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神話產生于人類的“童年時代”,無疑,它是原始先民對周遭之客觀世界把握、認知的結晶。原始先民的認知是一種前邏輯的、具體聯想豐富而邏輯推理能力低下的非理性的認知,布留爾把它叫作“原始思維”,斯特勞斯則稱之為“野性的思維”(也有人稱象征思維)。不管怎么表達,它與知解力高度發達的理性思維似乎是判然而異的。因此,就神話的總體、尤其是原始狀態的神話而言,它與理性思維是攀不上親、搭不上界的。但中國原始神話和世界其他國家的神話一樣,充滿著理想的美。有著巨大的美學價值。
關鍵詞: 神話 英雄形象 審美價值 美學特征
中國古代神話中所反映出的審美理想是同特定的時代,特定的對象的審美趣味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它受種種因素的制約。審美理想影響人們對客觀的美的認知。在特寫的審美理想的影響下,人們可能正確認知客觀的美,也可能歪曲客觀的美。我國古代具有人民性的神話和優秀傳說,就在于它的審美理想是積極的,進取的,它包含著美的客觀內容。這是中國古代神話審美理想的主流。一個民族的精神是這個民族認識自身、完善自身、追求幸福和生命價值的心靈向度。民族精神最為突出、完整地保留在一個民族的文學作品當中。中國的現存神話,散見于《山海經》、《楚辭》、《穆天子傳》、《莊子》、《淮南子》等書中。這些神話中,很多都是原始的神話,具有巨大的美學價值。研究這些神話,有助于我們探索審美認知的形成與發展的民族特征。 神話的本質是什么?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神話是通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本身",連馬克思這樣的大哲學家都如此認為。 因此,我們可以說,神話是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是自然力的形象化,是人們征服自然的幻想。這樣,神話就當然具有藝術性。 在人們的觀念中之所以有神的產生,一方面是由于人對自然力的恐懼,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由于人對自然的渴望而形成的認知自然的要求。而這巨大的希望,是與當時幼稚的生產水平相矛盾的。這種矛盾,對于當時人們對美的認知,對神話中的美及其產生與發展,它們的性質,等等,無不打上深刻的烙印。 所以說,考察神話中的美,不能不結合實際的生產狀況及人類對自然的認知水平來進行。 人之所以不同于動物,在于人們對自然環境不是做本能性反應,而是通過勞動實踐認知自然,改造自然。洪水泛濫,人并不變成魚,而是千方百計發明了船舶;野獸成群,人并不進化鋒齒利爪,而是發明弓箭。關鍵在于人的勞動與勞動發展的理性認知。在審美上,達爾文說:"動物也有美感,但動物不會有理性的關于美的認知,當然更談不上藝術的創造"。 中國原始神話和世界其他國家的神話一樣,充滿著理想的美。美是客觀的,在現實中所固有的。美的客觀性具有絕對性質,而人對美的感知與認知是相對的,是一個從相對真理性的美的認知向絕對的真理性的美的認知不斷地發展的過程。神話是初民的可以藝術。盡管是通過幻想不自覺地加工的藝術,初民的藝術美也就只能是初民的主觀創作活動的成果。神話中對現實的審美評價具有兩重性:它要再現客觀現象的美,而且也能夠真實地反映自然界與現實生活的美與丑;另一方面,它又是初民的美的觀念的形象表現。中國原始神話表明,初民是通過自己的審美理想來觀察現實美的。 我們知道,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是十分復雜的。這種復雜性也表現在神話中。我們甚至可以說,現代藝術美的許多美學范疇,包括崇高、悲劇、喜劇等等,在神話藝術中已有深刻的表現。 在原始社會中,當人們與可怕的自然暴力發生沖突,而且自豪地抵抗這些力量,即"與天斗,其樂無窮"的時候,在人的身上就產生了崇高感。這種崇高感是出自人們支配自然暴力、征服自然暴力的愿望。我國不少優秀的神話如《女媧煉石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等都是形象而深刻地表現了這種觀念。高爾基指出:"在原始從的觀念中,神并非是一種抽象的概念,一種幻想的存在,而且是武裝著某種勞動工具的現實的人物,神是某種手藝的能手,人們的教師和同事,神是勞動成績的藝術概括,而勞動群眾的'宗教的'思想必須加上一個括號,因為這乃是純粹的藝術創作。把人們的能力加以理想化,同時好象預告感到了它們的強大的發展,神話的創造在自己的基礎上乃是現實主義的。"女媧、女娃、大禹、后羿、夸父這樣一些神其實都是手拿勞動工具的現實的人,是有理想化能力的人,是美的人,是崇高的人。這些人,有一些是有著英雄式悲劇的結局。我們的偉大先人,正是難過這些英雄的悲劇,潛意識地寫照了自己,唱出了崇高的美的頌歌。 《女媧補天》與《與精衛填海》,據一般考證是更近于原始的母系社會產生的神話。在《女媧補天》中,塑造了一位偉大的母性形象。《淮南子·覽冥訓》載: 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復,地不同載,火濫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 女媧補塞了天上的漏洞,斷絕了洪水的根源,保護了大地上的一切。而她自己又是"古之神圣者,化萬物者也。"女媧是古代母系社會,勞動的母親的偉大形象。這個神話是初民對于自然力暴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記錄。女媧的英雄形象,閃爍著崇高的美與理想的美。 作為初民的藝術形象,女媧的美首先取決于這一形象所包容的崇高、敢于及理想的美的思想內容;同樣地,她的感性形象,她的藝術形式,也表明了初民的美感。《列子·黃帝篇》載:"女媧,蛇身人面"。公元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帛畫出土,畫面中間一個人首蛇身的形象就是女媧。如果用現代人的審美理念去看待這一形象,顯然是畸形,并無美感可言。據聞一多先生考證,女媧的蛇身人面,是圖騰崇拜的遺跡。以圖騰為美,以圖騰為崇高,正是初民審美認知的基本特點。 中國神話中另一個女性形象是女娃。《山海經·北海經》載: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噱。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東海,溺而不返,故名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湮東海。 女娃是位溺海而死的少女,靈魂化為小鳥,矢志不撓,與自然暴力進行頑強的抗爭。一個少女,一個小鳥,在汪洋大海面前,力量對比何其懸殊。她的斗爭精神令人感嘆不已。這個神話,反映了初民以求實的態度,清醒地估計了自然的暴力與人試圖對抗的實際能力。但是他們卻猛志長在,絕不氣餒,堅持著戰勝自然的理想。唯其如此,她才顯得更美更動人。如果說,神話是"現實的虛妄的反映",那么"精衛填海"這一優秀神話,她的虛妄成份是相對較少的。女娃死后,化作精衛,恐怕也不好簡單地稱之為"虛妄怪誕"。她是寓言式的作品,以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把對于改造自然的理想與對現實的審美要求寄寓在這一少女形象中。而且精衛鳥的美的形象,也如實地反映了客觀的美。試想想,文首、白噱、赤足,其鳴自詨。這是一只多么美麗的小鳥!更何況她是少女的化身,又有那么崇高的精神世界。 應該指出的是,我國原始神話中,一些在自然力量進行斗爭英雄人物,往往都是悲劇性結局。這各悲劇,反映了歷史的必然。在強悍的自然暴力面前,人的力量畢竟是非常有限的,因而這種悲劇性結局在所難免。因為他的實際力量根本不是自然力的對手,他不可能真正支配自然。這是歷史的必然要求與這種要求的客觀上不能實現的矛盾的真實反映。但是我國的某些原始神話之所以會成為人類文化史上最優秀的神話之一,就是由于,它遠遠不止是反映這些矛盾,表現這些悲劇,也不是單純地將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而是承認不可避免的歷史悲劇的同時,又預言著人類征服自然的偉大夢想的必然實現。也就是說,它又以預言的方式克服了歷史的必然要求與這種要求的客觀上不能實現的矛盾,并且以浪漫主義的方式把被歷史的必然毀滅了的美好東西,用對未來的預言補綴起來,組成更新更美的花環。夸父與鯀的悲劇就具有這種性質。我們從他們的悲劇中可以明確地看到我國原始神話中所展示的審美理想的深刻的歷史內涵與積極精神。 《山海經·大荒北經》載:"后土生信,信生夸父"。 《山海經·海外北經》載::"夸父,與日逐足,日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棄其杖,化為鄧林"。(夸父)"道渴而死,棄其杖,尸膏所浸,生鄧林,鄧林弭廣數千里"。 夸父是士神后土的子孫,是大地之子,他要與太陽賽跑,也就是與時間賽跑。他走得又快又遠。他的雄心與魄力是可以不落后于時間,甚至可以超過時間的。應該說,這是歷史的必然要求。這種必然的要求就要"地之子"有足以征服自然的科學知識與技術力量。余以為,如果把這則神話中夸父所需要的水,作為初民潛意識中的知識的象征或形象體現,是不能算作臆測的。夸父要盡快地改造自然,他感到知識的嚴重不足,他感到大饑渴,要有大飲量,而黃河渭河的水是不夠他喝的。大地上沒有足夠的水,于是他在追求水的過程中渴死了。夸父失敗了--他由于客觀上水的不足,無法實現歷史的必然要求。夸父的英雄式的悲劇結局,是我們偉大的先人在征服自然中對自己的寫照,也是這一段人類歷史的藝術概括與形象記錄。 中國原始神話表明,原始人作為人,是一種理性的人,他們對美的認知是一種理性認知,他們絕不是只有審美的本能,而沒有理性的審美。他們對與之建立最初審美關系的勞動工具的贊美是有明確的審美評價與審美理想的。如《女媧煉石補天》中的五色石,這是幻想中的勞動工具,是與天空的霞光、曙色、白云、青天聯系在一起的,是美的形象。后羿的射日弓來自天帝,是彤色的。把現實的勞動工具,乃至樂器與神聯系在一起,加以謳歌,美化,神化,這是原始神話審美認知的一個突出特點。 中國古代神話還表明:人們對客觀事物乃至理想世界的美的認知,是在與事物的其他屬性的統一中進行的。審美范疇的拓展擴大,與認知范疇的拓展擴大聯系在一起。有理由認為,原始神話與神的發展歷程為:自然神-→祖先神-→至高無上的天帝。 神話是文學創作中一種古老的散文形式的口頭創作,它是原始人最初構想的,是先民對自己以外的世界最樸素的解釋,先民們限于當時的認知水平和科學條件的限制,對很多的現象都不能做出科學的解釋,于是他們以神話為形式幻想故事,創造出很多基于現實又遠離現實的形象。或者說神話是產生于原始社會的關于神的故事。神話記錄了早期人類對自然和自身的理解,對于宇宙萬物的認識,以及在這一認識過程中所表現的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幻想的故事。文學是指具有審美屬性的語言行為及其作品。神話是一種語言文學的藝術,通過形象再現現實生活、社會生活抒發作者的思想情感 ,而我認為神話就是——現實生活的詩意升華,是帶著審美的目光改造過的現實生活。, 中國古代神話中除了它的審美價值之外,還包含著極為重要的倫理思考和倫理觀念。古代神話的英雄們在肯定自我、追求自由、張揚人性及追求幸福等方面表現出一種強烈的內在力量,這種力量也代表著全人類對生存價值和生命意義的不斷的追問和探索。中國古代神話的英雄們表現出的這種精神與審美價值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茅盾:《神話研究》,百花文藝出版社1981年版,3頁 [2]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113頁 [3] 康德;《判斷力批判》,鄧曉芒譯,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 席勒:《審美教育書簡》,馮至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 茅盾:《神話研究》,百花文藝出版社1981年版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