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辛棄疾的愛國情結 ——議辛棄疾愛國思想的破滅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歷城人。南宋著名愛國詞人,他以武起事,以文成名。他的滿腔悲憤盡泄于詞,反映出當時尖銳的民族矛盾和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表現了他奮勇向前、堅持抗金到底的雄心。他的詞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多彩,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取得了同時代詞作家不可企及的高度成就。他的詞繼承了蘇軾狂放的詞風,又以強烈的政治熱情,豪邁的英雄本色,充沛的創作才力,多樣化的藝術風格,進一步開拓了詞的境界。由于辛棄疾的抗敵救國主張得不到重視和支持,政治和軍事才能難以施展,他把滿腔的愛國熱忱,抗金復國的政治理想,以天下為己任的戰斗精神,以及壯志未酬的悲憤,都熔鑄到詞章中。從而成就了個人的輝煌,但這并不是他的期待和向望。 他的期待是投奔沙場、殺敵抗金、收復失地、恢復中原,用實實在在的行動證明愛國志士萬死不辭的雄心;他的向往是以身許國、血灑大漠、馬革裹尸。所以他的詞是在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絕境中被碰撞的產物,他被社會、民族、軍事等多種矛盾擠壓、扭曲,他不時被燒煉錘打,不時被淬火澆冷,在希望與失望的磨盤里反復磨碎、交融,匯出的是出世與入世的矛盾、被用與被棄的苦汁。所以他的成名,與其說是歷史賦予他的幸運,不如說是自己主觀愿望破滅后的最大不幸。 我從三個方面看待辛棄疾的愛國思想的破滅過程。 第一、辛棄疾的初衷和他的最終成名截然相反。辛棄疾出生于金人統治下的歷城(今山東濟南),父親辛文郁早死,祖父辛贊被迫降金,曾做過金朝地方守令,但他始終眷念故國,懷抱對敵人的仇恨,常常帶領辛棄疾登高望遠,流露出抗敵復國的愛國情感。北方人民的苦難生活和抗金斗爭,使年少的辛棄疾受到了極大的感染和熏陶,使其很早就立下了殺敵報國、恢復中原的雄心壯志。為此,他從小苦練劍法、廣學武藝,成人后膂力過人,紅頰青眼,目光有棱,人稱“青兕”。同時他還刻苦學習兵法,以參加科舉考試為名,先后兩次深入金朝的統治中心燕京去觀察形勢。22歲時,在家鄉聚眾2000余人發動起義,將隊伍帶到山東最大的一支農民起義軍中,被首領耿京任命為“掌書記”,負責起草文告,掌管義軍大印。曾有一名叫義端的和尚偷了大印逃向金營,被辛棄疾單人獨馬捉拿歸營并斬首示眾。為了能長期斗爭,更有力地打擊敵人,辛棄疾力勸耿京“決策南向”,接受南宋朝庭的統一領導,他代表義軍去建康(今江蘇南京)求見宋高宗趙構。然而當他北歸時,叛徒張安國殺害了耿京,挾持上萬義軍投降金營。辛棄疾大怒,親率五十輕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沖進張安國五萬人大營,活捉了正在狂飲作樂的張安國,并帶領一萬名反正的義軍急馳到建康,將叛徒交給南宋朝庭正法。他的英勇行為,有力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鼓舞了人們抗金報國的斗志⑴。就是這樣一個血氣少年,從此立下了以武救國的壯志,想用實際行動給自己譜寫壯麗的人生篇章。他親身在刀刃劍尖上翻滾過,親身在刀陣中槍林中沖殺過,親身在血肉橫飛中吶喊過。“列艦層樓”、“投鞭飛渡”、“劍指三秦”、“西風賽馬”,他的這些實戰歷程,簡直是一部厚重的軍事詞典,更奠定了他以武效力、以武破敵、以武復國的頑強決心。所以后來追述他前期遭遇的詞中有一種不可遏制的凜然殺氣和磅礴氣勢。如著名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⑵中的“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他的“生前身后名”應是用氣勢逼人的“武力”去“贏得”的,是用金人的血來祭漢人的魂,而滿腔的豪情壯志卻只能用毛筆去宣泄。他沒有想到,也從未想過去做一個文弱書生,去爭一個文名。而當他只能用羊毫軟筆“淺斟低唱”后,也就只有“可憐白發生”了。 第二、辛棄疾以武報國的愿望破滅后,不得不轉而投之于文,以實現心中報效國家的郁憤。辛棄疾南歸之后,原以為可以立足江南,一展宏圖大志,可事實是南歸使他飛進了籠子,成了他希望破滅的開始。到了江南,他被封了一個江陰簽判的小官,他并未在意,愛國的激情依然高昂,不時思索治國、練兵、救民的戰略方案。經過長期準備后,26歲的辛棄疾向宋孝宗趙眘進奏了《美芹十論》,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十篇論文是一整套有綱領、有系統、有理論、有措施的宏偉抗戰藍圖,充分表現了辛棄疾的愛國熱忱和宏才大略,也反映了他對自己的低下待遇并未在意,可宋孝宗卻冷落了這篇宏偉藍圖。當時辛棄疾肯定傷到了內心。接著他又進奏了《九議》,這又是他的愛國思想熾熱的明證,可朝廷又一次冷落了他,我們可以想象他的憤激: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 ,漢箭朝飛金僕姑。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鬚。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⑶。 末尾兩句令人心痛的描述,正是他無可奈何的自嘲。但官也做了,俸祿也領了,你能說朝廷對你不公?可辛棄疾就是多事,在《勸酒》中的“怨無大小,生于所愛;物無美惡,過則成災。”就流露出他在政治上的苦悶,因愛國而生怨,因盡職而生災。他太愛國家、愛百姓、愛朝廷了,作為南宋臣民生活的40年里,他無時不在思索救國,上書、練兵、籌款、整飭政務,這無疑使主和茍安的南宋朝廷心煩,他們不能容忍領了俸祿又不聽話的官差⑷。這直接造成了他政治上失意的根源,且看《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摟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來。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⑸ 這是辛棄疾在宋孝宗乾道五年(1196年)任建康府通判時所作,當時登上建康亭,此亭遙對古秦淮河,是歷代文人墨客吟賞煙之所,辛棄疾卻發出了悲天愴地的呼喊,他無法效仿張翰適意歸鄉的灑脫,無法面對劉備縱談抱負的高論,可他無法挽留似水的流年,青春易逝、韶華不再,這可是英雄難覓用武之地的先兆啊,他能不痛心疾首,能不涕淚交錯,能不撕肝裂膽嗎? 辛棄疾把滿腔抱負噴薄在一張張白紙上,他知道是一紙空文,但仍鍥而不舍,以徐圖東山再起,實現大業,我們從兩方面分析他的詞作內容: 1、雖然經歷多次打擊磨難,但自始自終并未消減其愛國之心。辛棄疾詞中有不少憤怒、不滿之作,但這卻是暫時的怨言,激情過后,這種怒又會轉化為憂國憂民的愛,宋孝宗淳熙六年,他從湖北遷移湖南,同僚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他做了首《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梁啟超在《藝荇館詞選》中評道:“回腸蕩氣,至于此極,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中評為“詞意殊怨,然姿態飛動,極沉郁頓挫之致……怨而怒矣!然沉郁動容,筆勢飛舞,千古所無。”這首詞中闌珊春意使人聯想到南宋政局的危急,蜘蛛網絮,令人聯想到欲求振興者的徒勞;蛾眉遭妒,寫仁人志士遭排擠;玉懷飛燕,暗示小人下場;斜陽草樹,又使人聯想到國勢衰微。整體上行成了象征性體系,美人遲暮,英雄垂老的痛惜溢于言表。可最終也引起宋孝宗的不悅,應該說辛棄疾的抗戰主張也代表了下層人民的呼聲,許多主戰派將士也贊同、崇敬他,人民也支持他,這是民族的歷史要求和時代呼聲。所以辛棄嫉有恃無恐。 《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⑹中:綠樹聽鵜革錄,更那勘,鷓鴣省住,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間離別,馬上琵琶關塞黑,更長門,翠輦辭金闕。看燕燕,送歸妾。將軍百戰聲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易水瀟瀟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誰共我,醉明月。 周濟在《宋四家辭選》中評道:“前半闕北都舊恨,后半闕南渡新恨,五件事遠適異國,不得生還有關,馬上琵琶,河梁萬里,易水風寒,邊關塞黑寫凄切壯烈。”陳廷焯《白雨齋詞話》⑺中評:“沉郁蒼涼,跳躍動蕩,古今無此筆力。”作者把歷史典故融鑄其中,自然天成,卻不顯痕跡頗有底蘊。現實不同程度地傷害著辛棄嫉,他似乎也有所適應,所以不盡是“憤怨”而是委婉的表現為另一種超脫,這種看似輕松的轉移,正是辛棄疾強烈愛國心驅使的結果,他太愛國了,所以他不能老發泄怨憤,既使受到冷落排擠打擊時,任將這些瑣事一一拂去,因為愛國之心永恒。 韓亻厇胄⑻是寧宗韓皇后的叔祖,他在慶元(1195——1200)年間逐漸掌握朝政大權,以抗金為名,想建立蓋世功名,于是掘拔主戰派人士。嘉泰三年(1203)被閑置多年的辛棄疾起用為紹興兼浙東安撫使。他敏銳地感覺出韓的用意,也清楚看到韓用兵的倉促。兵者,生死之地,不可涂謀圖畫,于是他力勸韓不宜倉促,但在開禧元年(1205)他被降職為鎮江知府。于是產生了《永遇樂·京口北故亭懷古》:“千古江山,英雄無覓……”體現了其堅決主張抗金,同時反對冒進誤國的正確思想,流露出老當益壯的戰斗意志,蒼勁悲涼;豪視一世,事實證明了他的判斷無誤,韓不久被擊敗。這首詞,他把深沉的時代悲哀和個人身世感慨交織在一起,慷慨壯懷,如聞其聲。陳延焯《白雨齋詞話》有評:“句句有金石聲,吾怖其神力。”詞中豪邁的氣勢蕩人心魄,尤其是以廉頗自喻,頗有慷慨莫試之氣,這都源于他本人對祖國和人民深沉的愛。 2、田園山水等寫景詞也不時流露出愛國愛民之心。王國維《人間詞話》中,“一切景語皆情語。”注釋了景語源于情的根源,辛棄疾在被閉置還曾有過一些悠閑自然的詞如《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⑼:“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苔舍林邊,路轉溪頭忽現。”詞中的悠然風光、月、蟬、稻、星雨顯的那么和諧自然,別有情趣,這種田園風光是與民同樂心態的自然流露,愛民與愛國是同一的,也期望人民能長期這樣安居下去,免遭金人騷擾。再如《青玉案·元夕》中:“東風夜半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樓,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梁啟超評為“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他自己不也是被冷落人嗎? 綜上可以看出,盡管他從軍旅生涯被調離開來“文以載道”,他的道就是對祖國和人民無比的愛和強烈的責任心,可不時流露出抗敵到底的決心。在湖南任安撫使時,他還創辦了一支2500人的“飛虎軍”,鐵甲烈馬,威風凜凜,雄震江南。建軍之初,恰逢連日陰雨,無法燒到屋瓦,他令長沙市民每戶送瓦20片,立付現銀,兩日內便全部籌足,其干練作風與決心可見一斑。后來到福建任地方官,又在那里招兵買馬,躍躍欲試,最終惹來許多誹謗,甚至說他獨裁、犯上,皇帝也對他時用時棄,國有危難使用幾天,朝有謗言又閑棄幾年,這也成了他的基本生活節奏,也是他最大的悲劇。 第三,辛棄疾愛國思想的破滅緣于當時統治者的大環境。他從43歲起落職閑居上饒,長達二十年,就在斷斷續續被使用的20多年間又有37次頻繁調動,他之所以不屈不饒,一個重要原因是抗金復國的主張,代表了當時人民的呼喊和時代的要求,這是強大的歷史回音,南渡人民群眾思念故土群情激奮,不屈不饒的斗爭浪潮里,把辛棄疾推到了最前面,所以他是強大、威武的,可最前面的人常常遭到打擊傷害,不由得使我們想到了統治者,他們到底居心何在,為什么有抗敵號召而不徹底?為什么時戰時和?為什么對人民的斗爭冷淡、輕視、甚至摧殘呢?這便成了辛棄疾愛國思想破滅的重要原因。 南宋的建立本身就是一個恥辱。1127年的靖康之變,成為宋人的奇恥大辱,宋微宗,宋欽宗⑽以及王公大臣3000多人被金兵擄去,流落江南的趙構成了宋高宗,他們依仗長江天險偏安東南。南宋的建立就像一條漏網之魚,得到的殘喘的機會,“驚弓”之后的余悸仍然讓他們心慌,他們根本也從來沒有想到過再去反擊,害怕受到更大的追擊,所以“茍安”這個詞就歷史地定位在南宋這個朝代名之前,他們像驚弓之鳥一樣軟弱,再也不想聽到弓響箭鳴了,因為大地主大貴族不想再把自己最后的資本投注在孤注一擲上面,這是南宋政權不愿北伐的根本原因。 另一個直接原因是皇帝。當年宋高宗不愿岳飛成功的一個隱秘原因就是,哥哥回來弟弟得讓位,這是他極為不情愿和擔心的,只有在災難性的歷史狹縫里才給了他當皇帝的機會,他是不愿意無事生非的。岳飛“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闋”的愿望就永遠不可能實現了,這畢竟是一個食新俸而懷舊主的不合時宜的人,所以需要秦檜這樣的人出現去終結他,而沒有皇帝的命令,他不敢下毒手。皇帝便間接、暗地里策劃著這些而不露聲色,我們只看到了劊子手秦檜卻往往忽略了幕后的主謀——皇帝。 皇帝為什么不直接下手呢?因為他的一己之私與天下人共謀北上的計劃形成了矛盾,他不敢讓天下人知道,就用緩和而委婉的手法明中支持北伐,暗中調配、離散、疏遠主戰派,只有需要時才似乎“嘗試”性的北上,但無一不以失敗而告終這更堅定了茍安主和的立場,那么辛棄疾在這樣的大環境里就可想而知了。 值得一提的是,辛棄疾卻從未在詞中提到過岳飛,按理說,他們是志向相同的仁人志士,岳飛生于1103年,卒于1141年,就在岳飛死的前一年,辛棄疾誕生了,岳飛抗金的事跡幾乎家喻戶曉,作為新一代的愛國名士辛棄疾能不知道?辛棄疾飽讀詩書,善于用典,甚至被人譏為“掉書袋”。豈能不知這樣的一位英雄人物和剛過去的歷史事實,可在他的作品中卻難以發現。 我想辛棄疾會有這樣的想法:岳飛雖然一世英明,但結果卻是北伐未遂身先死,慘遭毒手,自己不想再做第二個岳飛。當然主和茍安的南宋朝廷也不愿意成為第二個秦檜。他們看到了秦檜跪像受千萬人唾罵的下場,也汲取了什么,所以對主戰派的態度也緩和了許多。正是在這樣的雙向搖擺中,形成了一對看似平緩卻又巨大的矛盾。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下,一路由金兀術率大軍占領建康,臨安,追擊高宗, 侵擾浙東一帶。另一路從湖北大冶取道直襲洪州,追蹤隆佑太后。辛棄疾曾作《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⑾記之: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清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用鷓鴣“行不得也”的叫聲以示不滿,怨情雖然緩和,凝重,卻實在深沉得多。 辛棄疾名棄疾,但他從小使刀弄棒,壯如鐵塔的五尺身軀,何嘗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塊心病,就是金甌缺,月難圓;山河碎,心不安。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不時交織在他的心頭,讓他寢食難安,無可奈何。他像一頭雄獅被鎖在籠子里,怒吼聲逐漸衰弱了。他逐漸對自己的名字也有了領悟。《永遇樂·戲賦辛字 送茂嘉十二弟赴調》⑿中有: 烈日秋霜,忠甘義膽,千載家譜,得姓何年,細參辛字,一笑君聽取。艱辛作就,悲辛滋味,總是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搗殘堪吐,世間應有,芳甘濃美,不到吾家門戶。 辛棄疾沒有成武名卻留下了文名,這不是幸而是悲。其愛國思想的破滅是必然的,是一定歷史超勢下的產物,他的遭遇就像地球板塊沖撞那樣,時而被夾期間感受折磨,時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靜思考。所以積300年北宋、南宋之動蕩,才產生了一個辛棄疾。開禧三年(1207)九月十日,他懷著滿腔憂憤,高喊殺賊數聲,含恨辭世,終年68歲。 辛棄疾的詞反映了廣闊和激蕩的社會現實,多方面的表現了動亂的時代,民族的危機和人民的苦難,他的愛國情結最終是用激越高昂的詞調唱出的。他在詞史上寫下的輝煌彌補了他一世的積郁——以武報國。真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得愁滋味,欲說還休。”⒀
參考文獻: ⑴⑷⑻⑽ 沈志華,《續資治通鑒》,中華書局出版 ⑵ 常國武 《新宋詞三百首》,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⑶ 程自信 《宋詞三百首》,黃山書社出版 ⑸ 吳彬 馮統一 《唐宋詞選注》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⑹⑿ 吳熊和 《唐宋詞通論》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 ⑺ 洪柏昭 《中國古代十大詞人作品選》花城出版社出版 ⑼⑾ 許建平 《唐宋詞三百首選評》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 ⒀ 郭勤 《唐詩宋詞元曲三百首》江西古籍出版社出版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