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格式
        電氣工程 會計論文 金融論文 國際貿易 財務管理 人力資源 輕化工程 德語論文 工程管理 文化產業管理 信息計算科學 電氣自動化 歷史論文
        機械設計 電子通信 英語論文 物流論文 電子商務 法律論文 工商管理 旅游管理 市場營銷 電視制片管理 材料科學工程 漢語言文學 免費獲取
        制藥工程 生物工程 包裝工程 模具設計 測控專業 工業工程 教育管理 行政管理 應用物理 電子信息工程 服裝設計工程 教育技術學 論文降重
        通信工程 電子機電 印刷工程 土木工程 交通工程 食品科學 藝術設計 新聞專業 信息管理 給水排水工程 化學工程工藝 推廣賺積分 付款方式
        • 首頁 |
        • 畢業論文 |
        • 論文格式 |
        • 個人簡歷 |
        • 工作總結 |
        • 入黨申請書 |
        • 求職信 |
        • 入團申請書 |
        • 工作計劃 |
        • 免費論文 |
        • 現成論文 |
        • 論文同學網 |
        搜索 高級搜索

        當前位置:論文格式網 -> 免費論文 -> 中文系文學論文

        漢樂府民歌中的人民自由精神

        本論文在中文系文學論文欄目,由論文格式網整理,轉載請注明來源www.donglienglish.cn,更多論文,請點論文格式范文查看 漢樂府民歌中的人民自由精神
         
         [摘要]被簡稱為“樂府”的漢代“樂府詩”,代表了兩漢時期詩歌創作的最高成就,是中國文學史上繼《詩經》、《楚辭》之后的又一株光彩奪目的文學奇葩。
        樂府詩中最有價值的是樂府民歌。樂府民歌在“樂府”中占絕大的份量,是“樂府”的精華。這些主要是從各地收集來的民間歌謠,由于是出自于社會下層群眾之口,是“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的“街陌”之間的產物,所以在內容上能反映出當時勞動人民的疾苦和愛憎感情,傳達出被壓迫者的心聲。正是這從現實出發對真情實感的歌唱和率性發泄,較充分地體現出人民自由精神。樂府民歌中的人民自由精神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關鍵詞]  人民自由精神 疾苦 情感 心聲
         一、殘酷壓榨下的疾苦與反抗。
         樂府民歌所反映的民間疾苦首先是老百姓被君主、官吏奴役和掠奪所帶來的痛苦。這一類作品反映了人民與統治階級的主要矛盾。漢樂府民歌的歷史開始于武帝時。武帝時固然是西漢的昌盛時期,但因為對外長期進行戰爭,國內又大興土木,人們所受的奴役和剝削是很殘酷的。到武帝晚年,社會呈現動蕩不安景象,有些地方發生人民暴動,遭到統治者的嚴酷鎮壓。此后直到東漢末年,戰爭有時暫停,有時復起;奴役和剝削有時略減,有時加重貪官暴吏與豪強魚肉人民的行徑經常不斷,有時更是肆無忌憚。總之,人民的痛苦是有增無減,里巷街陌間的呻吟,憤怒,逃亡和反抗連續不斷.這些,在漢樂府中有著深刻的反映.,其中的<<戰城南>>就是人民反對戰爭的呼聲:
         戰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為我謂烏:“且為客嚎(號),野死諒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葦冥冥.梟騎戰斗死,駑馬徘徊鳴.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獲君何食?愿為忠臣安可得?
        這首歌謠的前幅描寫出一場激戰之后戰場上荒涼恐怖的景象:在蒲葦叢生的洼地上,被殺死的健兒成了烏鴉的食糧。詩人運用出人意表的想象描寫死者不能逃脫烏鴉之口,只求烏鴉在啄食之前為他哀號一番,算是舉行了招魂的儀式。詩人描寫得這么愁慘,揭示了戰爭的殘酷性,其主旨就是對統治者的窮兵黷武政策表示反對。詩的后幅寫人民為了服勞役被南征北調,荒廢了耕作,因而發出怨言。“禾黍不獲君何食”是 說農民不能生產對統治者也不利,這已經含有了警告的意味,再接上一句“愿為忠臣安可得”,話雖變得含糊,意思卻更為嚴厲了,這就等于說君王不恤民,民也就不忠君了,比較含蓄地表示了“撫我則后,虐我則仇”的態度。象這類對窮兵黷武,抱怨勞師遠征的民歌,在《東光》等篇中也有所見。
         東漢桓帝時和羌人作戰,發兵太多,農田荒廢,當時有一首題為<<小麥童謠>>的民謠對此表示了強烈不滿:
         小麥青青大麥枯,誰當獲者婦與姑。丈夫何在西擊胡。吏買馬,君具車。請為諸君鼓嚨胡。謠辭說明當時壯丁西征,農事全歸婦女,一般官吏只擔任“買馬具車”,并不要象老百姓一樣去舍命打仗。老百姓感到不平,但只是敢怒不敢言。“鼓嚨胡”說把話咽住,不敢說出。最后一句表明人們的不滿遠遠超過上文已經表示出的情緒。
         《十五從軍行》大約也是東漢后期的民歌,歌中寫道: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遙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望,淚落沾我衣.
        這首敘事詩中的主人公十五歲應征從軍,八十歲才回到家鄉,幾乎是終身服役,但還鄉后才知道親屬已經死盡,家園成了廢墟,實際上已經是無家可歸了。這詩不但反映了人民被統治者奴役的痛苦,也反映了戰爭破壞人民生活的殘酷。
         樂府民歌反映統治者發動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痛苦,也對貪官暴吏的欺壓掠奪給人們帶來的痛苦作了深刻的反映。《平陵東》就寫了這樣一個事實:一個叫“義公”的人被吏人劫到高堂之下,勒索“錢百萬”和“兩走馬”。“義公”畏懼“追吏”的兇暴,只得“賣黃犢”以滿足官吏的貪婪。
         在種種迫害下,人們到了無法忍受的地步,就只有逃亡或起來反抗。《思悲翁》寫作者思念一個逃亡在外的“悲翁”。詩中寫悲翁被迫害的情形是“蓬首狗,逐狡兔,食交君,”似乎迫害他的人是統治者的走狗,詩人又囑咐悲翁要提高警惕,因為迫害者還在追捕他。詩句 “梟子五,梟母六。拉沓高飛莫安宿” 中的“梟”是指追蹤悲翁的兇徒,“子五”、“母六”是概舉其數表示兇徒之多,因而囑告悲翁千萬要小心,“莫安宿”。緊張慘急的描寫,突出了貪官暴吏欺壓迫害人們的殘暴,人民在殘酷欺壓下處境的艱危。
         樂府民歌也反映了人們在活不下去時不顧王法鋌而走險的情況。《東門行》寫了一個城市貧民為官吏逼得無法生活、走投無路時,打算去干非法的事,但一時還拿不定主意。當他回到家里看見“盎中無斗米儲------架上無懸衣”的山窮水盡景象,便下定決心“拔劍東門去”。他的妻子不肯讓他去犯罪冒險,哭著勸道:“他家但愿富貴,賤妾與君共哺糜。上用倉浪天故,下當用此黃口兒。今非!”妻子愿意安分守己地忍受饑餓,男的卻什么也不顧了,只想憑手中武器去打開一條生路。他對妻子連聲斥道:“咄!行!吾去為遲!”終于帶著劍走了。這樣的場面不但令人激動,也令人深思:生活會教育被壓迫者,終有一天會天不怕官也不怕,拿起刀劍來向統治者及其王法挑戰。
         樂府民歌中還有幾篇寓言性的詩歌,借對動物的描寫傾吐受迫害的聲音。如《雉子斑》描寫小雉雞被王孫捉住,載在車上,老雉雞雙雙尾隨那輛車子,連呼“雉子”。寫得哀傷感人。《烏生》寫烏鴉母子在人家桂樹上“端坐著”不料主人家公子閑著無事出來彈鳥,一顆彈丸送了老鳥的命。老鳥的魂魄初時自悔不該從南山巖石間移住到人家庭樹上來,后來轉念一想:即使住在山林里也未必就能免禍,人生總有一死,早死晚死不去計較也罷。這種無可奈何的嘆謂表現了善良的弱者的心理,也揭露了迫害者的殘暴。再如《枯魚過河泣》
         枯魚過河泣,何時悔復及!作書與魴魚,相教慎出入。
        這首想象奇特的短詩是受害者以自己所得的教訓告誡同類,雖然不曾告訴人們什么事實,卻使人覺得語義沉痛。還有一首寫一只蝴蝶被燕子捉去喂小燕的《蝴蝶行》的詩,詩中由蝴蝶自己敘說被捉的經過,并描述了小燕見到食物時“搖頭鼓翼”的情狀。這些民歌都是通過描寫動物間的悲劇,借喻了人類社會的迫害,反映了人們在封建官吏欺壓掠奪下凄慘哀痛的生活境遇。
         二、殘酷剝削下的艱難與掙扎。
         反映貧困和漂泊的作品也是樂府民歌中的重要一類。在漢代,由于達官貴族和地主富商無限制的兼并,財富不斷集中,農民和小工商業者大量破產,無論為富貴人家的奴隸,或是離鄉背井謀求衣食,往往是輾轉掙扎在饑餓線上。有一篇《病婦行》就寫了一個平民家庭的悲慘景象。詩中主人公的妻子久病之后終于逝去,留下了三個兒女是“抱時無衣,襦復無里”。做父親的連為兒女買餌的錢都沒有,不得不向親友乞討。詩中寫病婦臨終托孤,丈夫哭倒,孤兒在空舍中啼號索母的情況都真實感人,酸楚不堪卒讀。只有生活在這種受難者之間的歌者才會有如此深切的同情的歌唱。
         “游子他鄉”之類的作品在樂府民歌中出現較多。下層人民的流浪漂泊往往是由于徭役、賦稅、災荒的驅迫,也是受剝削奴役的結果。他們在外鄉的生活不可能不是艱難痛苦的,還鄉在他們也不是輕易就能辦到的事,甚至根本就沒有還鄉的自由。因此,民歌中的羈旅之作多是慷慨激烈,表現出強烈的悲痛。例如《古歌》、《悲歌》《高田種小麥》、《巫山高》等,都是這樣。《古歌》云:
         秋風蕭蕭愁煞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誰不懷憂?令我白頭!胡地多飚風,樹木何修修。離家日趨遠,衣帶日趨緩。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
        這首詩一開始便象是凄風苦雨颯颯襲來。“胡地”兩句描寫環境,也助成全詩的慘急氣氛。“離家”兩句說明漂泊尚無止境,也就是說明滿心的煩憂不但無法消除而且是有增無已。所傳達給讀者的強烈的哀愁也是有增無已。因此結束時的比喻就特別顯出效果,使讀者仿佛也能感覺到那往復輾轉在心上的痛楚。《悲歌》所表現的愁苦同樣強烈:
         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思念故鄉,郁郁累累。欲歸家無人,欲渡河無船。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
        開端兩句,就異常沉痛。望,本來代替不了歸,但現在根本不能歸,就只好用望來代替。這好像是寬解,其實是更深刻的表達了哀愁。“欲歸”句是說無家可歸,“欲渡”句是說要歸也不可能,缺乏還鄉的必備條件。這種情況大約就是當時多數漂泊異鄉的下層人民的真實情況。《巫山高》也說:“我欲東歸,害不為?我集無高曳,水何湯湯回回。臨水遠望,泣下沾衣。”“無高曳”也正是與上面“河無船”同類的比喻。《高田種小麥》篇以“高田種小麥,終久不成穗”比喻“男兒在他鄉,焉得不憔悴”,更能引人深思。試想,一個農民如果離開或者喪失了自己的土地,投奔他鄉,所能夠找到的謀生之路無非是為人雇傭罷了,糊口而外不能再抱其他希望。有時連糊口也是艱難的,所以就難免憔悴。如果他對出外謀生曾經有過什么幻想,其結果也只會象在高山種麥結不出穗一樣,一切成空。這首短詩概括了某些勞動人民的痛苦經驗,有著深刻的意義。
         還有一首《艷歌行》也是寫游子懷鄉的杰出作品,詩中的主人公自述在異鄉遇到一位好心的女主人為他縫補衣裳,不料遭到男主人的猜疑,因而引起滿心的委屈和鄉愁,感覺異鄉做客的味道實在不好受,不如回家的好。這首詩表現的情緒不如《古歌》等詩那樣強烈,但小小情事,淡淡哀愁,也極具感染力地表達了漂泊者的離愁別恨。
         三、對上層社會的腐朽和丑惡的揭露批判。
         樂府民歌中,有些作品對上層社會的奢淫進行了揭露和抨擊,表現出下層人民的強烈愛憎。如《陌上桑》這首民歌就敘述了一個太守調戲侮弄一個采桑女子遭到嚴詞拒絕的故事。太守見到美麗的采桑女羅敷,便要邀她同歸。面對太守,羅敷先是嚴正地斥道:“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然后對自己的丈夫是如何美好尊貴,以及夫婿的服飾、官職、儀表一一加以夸說,以此對太守進行了巧妙而堅決的拒絕。詩中對太守的形象未做直接描寫,但太守那見色貪淫的丑態及遭到斥責和拒絕后的狼狽相已活脫脫地留在了讀者的想象之中。同時,一個不但美麗,而且不畏強暴、機智、勇敢的采桑女的形象也鮮活地永久地俏立在了讀者的腦海中。
         《孤兒行》敘述的是一個地主兼商人家庭里孤兒受兄嫂虐待的故事。那孤兒在父母尚在時“乘堅車,駕四馬”,享受慣了,父母死后落在兄嫂手里,就改變了命運,成了兄嫂的奴隸。除了代兄嫂外出往來販賣,就是在家燒飯、喂馬、挑水、養蠶、種瓜------經常是“頭多蟣虱,面目多塵”,“冬無復襦,夏無單衣”,“足下無菲”。這首詩在揭露剝削階級的猙獰面目的同時,也激烈地譴責了封建社會上層家庭的主人和主婦的狠毒無情。
         有些民謠,則對統治階級進行了尖銳的諷刺。如東漢桓帝和靈帝時的一首童謠唱道:
         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黽。
        桓靈時選舉極濫,所拔舉的統治階級的所謂秀才其實無才,所謂的孝廉其實不孝,號稱清白的人其實污濁,而所謂的良將卻怯懦得像蛙一樣,都名不副實。童謠對此現象作了諷刺和抨擊。
         民謠中對于統治階級的驕奢也有鮮明的揭露。例如《五侯歌》:
         五侯初起,曲陽最怒。壞決高都,連竟外杜。土山漸臺,象西白虎。
        西漢成帝時外戚王氏一門五侯,都在長安大建宅第,規模比擬皇宮。曲陽侯王根氣勢尤其高漲,他家的建筑竟仿效未央宮的西白虎殿。這首歌謠反映了王氏五侯的奢侈和驕縱。而且,與其他同類作品比較,這首民謠抨擊的對象更加清楚明白,諷刺的力度也更加強烈尖銳。
         四、對愛情婚姻生活的真情抒寫。
         關于愛情婚姻的詩在樂府民歌中也占了一定的比例。和《詩經》中的同類民歌一樣,其中絕大多數是婦女的歌唱。《有所思》和《上邪》這兩首中的感情異常強烈。《有所思》寫一個女子知道愛人有了“他心”的時候,恨得立刻把正要送給他的禮物摧毀了,表示要一刀兩斷的決心。但是當她憶起當初定情幽會時的甜言蜜語,便又覺得實在不能一刀兩斷。在表現女主人公的這種矛盾痛苦的同時,詩中在描寫上不斷使用了加重的句子,如:“何用問遺君?雙珠毒瑁簪。用玉紹寮之。聞君有他心,拉雜摧燒之。摧燒之,當風揚其灰。從今以往,勿復相思,相思與君絕!”此中的“用玉”句加重形容簪的珍貴,“當風”句加重形容情緒的激動,“相思”句加重形容語氣的堅決,把主人公強烈的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上邪》篇更是如此: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才敢與君絕!
        整首詩是一個女子對愛人的強烈表白,一開始的“上邪”便表示了強烈的語氣,緊接著在表示出長遠相愛的愿望之后,一氣連舉五件事來發誓,說明除非山川崩竭,天地毀滅,愛情絕不會終止。這更見出火一樣的熱情。情詩表現得這樣奔放熱烈,確是別具特色。
         《艷歌何嘗行》寫夫婦離別,另是一種情調。詩中的主要部分是寫一雙白鵠的生別離,借以指人。“妻卒被病,行不能相隨。五里一返顧,六里一徘徊。吾欲銜汝去,口噤不能開;吾欲負汝去,毛羽何摧頹!”這種顧戀不舍的情景描寫,造成了全詩纏綿哀傷的氣氛。
         由于婦女在封建社會里地位低下,經濟生活依靠男子,其命運就往往決定于男子一時的好惡。《怨歌行》中的女子就以紈扇自比,“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寫出了婦女有時會像秋扇一樣被丈夫丟棄的遭遇。
         《上山采蘼蕪》敘述了一個棄婦和故夫偶然重逢的故事:
         上山采蘼蕪,下山逢故夫。長跪問故夫:“新婦復何如?”“新人雖然好,未若故人姝。顏色類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從門入,故人從閣去。”“新人工織縑,故人工織素,織縑日一匹,織素五丈余,將縑來比素,新人不如故。”
        這首詩寫了棄婦與故夫重逢時的一番簡短問答。他不從正面寫棄婦的哀怨,反而寫故夫戀舊,這更見出女主人公的被拋棄是無辜的。盡管她勞動比新人強,顏色也不比新人差,但還是被棄,她的不幸僅僅是由于男子喜新厭舊罷了。當“新人從門入”的時候,故人是丈夫憎惡的對象,丈夫對她已不覺其“姝”。但新人入門之后,時間稍久,新鮮感一過,丈夫厭了,便又轉覺新人“未若故人姝”、“新人不如故”了。這首詩更深一層地表現了男子喜新厭舊的心理。
         在漢樂府民歌的這一類作品中,有不少表現了男子變心所給予女性的痛苦,除《有所思》和《上山采蘼蕪》外,《白頭吟》和《塘上行》也是如此。封建社會里婦女被壓迫命運在這些民歌中得到了很清楚的反映。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漢樂府民歌是封建社會里下層人民“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民間民眾之歌。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被壓迫被剝削者的痛苦、悲憤和愛憎;從中,我們可以聽到當時農民、城市貧民、士兵、流浪漢、孤兒和棄婦的呻吟啼號和吶喊。它是人民的心聲,是人民自由精神的載體。漢樂府民歌將永世流傳,漢樂府民歌中的人民自由精神將永放光芒。
         
         參考資料:
         《中國古典文學作品選》(上)(廣西函大、師專、教院《中國古典文學作品選》編寫組變心,一九八一年出版)。


        上一篇:魯迅與周作人的美文欣賞和比較 下一篇:激發寫作興趣   體驗寫作魅..
        Tags:樂府 民歌 人民 自由 精神 【收藏】 【返回頂部】
        人力資源論文
        金融論文
        會計論文
        財務論文
        法律論文
        物流論文
        工商管理論文
        其他論文
        保險學免費論文
        財政學免費論文
        工程管理免費論文
        經濟學免費論文
        市場營銷免費論文
        投資學免費論文
        信息管理免費論文
        行政管理免費論文
        財務會計論文格式
        數學教育論文格式
        數學與應用數學論文
        物流論文格式范文
        財務管理論文格式
        營銷論文格式范文
        人力資源論文格式
        電子商務畢業論文
        法律專業畢業論文
        工商管理畢業論文
        漢語言文學論文
        計算機畢業論文
        教育管理畢業論文
        現代教育技術論文
        小學教育畢業論文
        心理學畢業論文
        學前教育畢業論文
        中文系文學論文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計算機論文
        推薦文章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

        Copyright@ 2010-2018 LWGSW.com 論文格式網 版權所有

        感谢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您可能还对以下资源感兴趣:

        论文格式网:毕业论文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