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薛寶釵
《紅樓夢》是中國古典小說藝術成就的峰巔,也是古典小說中最華美綺麗、撼人心魄、震古爍今的偉大作品。曹雪芹用近乎白描的手法,結合封建社會極其復雜、錯綜的典型生活環境,刻畫了一大批貴族、平民以及奴隸出身的女子不同的生活際遇,訴說了一段纏綿凄美的愛情故事,為后人創作出了許多有血有肉、有哭有笑、讓人難忘、令人思索的經典人物形象,蘊含了作者對當時封建社會的無比憤怒和對人生的哲理思索。 薛寶釵是《紅樓夢》中貫穿始終的主要角色之一,也是最受爭議、最為出類拔萃的人物。歷代的評論家多認為她矯飾奸詐、故作仁厚、虛偽陰險,故意破壞寶、黛的愛情,處心積慮地篡取寶二奶奶的地位,甚至比王熙鳳更可惡。讓我們試著換一個角度來看,在《紅樓夢》的悲劇中,不僅黛玉是受害者,寶釵同樣是受害者,她的一切都毀于封建社會中了。黛玉雖苦,卻有寶玉這個終生知已一生一切愛著自己,而寶釵呢?最后只落得和李紈一樣,年輕輕就守了活寡,等待她后半生的就只有撫養兒孫了,這又是一種什么樣的悲呢?寶釵和黛玉“同是天涯淪落人”,也都有“一把辛酸淚”。 薛寶釵“品格端方,容貌豐美”,“行為豁達,隨分從時”,具有封建階級女性最標準的品德。她“罕言寡語,人謂藏愚;安分隨時,自云守拙”,按當時賢惠女子的標準,她幾乎達到了無可挑剔的“完美”程度。但由于她對周圍惡濁的環境太適應了,并且有時還不自覺地為惡勢力幫一點小忙,使得她既是封建禮教的衛道士,又是封建道德的受害者。 書中介紹薛寶釵出生于書香門第,皇商之家。當日她父親還在的時候,就十分喜歡這個女兒,讓她讀書識字,比她的哥哥薛蟠要高出十倍。故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有很深的文化底蘊。入京也是為了作“公主郡主入學陪侍,充為才人贊善之職”,起點就與眾不同。 在文才方面,寶釵既有深厚的藝術修養又有廣博的知識。她天資聰慧,博學宏覽。幼年時富有文化教養的家庭環境和聰慧的心靈,使她對文學、藝術、歷史、醫學以及諸子百家、佛學經典,都有廣泛的涉獵。連以“雜事旁收”著稱的賈寶玉也遠非所及。 元妃省親,寶玉奉命詠詩,寶釵看出元妃不喜歡“綠玉”字樣而讓寶玉把他的詩改成“綠蠟春猶卷”。寶玉不知道“綠蠟”的出處。寶釵提示道,唐朝韓翊的芭蕉詩中有“冷燭無煙綠蠟干”的句子。寶玉因此稱寶釵為“一字師”,對寶釵的學問表示欽佩。 在大觀園的詩歌比賽中,寶釵經常獨占鰲頭。她認為寫詩要“各出已見,不與人同”,要“命意新奇,另開生面”。在所作的《詠白海棠》中,寶釵既是詠白海棠,又是在抒發自我。詩以言志,根據個人特點抒發自己的獨特感受,的確是“不與人同”。 戲曲這類被視為旁門左道的東西,寶釵知道得也不少。在她進賈府的第一個生日晚會上,寶玉因為她點《西游記》、《山門》這樣的熱鬧戲而說她沒有品位。寶釵指出,《山門》“排場詞藻都好”,并且把詞念給寶玉聽。寶玉聽了,喜得捧膝搖頭,稱賞不已。后來黛玉行酒令用了《西廂記》、《牡丹亭》里的句子,也只有她知道,并且對黛玉說像《西廂記》、《牡丹亭》、《元人百種》之類的戲曲她小時候就已經偷看過了。寶釵的學識是很博雜的。 除了詩詞戲曲之外,寶釵的繪畫知識也很豐富。大觀園里的姐妹們討論如何畫大觀園圖,寶釵首先強調:畫大觀園必須胸中先有一個大觀園。認為藝術家在創作前必須心中先有丘壑,才能對素材進行精當的剪裁和處理。接下來她就山石樹木的遠近疏密、添減藏露,樓臺房舍的界劃,人物安插的疏密高低、衣服裙帶、指手足步等等列出具體的要求。從她對于用紙的選擇、顏料的調配,以及對畫派的了解、繪畫術語的運用上可以看出,她的繪畫理論是有實踐作基礎的。 她的醫療保健知識,也特別豐富。第八回,寶玉說自己愛喝冷酒,寶釵就批評他:虧你每日家雜學旁收的,難道不知道酒性最熱,要熱吃下去,發散就快了;要冷吃下去,便凝結在內,拿五臟去暖他,豈不受害?第二十八回,王夫人說不清一種藥丸的名字,寶玉猜了許多次也不是;王夫人又說有“金剛”兩個字,惹得大家都笑起來,因為誰也沒聽過什么“金剛丸”。還是寶釵見多識廣,認為大概是“天王補心丸”。果然讓她說中了。后來她又批評黛玉的藥里人參肉桂太多了,認為雖可益氣補神,也不宜太熱。不如每天早晨喝一碗冰糖燕窩粥,既可以平肝養胃,又養人,比吃藥好得多,最滋陰補氣了。就是用今天的醫學眼光來看,這些看法仍是非常合理的。 再看品德。薛寶釵雖然出身于“珍珠如土金如鐵”的皇商家庭,但沒有大家小姐常有的那種講排場、愛享受,動輒吹毛求疵的惡習。在寶玉眼中,她的衣著“一色半新不舊,看去不覺奢華”,她不愛“花兒粉兒”,不好穿戴、擺設那一套。居住的蘅蕪院是“雪洞一般,一色的玩器全無,案上止有一土定瓶,瓶中供有數枝梅花,并兩部書,茶奩、茶杯而已。床上只吊著青紗帳幔,衾褥也十分樸素。”可見,她雖然“艷冠群芳”,但卻不同俗艷,重在追求,表現了對人生豁達的看法,對淺薄世風又十分理解的高尚精神境界。 對待老人,薛寶釵敬重為上。在劉姥姥二人進榮國府、賈母設宴大觀園時,幾乎所有人都在捉弄劉姥姥,笑話劉姥姥,惟有寶釵一人不見聲色。寶釵不笑,這與她尊重老輩的涵養是一致的。這是因為她深知盡管在階級上,她是主子,劉姥姥是下人;而在輩份上,劉姥姥卻是上輩。所以,她尊重孝敬賈母更是情理之中的事。賈母為她辦生日,問她愛聽什么戲,愛吃什么。她深知老年人喜歡熱鬧戲文,愛吃甜爛食物,就訂賈母喜歡吃的菜,點賈母喜歡的戲。這不僅僅是封建道德中的美德,而是整個社會一直提倡和追求的美德。 同時,她還孝敬母親,審時度勢。“自父親死后,見哥哥不能依貼母懷,他便不以寫字為事,只留針衲家計等事,好為母親分憂解勞。”多么溫柔、體貼、懂事、善解人意。 對待大觀園中的姐妹,和善且樂于助人。史湘云要開社做東道,但是缺錢不好辦事,寶釵資助其辦了螃蟹宴;對林黛玉除了暖言撫慰外,知道黛玉的藥需要燕窩,又不便和賈母和鳳姐張口要,寶釵從自己的月錢中撥出銀兩;邢岫煙的冬衣當掉了,處境窘迫,她命鶯兒瞞住眾人取了回來。不但如此,她非常小心不把這些事張揚,給當事人留足體面。 對待下人香菱更是令人感動。香菱賣身成妾,是個弱女子,不僅被薛蟠虐待,還受薛蟠其他妻妾打罵陷害。正是寶釵挺身而出,果斷地將其要到身邊,帶入大觀園,處處關心她。 總之,薛寶釵的為人處世博得了賈府上下的交口稱贊,“人道黛玉多有不及”;林黛玉本來視她為情敵,但后來與她親如姐妹,比別的姑娘更要好些;賈母夸她“穩重平和”;從不稱贊別人的趙姨娘也說她“展洋大方”。 對于才學的認識,寶釵是以“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為出發點和最終歸宿的,認同“女子無才便是德”,認為寫詩是份外事。她對湘云說過“究竟這也算不得什么,還是紡績針針黹是你我的本等。一時閑了,倒是于你我深有益的書看幾章是正經”。對黛玉說過:“自古道‘女子無才便是德’,總以貞靜為主,女工還是第二件。其余詩詞,不過是閨中游戲,原可以會,可以不會。咱們這樣人家的姑娘,倒不要這些才華的名譽。” 作為一個深受封建思想教育的女子,從當時的眼光看來,寶釵是一個明事理的大家閨秀,相信文人的職責在于通過仕途經濟之路來證明自己的價值,男人就應該“讀書明理,輔家治民”,追求功名仕途,因此不止一次規勸寶玉走世途經濟的道路。 在處事方面,寶釵“小惠全大體”,處事周到,辦事公平,受到丫環婆子甚至趙姨娘的夸贊。她與探春、李紈一起共同管理大觀園時,探春決定將大觀園里的花果生產承包給幾個婆子掌管。寶釵提出調劑分配的主張:凡是管理花果所得的收入,除了供應些頭油脂粉香紙以外,其他盈余的不必交到賬房,作為經管人一年辛苦的補貼;同時也應當分一些給園里其他的婆子媳婦們。這樣,公家省了錢,也不覺得艱嗇;其他未經手的人也得到了好處,不會抱怨或暗中搞破壞活動。于是皆大歡喜,眾人感服。 寶釵又是一個“冷美人”,“冷香丸”是她的“冷”,“任是無情也動人”更是她的“冷”。金釧兒受王夫人斥責,不甘于人格受辱而投井自殺后,由于王夫人是個吃齋念佛的人,又很迷信,害怕因果報應,心里不安。薛寶釵安慰王夫人說,金釧兒不會自殺,是在井邊兒玩,失腳掉進去的,如果真是自殺,也不過是個糊涂人,死了也不足可惜。她的冷漠以至冷酷,使人不寒而栗。同樣的,在尤三姐飲劍、湘蓮冷遁等意外事件發生后,不必說寶玉,就連薛姨媽也傷感不已,薛蟠還為尋不著湘蓮而大哭了一場。惟獨寶釵毫不在意,抱著前生命定由他去罷的宗旨,只打點切身的生計俗務要緊。她的鎮靜、理智、毫不動情,是對弱者、不幸者的無情!可見由于深受封建禮教的毒害,又認真奉行封建禮教,她雖待人和善,與下人也能很好相處,但卻沒有真正的平等、民主、博愛的思想。 寶釵在性格中也存在著弱點:在那個爾虞我詐,各種矛盾集中的賈府里,她對各種糾紛抱一種“事不關己不開口,一問搖頭三不知”的態度。這與她出身于皇商家庭,受封建禮教的束縛太深,無法擺脫這沉重的約束有關。她看過許多復雜爭斗所帶來的殘酷,深知作為一個女人力量的弱小,在這個男權的社會里,無論自己有多大的才干,這種反抗注定要以失敗告終的。因此,她養成了“罕言默語”的生活習慣,以無言來表達對這個黑暗社會的不滿,這種人生態度將她推入了一條不歸之路。如在“滴翠亭楊妃戲彩蝶”一回中,寶釵為使自己脫身,遂使金蟬脫殼計,使人錯疑黛玉,表現了她藏愚守拙、明哲保身的處事態度。 一部紅樓,被人們看作是寶玉和黛玉的愛情悲劇,可這也是寶釵的婚姻悲劇。寶釵的悲劇并不亞于寶黛二人的悲劇,她的遭遇從另一意義上揭露了舊有制度的腐朽與荒謬,構成了對封建禮教的一出絕大諷刺。 對于金玉良緣,寶釵顯得很無奈。因往日母親對王夫人等曾提過“金鎖是個和尚給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結為婚姻”等語,所以總遠著寶玉。見元春所賜的東西,獨他與寶玉一樣,心里越發沒意思起來。幸虧寶玉被一個林黛玉纏綿住了,只記掛著林黛玉,并不理論這事。 事實上,薛寶釵并不是寶黛愛情悲劇的肇事者,而只是一個可悲的殉葬品。寶釵只是長輩們為寶玉選擇的新娘。盡管寶玉一度曾是個令人稱心如意的郎君,但是在婚事剛提起之時他就是一個一時難以恢復健康的重病之人。甚至比起黛玉來,寶釵更是那個殘酷的掉包計的犧牲品。倉促安排的婚禮在年長的賈府太太們看來,只不過是為了恢復寶玉健康而配制的一劑藥方而已。薛姨媽也不好拒絕這門親事,但她心中也為女兒感到深深的惋惜。就寶釵自己來說,她遵從“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封建禮教,當薛姨媽告訴寶釵和寶玉的親事已經定下來的時候“寶釵只是哭,卻不說話。”雖說賈母、王夫人和鳳姐等人的陰謀惡毒,黛玉最終也只能怨自己損害了健康并首先疏遠了和賈母等人的感情;而對寶釵所受的折磨和痛苦來說,惟一要負責任的則是長輩們極端的自私和殘忍。 再看寶釵和寶玉拜堂的場面。按照習俗,坐了帳就要揭蓋頭。到那時一切都要露餡了。寶玉走過去準備揭蓋頭,說了這樣一句話:“妹妹,身上好了?好些天不見了。蓋著這勞什子做什么?”這話是沖著“黛玉”說的,但這時蓋頭下面是寶釵而不是黛玉。我們可以想象這時寶釵內心里是一種怎樣的感受。這對于寶玉來說是殘酷的,但對于寶釵則更為殘酷。寶玉揭去了新娘的蓋頭,然而他看到的當然不是黛玉。看著寶釵,寶玉兩眼直視,一言不發。寶玉雖然也喜歡寶釵,但他從沒有想到自己娶的會是寶釵。此時的寶釵低著頭一言不發。寶玉以為自己在做夢,問襲人怎么“林妹妹變成了寶姐姐”,還一個勁地嚷著要找林妹妹。從洞房里的這一幕也可以毫不猶豫地說,寶玉與寶釵的婚姻是不可能有什么好的結局的,從一開始就是一個悲劇。寶玉娶了寶釵,卻無法忘記已經死去的黛玉。婚姻沒有建立在愛情的基礎之上,能期望有什么更好的結局呢? 一旦嫁給寶玉,寶釵就放棄了安樂、財富和地位,棄絕了夫妻之愛,全力以赴地使丈夫恢復健康,幫助他恢復正常人的情感。可是當寶玉恢復知覺后,卻莫名其妙地冷淡她,還念念不忘死去的林黛玉,最后出家為僧。寶釵事實上成為一個年輕的孀婦,她是真正意義上封建禮教的犧牲品。 綜上所述,薛寶釵身上深厚地積淀著中國的傳統觀念,她的這種處世方式正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傳統的生存方式,作者借寶釵這一形象唱出了一首貫穿中華民族文化數千年的傳統心態模式的哀歌。 寶釵的才學、情感等都在這畸形的社會中只被壓得只剩下“小荷尖尖角”,而且這“尖尖的一角”,這僅有的一絲生存空間只有在和大觀園眾姐妹無拘無束的交往中才偶然顯露出來。社會的既定生活規則和強烈的道德觀讓她對自己的生活形象已不再希求什么,整個人已經麻木。寶釵悲劇的根源不在自己,而在她所處的社會環境,殺死寶釵的正是封建禮教這把“軟刀”,真是可嘆和可悲!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