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生活——文藝創作中值得注意的問題 淺談文學創作要真實的反映生活
[摘 要] 通過對一些作品的分析,了解當前讀者需要的是真實反映生活的文學作品,然后從文學創作要面向生活和注重文學創作中的真實性兩個方面進行闡述,討論到底如何才能讓我們的文學創作真實的反映生活,同時又能為廣大讀者所接受和喜愛,從而指導我們進行文學創作.
[關鍵詞] 文學創作 面向生活 真實性
文學作品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它不僅可以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給人以啟發和共鳴,更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但隨著精神文明的日益發展和進步,人們對文學作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到底什么樣文學作品才是人們需要和喜愛的,這是我們進行文學創作時必須要考慮的。 我們可以分析一些深受大家歡迎的文學作品,看看在那些文學作品上有什么樣的特點,從而給我們的文學創作一些新的啟發。 作品一: 《狂人日記》:魯迅的第一篇小說,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文小說。作品描寫了一個“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狀態和心理活動,通過狂人眼中的生活現實,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并借狂人之口,揭露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是“吃人”的歷史。小說體現了強烈的反封建禮教的精神,在新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作品二: 《子夜》茅盾的長篇小說代表作,1932年完稿。小說描寫紡織工業資本家吳蓀甫用盡心計,盤剝工人和家鄉農民血汗,企圖創造自己的實業王國,終因軍閥混戰、產品積壓、買辦資本家肇伯韜的經濟封鎖和公債投機失利而宣告破產。小說通過吳蓀甫這一形象,反映了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民運問題,是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作品三: 《圍城》錢鐘書唯一的長篇小說,1947年出版。作品以歸國留學生方鴻從覓職、戀愛到失業、婚變的經歷為情節線索,表現了抗戰時期一部分知識分子彷徨無主、無聊空虛等困于精神“圍城”的生活現實,刻意描繪了病態的知識社會,并揭示其個性與道德的弱點。著名文藝評論家夏志清稱之為“中國近代文學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經營的小說”。 作品四: 《平凡的世界》路遙傾注了畢生精力的長篇小說。主人公孫少平與孫少安兩兄弟同為黃土高原的兒子,在平凡的世界里,他們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探索著人生。小說廣泛涉及農村生活的各個方面,生動地記錄了農村生活的巨大變化,表達了昂揚向上的奮發精神,展示了人的自尊、自強與自信,被譽為“第一部全景式描寫中國當代城鄉生活的長篇小說”。 以上這些作品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都取材于生活、貼近生活、真實的反映了生活。可以看出這樣的作品才深受讀者的喜愛,才能與大眾產生共鳴。通過這些作品給我們以啟發,在我們進行文學創作時,我們要以讀者的需求為準則,以真實的反映生活為目標,這樣創作出來的文學作品才是大家所需要的。 那么,如何在讓我們的文學創作能夠真實的反映生活,是文學創作者要研究和重視的問題,我認為主要要從兩個方面著手。 一、文學創作要面向生活: “藝術來源于生活”這是我們大家都知道的,那生活是什么呢?生活是指人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活動。如:種田、吃飯、旅游、休息等等。藝術是什么呢?藝術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動中,對自然現象進行的體驗、感悟、提煉、加工,并用藝術的形式去表現它。例如:用音樂去表現高山流水,用繪畫中去表現梅蘭竹菊,用書法去表現陰晴圓缺。總之用藝術詮釋自然、生活之規律。其目的是:從宏觀上說,使人們了解自然、認識自然、溶入自然、人和自然能更好地協調發展。從微觀上說,達到凈化心靈、陶冶情操之目的。 任何文學創作也都來源于生活,現實的生活教會我們很多東西,并給予我們更多的文學創作素材。立意深遠,緊貼社會現實生活,所創作的作品才為讀者喜愛 。在我們把握生活的同時又有一些需要我們注意的: 1、正確選擇生活中的文學素材。 藝術的形成是需要選擇、需要取舍的,而不是純粹地照搬自然。比如說沙子里面有金子,但沙子并非全是金子,要想獲取金子必須經過提煉才能獲得,而不是把沙子全部收藏起來。如果把金子比做藝術的話,那么沙子就是自然,我們要想獲取金子,就必須要具備獲取金子的工具,還要有篩選、分離、冶煉、提純一整套技術。文學創作就更需要提煉了,為什么朱自清只寫父親的背影;魯迅只選擇阿Q;其實在他們的周圍會有很多人物和事件,他們卻選擇了最典型和最具代表性的人和事情來進行創作。 2、文學創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藝術來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藝術是生活的提煉、加工和再創造。藝術家從生活中提取有價值的、有意義的內容,運用到藝術中去,反過來又充實人們的生活,給人們帶來新的享受。作為藝術的表現方法,決不是生搬硬套生活、或者重復生活,而是有取舍地提取生活中的精華。在這個提取過程中,由于每個人的生活的時代不同、內容的不同、環境不同、感受也不相同等等,所以產生的作品也不相同,正是這些不同,才能滿足不同人的需要。人們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審視、品味作品,從中得到美的享受。 文學創作也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他們相互依存,相互促進。自然、生活給文學創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通過文學可以盡情地表現自然,表現生活,并使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我們在自然、生活中體驗到花兒的開放、鳥兒的歌唱、江河的奔騰、高山的聳立,通過認知,產生感悟,花兒為誰開放?鳥兒為誰歌唱?江河為誰奔騰?高山為誰聳立?抒發我們對自然、生活的情感。我們可以舉幾個例子: 內蒙的公路上有兩輛卡車相撞,這種現實事件是進入不了文學的,但是由于作者多寫了一句,說卡車相撞產生的巨大響聲讓兩邊樹上的麻雀震落在地,滿地全是麻雀,包括昏迷的和死亡的。有了這句話,文學現實就產生了。還有,有人跳樓摔死,后來作者又多寫了一句,說巨大的沖力使他的牛仔褲都崩裂了。這時,新聞就變成了文學,這段描寫把自殺過程中的慘烈表現出來了。如果只寫自殺,讀者很容易就忘記了,有了這樣的描寫,就可以使自殺場景在讀者心中持續下去。現實產生以后,后面又發生了什么?這就是文學要表達的現實。 再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荷塘本很平常,而在朱自清的筆下,卻無美不備,淡淡的月色,田間的荷葉,薄薄的春霧,蓊蓊郁郁的樹及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組成了一幅意境優美的工筆畫,梅雨潭的綠,秦淮河的波與光,弦歌畫肪,……都能招人入內,心生親臨其境之感。 二、注重文學創作中的真實性: 文學的真實性是生活的某種可能性與作家的生命和審美體驗相切合,作家把自己的情感恰切的表達在文學作品中,讀者根據自己的經驗世界通過對文學作品的觀照所達成的對生活可能性理解的準確性與有效性。 (一)藝術真實的主要特征: 1、與生活真實不同,藝術真實以假定性情景表現對社會生活內蘊的認識和感悟。 反是歷史上出現過和現實中存在的一切事物與現象,都是生活真實。生活真實雖然為文學創造提供了原型其實,而且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然而藝術真實是對生活真實的超越,它以“歷史理性”對社會生活的本質及其必然性的揭示,作為自己的審美價值取向,并表現在假定性情境之中。從這個側面上說,藝術真實是內蘊的真實、假定的真實。 內蘊的真實: 藝術真實不是生活真實的自然主義摹本,而是對它的反映。反映具有主觀能動性,就是說,藝術真實是作家對社會生活的認識和感悟的產物。認識是理智的體察,感悟是直覺的把握。文學創造正是在既有理智體察又有直覺把握的心理機制和思維活動中,以“歷史理性”的眼光,透過生活真實的表層對社會生活的內蘊作出藝術的揭示和表情。 假定的真實: 如果說表現社會生活中某些本質性東西的價值取向是意識真實的內在要求,那么藝術情境的假定性則是藝術真實的外部特征。中國傳統戲劇藝術最講究藝術情境的假定性,如騎馬泛舟只有動作沒有實具,一段道白能交代幾十年的經歷,七八個人就等于千軍萬馬等等。其實,以假定性情境反映或表現社會生活的內蘊是一切藝術、包括文學的共同特征。這是由于,文學既然不是對生活真實的照抄照搬,作家就必然會從自己的認識和感悟出發,對生活真實進行選擇、發掘、提煉、補充、集中、概括,通過想象和虛構予以重組、變形和再塑。 2、與科學真實不同,藝術真實對客體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觀性和詩藝性。 就揭示和表現客體世界內蘊的價值追求而言,文學創造和科學活動是相通的;然而文學反映客體世界的審美特征具有主觀性和詩藝性,這就使他與科學 區別開來。從這個側面上說,藝術真實是主觀的真實,詩藝的真實。 主觀的真實: 作為人類的知識體系,科學活動是把自己的研究對象當作獨立于主體意識之外的純客體把握的;盡管這種把握不可避免地要打上主體介入的印記,但是它的方向和目標卻是致力于認識的客觀性,讓客體對象的本質及其規律在不受主觀影響的條件下顯露出來。文學創造則不然,他是站在人的生命體驗與審美感受以及對社會生活給予人文關懷的立場上,因而其對客體世界的認識、感悟與表現帶有濃厚的主體性和主觀性。 詩藝性: 藝術真實不同于科學真實還在于它的詩藝性。文學按照主觀化方式把握客體世界以激發人們的審美情感為目的的價值取向,使它必然要講究“詩藝”。“詩藝”即藝術手段的藝術技巧。運用藝術手段和藝術技巧創造的藝術真實,能夠使其的藝術真實,與講究實證性、精確性的科學真實是完全不同的真實。 (二)在文學創作中正確把握文學的真實性。 有些當代作家,特別是一些受語言論影響較深的西方作家,認為作品是語言的構建,否定文學的真實性品格,認為文學作品無真實可言。創作中,故意把某些荒誕不經的內容放在作品之中,或者暴露出虛構的過程,以突出作品的虛假,企圖回避文學的真實性問題。但是,不管作者創作是怎樣努力,仍無法阻止讀者對作品的真實性作出評價,仍然存在著文學的真實性問題。 文學的真實性究竟如何把握?我認為主要從以下幾個因素入手: 1、“作者”和“世界”兩個因素: 趙炎秋在《論文學作品的真實性品格及其主觀規定性》一文中指出:“文學的真實性并不是一種客觀的規定性,………而是一種主觀的規定性,因時因地因人而變化著”,決定這種主觀規定性的內在機制是由“顯示因素”、“文化因素”組成的。這種探索指出了文學真實性的主觀和客觀即“作者”和“世界”兩個因素,是有積極意義的。 2、普遍的可能性因素: 楊曉新在《文學的真實性推闡》一文,以“狼來了”的寓言故事推闡出:“這里判斷真假的并非事實本身‘也不是什么既成事物的本質,而是一種普遍可能性”;真實與否,“不是來自實際的驗證,而是一種基于經驗的感覺。”“文學正是利用人和人的生活的無限可能性所提供的自由空間,通過選擇、強調某種可能性,借以表現主體的某種思想感情。” 3、讀者的因素: 除以上三個要素外,讀者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要素。從世界的測度來說,文學真實性的判斷標準來自于文學表達與生活的某種可能性相契合的程度。也就是說,文學在多大程度上表達了生活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從作者的測度來說,“生活的某種可能性”與創作主體真切的人生體驗和審美經驗的相互契合和一致便構成文學的真實性。不管是客觀的真實存在,是構成自然所根據的原則,還是人在社會實踐中凝聚的本質力量,抑或是諸因素的統一,在文學活動中都要凝結在創作者的主觀世界中,以觀念、體驗、情緒、感悟等形式儲存下來,借助一定的因由(靈感、文學才華、技巧等),才能呈現于文學作品之中。體驗、審美取向、情感等不僅制約著作家的想象、虛構、夸張、變形等與形象的孕育和創造密切相關的因素,而且也制約著作家“表達的情感的真誠性”。因此,從作品的測度來說,文學的真實性又是藝術表達與作者“表達的情感”、人生體驗和審美體驗的相互契合。從讀者的測度來說,判斷文學的真假,標準既不是“作品所揭示的生活的某種可能性”,也不是“表達的情感的真誠性”,也不是“藝術表現的恰切性”,而是所有這一切在讀者心靈中所形成的影響在多大程度上與讀者的經驗世界構成相符或相似。高相似的,便是真實的;低相似的,便似乎是真實的;不相似的,便是不真實的。而讀者的經驗世界,又來自于自己對“生活的某種可能性”的理解和認同。 有了以上理論為基礎,我們在文學創作的過程中時刻不忘貼近生活、真實反映生活,同時我們的文學創作者還要根據自身的特點和特長,把自己對文學的理解,對文字的把握以及對文學手段的運用,貫穿到文學作品中,用心從生活中發現文學素材,用情去進行文學創作,把生活的素材進行加工和提煉,從而讓讀者從生活中一件簡單而平常的小事中得到啟發和情感上的共鳴,只有這樣的文學作品才是讀者需要的。
1、《文學概論》教材。 2、趙炎秋《論文學作品的真實性品格及其主觀規定性》。 3、楊曉新《文學的真實性推闡》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