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聲的和諧美——淺評《荷塘月色》及《漿聲燈影里的秦淮河》 [摘要]朱自清先生是散文大家,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他的散文是獨樹一幟的。因其濃麗纖細的描繪和豐富多彩的想象及其靜穆、幽遠的抒情詩一般的意境,常給讀者帶來一種音樂與詩意相和諧的藝術享受。他散文中對光、影、聲的藝術處理更是絕妙,往往構成一種和諧的美。品味其間,使人久久不能忘懷。 在《荷塘月色》中,作者巧妙地運用了“通感”的藝術手法,在這里視覺溝通聽覺,聽覺溝通嗅覺,讓讀者在感官的溝通中、凝聚,進而形成一股合力,使人感受到那些光、影、聲交織錯綜所帶給我們的美。這是從表現方式上看光、影、聲的和諧美。 體現和諧美的另一個方面是意境。在這里,作者以光、影、聲為載體或媒介,展現給我們一種意境上的和諧,由于這種和諧往往交織在表現手法與心境的和諧這二者之中,因此不做過多展開。 非純文學散文,不同于詩歌、小說和戲劇文學,它既沒有曲折的情節、完整的故事,也不重在形象塑造。更沒有詩的音節和韻律。所以散文是比較不容易寫好的,而朱自清先生卻恰恰在散文上取得了成功,我認為主要原因在于寫出了情致,讀來富于情趣,具有誘人的力量!逗商猎律放c其說是寫景名篇,不如說是抒情名篇,自然界中的光與影是作者主觀道德情操的外化,是那個黑暗苦悶的時代在作者心靈上留下的“聲與影”。如果說《荷塘月色》是一杯清茶的話,那么到了《漿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則可以說是一杯濃茶。以其色、其味、其香甚至其苦給人一種藝術美的刺激。在這里,光里有聲也有影,光、影、聲交相輝映,把一個秦淮河的熱鬧、繁華寫得淋漓盡致,同時也寫了了作者自始至終那執著而又拘禁的個生和它渴求超脫卻仍然困惑的心態。這正是光、影、聲和諧的第三點體現即:光、影、聲與人物的心境相和諧。 總之朱自清先生在用光、影、聲為我們描繪一個又一個豐富而奇妙的藝術畫面的同時,還常常給我們以心靈上的震顫和啟迪,給人一種光、影、聲所構建的和諧美。 [關鍵詞] 光、影、聲、意境、心境、和諧美 朱自清先生是文學研究會的詩人和散文家,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他的散文是獨樹一幟的,可以說寫出了風格、寫出了特色。他的散文,因其濃麗纖細的描繪和豐富多彩的想象及其靜穆、幽遠的抒情詩一般的意境,常常給讀者帶來一種音樂與詩意相和諧的藝術的享受,使人品味其間,情趣與思緒都久久縈回往復和不得平靜。作為中學語文教師,接觸和品評朱先生的散文更是常有的事情。因為他的許多篇章都入選了中小學語文教材。如《春》、《綠》、《荷塘月色》、《背影》等等。同時,緣于對朱自清先生散文的喜愛,我也曾讀過不少評價他作品的文章。有贊嘆他比喻之精致的,有評價他對風的妙用的。然而讀過朱自清先生的作品之后,給我感受最深的是他在作品中對光、影、聲的藝術處理。光的閃爍,影的搖曳,聲的斷續,完美而和諧地統一在朱自清的散文世界里,構成了一個富有感染力的藝術世界,將人們一步步帶入美不勝收,妙不可言的藝術世界之中,使讀者在獲得審美享受與愉悅的同時,得到美的陶冶和啟迪。 提及朱自清的散文,濃縮光、影、聲和諧美的首先應是朱自清的寫景散文。被評論家譽為“工筆畫”的《荷塘月色》是最為稱道的篇什之一。他的委婉、細膩、精雕細琢,他所創造出的如夢如畫,亦真亦幻的詩意美代表了朱自清,也代表了中國現代寫景散文的最高成就。同時,這篇散文中對光、影、聲的藝術處理,也可謂達到了極致,是“通感”手法得以完美應用的典型。在本篇文章中有兩處可以說是非常經典的“通感”,藝術的應用。首先,“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在這里,嗅覺和聽覺得到了溝通和融合,給人一種美妙的歌聲斷斷續續地傳來的感覺。正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能收到“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的藝術效果。其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把本來沒有聲音的“光”與“影”比作小提琴演奏名曲時發出的和諧的旋律。此處,視覺溝通聽覺,于無聲的自然景物中,傳達出融于畫境的音響。以上兩處,都是運用“通感”,讓讀者在感觀的溝通中匯融凝聚,進而形成一股合力,使讀者一下子身不由已,被吸攝 進他所制造出來的藝術天地中去,讓讀者感受到那些“光”、“影”、“聲”交織錯綜帶給我們的美。這美是自然而美妙的,毫無人工的雕飾和涂繪。為什么朱自清運用“通感”藝術能達到如此境界呢?吳周文從審美心理的角度作出了解釋。他說:“朱自清在觀察自然界中與社會人生時,總是五官并用,處于超限度的興奮狀態,心理機制把他的眼、耳、鼻、舌全身的感覺器官都協調起來,對審美對象產生生理和心理的感應!雹 難怪他會描摹出如此綺麗纖濃的畫卷,令人陶醉在夢一樣美、情一樣濃的藝術世界之中。 《荷塘月色》這篇散文之所以膾灸人口,使人百讀不厭,還在于作者以飽蘸著感情漿液的筆墨,情景交融地抒寫了特定時期的心情。這篇文章寫于“五四“時代,這是一個艱苦的時代,理想與現實的尖銳沖突給朱自清以無限的痛苦,朱自清從一九二五年八月到清華任教后,過起了平靜板滯的生活!敖K日看見一樣的臉,板板的天,灰蓬蓬的地,大柳高槐,只是大柳高槐而已。于是木木然,心上什么也沒有……”②作為一個正直的知識分子,一個狷者,他找不到出路,又不愿與統治者同流合污,心中是有苦悶和痛苦的,但白天依然要應酬,要干那些愿意的或不愿意的事情,只有晚上,可以偷得片刻安靜,來欣賞這無邊的荷塘月色,因而作者抒發的情懷是復雜的,有時代風雨的沖擊,內心深處的不滿和牢騷,有對家鄉和朋友的懷念……這種種消極情緒便不可避免地不自覺地流漾于他的散文之中,同時他確定了全篇的感情焦點:即想尋求一種內心的寧靜與和諧。這情緒是淡淡的,正如那塘中的月色一般,因此在創作風格上,這篇文章也總是表現為淡淡的感傷主義色彩,從藝術情趣上來講,閃著一層美麗的“悒郁”,因此作者呈現給我們的只能是一幅清美幽妙的圖畫。 由于這種感情基調所決定,在作者筆下,無論是荷塘上的月色,還是月色下的荷塘,無不幽靜、安寧!疤锾锏娜~子上,星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清香縷縷,風是微微吹送,水是脈脈地流,月光靜靜地瀉下來,雖疏密不均。但光與影有著和諧旋律,如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边@種和諧適中,多么合于作者內心的希求!似乎使作者進入了縹涉夢幻般的太虛仙境,意雖苦悶,卻獲得了寧靜。但蟬聲蛙鳴,又暫時打破了這種寧靜,使作者再度陷入不寧靜之中,“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苯酉聛,作者筆鋒一轉,力求再次擺脫苦悶,“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但古時妖童媛女們無憂無慮地嬉戲,現在是“早已無福消受了”,且“青青蓮子,田田的荷葉,莫不是江南盛景,總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币豢|鄉思,又悄然襲心。作者的心境由“不寧靜”到力求“寧靜”,全篇的行文著色,寫景狀物,無不以此為基點,籠著憂郁的輕紗,如詩、如夢、如畫,情融于景,景又表現了情。這一切的景又交融著作者那隱隱的,卻又是深沉的孤獨苦悶與煩燥的心情。 對荷塘上的月色的描寫,虛實相間,光影相得。月光如流水,靜靜地瀉在葉子和花上,柔柔的月光與瑩瑩的綠意相輝映,形成薄薄的青霧,這是實寫月光!叭~子和花在牛乳中澆過一般”,這是以葉子和花的風致來襯托月光,淡淡的云,朦朧的月,這是實寫,用作者的內心感受“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則又是襯寫。在作者特定的心境下,光與影雖參差斑駁,疏密不均,但和諧相得。如抑揚頓措的樂曲,“依依楊柳的倩影 ,渾然天成般,像是畫在荷葉上”,任教在這里正是用亦實亦虛,光影互襯的手法,創造出如詩如夢的空明恬淡的意境,這是寫景,更是寫情,是把情融于這葉與花與光上了。 從以上兩處看,與其說這是對荷塘月色客觀景物的描繪,是對自然界中光、影、聲的真實刻畫,倒不如說這是作家主觀道德情操的外化,是那個黑暗苦悶時代在作者心靈上留下的“聲”與“影”。 在許多作家筆下,也許這光、影、聲僅僅是一種點綴,然而到了朱自清的筆下,則往往先成為一圖畫,再把它編成戲曲唱出來,讓人聽起來回味無窮,咀嚼不盡。如果說《荷塘月色》中,光、影、聲是一杯清茶的話,那么到了《漿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則可以說是一杯濃茶,以其色、其味、其香甚至其苦給人一種藝術美的刺激。在這里,光里有聲,也有影,光、影、聲交相輝映,把一個秦淮河的熱鬧、繁華寫得淋淳盡致。吟誦之間,心馳神往,仿佛置身于燈光閃爍下的“綠如茵、陳如酒的秦淮河”中,側耳聆聽如一支娓娓哀切的小夜曲,又仿佛置身在“系人情思”的“七板子”艙前的“藤的躺椅”之上,在薄靄和微漪里擊節吟哦著一首朦朧纏綿的抒情詩,在光、影、聲的詩一般的和諧美中,我們似乎感知到作家那執著面又拘緊的個性和他渴求超脫、卻依然困惑的心態。 朱自清曾經說過“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畫,它敘事、抒情、寫景、固然是畫,就是說理也還是畫!雹劭梢哉f《漿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最完美地體現了這條創作原則,該文曾被譽為“白話美文的模范,”④它以形象的畫面來寫景抒情,畫中有意,景中含情,在詩意的意象流動中融入了敘事和議論。文中所寫的歌聲是“從生理的歌喉里機械地發出來的”,但經過“夏夜的微風的吹漾”和“水波的搖曳”而成為“混著微風的河水的密語”,竟讓人覺得這是一種文穎之美了。文中不但寫了光,而且寫了光的暈,光的渾,甚至還寫了“渾沌的燈光里,滲入了一派清輝”?梢,作者觀察之細膩,描寫之精致,藝術表現力之強了,不禁讓人折案叫絕!特別是文章中寫歌妓,又用上了燈光。為了生活,歌妓們需要強作歡顏賣唱,但為了“引誘客人”,她們不得不坐在船艙前的“石油汽燈”下,被眩人眼目的燈光照得“纖毫畢見”。廖廖數筆,歌妓們的痛苦生活就被充分地表現出來了。文中,他別出心裁地扣住“漿聲燈影”,用細膩的燈影、水色、天光、月影、樹姿,它們交互相接,再加上喧囂的歌樂聲,形成了一個美麗的夢一般的境界,在時空的變化中,營造了一個流動的意象。作者是在夕陽已去,皎月方來時登船,經過利涉橋、東關頭、大中橋,面到了游蹤盡處的復成橋,以大中橋為界,作者寫了兩處由燈彩、天光、月影、水色相作用下形成的奇妙的夜景。 “夜幕垂垂”時,從兩種玻璃里映出那輻射著黃黃的散光,反暈出一片朦朧的煙霧,透過這煙霧,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了縷縷的明漪!斑@時燈光強于月光,映照在水里,是迷蒙的朦朧美。而到了大中橋外最繁華熱鬧的地方,燈光依舊紛然,都是”黃而有暈“的,但此時月光已升起,月光壓倒了燈光,燈光是渾的,月色是清的,清輝與渾沌分明襯以藍天的樹彩,另具一番景致了。到了大中橋以遠,則又是疏林、淡月、藍天、郁叢陰森的黑暗之夜了。 作者觀察如此細致,描寫如此綿密,不僅具有層次感,更具有動感,這綠水淡月,輕影曲波之景,自然牽引起了作者懷古的幽情,在對秦淮河艷跡余韻的緬想中,體現出一種深厚而悲涼的歷史感。作者借現實自然美景,抒歷史情懷,已是一個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了,但作者并非為文造景,作為“處處不忘自我,也處處不忘自然與社會(郁達夫)的“五四”散文代表作家朱自清又借此表現了“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因此,在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中,仍在秦淮河里掙扎的歌妓的糾纏,使作者轉入了敘述和議論在敘事說理的結構板塊中,突然出現了一個現代知識分子的鮮明形象,作者感情的漣漪也開始在秦淮河中泛濫了,那開始“滿船歷史重載”到后來船里“滿載著悵惘”,反映出的正是作者因現實刺激思想,情緒的變化。本想超然物外,遠離現實,在大自然的懷抱中陶醉片刻,但又不能真正超脫,真正忘情,被妓船的出現而擾亂了本來平靜的心境。對于歌妓,朱自清同情他們淪落風塵的不幸,又受到內心“道德律”的壓迫,拒絕了她們的誘惑,“使她們的希望受了傷”,陷入了理智和感情的斗爭之中,他敢于肯定思想中的積極的東西,敢于否定思想中消極的東西。在肯定和否定之間,和盤托出一個自己,一顆多情的靈魂!安灰覀儾灰边@幾個字即將作者的神態表現得惟妙惟肖,也傳達出他復雜的心態。所敘之事仍是秦淮河景,融此景生發出的議論曲致了作者矛盾的心緒。本意是借游河排解心中的郁悶,反倒更增加了空落、懊悔。特別是悵惘之感?墒窃诮洿笾袠、東關頭到涉橋的返回途中,昔時美景已成明日黃花,情已移而景亦非,船里滿載著悵惘,在“汩-汩”的漿聲里,“心中充滿了幻滅的情思。 朱自清先生的一生充滿理想與現實的矛盾。雖然他畢生追求的是光明的理想,但他卻深深地感到黑暗丑惡的現實給予心理的卻是一個悲涼的幻影。余冠英在談到朱自清先生的人品和文章時寫到:“他的性情篤厚,品格高潔。相處愈久,發現愈多,正如他的文章,也需要細讀多讀,久讀,才能發現那些矜慎中的創造性,穩健中的進步性,才能發現那些精練中的生動,平淡中的絢爛。” 朱自清先生可以說是一個不揮畫筆的畫家。在他的筆下,不僅為我們描繪了月夜的荷塘,漿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而且為我們描繪了風光旖旎的白馬湖,醉人的綠和生機盎然的春。在這許許多多的散文里,朱自清先生用光、影、聲為我們描繪的豐富奇妙的圖畫為我們創造出的優美意境是許多高明畫家也望塵莫及的。 劉勰曾說:“情以物遷,辭以情發”。⑤這就是說,感情隨景物的變化而變化,文辭便是對這些感情的抒發。朱自清散文里對光、影、聲的描寫,確是無不在傳送作者的心境情懷。朱自清先生可以稱得上用光、影、聲表達思想感情的大家。在他的散文里,不僅有色彩明麗的畫卷,而且有聲音——由“光”、“影”、“聲”所幻化出來的美妙的“音樂”,而且那“渾沌的燈光里,滲入了一派清輝”的畫面,給讀者帶來的是婉轉、舒暢的音樂般的感覺。老舍先生曾經說過:“把田園木石寫美了是比較容易的,任何一個平凡的文人也會編造出天朗氣清、春風和暢這類名子,但是把任何景物都能恰當地、簡要地、準確地寫成一景,使人讀到馬上能縱身其境,就太不容易了!雹拗熳郧逑壬⑽睦锏墓、影、聲不僅能領人“漸入佳境”,而且能給人以那么多的回味和思索就更不容易了。那么,朱自清先生為什么能有這樣高超的寫作技巧呢?答案非常簡單,是對生活的細心觀察,以及在此基礎上對生活的積累。感情產生了生活實踐,作家自我的心靈,感情世界和現實的大千世界不可分割、息息相通。除此之外,在感情廣闊、博大和深沉的基礎上,還要講求率真。讀過朱自清散文的人都知道,他的散文追求一個“真”字,以真摯的感情,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求得逼真的藝術效果。許多朱自清的散文,總愛用揚振生的話:“他文如其人,風華是從樸素出來,幽默是從忠厚出來,膄厚是從平淡出來。”⑦這話自然講得很中肯,把做人與作文結合起來,從人格到文風。朱自清先生為人處事的忠厚、老誠、樸實,歸結起來就是一個“真”字,這也是他的散文永遠散發魅力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真實的深刻的感情正是豐富的生活體驗的結晶。朱自清先生,這位美的執著追求者,以自己細致的觀察和獨特的感受,努力再現和篩選充滿詩情畫意的形象美和環境美。正因為朱自清先生對生活中的光、影、聲有著真實深刻而富有情感的人性體驗,才會寫出如此獨到精美的文章,給人以無窮無盡的美的情思和美的意趣。 朱自清先生作為散文大家,他的名字將永遠和中國現代散文的歷史寫在一起。他的散文將與日月同輝,將永遠引領著中國散文的前進方向!
注:①選自《一個藝術的情靈》 ②選自《中國現代美文鑒賞》 ③選自《山野綴拾》 ④選自《朱自清先生年譜》 ⑤選自《文心雕龍·物色》 ⑥選自《景物的描寫》 ⑦選自《朱自清先生與現代散文》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