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書寫角度看漢字從篆到隸的演變 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浩瀚綿長,作為記載歷史的工作——漢字,也經歷了幾千年的演變發展。漢字是記錄漢民族語言的符號,從中國新石器時代起,隨著漢民族的逐步形成和發展,漢字也經歷了產生和發展的長期過程。從甲骨文到金文,歷經大篆、小篆的發展,漢字也經歷了漫長的古文字階段。隸書也叫“隸字”、“左書”。是由篆書簡化演變而成的一種字體,把篆書圓轉的筆畫變成方折,在結構上,改象形為筆畫化,目的是為了書寫方便、快速。隸書始于秦代,普遍使用于漢魏。隸書的結構打破了六書的傳統,奠定了楷書的基礎,提高了書寫的效率,它的產生,標志著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折點。下面以秦至漢階段的漢字發展為例加以論述。 (一)書寫使文字的使用功能受到制約。 1、字形——演變的焦點。在古代,文字的字形起源于象形和指示,后來則日益符號化,成為我們今天的文字,如果我們回顧一下,文字書寫的線條變化相對而言并不大,線還是線,篆隸楷行草都無太大變化;而作為字形的這一部分而言,卻始終處于演變的焦點地位,先是甲骨文的自然結構到篆書的長形結構,再從篆書的長形結構到隸書的扁結構,再到楷書的方形結構,再到草書的變化結構,字形變化極為豐富,各種造型都有很鮮明的個性。這就給了我們一個啟示:在研究漢字書寫時,要著眼于漢字的字形結構變化,多從字形上挖掘,這也是我們研究的著手點。 2、文字的整合——秦篆出現。秦小篆是戰國前文字的書寫矛盾指向的最終產物,它的出現是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意義的。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后,文字隨即統一為小篆小篆,也稱“玉著篆”,是宮廷在嚴肅場合的專用書體。小篆是春秋戰國時代的秦國文字逐漸演變而成,秦王朝的同文運動是對文字的刊定,是以楚地文字為主,結合六國文字刊定的結果。現在我們可以見到的小篆,除了《說文解字》中保留的9353個字以外,還有大量的秦代刻石。秦始皇為了顯示自己的強大實力,曾到各處巡視,每到一處便留下大量刻有歌頌其豐功偉績的刻石。《泰山刻石》便是其一,它可以說是小篆中的精品。從這些存世的篆書,我們可以看到秦篆的一些特點:線條簡單,結體取縱勢,其書寫要求極為嚴格,左右對稱,起收筆藏峰。秦篆字形構成十分程式化,結果使筆畫線條單一化,成為一種靜態美的典范。秦篆的出現是極為重要的,春秋戰國歷經五百五十年的歷史,使文字走上了一字多形的道路,文字在使用中矛盾不斷激化,而秦代文字則是對戰國文字的一種整合,為文字在使用中的矛盾找到了出路。字形上,小篆進一步簡化了文字,整體規范勻稱,促進了文字的向前發展,使文字不斷優化和合理化。 3、矛盾出現——小篆制約了文字的使用。篆書制約文字的使用功能體現在字形、單個字筆畫數、文字的書寫方法、書寫時間等諸方面的不合時宜。文字的書寫總的要求是書寫方便,書寫迅速。小篆書寫難度較大,筆畫長,長而直的線條書寫起來很不容易掌握,需要長期的訓練才能寫成。篆書筆道形態是藏頭護尾,粗細均勻的,或圓轉、或筆直,字體十分規范,偏旁部首的位置基本固定,筆畫不可隨意增減,書寫的繁重表現在每一個單字里面。再之,小篆的造字之初就是有明確和實用目地,它的產生是為了統一六國文字,維護秦始皇的王權,這一實用目地決定了小篆的普及和推廣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二是因為標準化的小篆系統極為復雜,書寫法度森嚴,學習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特別是在下層的平民中就不可能得到普及。三是廣大的中原地域遼闊,加之當時的科技水平太低,小篆不可能短期被廣泛流傳。四是秦王朝的文字系統是復線式的,王宮、祭祀、軍事等正式場合使用標準小篆,其它場合使用比較隨意的字體,這一點秦小篆在書寫上已經不適合社會的發展了。如此繁雜的文字系統,如此難于書寫的文字系統,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生產生活的需要,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必然導致這種文字的退出歷史舞臺,這也是歷史的必然。 (二)書寫使文字的使用功能得到合理的改善。 作為一種社會的文化產品,文字改善是從的書寫開始的,文字一旦發現了自身的不足之后,其改善并非是單線的,從文字的書寫開始,文字就走上了多樣化的發展方向, 1、書寫為文字發展提供了不同的發展方向:繁化和簡化是文字發展的兩個不同的方向,但最終方向是向合理化方向發展。當秦篆成為社會通行文字以后,書寫者的不同給漢字提供了多種不同的發展方向,簡而言之就是文字書寫的繁化和簡化。繁化:社會的統治階層和書法藝術家是漢字繁化的操作者,社會統治階層希望漢字能清晰準確地表情達意,以免因為漢字表達不清而造成不必要的社會問題,這就需要大量的漢字表達不同的意義,這也給漢字帶來繁化的傾向。書法家和藝術家也是漢字的使用者,他們在創作藝術作品時,會根據表達的需要,對漢字進行裝飾,以增強漢字的美觀效果,書法家們的作品中也會使用歷朝歷代的文字,這也無形中增加了漢字的數量。簡化:漢字簡化的操作者是最廣大漢字的使用者,由于生活、受教育、使用范圍等原因,他們希望漢字能夠簡單易用,書寫起來一定要方便快捷,表達清楚即可,則很少關心文字的美觀與否。繁化和簡化是漢字發展的一對矛盾,文字的使用功能決定了文字必須有相當的數量,否則不可能準確的表情達意,這必然增加了漢字識別與使用的難度,而文字的普及和推廣要求文字數量盡量要少,書寫起來要簡單,這就構成了文字的矛盾,這一矛盾影響了文字的不同發展方向,正是這一對矛盾促進了漢字的不斷完美和發展。 2、文字在使用中出現了發展的新契機。文字在使用中使繁化和簡化得到了同一性方向的發展,小篆是秦整理文字時簡化而產生的變體字,其出現是由多種因素促成的,六國文字的不同寫法都要可能成為文字的一種發展方向,只是歷史沒有給他們機會罷了。 (三)書寫推動了文字的字形向合理化方向發展。 在文字的使用過程中,尤其是在文字用手寫記錄的時代,首先遇到的就是文字的書寫問題,針對文字書寫速度、書寫難度、識別難易程度、書寫美觀與否等等影響文字使用功能的問題,它的發展完善也一定是從文字的書寫開始改進的。 1、在書寫上,隸書是對篆書的突破。當一種文字的書寫不利于社會交際功能,甚至成為累贅的時候,這種文字就難于發展下去,制約了文字的使用功能。當篆書的書寫方法成熟并典型化以后,這種書體就漸漸地不再能充分適應社會交際功能的需要了,這時候就必須要有新的書體取代原有的秦篆文字體系,這種文字體系就是隸書文字體系。成熟隸書同篆書相比,隸變主要體現在線條變成筆畫,就是解散篆體,把篆文圓轉的線條變為平直方折或截斷了的筆畫,把漢字分解成若干筆畫的積累,徹底地筆畫了文字,同時使篆書拋離了以形會意的作用,把文字符號化了。隸書的一波三折,蠶頭雁尾改變了篆書平直圓轉的線條。對稱是篆書的重要內容,對于篆書的對稱藝術的突破是從隸書開始的,在隸書中標志性筆畫“橫”的蠶頭雁尾是不對稱的,“橫”的蠶頭是下抑的,雁尾是上揚的,隸書的捺可以竭盡全力的向下伸展,而隸書的撇則沒有這種寫法,這一點也體現在隸書對篆書的突破。在隸書中盡管也保存著原始的對稱因素,但在對篆書的突破上,隸書已經進行了關鍵的一步。 2、書寫決定了文字的指向性更加實用。篆書的書寫筆畫的行為方向是自由的,指向性不強,即有自上而下的書寫方法,也有自下而上的書寫方法,有從左至右的書寫方法,也有從右至左的書寫方法,在書寫的指向性上有很大的差異。在隸書中,由右向左的書寫方法逐漸被淘汰,自下而上的筆畫極其少見,在行筆方向方面,隸書對篆書的改革和變化是徹底的,究其原因,這處變化過程是由人的審美習慣和人的生理特征決定的,右手用筆和人的視覺習慣是主要原因:人在書寫時面手執筆,在寫短線時,又需要線條的粗細變化,書寫這樣的線條,先寫離身體較遠的部分,后寫離人身體較近的部分是更科學的,從視覺習慣上講,有固定方向的自然運動更省力。在使用中,文字發現了更科學的運動方向,使文字的指向性更加實用,正是書寫推動了這一步的前進。 3、書寫提高了漢字的藝術性。漢字是沒有國籍的藝術品,或大、或小、或長、或扁、或方、或圓、或欹、或側的各種結構的漢字造就了這獨一無二的文字藝術體系。文字共同遵守均勻、和諧、穩定的造型藝術準則,漢字是空間的藝術,結構具有特殊的藝術張力,秦篆構成十分程式化,結果使筆畫線條單一化,成為一種靜態美的典范,而自秦隸便表現出一種變化美和動態美。從篆書到隸書的轉化過程是由細微到顯著的,隸書化的變化是逐漸的,其過程亦是漫長的,這也正體現了文字的繼承關系。在隸書之初,有一種筆畫叫短捺,短捺的出現表現了隸書初期的對稱,繼而撇、捺的發展便是為對稱的。撇在發展過程中有長撇、短撇之分,捺沒有長捺長短捺之分,只有長捺,發展而了左抑右揚之勢。正是由于草篆的夸張與奔放,不受結字法約束的精神風貌,給隸書的產生提供了土壤和空間,使得漢隸在自身的發展完善過程中,掙脫了秦代小篆嚴謹、刻板、整齊劃一的藝術特點。 4、書寫更為簡單——隸書筆畫及其行筆對篆書的突破。篆書發展到隸書,經過兩個階段,一是結體上變圓折為方折,筆畫上將一根回環綿長的線條切割成一段一段的或橫或豎的短線;二是再在短線的基礎上加以粗細變化和波磔挑法的美的裝飾,產生了各種形狀不同的筆畫。“隸書與篆書的區別何在呢?當初,隸書和小篆沒有多大差別,只是在用筆上有所不同。例如,變圓形為方形,變弧線為直線,這就是最大的區別,隸書在行筆上對篆書進行了徹底的突破,短而變化的線條無須來回重復的運筆,隸書改變篆書圓轉的弧線,繼而變化、創造了許多新的筆畫。橫在隸書中得到了很大的變化,在篆書中表現為平直的短線,不作主要筆畫,在隸書中,橫發生了曲度的變化,并且在大多數字中成為主要筆畫,且長度大大加長。豎在隸書中也有很大的變化,變篆書中的圓起圓收為有不同的起筆和收筆的不均勻線條,在字中不再成為主要筆畫。隸書創造了撇,撇的粗細變化不大,在隸書中有很大的裝飾作用。隸書也創造了捺,捺有波磔意味,盡力向右下伸展,起初有長短捺之分,后來短捺逐漸消失。隸書變篆書的圓折為方折,隸書創造了點,點是拆解篆書筆畫后產生的新筆畫,變化復雜,富于裝飾性。篆書中沒有鉤,到隸書中出現了長鉤。隸書對篆書筆畫的突破一方面是由于對篆書線條的拆解,變化了許多筆畫,另一方面隸書增加了許多新的線條元素,增加了表達手段,從而在整體上減小了漢字的書寫難度和識別難度,這一點對文字系統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5、書寫促進了漢字取勢合理化。篆書努力發展上下筆勢,有特殊的專門表現向下筆勢的筆畫,叫做“垂腳”。隸書努力發展左右筆勢,有特殊的專門表現向右筆勢的筆畫,叫做“挑筆”。篆書是長方形的字,縱向取勢,而隸書是扁方的字,橫向取勢,隸書為什么是扁方的呢,我想有以下兩點原因:其一,篆書在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刻石系統,線條以長的弧線為美,用具是鑿子、石板和石塊,書寫不受空間限制,在或長或方和空間內,篆書的縱向勢不受空間限制,能體現它的線條美,而隸書的書寫空間則往往是竹片或布片,沒有足夠的空間表現縱向的線條美,加之書寫用具已經是毛筆,適合表現短小零碎的筆畫,給隸書留下的是橫向的錯落美。其二,狹長的竹簡已經是長方形的極至了,如若加上瘦長竹簡寫扁方字。書寫用具的變化需要合理的體勢,書寫促使漢字取勢的合理化。 6、從書寫角度看,隸書適應社會交際功能和使用功能的需要。歷史證明:一切社會變化必然表現為社會進步的需要,沒有這種社會需要,變革是不可能產生的。從甲骨文到金文的變化是出于文字表達豐富而具體的需要;從從戰國文字到秦篆的變化是出于文字統一、以便準確地表達與交流的需要,而從篆書到隸書的變化則是出于書寫便捷、不受拘束的需要,這些需要是十分具體、但又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在文字書寫中畫弧線沒有直線快,畫圓形沒有畫方形省力,因為要寫規整的篆書必須圓整周到,筆畫平均。要做到這樣,每一下筆必須反復數次,方能得到圓整。改弧線為直線,一筆直下,隸書書寫速度加快是很容易理解的。變圓形為方形,表面上筆畫加多了,事實上速度加快了。隸書的發展始萌于戰國,在秦朝已有應用,隸書的發展成熟則要到漢代中期,歷史上絕大多數學者把波磔的分明與否作為區別過度隸書與成熟隸書的主要標志。湖北云夢睡虎地出土的《云夢睡虎地秦簡》的書寫風格是多樣的,據考證為秦統一六國前后的文字,在這些秦簡中表現出了明確的提按,而且有明顯的線條變化,開始出現了波筆和挑筆,多采用方筆,趨于平直,橫畫表現出明顯的波勢。這一切體現出了篆書和隸書之間過渡的痕跡。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大批帛書,《馬王堆帛書》在字形上已經體現了成熟隸書的特點,字形的指向性多變,每個字很難找到固定的外形,筆畫的長短已不再以字的方形輪廓為限制,常常有出人意外的拉長或縮短。 7、書寫奠定了文字向前發展的基石——隸書。隸書是中國文字史上變化極為豐富的一種書體,具有很高的藝術性。隸書對筆畫進行了重大的變化,衍生了許多筆畫,以后的字體發展都是以這些筆畫為基礎進行的。隸書的發展使文字的發展由自然走向自覺,掀起了基于漢字的文字簡化運動。隸書的出現是有極其重要意義的,“只有真正的承先啟后的‘中軸’便是隸書。” (四)書寫促使新字體產生。一種文字經過實踐的檢驗,與這一文字的特定歷史時期相適合,滿足了人們日常生產生活交流的需要,成為了一種成熟的文字。然而歷史是不斷向前發展的,文字的書寫又一次不合時宜時,必然孕育著新文字的產生。書寫使新的字體出現。 秦篆書及戰國文字代表的是古代文字系統,文字的發展變化是無意識的,正是隸書的出現打破了篆書的文字體系,形成了新的文字系統,這無意識向有意識的轉化過程是在文字的使用中完成的,使用則離不開書寫,由秦到漢、由篆到篆到隸的文字發展變化的事實證明了這樣一個道理——文字的書寫是文字發展變化的重要推動力。
參考文獻 1、王 輝:《漢字的起源及其演變》,陜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2、齊沖天:《書法文字學》,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年 3、啟 功:《古代字體論稿》,文物出版社,1993年 4、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商務印書館出版,2001年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