幻境。例如,玄宗后期大權旁落,李白看到了這種現象的危害,他寫了《遠別離》。在詩里,最高統治集團內部的權力爭奪,幻化為自然界的愁慘景色:“日慘慘兮云冥冥,猩猩啼煙兮鬼嘯雨。”而可能出現的篡權悲劇,在詩里則升華為一個傳說中的悲慘故事的幻境:堯被舜囚禁起來;舜又被禹所逼迫,出走于蒼梧之野。政治危局被詩化為幻境,而幻境又漫上綿綿哀愁,變得更為哀郁。李白的有些詩甚至離開現實,以理想直接寫幻境。他有近八分之一的詩,寫求仙學道。詩中所寫的幻境,既非生活所實有,也無托喻現實的意義,而是他渴望成仙的理想的外化,他把那理想幻化為一個個并不存在的幻境。在那些幻境里,他和仙人往來,和青童、玉女相處。那些自己構造的幻境被當成了生活的實有去描寫。 李白還有一些詩,是直接發議論。他的抨擊現實黑暗的詩大多如此。這些詩不是對客觀現實的細微描寫,而是強烈的感情通過發議論表現出來。所有這些,都是以表現精神為主、更帶主觀色彩的寫虛的方法。當然,李白也有一些詩是寫實的。不過,寫實的方法在李詩中不占主要地位。 杜甫則不同,杜甫寫實方法就是按照生活的本來面貌反映出生活的本質。例如,《兵車行》寫咸陽橋頭哭夫別子送行的場面,形象生動地反映出天寶后期拓邊戰爭給人民群眾帶來的災難和人民群眾對拓邊戰爭的態度與心情。《三吏》《三別》十分真實地寫出了當時戰地人民的生活苦況。其中的《無家別》,寫一個從戰場上戰敗歸來的士兵,見到故鄉已面目全非,田園荒蕪,親人盡喪,孑然一身而猶須就役,欲別無家,不禁悲從中來。這首詩真實而深刻地反映出當時千萬士兵的命運與千萬村莊的普遍情景。 杜甫寫實的另一特點,是對客觀世界觀察的細微,描寫的準確、傳神。杜甫觀察現實的細微,往往使人嘆為觀止。例如,他在《羌村》詩中寫歸家的第一個感覺,是:“柴門鳥雀噪,歸客千里至。”千里歸來,有誰會去注意門外的鳥雀叫呢?但這正是描寫的細微傳神處。戰火蔓延中一個暫時平靜的角落的安寧氣氛,家的溫暖、親切的感覺,家人幸免于難而終于得以相見的驚喜心情,就都在這鳥雀的噪叫聲中表現出來了。這正是杜甫許多名篇的共同特點,如《春夜喜雨》寫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蒙蒙雨霧,無聲無息地飄落,用一個“潛”字,一個“細”字,真是把春雨的神韻全傳達出來了。 杜甫寫實又一特點,是常常用描寫與敘述。他的許多詩帶有敘事的性質。與李白的直接抒情不同,他是在敘述與描寫中抒情的。 當然,杜甫也有時用寫虛的方法,如《鳳凰臺》、《朱鳳行》、《客從》等,但主要的是寫實。 李白的善于寫虛與杜甫的善于寫實,都各自達到了極高的成就。 李白終其一生都徘徊在出仕與高蹈之間。他在《蜀道難》中著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從中透露了對社會的某種憂慮,他說“黃鶴之飛尚不得過”“劍閣崢嶸而崔嵬”這可能是對當時政局混亂他抑郁不得志的一種隱喻。在他的《行路難》中他用“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等太行雪滿山”來形容自己艱難處境。由于當時高力士楊國忠的受寵,賢士都被據在朝門之外,因此他發出了“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的悲嘆,但他的樂觀主義天性又使他對理想追求都是執著的。他唱出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在《夜泊牛渚懷古》中他寫道“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借用謝尚知遇袁宏的典故來表明自己的懷才不遇渴望知音的心情。以上都說明李白對仕宦生涯是積極的。而另一方面李白又受道家的影響,不時又有高蹈出世的想法,而且他也曾在深山隱居過。在《廬山遙寄盧侍御虛舟》中他說“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五岳尋山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表現了他對道家的崇信和對儒家的嘲弄和擺脫世情追求神仙生活的感情。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他描寫奇幻的夢境表達了對神仙世界的向往,最后他說“安能催眉事權貴,使我不能開心顏”表明了自己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志向。可以說李白的一生都在出世入世的矛盾中進行著。 而杜甫就簡單的多。他一生都在謀求獲得官位。“奉儒守官,未墜素業”(《進雕賦表》)。他一生都相信自己能有朝一日“致君堯舜上,再使民風淳”。這種精神一直滲透在杜甫詩的字里行間他的七律《登樓》“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可憐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這首詩十分能體現杜甫詩歌的特點,詩開頭就以景色引出作者心緒,與“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一樣有動人的對比。其后寫出“萬方多難”的境況,最后寫出個人報負,他想像諸葛亮一樣建功立業。全詩即景抒情寫山川聯系古往今來社會的變化,說人事又借助自然景物,互相滲透互相包容。熔自然景物國家災難個人情感于一爐,體現了詩人沉郁頓挫的風格。他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寫的是唐軍攻克安史老巢后詩人聽到消息后的喜悅。全詩以流走的音韻真摯的情感快速的節奏而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他的《登高》全詩對仗工整,寫景抒情融合一體。前兩聯寫景,后兩聯結合自身衰老,歸結到零落潦倒的根源。其中“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更是千古名句。 在詩體上說李白擅長古歌行體,擅長五七絕句,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韻,他的《蜀道難》長短參差,他的《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云》的前兩句“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使用的是散文句法。而杜甫精于音律,擅長鋪陳排比。因此律詩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長處。在詩的音美形美的方面李白稍遜于杜甫。而在風格美方面,李白的飄逸豪邁,談吐天然是別人所不能學的。李白直抒胸臆多,樂則大笑悲則大號。而杜甫的詩多含蓄曲折沉郁頓挫。這也是年輕人多喜歡李白而思想成熟的人多喜歡杜甫的一個原因。 李白熱愛現實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務而對不合理現象毫無顧忌的投之以輕蔑。這種已被現實所牢籠卻不愿接受想征服現實的的態度,與杜甫那種始終以嚴肅的悲憫的心情注視關心祖國人民命運那種現實主義精神是相反而本質又相同的。 李白的詩歌風格的另一個特點是“清雄飄逸”,杜甫詩歌風格的另一個特點則是“沉郁頓挫”。 李白的“清雄飄逸”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是情感上的壯大高揚。這與李白豪放自信有關,與所處的盛唐時期有關。如,“長風破浪會有時,只掛云帆濟滄海”是在抒發抱負;“我本楚狂人,風歌笑孔丘。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則是他自我的寫照;“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安能摧眉折腰是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實際上也是高揚自信的情感體現。 其次是強烈的主觀色彩、想象的縱橫變化。李白的想象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如他說飲酒,“憶昔洛陽董糟丘,為余天津橋南造酒樓”(《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洛陽有名的酒家是專為他創建和開辦的。他面對良宵美景,愁釋心開,便“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與夏十二登岳陽樓》),好像雁把他的愁心帶走,山特為他送上一輪佳月。他登上太白絕頂,忽生奇想,“愿乘泠風去”,便產生奇跡了:“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登太白峰》)。金星同他說起話來,并為他打開天門。總之一切事物都聽詩人呼喚,為詩人服務。李白詩歌的想象是縱逸奇特、變化萬千,是很豐富和驚人的。他的“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金鄉送韋八之西京》)、“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都以奇特的想象表現了對長安和詩友的懷念。《梁甫吟》、《古風》“西上蓮花山”分別通過幻想方式來表現自己在長安受到讒毀和安史叛軍對中原地區的蹂躪;《遠別離》更通過迷離惝怳的傳說來表現對唐玄宗后期政局的隱憂;它們都顯得形象鮮明,寓意深刻。《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則借助于神話傳說,構造出色彩繽紛、驚心動魄的境界。李白詩歌豐富的想象力在篇幅較長的七言歌行中表現得尤為突出,這方面明顯地可以看出受到屈原的影響。 再次是極富個性的意向之摭取。李詩的意象特別的富于變幻和具有多色調。這一方面源于李詩意象范圍的開放性;另一方面,李白詩歌意象的奇幻色彩還主要地得益于他的恣意的夸張和奇特卓異的想象。如他寫時光的易逝,人生的短暫就說:“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木暮成雪。”其感染力比經典的“逝者如斯夫”(孔子語)要強烈得多;他寫山峰之高就說“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黃鶴之飛尚不得過”;他寫雪花之大就說“燕山雪花大如席”;他寫樓臺之高就說“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再有,那便是李白明麗清朗的語言。李白的語言,真率自然,不加雕琢而脫口成章,如他自己所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是一種天然混成的語言、自然奔放的語言。這種清朗明麗的美,也是李白“清雄飄逸”的一個重要方面。 杜甫的風格特色是“沉郁頓挫”。表現為深沉幽思的感情基調。在這深沉的幽思里,蘊涵著一份幽念國家命運、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所以顯得闊大深遠。杜甫表達感情的方式是波浪起伏、反復詠嘆、白轉千回。往往感情爆發了,卻又折回去,像有一座閘門,讓感情受阻后再漫漫流出,因此感情的抒發就顯得更加深沉。如他的《登岳陽樓》,開首便是“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寫登樓所見的一片壯闊景色。接著寫“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可以看出面對洞庭湖的壯闊景色,他驟然百感交集面對身世、國情他強烈的感情聚集起來眼看就要爆發了,但他只說了一句“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強烈的感情沒有一下子發泄出來,只是微起閘門,大量積聚的感情只流出一點。雖然只一句,但這已經夠了,把心中沒吐露的感情全包含進去了。 關于李、杜詩歌藝術的比較就膚淺的談論這些,總之,李白、杜甫的詩歌藝術在其它很多方面都存在著各自的特點,用韓愈的話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他們的藝術成就和高風亮節永遠是中國文化的代表。永遠是值得我們學習、研究和借鑒。 參考書目: 《唐詩三百首》蘅塘退士 《中國文學史》章培恒 駱玉明 《唐詩鑒賞辭典》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西詩鑒賞與翻譯》辜正坤 《歷朝懷遠思鄉詩》、 《歷朝山水風光詩》、 《歷朝感時抒懷詩》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