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鄉村中學作文教學的重要 [摘要]農村中學的學生見識少、閱讀少、思維發展空間少. 很多的老師是重視課文教學,輕視作文教學.語文課注重一些課文教學的分析,忽視學生的寫作實踐和動手能力。平時的作業也是注重寫作數量,忽視寫作質量。中考考什么,老師就側重教什么,作文的布置也有所側重。基本上忽略素質作文創新作文的訓練。因而鄉村中學的作文教學就更重要了。 [關鍵詞] 鄉村中學 作文的重要 擴大閱讀量。 一 、鄉村中學作文教學的重要性 1.時代發展的需要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思想進入到農村,農村發生了翻天腹地的變化,新農村的建設成為黨在農村的重要政策.要發展地方經濟,教育一定要得到長足的發展,教育要放在首要位置.因而發展農村教育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來說要靠我們鄉村的老師的努力.我們國家是是一個農業大國,要提高國民素質,鄉村農民素質也要相應的提高,所以說農村教育非常重要.寫作是一個人綜合能力的體現,寫作提高了人的價值觀,人文素養也提高了。 2.教育改革的需要 現在,《語文標準》根據國際上作文教學發展個性與適應實際需要并重的大趨勢,提出我國作文教學要注重發展個性,培養創新能力,這是完全正確的;與此同時,繼承重視實用的傳統,繼續注重培養學生適應社會實際需要的寫作能力,也是必要的。《語文標準》力求處理好二者的關系,使它們互相促進,和諧發展。 (1)《語文標準》注重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步發展。當前,學生寫作能力較低,一般表現在語感較差,語病較多,思路落入俗套,思維陷于混亂,大都是語言、思維方面的問題。因此,作文教學應該以發展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為重點。至于發展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的關系,老一輩語文教育家,如陳望道、葉圣陶,認為應該并重。梁啟超則認為,在所有作文能力培養的環節之中,整理思想、組織構造文章、培養思維能力是核心,開“以思維為中心”的先河。而朱光潛的看法與梁啟超一拍即合,他說:“語言的實質就是情感思想的實質,語言的形式也就是情感思想的形式。”“就我自己的經驗說,我作文常修改,每次修改,都發現話沒說清楚時,原因都在思想混亂。把思想條理弄清楚了,話自然會清楚。” (2)合理發展語言和思維.在語言和思維的關系問題上,美國教育家與我國的語文教育家的觀點不謀而合。美國教育家海伯說:“要想寫清楚就必須想清楚;要想寫得充分,就必須想得充分;要想寫得實在并富有想象力,那就必須在思想上想得實在并展開豐富的想象。一個學生要想較好地學習寫作,那他就一定要更好地學習思考。這是一條規律,其他沒有第二條路可走。”紐約大學坤思學院的唐納德·姆奎德和羅伯特·愛特溫在《寫作中的思考》一書中說:“過去大家認為思維是一種內在的準備活動,而寫作是一種外在的語言表達,這是不錯的。但事實上,我們在思考問題時,總有一定的語言形式,這就涉及思維和口頭語言之間的密切聯系的問題了。在整個寫作過程之中,寫作和思考是同時進行的,寫作的過程也就是思考的過程。”威廉·韋思特在《提高寫作技能》一書中說:“寫作過程能幫你把零亂的思想條理化,使你的思想經過提煉而清晰起來,并且進一步發展你的思想。 二、農村的教育水平的高低關系到我國的三農問題的實施,現在的鄉村學生社會知識 生活閱歷不豐富,有的甚至非常缺乏。筆者認為現在的鄉村教學存在有以下幾個問題: 1、 學生見識少、閱讀少、思維發展空間少。鄉村的學生生活在落后的農村,他們最遠的距離是家到學校,沒有看到個外面精彩的世界,對許多的新事物只有通過課本才知道,有的學生連電視也很少有得看,可見知識面異常狹窄.要提高寫作水平那就更困難了,寫的文章也是千篇一律,所用的材料也是差不多.平時學生的知識局限于課本,閱讀量少之又少.我調查過學生知道有四大名著的名著的不夠一半,看過的幾乎為零.對寫作幫助很大的習作書也很少。 2、 重視課文教學,輕視作文教學。 有一個普遍的現象,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許多老師非常重視課文教學,在每一學期初,老師都能根據教學計劃、大綱制定詳細、合理的課文授課計劃,并嚴格按照計劃執行。而對作文教學卻沒有一個詳細的計劃,即使有也缺乏系統性,隨意性很大,可操作性很差。在作文教學中,老師往往是隨心所欲,甚至應付了事。究其原因,主要是課文教學與考試分數關系明顯,只要是平時老師講到的內容,在考試中學生遇到會立竿見影,體現老師的教學水平,因而把課文教學當作重中之重。而對于作文教學來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生的作文成績很難在短時間內迅速提高,而對于考試成績來說,無論學生寫的作文如何不好,也能得一點分數,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作文閱卷主觀隨意性較大,同樣水平的作文在分數上可能有較大的差距,增加了作文成績的風險性,進一步消減了老師作文教學的積極性。 3、注重教師教學,忽視學生實踐。 許多教師整天致力于“命題——指導——寫作——批改——講評”五步式傳統的作文教學模式,致力于教學生審題、立意、選材、謀篇、遣詞造句、修改及各種表達方式和藝術手法的運用,不同文體的寫法,甚至常常用應試作文取代常規作文的訓練。注重“一言堂”,企望走捷徑,結果反而是欲速則不達,沒有調動起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收效甚微。一言以蔽之,他們注重老師教學,卻忽視了更為重要的學生感受生活的能力的培養。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傳統教學理論和方式的影響,過分的看重老師的主導作用,而沒有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沒有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作文教學效果不言而喻。筆者曾經做過六個班的作文心理調查,對寫作感興趣的只有13%,情況可見一斑。 4、注重寫作數量,忽視寫作質量。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各科教學都有追求“大運動量”的趨勢,作文訓練也不例外,許多老師曾片面地認為,只要不斷的增大作文訓練量,學生的作文成績就會提高,因此不斷的鼓勵學生多些多練,一周交一次作文,天天寫日記,讀書札記,每天的所見所聞等等,學生拼命的寫、湊字數,甚至抄襲,老師拼命的批改,講解,師生不堪重負。造成了事實上的兩敗俱傷。究其原因,一是受理科教學的影響,搞題海戰術,錯誤地以為廣種就能博收。二是“多讀多寫”一直被公認為是傳統經驗而加以推廣,教學大綱也要求老師盡可能的給學生以更多的寫作機會,許多老師靜止的理解了這句話的內涵,沒有將“數量”和“質量”結合起來統一考慮,沒有認真地研究作文教學的客觀規律。 5、注重應試作文,忽視素質作文 。 長期的應試教育必然造成在作文教學中注重應試作文的后果。無論是什么形式,什么級別的考試,一律有規定的題目和要求,許多學生只能是根據要求,在比較短的時間內,亂湊字數,甚至虛構。因此,許多老師在作文教學中,將有限的時間和精力用在指導寫應試作文的方法上,讓學生下大功夫背誦應試范文。直接后果是:言之無物,內容空洞的文章越來越多。學生的寫作水平停滯不前。在一年的統考命題作文中,有許多學生都用同一個例子:在考試路上遇到一位生病的老人,經過思想斗爭,先送老人去醫院看病,從而耽誤了考試等等,很顯然,這是老師事先訓練的結果,一旦考試就能用上,這如何能反映學生的真實寫作水平呢? 三.問題的對策 1、擴大學生的閱讀量。 (1)、開設文學欣賞課,交流讀書心得。 有人說,如果我有一個蘋果,給你一個蘋果,我就沒了蘋果:如果我有了一個思想,給你一個思想,我還有一個思想.學生在各自的閱讀中都有自己的收獲和感受,或是精彩文段,或是優秀作品,或是讀書心得,或是寫作指導,為了把這”一個思想”變成幾十個”思想”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每周開設一堂文學欣賞課,讓學生自己看課外書,并且交流心得體會。 (2)開辟”幫你積累”專欄,發揮集體作用,資源共享。 中學語文教材中,名篇佳作不少,但反映新時代、 反映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 反映青少年心聲的內容并不多,為了彌補這種不足,筆者在教室后面的墻上開辟幫你“積累專欄”每天由一位同學值日,在這個專欄里獻上自己課外閱讀書報中獲得的精彩片段.內容包括:格言、警句、英雄事跡、名人軼事、 品得修養、重要時政、簡明新聞、科學知識、古今奇聞等.多則三五百字,少則數十字,要求短小精悍,新鮮生動,便于同學們課前飯后抄寫.這種方法,直觀便利,不僅鍛煉了值日生,也彌補了部分同學的缺少信息的缺陷,使更多的學生積累了材料,豐富了知識,開闊了視野,還鍛煉了學生關心集體的責任感。 (2)、注重制定切實可行的作文教學計劃。 老師應根據語文教學大綱中規定的作文教學的比重和要求,結合班級的實際情況,制定符合作文教學規律的教學計劃,并認真執行。根據每一個階段每一個年級的目標計劃,有目的的循序漸進的訓練各種題材的作文。從審題、擬題、開頭、結尾、立意、謀篇布局、寫作順序等方面,有側重的訓練,使教學計劃具有可操作性,以滿足學生提高寫作水平的需求。 (3)、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在作文教學實踐中,老師應當給學生提供一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舞臺,最大限度的挖掘學生的潛力。筆者曾多年致力于這方面的探索,一直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寫作活動,堅持寫作練習靈活多變,倡導自由式作文和專題作文相結合。在自由式作文中,學校、家庭,社會、自然現象等皆可成文。學生不再是游離于文章之外的苦心經營的編造者,而是體驗生活的主角,表現生活的高手。在專題作文中,老師給出一個作文題目,讓學生從審題、立意、構思等方面去思考,各抒己見,自由爭論,以此激發學生濃厚的寫作興趣,從而能順利地完成作文。經過逐步的訓練,學生習作中表現出的是真實的自我,真實的個性,他們不僅在思考自己的得失悲歡,也在分析社會的種種現象。他們學會把握寫作的機遇,表現濃厚的寫作興趣。2007年對六個班級進行答卷調查,喜歡寫作的人數達到70%,對寫作興趣一般的人數占21%,對寫作持冷淡態度的人數僅占9%。 (4)、注重作文基本功的訓練,積累作文素材 順應作文教學的規律,教師要脫離作文數量的束縛,提高作文質量,就必須在訓練作文基本功上下功夫。 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為了使學生有扎實的作文基本功,老師必須在平時加強指導和訓練:一篇文章如何確立題目,如何運用語言準確表達中心思想,如何選材,如何分段,如何前后呼應、開頭和結尾相銜接,如何畫龍點睛、耐人尋味,如何緊緊把握時代脈搏,引起讀者共鳴,如何詳寫,如何略寫等等,老師不要企圖三五次作文就能使學生樣樣精通,應針對學生實際情況,以范文為例,認真分析基本的寫作套路,改變學生提筆無話可說,無話亂說的狀況,在此基礎上,教師要有意識地幫助學生積累作文素材,筆者在每個學期都要開展讀書競賽活動,按時檢查學生的讀書筆記、摘抄、讀書心得,及時表揚或在班內交流。利用閱讀課,有針對性地搞專題討論,學期末搞一次讀書筆記大展覽,由同學們投票進行評比。通過上述活動,不僅使學生積累了作文素材,而且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調動了學生寫作的積極性。 (5)、注重作文批改和講評,形式靈活多樣 作文批改是老師幫助學生提高寫作能力的一種重要的手段,通過老師的批改,可以使學生意識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并加以重視和改正;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表達能力和習慣;可以培養學生腳踏實地,嚴謹求學的良好習慣。因此,老師既要注重作文批改,又要采取多種形式。從批改者的角度,作文批改可分為教師批改、學生批改和師生共同批改三種形式;從批改的方式來看,老師批改可以分成精批細改、只批不改、不批只改和面批幾種形式;學生批改可以分成自己批改、相互批改和分組批改三種形式。應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積極倡導精批細改,允許只批不改和不批只改。批語應避免呆板,要生動形象、新穎,使學生便于接受。筆者認為高年級的學生面批是一個有效的形式,可以直接和學生交流,明確指出不足之處加以改正,有利于讓他們知道怎樣構思文章,怎樣確定中心,圍繞中心組織材料,這樣文章主題就更鮮明了,不跑題了。在作文批改的基礎上,認真進行作文講評,選佳作當范文讀,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評析,和自己的作文比較優劣。鼓勵找出差距,尋找提高的途徑。教師對學生作文的批改和講評,將對學生寫作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參考文獻 <<語文新課程標準>>2004年 <<中學生學習報教研周刊>>,2006年第32期,第一版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