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 春 的 頌 歌 論《青春之歌》中青年知識分子的形象
〔摘要〕:《青春之歌》是我國當代文學史上第一部描寫學生運動,表現知識分子成長道路的優秀長篇小說,小說重點講述了女主人公林道靜曲折的革命經歷,逼真再現了知識分子革命化的苦難歷程,從而表現了一個深刻的主題:一切進步知識分子只有把個人的前途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積極地投入到時代的洪流中錘煉自己,才能最終走上光明的道路。 “一個人要是有了共產主義的信仰,要是愿意為真理、為大多數人的幸福去斗爭,甚至不怕犧牲自己生命的時候,那么他一個人的生命立刻變成幾十個,幾百個,甚至全體人類的生命那樣巨大。這樣巨大的生命是不會死的,永遠不死的!”正是這樣崇高的信仰,在林道靜和她的同伴們的人生十字路口上,引導他們走上通向理想的大道。 [關鍵詞]:林道靜 余永澤 盧嘉川 小資產階級 無產階級戰士 典型意義 一、《青春之歌》重要意義和思想內容 《青春之歌》是我國當代文學史上第一部描寫學生運動,表現知識分子成長道路的優秀長篇小說,《青春之歌》是革命文學的經典故事。它的同名電影,作為新中國建國十周年的“獻禮片”亦深受人們喜愛。 《青春之歌》向讀者展示的歷史背景是“九.一八”事變到“一二.九”學生運動這一動蕩時代,作者描寫了在這一時代氛圍下以北京大學學生為中心的一批進步青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的革命斗爭,反映了在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銳激烈動蕩的年代,知識分子的覺醒與分化、憤激與苦悶,真實地記載了當時知識分子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演變歷程,謳歌了革命的青春與力量。小說重點講述了女主人公林道靜曲折的革命經歷,逼真再現了知識分子革命化的苦難歷程,從而表現了一個深刻的主題:一切進步知識分子只有把個人的前途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積極地投入到時代的洪流中錘煉自己,才能最終走上光明的道路。 《青春之歌》寫作最成功之處在于它以廣闊的視角塑造了不同類型的知識分子形象,人物形象逼真動人:如已經走上革命道路的盧嘉川、江華、林紅,他們具有堅強的意志,并加入到共產黨的先進組織中;正在逐步覺悟醒中的王曉燕、李槐英、許寧,他們在時代主潮的感召下不斷前進,還有象余永澤、戴愉、白莉萍這些經不起時代考驗而背叛革命或追逐個人利益的青年。小說中最亮利的人物是女主人公林道靜。 二、淺析女主人公林道靜成長為無產階級戰士艱辛而漫長的過程 1、淺析林道靜與余永澤的相識與決裂 林道靜出生于地主家庭,母親是被父親霸占的雇農的女兒,由于家庭原因,自己從小隊能夠接受較好的教育,接受時代思想的熏陶,母親自殺后,林道靜在無愛的家庭里飽嘗辛酸,在繼母的虐待下長大,后來父親出逃,繼母逼她嫁人,她離家出走,試圖尋找一條屬于自己的人生之路。于是只身一人來到北戴河投奔她的表哥。剛剛走上社會的林道靜純潔美麗、天真幼稚,“一個小小的行卷上,那上面插著用漂亮的白綢子包起來的南胡、蕭、笛,旁邊還放著整潔的琵琶、月琴、竹笙……”“穿著白洋布短旗袍,白絲襪,白運動鞋;手里捏著一條素白的手絹,渾身上下全是白色。”“當蔚藍的天空和碧綠的原野之間突然出現了一望無際的大海時,這女學生遲滯的腳步停下來了。她望著海,那么驚奇,明亮的眼睛露出了歡喜的激動,呵!呵!她連著呵呵了兩聲,腳步像粘在地上似的不動彈了。她貪夢地望著微起漣波的平靜的大海,忘記了走路。”這是一個單純、從未體驗過社會復雜的少女,懷揣著一份美好的期待,她多么希望自己看到的世界是美好而純靜的。可是世道無情,生活跟她開了太大的玩笑,她孑身一人,千里迢迢來到北戴河楊莊尋找她的表哥,夢想著可以投靠表哥生活下去,沒想到找不著她的表哥——她的表哥已經搬到不知什么地方去了。卻遇到了學校的校長余敬唐,天真的林道靜相信校長的話住了下來,沒想到偷聽到余敬唐要把她作為禮物送給縣長,“她竭盡了全副勇氣剛逃出了那個要扼殺她的黑暗腐朽的家庭牢籠,想不到接著又走進了一個更黑暗、更腐朽,張大血口要吞食她的社會。”林道靜認為已走投無路,到了世界的末日,于是投海自盡,沒想到卻被一位北大的學生余永澤救了她,這位“騎士兼詩人”的大學生讓林道靜絕境逢生,于是愛情便在心中產生了,愛情喚起她重新生存的希望。這樣一個天真純潔的少女,在絕處逢生的環境下遇到一個同情自己又救起自己的青年男子,愛情的萌動似乎是不可避免的。這樣的愛情是在林道靜毫無思想準備的情況下出現的,有些突如其來,也就為以后愛情出現裂痕直至破裂埋下了伏筆。 林道靜與余永澤相愛并同居后,她仍然擺脫不了人生苦悶的束縛。在當時的環境下,她漸漸麻木了平淡的鄉村生活,甚至對余永澤的愛情。在與余永澤長久的交往中,余永澤的缺點漸漸暴露出來,林道靜認識到自己和他并不是同路人,他們的感情并不是真正的愛情。直到北大學生盧嘉川的來楊莊探親,才使林道靜的混沌的心有了找到方向的明朗,并且對盧嘉川有了一種微妙的情感動向。“道靜目不轉睛地望著盧嘉川 ,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大學生,他和余永澤可大不相同,余永澤談的只是些美麗的藝術和動人纏綿的故事,可是這位大學生卻熟悉國家的事情,侃侃談出的都是林道靜從來沒有聽到的話。”從此林道靜的思想和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步步走向革命的道路,成長為一個優秀的共產主義戰士。 林道靜和余永澤的分手,說明了兩人的世界觀不同。余永澤是北大胡適的高才生。堅守自己平靜自由的生活原則,歷求在混亂的社會中過一種平淡溫馨的家庭生活,努力在學術上取得成績,他對革命的態度是不反對也不參加,林道靜把這一切看作是余永澤的自私和膽小,她用鄙夷的口氣對余永澤說:“你也不滿意腐朽的舊社會,你也知道日本人已經踐踏了祖國的土地,為什么咱們就不該前進一步,做一點有益大眾 ,有益國家的事業呢?”“我想,我想……”余永澤喃喃著,“靜,我想這不是我們能夠為力的事。有政府,有軍隊,我們這些白面書生赤手空拳頂什么用呢?喊喊空口號誰不會。你知道我也參加過學生愛國運動,可這是過去的事了。現在我想還是埋頭讀點書好。我們成家了,還是走穩當點的路吧……”林道靜和余永澤觀點和行為的不同,最終導致了愛情的壽終。“迷人的愛情幻成的絢麗的虹彩,隨著時間褪去了它美麗的顏色。林道靜和余永澤兩個年輕人都慢慢的被現實的鞭子從幻覺中抽醒過來了。”林道靜尤其感到痛苦,“余永澤并不像她原來所想的那么美好,他那騎士兼詩人的超人的風度在時間中已漸漸全部消失。他原來是個自私的,平庸的,只注重瑣碎生活的男子。” 余永澤的自私卑瑣加劇了他們感情的破裂,他們有各自的人生理想和生活規則,在不和諧的情況下必然引發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林道靜在那個時候,經過矛盾的、痛苦的掙扎后,克服了女性的柔弱、纏綿,與自己的救命恩人徹底地決裂,開始走自己的新生活,而“不能讓他毀滅我的一生”的感言。女性在婚姻問題上通常處于一種被動的局面,總是背負著男權思想統治下的傷痕,在那個時候,決裂是很苦痛,但比起自己以后要面對那些困難,又算得了什么呢?女性在自己的生命中也一樣有權利和責任去追求自己需要的人生。 2、淺析林道靜成長為一名堅定的無產階級戰士 林道靜在國家遭受侵害,民族危難、革命運動風起云涌的時候,在革命人士盧嘉川的影響下,明確了自己的人生目標,沒有停留在小家的舒適安逸上,毅然走出家庭,走向社會。這是她人生的又一次轉折。 如果說余永澤把林道靜從海中救起,打消了她自殺的念頭并且給予她生活上的幫助,那么,一個“騎士英雄”盧嘉川以滔滔雄辯的革命道理啟蒙她,讓她意識到沉溺于兒女私情,家庭瑣事的個人生活多么無聊沉悶。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女性大多有一種依附于愛情、家庭、婚姻的趨向,她們把那些看作是生命的內容,生活的全部。而一路下來,全是傷痕累累。林道靜接觸到盧嘉川,再加個人獨立精神的引導,讓她很快想脫離現在那種生活狀態,尋找自己內心渴求的生活。在共產黨員盧嘉川的引導下,她投身革命運動的潮流中,滿懷熱情地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堅持在牢獄中繼續斗爭,在革命過程中自覺改造自己,在政治上也逐漸成熟起來。 就在林道靜心里開始升騰起一種“渴望前進的、澎湃的、革命的熱情”時,“革命英雄”江華又出現在林道靜的身邊,他介紹她入黨,讓她參加實際的革命斗爭,使她成為一名無產階級戰士。 林道靜由一個充滿了美好幻想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成長為革命戰士的過程,是艱辛而漫長的。她由最初離家出走尋求出路,經歷了走投無路后的絕路逢生,理想與現實格格不入的彷徨苦悶,后在共產黨員盧嘉川的指引教育下選擇了革命道路,直到與她認為自私懦弱的余永澤的決裂,在風雨中鍛煉成為一名堅定的共產黨員。她的理想從幼稚的個人理念轉換為符合大眾的需求的崇高理想,在抗日救國的思潮下,為理想貢獻一切,包括個人得失與榮辱。理想也成為眾多進步青年的共同目標,青春的激情和浪漫,在有著共同理想的氛圍下轉換成為一種高尚的人,偉大事業的動力和力量。 領導人民抗日救國的共產黨員是林道靜及進步青年的信仰,是他們的人生的精神支柱,它能夠使人們發現自已的價值,并進一步體現自身的價值。在信仰力量的召喚下,林道靜有了生活的方向,“她看見了真理的光芒和她個人所走的道路。她明白了朱門酒肉香,路有凍死骨的原因,明白了她媽因為什么而死去。……”“于是她那似乎黯淡下去的青春的生命復活了,她快活的心情,使她不自覺地哼著,唱著,好像有多少精力施展不出來似的成天忙碌著。” 現實造就了林道靜的理想和信仰,而有著共同理想和信仰的年輕人,他們身上有著更多的共同點,“正直,樸素、剛強、嚴肅……我覺得所有共產黨員雖然他們的面孔不同,個性不同,但是在他們身上都有許多共同的東西。”林道靜的同學王曉燕這樣對林道靜說。在她們心里能夠成為共產黨員的一分子是最幸福、最快樂的事。“一個人要是有了共產主義的信仰,要是愿意為真理、為大多數人的幸福去斗爭,甚至不怕犧牲自己生命的時候,那么他一個人的生命立刻變成幾十個,幾百個,甚至全體人類的生命那樣巨大。這樣巨大的生命是不會死的,永遠不死的!”正是這樣崇高的信仰,在林道靜和她的同伴們的人生十字路口上,引導他們走上通向理想的大道。 林道靜在共產黨員盧嘉川的引導下,投身于革命運動的潮流中,滿懷熱情地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堅持在獄中繼續斗爭,在革命過程中自覺改造自己,在政治上也逐漸成熟起來。經歷了一次次斗爭的考驗和錘打后,她終于成為一名自覺與舊我徹底決裂的無產階級戰士。在林道靜被捕后,表現出不屈不撓的精神,“她咬著嘴唇,只剩下一個信念:挺住,咬牙挺住!共產黨員都是這樣的!”對于敵人來說,他們是無法理解共產黨人堅定不移的信念的,“兩個肥胖的行刑劊子手用毛巾頻頻擦著汗水,同時望著躺在地上渾身凝結著紫血,面色死白不省人事的林道靜。一個家伙先長吁了一口氣:這小娘們倒真行!我真納悶,怎么中國的男男女女只要一沾上共產黨的邊,就都好像吃了他媽的迷魂藥,為他們的共產主義連命都不要了?說實在的,還有什么比命值錢的呀? 3、女主人公形象的典型意義 林道靜作為30年代的知識分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她不同于五·四作家塑造的追求個性解放的女性形象,又迥異于巴金小說中無政府主義者杜大心、葉圣陶筆下教育救國者倪煥之,林道靜的思想境界比他們大大地進步了,她把個人的命運同人類解放事業聯系在一起,找到了中國知識分子真正的光明前途。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很多作家都在探討知識分子的出路問題,而林道靜形象的完成對此做出了有力的解答,她所走的路,概括了30年代知識分子發展的整體動向,具有深刻的歷史價值和教育意義,經得起時間錘煉。 三、淺析《青春之歌》其他人物的形象 《青春之歌》還成功地塑造了盧嘉川、江華、林紅等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他們以自己剛毅的性格和對黨的無限忠誠感染著周圍的進步青年,是林道靜的引路人。他們擁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世界觀,為了民族的復興,毅然放下學業勇敢地投身到最激烈的斗爭中去:到工廠、礦山組織和鼓動工人革命,到軍隊中參加戰斗,到學校里組織發動革命青年,到處都留下了他們堅定的足跡。小說以大量篇幅表現盧嘉川出生入死的革命英雄事跡,其中最動人心魄的是他在監獄里以堅強的意志與自己的肉體展開的一場頑強斗爭:慘遭酷刑后,盧嘉川的雙腿軋斷了,只有一層模糊的血肉連著折斷的骨頭,上肢和脊椎完全麻木,十根血淋淋的手指脹得紅腫,但堅強黨性和高度的使命感使他臨危不懼、鐵骨錚錚,遍體鱗傷的他仍然頑強地領導同志們在獄中進行絕食斗爭。為了使同志們在自己犧牲后還能和上級保持聯系,他強忍著穿心的疼痛,挪動著僵硬的身體爬去敲擊四周的墻壁,將絕密消息傳給隔壁的同志,“只要有一口氣,只要血管里還有一滴血在流動,那么,他便不應當放棄斗爭-----不論是對敵人,還是對自己‘叛離’的身體”。 余永澤是<<青春之歌>>中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他自私自利,名利熏心,陶醉于個人幸福中無法自拔。為了達到“學者——名流——創造優裕的生活條件”的個人目的,在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嚴重時刻,他仍鉆在故紙堆里“考證國故”,貌似不問政治,實際上仍然是為反動政治服務的。同樣是剝削階級出身的羅大方則是另一個極端的代表,由于認清了父親的可恥面目,他堅決同自己的舊營壘告別,果斷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這兩個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余永澤一生追求的個人功利正是羅大方所摒棄和鄙視的。兩相對比之下,心靈的美丑更加涇渭分明。 四、對《青春之歌》全書的總結 <<青春之歌>>結構嚴謹而完整,線索曲折繁復但清晰可辯,涉及的人物、事件和場景繁多,囊括了廣闊的社會生活,但始終以林道靜等知識青年的成長過程作為貫穿作品的主線,構成一個有機統一的藝術整體。 參考文獻 1、(著作)作者:劉勇 《中國當代文學史》第二章第一節 北師大繼續教育與教師培訓學院出版 (2005年4月印)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