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韜偉略,終成大業—淺論《三國演義》中的司馬懿形象 長期以來,在《三國演義》的研究中,都是以“三絕”;即“奸絕”曹操,“義絕”關羽,“忠絕”(或“智絕”)諸葛亮為主,而忽視了對其他一些重要角色的探討;其實,在《三國演義》中,還有不少的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須眉畢現。如活躍在《三國演義》后期的司馬懿就是一個塑造得比較成功的英雄形象。在羅貫中筆下,司馬懿不僅是一個胸有謀略,善曉兵機的軍事家,同時又是一個素有大志、無論是曹操還是諸葛亮都不敢輕視的政治家。他是從魏過渡到晉的一個關鍵人物?梢哉f,司馬懿在軍事、政治上所建立的赫赫戰功為三國的最后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歷史的轉折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他在三國舞臺上經歷了三個時期,雖也曾經升沉起落,但最終他還是控制了曹魏政權。成為三國后期與諸葛亮相抗衡的魏軍主帥。 一、按歷史的線索和歷史人物的基本面貌去刻畫司馬懿形象,通過司馬懿活動的三個時期,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封建階級中較為成熟的政治家、軍事家的形象。 1、曹操當權時期 司馬懿活動的第一個時期是,當時的他還是鋒芒未露,雖然擔任軍中主簿的重要職位,但很少獨當一面的去執行一些重要任務。小說中,這一時期,司馬懿很少出場,可以說是一個并不太引人注目的角色。但是,他與生俱有的智慧和將才的天賦是遮掩不住的。因此,作者把他的幾次出場,都安排在一定的關鍵時刻,而且每一次出場都為曹操提供了正確的決策意見,為曹操解決了一些重大的問題和戰略方針,逐步獲得了曹操的信任。,如曹操出師漢中時,一舉平定了盤踞漢中的張魯,獲取了漢中戰略要地和東川。當時,形勢對曹操非常有利,擔任軍中主簿的司馬懿就建議乘勝揮師南下,一舉消滅劉備的勢力。他分析說:“劉備以詐力取劉璋,蜀人尚未歸心。今主公已得漢中,益州震動?伤龠M兵攻之,勢必瓦解。智者貴于乘時,時不可失也。”可惜當時曹操卻沒有采用司馬懿的建議,說:“人苦不知足,既得隴,復望蜀耶?”① 以至后來劉備的勢力在蜀中得到了鞏固和發展,便乘機從曹操手中奪去了漢中和東川,為后來的三國鼎立打下了基礎。試想,如果當時曹操采納了司馬懿這一意見,也許根本就不會出現后來的三國鼎立的局面。曹魏也許早幾十年就統一了全國。在這里作者大膽的把司馬懿與曹操進行了一次對比描寫,以烘托出司馬懿的將才。 當關羽失陷荊州,敗走麥城,后被孫權捉住殺死。孫權遣使將關羽的首級獻于曹操。司馬懿即看出“此乃東吳嫁禍之計也”。曹操問其“以何策解之”。司馬懿說:“此事極易,大王可將關公首級,刻一木香之軀以配之,葬以大臣之禮;劉備知之,必深恨孫權,盡力南征。我卻觀其勝負!蜀勝則擊吳,吳勝則擊蜀。二處若得一處,那一處亦不久也!雹 曹操在喜,從其計。后果如司馬懿所料,劉備聞知關羽被孫權所殺,盛努之下,不聽諸葛亮及從大臣的極力勸阻,提兵南征;問罪于吳為關羽報仇。以至兵敗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從此,蜀國勢力大減,并逐步衰落,終被曹魏所滅。在這里,司馬懿實際上已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從此,曹操已把他當作可以信任的心腹大臣看待了。所以后來曹操在臨終時就召曹洪、陳群、賈詡、司馬懿等四人同至榻前,囑以后事,令他們共同輔助曹丕。司馬懿到這個時候才露出其大將的廬山真面目,讓世人對他刮目相看。 那么、司馬懿既然在曹操進代就已顯示出他的將才,為什么作品又沒有突出地表現他呢?當然是有原因的:首先,由于《三國演義》的主題是擁劉反曹,那么所選的一切題材都必須圍繞這個主題,如果過多的表現司馬懿,必然會沖淡反曹的傾向;其次,從歷史的真實性出發,司馬懿的英雄行為主要表現在三國后期,如果前期過多的描寫,過分夸大事實,則既不符合歷史的真產性,也是寫歷史小說所應忌諱的;再者,前期司馬懿未能得曹操的重用,是同曹操的性格和用人指導思想分不開的,充分表現了曹操既重才又忌才的雙重性格。正如后來華歆曾對曹睿所說:“先時太祖武皇帝(曹操)嘗謂臣曰:司馬懿鷹視狼顧,不可付以兵權;久必為國家大禍!雹 綜上所述,盡管前期司馬懿沒有作為作品的重要人物出現,甚至出場的場次也極少,但作者處心積慮的在某些關鍵時刻為嶄露頭角的司馬懿賦予畫龍點睛的幾筆,對他所具有的軍事政治才能作了充分的肯定和贊許,這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為扣期司馬懿建立英雄的業績,作了含蓄的預示和合理的鋪墊。 2、曹丕和曹睿當政時期 第二個時期是曹操死后,在,這是司馬懿飛黃騰達,大建功業的黃金時期。這時的司馬懿,成了兩代帝國的砥柱大臣,而且也為司馬氏在歷史上的地位奠定了基礎。為什么曹丕會重用司馬懿,其主要原因有:一、他是曹操臨終前的托孤重臣,并且在曹操死后,唯有司馬懿自始至終的恪守曹操的軍事和政治踐線,把與劉蜀的矛盾排在第一位,把斗爭的焦點集中于西蜀;二、他能夠很好的把握時機和分寸,對魏主曹丕表現自己的忠心和才能,因此能夠深得曹丕的信任和重用,曹丕在臨終時,又把后事托付于曹真、陳群和司馬懿。至此,司馬懿終于以顯耀的地位進入了曹魏政權的最高決策者的行列,由此可見,曹丕對司馬懿的信任到了何等程度。 在曹丕之子曹睿當政之初,由于受到馬謖的離商計,司馬懿曾一度遭貶,閑住宛城。但在魏國安全受到威脅時,曹睿卻不得不起用司馬懿。司馬懿一重現政治舞臺,就力挽狂瀾,使魏轉危為安,化險為夷,再次用事實證明了他對曹魏的重要性,因而馬上受到曹睿的高度重視和信賴,升為大都督。后來,在對抗諸葛亮的進攻方面,整個曹魏集團的文臣武將,包括大將軍曹真也算不上對手,最后竟被活活氣死于軍營之中。只有司馬懿才能掌握好諸葛亮的用兵規律,才能也諸葛亮匹敵,使其每次出祁山討伐曹魏都受挫,每次都徒勞無功,不得不退回漢中。甚至連妒忌司馬懿的郭淮也承認“久后能御蜀兵者,必仲達也”。④ 由此可見,當時司馬懿的權勢和威望已超過了其他臣僚,成為左右局勢的決策人物。 3、第三個時期 司馬懿繼續作為受托孤的重臣共同輔政。曹真之子曹爽乃無能之輩,卻聽信讒言,結黨專權,控制了軍政大權,排擠司馬懿。在這種嚴峻時刻,司馬懿再一次顯示了他非凡的智慧和才能。他一面以年老多病為由,不多參與政事,并詐病裝聾賣傻,麻痹了曹爽;一面卻暗中聯絡心腹,等待時機,策劃宮廷政變。終于乘曹爽兄弟和親信隨曹芳出城謁見高平陵明帝之墓和畋獵之機,伙同心腹和元老重臣當機立斷發動機變,關閉洛陽城門,占領了曹爽兵營和武器庫,并據守洛陽浮橋,阻止曹爽回城。他一面上書曹芳指揮曹爽及其黨羽的罪行,一面用計誘使曹爽投降,并放下兵權,交出印綬。然后再熱打鐵把曹爽及其黨羽一網打盡,毫不留情。這次政變干凈利落,充分顯示了司馬懿高明的斗爭藝術。由于這次斗爭的勝利,司馬懿重掌了軍政大權,這為司馬氏后代奪取曹魏江山鋪平了道路。 二、在藝術概括中,緊緊扣住司馬懿“深明韜略,善曉兵權,素有大志”的性格特征精心塑造。 1、深明韜略,善曉兵權 如果說,《三國演義》對諸葛亮的善于用兵,有智有謀,料敵如神,給予了高度評價;那么,通過諸葛亮這種敵對勢力的映襯,也對司馬懿作了相當高的評價。早在曹睿即位之初,諸葛亮聽說曹睿封司馬懿作驃騎大將軍,又提兵督雍、涼等處時,就大驚曰:“曹丕已死,孺子曹爽即位,余皆不足虎;司馬懿深有謀略,今督雍、涼兵馬,倘訓練成時,必為蜀中患!雹 在三國中素有“智絕”之稱、連周瑜都未放在眼里,而且又是敵對面的諸葛亮對司馬懿的評價竟如此之高,可見司馬懿確實不同凡響。后來曹睿中了馬謖的離間計把馬懿削職回鄉時,諸葛亮聞之大喜:“吾欲伐魏久矣,奈有司馬懿總雍、涼之兵。今即中計遭貶,吾有何憂!”⑥ 遂上表伐魏。諸葛亮始出祁出,勢不可擋,魏方主將曹真連敗數場,夏候駙馬連失三郡,損將失地。這時原降魏蜀將孟達又書約孔明,盡起金城、新城、上庸三處兵馬準備反正,由東征取洛陽,形勢對蜀方非常有利,諸葛高也暗自欣喜。認為北定中原指日可待?删驮谶@關節眼上,曹睿又起用司馬懿,要他起兵會集長安與蜀交戰。諸葛亮聞訊大驚失色,曰;“吾豈畏曹睿耶?所患者為司馬懿一人而已。今孟達欲舉大一,若遇司馬懿,事必敗矣。達非同司馬懿對手,必為所擒。孟達若死,中原不易得也!雹 后來果如諸葛亮所料,司馬懿聞知孟達欲反,當機立斷,不去長安而先率兵倍程趕赴新城,在申耽、申儀和李鋪、鄧賢的輔助下一舉消滅了叛魏的孟達。導致后來諸葛亮街亭失守,無力回天,只好退回漢中。作者通過對對立面諸葛亮的一驚一喜又一驚的描寫,有力的反襯了司馬懿的將才和謀略,對強調司馬懿的善曉兵機,深明韜略,用筆是深刻有力的。 至于曹營內部對司馬懿的評價則高。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王朗的話:“司馬懿深明韜略,善曉兵機,素有大志;若不早除,久必為患!雹 他感到司馬懿才干能力和大志,已經包括取而代之的危險了。當然,早在此之前,曹操就有了先見之明,因此遲遲不用司馬懿。作者就是這樣通過另人的眼光,深刻的展示了司馬懿的性格風貌。 《三國演義》圍繞擁劉反曹的主題,在曹操死后,就把司馬懿作為延續曹操路線的代表人物,突出地表現了諸葛亮與司馬懿的矛盾沖突,作者賦予了同司馬懿多方面的才能。首先,他宏韜偉略善于用兵,知已知彼。他對魏、蜀、吳三國之間對立而微妙的復雜關系,善于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隨時掌握形勢變化,因而能從實際出發,確定斗爭的戰略重點。如諸葛亮三出祁山時,當時郝昭病故,陳倉失守,長安告急,而南方的東吳孫權業已稱帝,命陸遜在武昌訓練兵馬,旦夕可以入寇曹魏,形勢十分危急。曹睿驚慌失措,找司馬懿商量對策,司馬懿胸有成竹,曰:“以臣愚意所料,東吳必不舉兵。孫明嘗思 亭子仇,非不欲吞吳也,只恐中原乘虛擊彼,故暫與東吳結盟。陸遜亦知其意,故假作興兵之勢以應之,實則作觀成敗耳。陛下不必防吳,只須防蜀。”⑨ 這一分析透徹精辟,深有戰略家的見地。后來形勢的發展,果如司馬懿所料,曹魏全力御蜀,諸葛亮再次無功而近。又如,司馬懿在對抗諸葛亮時堅持以守為攻,以不變應萬變,因此諸葛亮之計,常常被他識破。諸葛亮兵敗街亭后,退回漢中,曹睿找司馬懿商議收川之策,司馬懿說:“蜀未可攻敢。今天道亢炎,蜀兵必不出;若我軍深入其地,彼守其險要,急切難下!辈茴<磫枺骸疤仁癖賮砣肟埽缰魏?”司馬懿說:“臣已算定今番諸葛亮必效韓信暗渡陳倉之計,臣舉一人往陳倉道口,筑城守御,萬無一失……”⑩ 睿從之。后來,蜀兵果從陳倉入侵,曹魏卻因事先已有準備,派大將郝昭堅守陳倉,諸葛亮久攻不下,只好退兵。此外,司馬懿對用兵的地理形勢,山川水利非常了解。如在街亭戰役之前,張 問:“今交軍當于何處進兵?”懿曰:“吾素知秦嶺之西,有一條路,地名街亭;傍有一城,名叫柳城;此二處皆是漢中咽喉。諸葛亮欺子丹無備,定從此進……亮如知吾斷其街亭要路,絕其糧道,則隴西一境,不能安寧,必然連夜奔回漢中去也。” 由此可見,司馬懿對地理形勢,軍事價值,調查研究得多么透徹。 2、素有大志 其次,司馬懿這個人很有雄心,野心。這種性格特征決定了他凡事都能忍,大都督曹真屢敗于諸葛亮,又嫉妒司馬懿的才能。可是司馬懿把此事處理得非常圓滑,在曹真受挫時他反而為其提供取勝之策。他建議魏主曹睿告誡曹真,凡追趕蜀兵,必須觀其虛實,不可深入其地,以中諸葛亮之計。他深知諸葛亮運糧艱難,“只要堅守諸路關隘,不要出戰。不須一月,蜀兵自走。那時乘虛而擊之,諸葛亮可擒也!辈茴:芨吲d,曰:“卿既有先見之明,何不自引一軍以襲之!彼抉R懿卻以防吳為由,將此功讓給了真,并叮囑使者韓暨:“吾以此功讓與子丹;公見子丹,休言是吾所陳之意……”這種政治家的“大度”誠是可貴,讓人無懈可擊。司馬懿的“忍”德不僅表現在與曹營內部諸大將大臣相處之間,也表現在對斗爭之中。他即使戰敗了不氣餒,只是“吃一塹,長一智”。比較突出的一例是諸葛亮屯兵五丈原,屢令人溺戰,司馬懿由于上方谷受挫,堅守不出。諸葛亮逐用激將之計,派使者將巾幗并婦人縞素之服連同書信送于司馬懿,以此激其出戰,這對魏國將領和司馬懿無疑是極大的恥辱。當時,魏將皆忿而請戰,司馬懿心里也非常惱怒。但他看出了這是諸葛亮之計,一忍再忍,并佯笑曰:“孔明視我為婦人耶!”于是重待來使,并顧謂諸將曰:“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仍堅守不出,為應付眾將他又上請君命,得對旨堅守,以解蜀國軍心。結果諸葛亮終于無法取勝司馬懿,達成其收復中原的夙愿,最后病歿于軍營中。 另外,司馬懿這個人可謂老奸巨滑,老謀深算。齊王曹芳繼位后,司馬懿與宗室大臣曹共輔政,曹爽對司馬懿深為疑忌,意欲削奪其實權。逐引用心腹執掌機要,并上表推舉司馬懿為徒有虛名的太傅。司馬懿稱病不朝,暗中則部署力量,待機而動。魏正始十年(249年),乘曹爽陪曹芳離開洛陽祭掃明帝高平陵(洛陽南九十里)之機,司馬懿在城內發動政變,把曹爽及其黨羽全部誅殺。通過高平陵事件,司馬懿獨掌了曹魏朝廷大權。司馬懿死后,他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執政。司馬師廢掉曹芳另立曹髦為帝,后司馬昭又廢曹髦另立曹奐為傀儡皇帝,司馬家族就是在司馬懿的掌權基礎上,一步一步地奪取了曹魏政權的。 總之,在羅貫中筆下,司馬懿不僅是一個胸有謀略,善曉兵機的軍事家,同時又是一個素有大志、無論是曹操還是諸葛亮都不敢輕視的政治家?梢哉f,司馬懿在軍事、政治上所建立的赫赫戰功為三國的最后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以歷史的轉折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成為《三國演義》作品中唯一能真正與有“智絕”之稱的諸葛亮相抗衡的魏軍主帥,是作品中塑造得較為成功的一人物。
注釋: ①、羅貫中:《三國演義》,岳麓書社出版社,1986年6月,第一版, 357頁 ②、羅貫中:《三國演義》,岳麓書社出版社,1986年6月,第一版, 409頁 ③、羅貫中:《三國演義》,岳麓書社出版社,1986年6月,第一版, 483頁 ④、羅貫中:《三國演義》,岳麓書社出版社,1986年6月,第一版, 519頁 ⑤、羅貫中:《三國演義》,岳麓書社出版社,1986年6月,第一版, 482頁 ⑥、羅貫中:《三國演義》,岳麓書社出版社,1986年6月,第一版, 483頁 ⑦、羅貫中:《三國演義》,岳麓書社出版社,1986年6月,第一版, 500頁 ⑧、羅貫中:《三國演義》,岳麓書社出版社,1986年6月,第一版, 483頁 ⑨、羅貫中:《三國演義》,岳麓書社出版社,1986年6月,第一版, 524頁 ⑩、羅貫中:《三國演義》,岳麓書社出版社,1986年6月,第一版, 511頁
參考文獻 1、羅貫中:《三國演義》,岳麓書社出版社,1986年6月,第一版 2、鄭鐵生:《三國演義藝術欣賞》,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2年7月,第一版 3、董每勘:《三國演義試論》(增改本),岳麓書社出版社,1994年8月,第一版 4、霍雨佳:《“三國”美的欣賞》,中國經濟出版社,1995年1月,第一版 5、朱一云:《三國演義資料匯編》,百花文藝出版社,1983年3月,第一版 6、李希凡:《論中國古典小說的藝術形象》,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3月,第一版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