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葉圣陶的語文教育觀
[摘要]:葉圣陶先生是我國現代語文教育的先驅。他對語文教育的各個方面多有論述并形成了鮮明而獨特的語文教育觀,對我國語文教育事業的發展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關鍵詞]:葉圣陶 語文 教育觀 工具觀 習慣論 不教論 葉圣陶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他對我國教育事業特別是語文教育作出了杰出的貢獻,被譽為“一代宗師”。他的語文教育思想不僅引領著過去的語文教育教學的發展,而且對當前的語文教改及今后語文教育水平的提高仍然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 葉老關于語文教育方面的著述主要輯錄于《葉圣陶集》(9—15卷)、《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葉圣陶教育文集》(2、3卷)、《 葉圣陶答教師的100封信》及《 葉圣陶序跋集》等相關著作中。筆者擬就課程觀、教學觀、教材觀及師生觀四個維度,對葉圣陶先生的語文教育觀作一簡要梳理及評述。 一 葉圣陶先生的語文工具觀 (一)語文是思維的工具。 1、葉老指出“語言是思維的定型! 葉圣陶先生通過語文教學的長期實踐和深入研究,反復強調指明語文學科的性質:語文是工具!呂叔湘先生在為《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寫的序言中說:“通觀圣陶先生的語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兩點。其一是關于語文學科的性質:語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1] 心理學把語言分為外部語言和內部語言,表達出來的話叫外部語言,在心里思考但沒說出來的話叫內部語言。人們常說的“打腹稿”就屬于內部語言。只有人們語言能力的增強,思維也才能變得清晰、嚴密、準確,因此,要有良好的思維能力,首先必須提高語言運用能力。葉老是這樣看的:“思想決不是無所依傍的,思想依傍語言。思想有它的質料,就是語言的材料,就是語匯。思想有它的形式,就是語言的規律,就是語法。無論想得粗淺的,想得精深的,都擺脫不了語言的質料跟形式。無論這個民族的人,那個民族的人,他想的時候都擺脫不了他那個民族的語言的質料跟形式。一個人學會了旁的民族的語言,他也可以依傍旁的民族的語言來思維,可不能一種語言也不依傍。脫離了語言就沒法思維!盵2]在此基礎上,葉老總結出了研究語言的語文學科是工具學科的觀點:語文就個人說,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達思想的工具;就人與人之間說,是交際和交流思想的工具。簡單說,語文是人們思維和交際的工具。語言則是思維的定型。 2、近年來語文教育越來越重視思維語言訓練 既然語言是工具,那么由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的語文當然也是工具,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古代是這樣,現代也是這樣;中國是這樣,外國也是這樣。 但是,長期以來的語文教育并不重視學生內部語言,也就是思維語言的訓練。那種教師講學生聽,學生寫教師改的讀寫教學方法大大遏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至于全班學生異口同聲的問答式教學和即興發揮式的作文訓練,表面上熱熱鬧鬧,實質缺少思維的深度、廣度,會導致思想訓練和語言表達兩者皆敗。近些年來已有越來越多的語文老師認識到語文學科是思維的工具,通過各種途徑,精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思維能力提高了,訴諸口頭即語言,訴諸書面即文章。掌握了思維這工具,就掌握了語言,學好了語文。 (二)語文是人類交際的工具。1、葉老提出“思想交流不靠旁的,就靠語言! 葉老1953年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會上作了一個題為“語言和語言教育”的發言,他結合自己的體會指出,要是我的語言雜亂無章,人家決不會承認我的思想有條有理,因為語言雜亂無章正就是思想雜亂無章。要是我的語言含糊朦朧,人家就決不會承認我的思想清楚明確,因為語言含糊朦朧正就是思想含糊朦朧。要是我的語言干巴巴的,人家決不會承認我的思想好象剛開的花朵,因為語言干巴巴的正就是思想干巴巴的!傊,在思想交流上,我跟人家,人家跟我,關系是這樣的:只有我拿出來的定型的語言對頭,人家才會承認我的思維跟認識對頭。反過來,我拿出來的定型的語言不對頭,人家就無從承認我的思維跟認識對頭。這是一條明白得很的規律。所以,從思想交流的實際看,我們完全可以斷言,思想交流不靠旁的,就靠語言。人們為了充分發揮自身的價值,都希望說的話和寫的文章與自己的思想完全不打折扣,收到思想交流的最大效果,進而提高學習、工具、生活的質量和效益。一個人如果聽語言,說語言,讀語言,寫語言的能力未得到很好的培養和訓練,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勢必會遇到很多的困難和障礙,所帶來的苦惱和麻煩是不言而喻的。 2、各地學校開展語文教學時,聽說讀寫四管齊下。 以前的語文教學是忽視交際能力訓練的,讀死書,死讀書的現象較普遍。學生畢業之后不少人甚至在人稍多的場合就產生懼怕心理,不敢發言,或者說話語無倫次,自相矛盾,不能準確順暢地表達自己的思想。現在人類社會已經進入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培養和訓練廣大學生從小就善于使用這一交際工具的能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更為緊迫。近些年來,各地學校加強了素質教育,語文教學由只重視作文到讀寫并重再到聽說讀寫四管齊下,并開展了豐富多采的課外語文活動,如演課本劇,組織社會調查,影視評論以及書報知識競賽等,嘗試著進行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大語文教育,這些都體現了語文是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的本質特征,順應了當代社會對語文教育更新更高的要求。 (三)、葉老的語文工具觀的現實指導意義 1、葉老的語文工具觀要求通過閱讀教學掌握語文自身的規律 葉老的語文工具觀要求通過閱讀教學掌握語文自身的規律。語文是各種學科中的一個學科,各種學科又像個同心圓,所以,各種學科都承當著教育的責任。語文教育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只重視課文的思想內容和學生的道德意識,而丟掉語文自身特有的任務。道德必須能夠化為實踐,意識必須能夠化為行動。要達到這目的,僅讀一些書籍與文篇是不夠的。必須有關各種學科都注重這方面,學科以外的一切訓練也注重這方面,才會有實效可言。國文是這方面的有關學科,卻不是獨當其任的唯一學科。所以,國文教學,選材能夠不忽略教育意義,也就足夠了,把精神訓練的一切責任都擔在自己的肩膀上,實在是不必的。 2、葉老的語文工具觀要求通過寫作教學把作文變為生活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 葉老的語文工具觀要求通過寫作教學把作文變為生活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他說:“作文不該看作一件特殊的事情,猶如說話,本來不是一件特殊的事情。作文又不該看作一件呆板的事情,猶如泉流,或長或短,或曲或直,自然各異其致。我們要把生活與作文結合起來,多多練習,作自己要作的題目。久而久之,將會覺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1]既然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而每個人的生活又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根本沒有必要讓學生去模仿一套死板的程式,弄得千篇一律。葉老要求學生“養成抒寫意思情感的習慣,……內部有什么樣的意思情感,便作什么樣的文!盵1]葉老曾很形象地以自己小時候的經驗為例說:“我八九歲的時候在書房里‘開筆’,教師出的題目是《登高自卑說》;他提示道:‘這應當說到為學方面去。’我依他吩咐,寫了八十多字,末了說:‘登高尚爾,而況于學乎?’就在‘爾’字‘乎’字旁邊博得了兩個雙圈。登高自卑本沒有什么說的,偏要你說;單說登高自卑不行,你一定要說到為學方面去才合式:這就是八股精神!盵1] 3、葉老的語文工具觀還要求學生讀書作文不要為了應付考試,而應該為了增長知識,發表思想,抒發感情,為了成為善于運用國文這一種工具來應付生活的普通公民。 葉老的語文工具觀要求學生讀書作文不要為了應付考試,而應為了豐富知識,發表思想,抒發感情,為了成為善于運用國文這一種工具來生活的普通公民。葉老說:“從前讀書人學作文,最主要的目標在考試,總要作得能使考官中意,從而取得功名,F在也有考試,期中考試,期末考試,還有升學考試。但是,我以為現在的學生不宜存有為考試而學作文的想頭。只要平時學得扎實,作得認真,臨到考試總不會差到哪里。推廣開來說,人生一輩子總在面臨考試……學生學作文就是要練成一種熟練技能,一輩子能禁得起這種最廣泛的意義的‘考試’即‘考驗’,而不是為了一時的學期考試和升學考試。”[1]但是,現如今仍然有為數眾多的學生懼怕考試。他們把分數看成命根,至于是否真的理解了試卷的內容,掌握了有關的能力,能否應付日常工作所需,生活所遇的問題,則是全然不顧。以作文為例,有的學生逢考試時能夠揣摩題目的意旨以及出題目的人的意旨,循著模子,有時瞎編亂造,卻又擺弄得頗有樣子。這樣做或許還能混個不錯的分數,但倘若平日連寫個總結報告都難如登山(這些通常不考),怎么夠格做個合格的公民呢? 二、語文教學任務論——習慣論 (一)葉老曾提出“語文教育的任務是養成好習慣! 1、觀念的提出與實踐 語文教學的任務是什么?葉先生在20世紀初期就多次提出“教育是養成良好習慣”的觀點,這是十分精辟的論斷。他說:“教育這個詞兒……就粗淺方面說,‘養成好習慣’一句話就說明了它的含義!盵2]又說:“教師工作的最終目的,無非是培養學生具有各種良好的習慣。”[3]還說:“養成良好的習慣,直到終身由之的程度,是一條規律!盵5] (二)“語文教育的任務是養成好習慣”理念的現實指導意義 上個小節是從整個教育任務來闡述的,推引到語文教學,他這樣說:“必須使一切方法化為自身的習慣,那才算貫徹了學習國文的本旨!盵6]他擬訂的《中學語文科課程標準(草稿)》中明確地指出了,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閱讀習慣、聽讀習慣、寫作習慣、自己修改的習慣、比較研究的習慣。后來他又說:“學習語文目的在運用,就要養成運用語文的好習慣!边@一提法能反映語文教學目的、語文教學宗旨,符合我們現在提倡的“養成教育”、“素質教育”、“終身教育”的思想觀念,至今仍有現實意義。 三、 語文教學目的論——“不教”論(一)“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是葉圣陶的又一教育理念。 “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是葉圣陶的又一教育理念。這是他對語文教學目的、目標論的一大貢獻。 上世紀60年代他就明確指出,語文教學“凡為教,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70年代末,他又說:“教師教任何功課(不限于語文),‘講’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講’,換個說法,‘教’都是為了用不著‘教’!盵7]1977年他給《中學語文》雜志題詞中又說:“我想,教任何功課,最終目的都在于達到不需要教。” (二)“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理念的現實指導意義。 這幾句話點明了教學總目標。他認為語文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應該是培養能力。傳授知識是手段,培養習慣、培養自學能力才是目的。因此,作為語文教師,主要任務就是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這是葉圣陶“學生為本位”思想的反映,符合當今社會提倡的“主體性”教學思想,非常值得我們學習、推廣。
參考文獻: 《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 教育科學出版社 《葉圣陶集》 江蘇教育出版社 注釋: [1]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第1卷138頁;第398頁;第397頁;第438頁;第154頁;第635頁;第138頁。 [2]葉圣陶.語言和語言教育[N].光明日報,1953-10-11(3)。 [4][5][6]葉至善、葉至美、葉至誠編:《葉圣陶集》,江蘇教育出版社,第11卷93頁,第25卷2頁,第17卷384頁,第13卷85頁,第13卷32頁。 [7]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上、下冊),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730頁,第138頁,第138頁,第152頁,第15頁,第152頁。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