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通俗演義》中的劉備的形象 劉備是中國老百姓中家喻戶曉的人物形象,關于其仁義、忠厚、有情有義的事跡也一直都是老百姓津津樂道的話題。本文以《三國演義》為基礎,試圖對《三國演義》中劉備的寬仁待民,誠心待士,思賢若渴以及他的虛偽、狡詐作一點分析,揭示出劉備以虛偽成就功業的深層次原因。旨在更深入地了解封建社會,進一步認識和借鑒歷史。 《三國演義》敘寫了公元一八四到二八零間近100年的歷史故事,自黃巾起義,中經漢末軍閥混戰,三國鼎立,終于西晉統一。藝術地再現了這段九十多年的歷史。《三國演義》描寫了一千二百四十個人物,作者羅貫中本著“擁劉貶曹”的立場,以蜀漢為中心,把蜀漢與曹魏的矛盾做為主要矛盾,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蜀、魏、吳三國之間政治、軍事、外交諸方面的斗爭。劉備出身卑微,白手起家,其性格帶有明顯的兩面性,既有寬仁待民,誠心待士,思賢若渴的正面性,又有虛偽、狡詐的反面性。劉備,做為《三國演義》極力推崇和褒揚的封建理想君主的化身,作者羅貫中在塑造和刻畫時可以說是不遺余力,這也使得劉備成為《三國演義》中繼曹操、諸葛亮、關羽之后最為出彩的人物形象之一。但所謂“過猶不及”,作者的熱心過度,一意的追求“高大全”,反而使得劉備的形象變得單純和虛無飄渺,成為一種類型化的形象,仿佛文學上的扁平人物形象,其所作所為也盡顯得虛偽,使得人們不由自主的對形象本身產生懷疑。誠然,結合劉備成功的經驗,細細品味一部《三國演義》,似乎極盡劉備虛偽之能事。 一.劉備的身世及處世之道 1.劉備出身卑微、白手起家,采取“依附豪強,以待天時”的處世策略 劉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人,從小就死了爸爸,和媽媽一起織席子賣草鞋過日子,生活很苦,那時可沒有重視勞動人民的習慣,所以之后的敵人常用此事嘲笑辱罵劉備。不過盡管如此,劉備還是自小胸懷大志,小時他老家有一個桑樹,長的很特別,象車蓋一樣,他就在桑樹底下說出狂言。先主少時,與宗中諸小兒于樹下戲,言:“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三國志。先主傳)劉備從一個賣草席的破落皇族起家,東漢末年,投軍起兵,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軍的戰爭,劉備在長期的軍閥爭斗中采取了一條正如他自己所說的“以待天時“的策略,秦漢之時,平民欲致仕,除出身、讀書、走后門外,就是以德行獲得“清譽”而得到推薦。再其后,從討伐黃巾起兵,他基于自身的條件,先不斷地依附群雄,他曾依附過劉焉、盧植,在軍閥混戰中曾先后投靠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曾任豫州牧。后采用諸葛亮聯孫拒曹的主張,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聯合孫權,大敗曹操于赤壁,占領了荊州,力量逐漸壯大。等到晚年,占據荊州,盡有西蜀,羽翼已成,兼之漢帝被廢,劉備稱帝的野心終于浮出水面。旋又奪取益州和漢中,公元221年稱帝,都城成都,國號漢,年號章武。次年在吳蜀夷陵之戰中大敗,退回白帝城,不久病死,死前托孤于諸葛亮。 2.劉備偽裝漢室忠臣,,取得政治優勢 劉備的形象,最突出的表現是漢室正統的忠實捍衛者。劉備知道自己一窮二白,要干出點名堂,唯一拿出手的資本就是“漢中山靖王之后”這塊招牌,所以在《三國演義》中我們無數次看到劉備像祥林嫂那樣不厭其煩地表明自己的漢宗室身份,剛一起兵,募兵去投幽州太守劉焉,“玄德說起宗派,劉焉大喜,云:‘既是漢室宗親,但有功勛,必當重用。’”因此認玄德為侄。的確,這個時時處處不忘自稱“中山靖王之后”的“漢室宗胄”,無時無刻不在惦記漢室安危的大漢“皇叔”,無論如何與“偽裝的忠臣”這幾個字是沾不上邊的。但是事實偏偏就是如此。(《三國演義》第二回)東漢末年封建正統觀念根深蒂固,雖說當時群雄并起,各地軍閥橫行霸道,但皇室之后還是一面很管用的旗幟,無怪乎袁紹說:“吾非敬汝名爵,吾敬汝是帝王之胄。”在《三國演義》第一回,劉備和關羽、張飛剛一見面,就道出了自己的政治優勢:“我本漢室宗親,姓劉名備。盡管關羽、張飛武藝高強,都有萬人之敵,但對劉備言聽計從。就因為他的劉氏血統,于西南一隅稱帝時,被別人看作是興復漢室。人中之龍的諸葛亮三顧茅廬而出山,也正是看好了“劉氏宗親”的潛在價值。說到諸葛亮,早在三顧茅廬、隆中論策時,就以一句“……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大業可成,漢室可興矣”(第三十八回),很隱晦的道出推許劉備承續漢祚的意思,從而得到了劉備打心眼里的喜愛,此后便一直委以重任。等到曹丕廢帝自立后,“早有人到成都,報說曹丕自立為大魏皇帝,于洛陽蓋造宮殿;且傳言漢帝已遇害。”劉備與孔明便開始了一幕雙人互動的游戲。首先是廣造輿論。盡管漢帝遇害只是傳言,劉備卻迫不及待的當真了,“痛哭終日,下令百官掛孝,遙望設祭,上尊謚曰‘孝愍皇帝’。”向全世界宣告漢帝已經完了,漢室統治。出現了空白,需要及時填補。而自己既然上了尊謚——做了皇位繼承人該做的——當然就該即位登基了。其次是置身事外。忙完這一切后,為了表示自己并非有意,劉備開始莫名其妙的生病了,“玄德因此憂慮,致染成疾,不能理事,政務皆托孔明。”留出一個廣闊的空間給諸葛亮發揮。再次是欲拒還迎。在三番五次的駁回群臣(主要是諸葛亮)上表過程中,劉備說了一句很是意味深長的話:“孤雖是景帝之孫,并未有德澤以布于民……”——意思是我本來就是皇帝之后,即便即位,那也是理所當然的。在這過程中,作為劉備的心腹人才,諸葛亮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劉備性格的兩面性 1.寬仁待民劉備的仁義,是《三國演義》最為著力刻化的一個層面。羅貫中在描寫《三國演義》中的劉備時,以歷史人物劉備為原形,同時根據封建時代人民大眾對政治家的選擇,根據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審美傾向,著力突出了其明君的形象。 陳壽對劉備的評價是:“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托孤于諸葛亮,而心神無二,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但他“折而不撓,終不為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把劉備描寫成“仁”的代表,漢室皇權正統的繼承者,因而對劉備的仁愛、寬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著力描畫,極盡夸張,但在突出其“仁愛”時卻又落入了“無能”一面,給人以“無能”和“虛偽”的感覺。但小說家為了塑造劉備的仁,而去刻意營造。殊不知刻意不如隨意,一刻意就顯得如此之假!但不管怎么說,劉備因仁而得謀士,得文臣,得武將,得民心。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故劉備遂能三分天下!所以究其實質,劉備的所謂仁義,則完全是出于樹立名望的需要,其目的則是鳩占鵲巢,反客為主。 2.誠心待士,思賢若渴 在《三國演義》中就“尊賢禮士”而言,劉備的表現尤為突出,建安十二年(207)時為左將軍領豫州牧,年已四十七歲,被人視為天下英雄的他,滿懷誠意,三顧茅廬,恭請年僅二十七歲,無名無位,尚未建立任何功業的諸葛亮出山輔佐,留下千古美談。隆中對策時,諸葛亮稱贊他“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若渴”①。對于劉備對諸葛亮的高度信任與倚重,《三國演義》更是作了濃墨重彩的描寫,歷史上劉備請諸葛亮出山之事,《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僅一句話:“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而《演義》卻以兩回半的篇幅精心設計,將“三顧”的過程寫得委婉曲折,讓人神往。劉備初見孔明,便屈尊“下拜”,聽罷隆中對策,先是“避席拱手謝”;繼而“頓首拜謝”;但聞孔明不愿出山,當即“淚沾袍袖,衣襟盡濕;及至孔明答應輔佐,又不禁‘大喜’”。這些細節描寫,把劉備求賢若渴的誠意表現得淋漓盡致,諸葛亮出山后,又充分突出了在劉蜀集團中的關鍵地位和作用,使諸葛亮處于劉蜀集團的核心,地位明顯高于所有文武官員,把劉蜀集團的成敗安危系于諸葛亮。 3.知人之明,用人之長 劉備在《演義》中除尊賢禮士外,更兼有知人之短,這也是一個了不起的“知人之明”。比如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深受諸葛亮欣賞,劉備臨終前卻特別提醒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②后來馬謖雖曾在諸葛亮南征時提過“攻心為上”的好主意,但他剛愎自用,失去街亭,使諸葛亮首次北伐的成果毀于一旦,卻證明了劉備的先見之明,至于像魏延這樣優點突出,缺點也明顯的人才,劉備用其長,而避其短,大膽委以鎮守漢中的重任,更是極具洞察力之舉,非明君而不能為。 4.城府極深,善用韜晦之計《演義》中描寫了他做為地主階級政治家的基本特點——虛偽。他城府極深,善用韜晦之計。羅貫中稱劉備為“梟雄”,如第一回《桃園三結義》中對劉備出場時的介紹就不太好“那人平生不甚樂讀書,喜犬馬,愛音樂,美衣服,少言語,禮下于人,喜怒不形于色。”常常采用以屈為伸的策略,如呂布與曹豹里應外合,偷襲了徐州,呂布將劉備的家眷送出,他還入城表示感謝,雖然心里不高興,但口頭上還說:“備欲讓兄久矣。”還住小沛,關張十分氣忿,劉備對他們說:“屈身守分,以待天時”。后來呂布攻破小沛,劉備無路可走,迫不得已到許昌歸附曹操,他采用的是“勉從虎穴暫趨身”的韜晦之計,在“下處后園種菜,親自澆灌”,所以在“煮酒論英雄”時,曹操一說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時,他便吃驚失箸,并以怕雷作掩護。”(《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趙云單騎救主后,劉備將阿斗擲之于地說“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針對這一情節,民間有一句俗語說:“劉備摔孩子——邀買人心!”就揭露了他的虛偽。 5.偽飾的君臣情誼 識人才、用人才、籠絡人才,即通常所說的“人和”,是劉備成功的最根本原因;君臣之間良好默契的關系,則是最為歷朝百姓津津樂道的美談。我們并不否認劉備吸納人才的高超技巧和本領。但是,劉備識人用人籠絡人的目的,則是從其事業和統治需要出發的,聶紺弩說過:“封建統治需要忠臣,遠過于需要明主。沒有明主,只有忠臣,江山還是江山;只有明主而無忠臣,這明主就可能寸步難行。” 這一點我們不能不加以注意。 關于劉備的“君臣情誼”,我們不妨看看以下幾個人的遭遇:先看關羽。關羽是劉備桃園結義起事的原班人馬,一直忠心耿耿。。先期,在劉備的著意籠絡下,二人情同手足。但是隨著事態的發展,關系漸漸變得微妙起來。雖然之后不久,二人的關系慢慢修好,但是關羽的利用價值也大大降低了,于是開始受到冷落。其后,劉備西取益州,僅命關羽為諸葛亮副手鎮守荊州,及龐統陣亡,無奈召諸葛亮救急后,才以荊州托付關羽。好不容易劉備領益州牧、進漢中王,挽回聲望優勢時,關羽卻毫不示弱,置諸葛亮“北拒曹操,南和孫權”的囑咐不顧,一出“單刀赴宴”,不但聲勢上再度追趕,而且漸成尾大不掉之勢。是可忍孰不可忍?已經盡擁益州之地,有了根據地,再無后顧之憂的劉備終于狠下心來要干掉關羽,代價是荊州. 再看諸葛亮。劉備身染重病,命在旦夕。于是劉備想到了托孤。劉備首先想到的就是諸葛亮。諸葛亮是劉備“反客為主”戰略的積極擁護者和繼承發揚者,以劉備的識人眼光,很可能已經看出諸葛亮在他死后會走上和曹操一樣的道路,于是,劉備以退為進,以言試探,遂有“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第八十五回)之言語。劉備沒想到的是,諸葛亮一聽這話,立即演了一場涕淚橫流的戲,并說“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劉備對諸葛亮的話根本就聽不進去,這時就想起了李嚴,劉備煞費苦心的使諸葛、李嚴二人同時受托,實是想這二人相互牽制,都使對方不敢妄動。劉備做完上述布置后還是不放心。于是,劉備把趙云也叫到身邊,說道:“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覷吾子,勿負朕言。”以諸葛亮荊州集團主政,李嚴益州集團主軍,趙云原從集團監督,劉備親自導演的白帝城托孤,達到了完美的制約平衡和權力分立,確保了蜀漢政權在他死后不立即陷入爭權奪利的混亂之中,趙云、諸葛、李嚴之間的相互制肘,在一定時期內穩定了蜀漢國內的派系斗爭,使劉禪可以比較安穩的坐上了皇位。然對于當初他與諸葛亮“如魚得水”的和諧關系來說,這又是怎樣一種悲哀呢? 總而言之,劉備的忠節、仁義、情誼、賢明,絕非后世所言的那么夸大。《三國演義》作者盡管極力夸大了這個側面,卻終究無法脫離歷史的范疇。在當時的亂世條件下,僅憑以上特點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譬如陶謙,譬如孔融。真正需要的,是天生的野心壯志、個人的名聲形象、高超的駕馭手段、深沉的政治權謀。這些,恰恰就是《三國演義》刻意掩飾和美化的部分,也是造成劉備形象虛偽的真正原因。后世中有人給了劉備這樣一個評價——“梟雄”,這才是對劉備最合適的定位。 注釋:①《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②《三國志,蜀書馬謖傳》參考文獻:1.周先慎的中國古代文學專題研究之四《明清小說》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年3月2.《四大名著評述》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73年版3.中國古代文學史(四) 明清小說部分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64年3月4.游國恩、王起等主編中國古代文學讀本(四) 教育科學出版社 1982年2月5.沈伯俊《三國演義新探》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2年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