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金庸小說對人性的深刻剖析 在我讀的一類書中,武俠小說是我比較喜歡看的書。很多人對于武俠小說,只是認為它是一種消遣的東西,并沒有太多的品位,而且很多人也僅是認為它缺乏很多現實意義,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成人的童話,但我認為,這些都是有失偏頗的。 讀過一些中外名著,應該說結合這些書的序及其相關的介紹,我可以對他們表示接受,至于讓我真正的領會,好象是寥寥無幾。當然象魯迅的《故鄉》,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都很能激起人的共鳴。不過如果你知道魯迅對德國的版畫家珂勒惠支很有研究,你就會明白魯迅為什么能寫出“少年閏土在瓜地刺猹”和“中年閏土那種蒼涼”以及“闊別二十年的故鄉橫在我們面前的那種景象”,因為那些場景的描寫,都很有版畫的視覺沖擊效果。又如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中作者對各個人物的描寫,如果他沒有經過自身的體驗,又怎么可能寫得那么豐滿呢?難怪作者在完成作品后,歷時半年才回到現實中來。 廢話說了不少,還沒有切入正題。不過,我個人的觀點主要是說文學的欣賞不應該是孤立的,它應該結合很多其他的文藝欣賞及其個人志趣、個人的生活經歷,那樣才會對作品有真正的理解。因此我覺得,在讀很多外國優秀小說和古典小說時,我們所感到的“并不如所說中的那樣好”是很正常的。 由此,喜歡金庸和對金庸的理解比較深刻是筆者對其作品的一種感悟,一種共鳴。下面我就按以下幾個方面談談金庸的小說。 金庸在武俠小說中的地位 喜歡武俠的人在談武俠人物時,第一反應一般是郭靖、喬峰等,這些都是金庸武俠中的人物,由此在武俠界,他無疑是盟主。我曾經在和武俠迷聊天時談起過,金庸是武俠家,古龍、梁羽生、溫瑞安等只能算是武俠工作者。其實我并非在藐視其他寫武俠的,主要原因是他們確實與金庸有差距。就說古龍吧,很多人都是喜歡他的小說,因為他的小說對環境的描寫,人的內心世界的挖掘,故事的曲折性上都做的相當好,但是我覺得他的小說少了一份大氣,缺乏氣勢磅礴的效應,也許用小巧玲瓏來形容它還是比較恰當的。如果有人問,梁公的作品可是很有豪氣,這我不反對。但是,也許細心的讀者會發現,與金庸的小說比,他的作品少了點內涵,梁才子僅是為武俠而寫武俠。至于溫瑞安、黃易、李涼等,初出道的時候,他們確實引起了武俠界的轟動,但現在看看黃易的《尋龍記》,這適于青年人看嗎?(描寫的太肉化,俗不可奈)而溫李的作品也不斷的走入重復的怪圈,而且故事的趣味也在降低。 金庸確是個俠,很瀟灑。他在完成“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倚碧鴛鴦”和一部中篇《越女劍》之后就封筆,而且現在他本著對讀者、對武俠負責的精神,正在進行新的修訂,無疑,這在一種個人的境界上就已經超脫了。 金庸淺介 金庸是浙江海寧園花人,原名叫查良墉,金庸是他的筆名。我有幸去海寧的園花玩過一次,當然我也沒錯過去游玩他的故居。實際上他出生在農村的一個有錢人家,從小受的文學熏陶比較深,而且在當時的一個大家庭中,他可以接觸到很多低層人民,這些經歷都為他今后的創作奠定了基礎。譬如,他自己曾說過,他的《連城訣》中的主人公狄公就是他家當時的一個仆人的故事為原型的。我也有機會去了一次紹興,在那里的府山(紹興的一處名勝)上看到了越女的故事,我想那應該是金庸先生《越女劍》的創作源頭吧。所以,就從這些片瓦棱角,我們就可以明白,為什么金庸的作品,有那么多的生活思考。 讀一個人的作品,如果能夠對他的生活有所了解,那么讀者就可以更好的把握其作品的哲學。基于對金庸的喜愛,也本著向大家介紹金庸,我費了很多口舌,現在才進入對金庸小說人性的深刻剖析作個淺析。 評價一部作品的好壞,人性的反映是其中一個標準。而“愛、恨、情、仇”永遠是主題,筆者就從金庸作品的這些方面對它進行一次討論。 愛-----世間的最美 愛,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因為愛,才推動了我們這個星球的運轉。親情、友情、愛情,都是每個人人生不可缺失的部分。金庸寫愛,寫的深沉,寫的真實,也寫的真摯。 先說父母之愛。父母之愛是被人們認為最偉大的愛。的確如此,我們可以看到,當李莫愁要來殺陸展元全家的時候,陸立鼎在知道自己無法保全全家時,把最后的救命手帕(那是李莫愁當年送給陸展元的信物)給了侄女程英,而不是女兒陸無雙。(《神雕俠侶》更多的讀者認為陸立鼎只顧自己的義氣,而不顧親情,甚至他的妻子也很不滿意,后來手帕變成了兩半,兩個女孩一人一半。我們看到母親對無雙的愛,直接而強烈,但是,陸立鼎的愛,很沉著,因為他知道,女兒在這時候沒有了父母,就只剩下無窮的苦難。為了愛,當然也為了義氣,陸立鼎把手帕給了程英。這種愛,很難理解,但是很真。 如果說這樣的愛不近人情,那么郭靖對楊過的愛卻是很平凡而又偉大。楊過的父親楊康、母親穆念慈早亡。雖然楊康的死是由于自己的作惡多端,但是卻與黃蓉不無干系。(詳見《射雕英雄傳》)但是,就因為郭靖有一份本能的父愛,(不僅僅楊康是郭靖的結拜兄弟),他對楊過關懷備至,不怕耗費功力為他療毒,(具體見《神雕俠侶》),送他上終南山學藝等等,這些在大家看來,非常的平凡,或者更多讀者僅是認為這是故事發展的需要,但是,金庸實際上是帶著一份父愛完成他倆的故事的,很自然,很順暢,也很平淡。 還有很多,每部作品中都有,不同的故事,寫著一份相同的愛,即使那個惡魔華輝,也對李文秀產生了父愛,(《白馬嘯西風》,當然,這份愛有一點特殊性),但是就是這樣的愛,才使武俠人物那么豐滿,那么現實。 愛情,這個主題屬于每一個人,沒有人不渴望愛情,它是一個奇妙的東西。金庸寫愛情,寫的很經典,很有高度。黃蓉和郭靖,楊過和小龍女,水笙和狄云,李莫愁和陸展元,何紅藥和金蛇郎君,溫青青和袁承志;段譽的多情,韋小寶的花心,張無忌的“艷遇”,寫的各有千秋,都是各種愛情的典型。我不想對這么多的愛情都進行一個評價,只對喬峰和阿朱之間的感情作個剖析。 愛情是不能拿來剖析的,否則會失去她的神奇光環。不過很想談談這段感情。“北喬峰”是江湖第一高手,且是天下第一大幫——丐幫的幫主,(這個人物在每個人的心目中也許是個真正的英雄)即使蒙冤后離開丐幫,所行之事,特別是聚賢莊一戰,無不顯出一種豪氣。而阿朱呢,充其量只是慕容復家的一個丫頭。但是,喬峰愛她,因為她的理解;阿朱也愛他,不僅因為他是個英雄,更因為他是個有愛心的人,愛她的人,平等待她的人。很樸實的一種愛,并沒有現代愛情故事中的那種浪漫,也沒有機械的結合,它出于一種愛的理解,真的很感人,這,才叫做愛的平凡而又轟轟烈烈。(實際上從大的方面講,結合金庸當時的創作背景,這是很受女權運動的影響的。無疑,這也是一種支持)很遺憾在故事里,這最終以悲劇收場,但那份回腸蕩氣的愛,永遠是那么美。 愛,說不盡,也道不完。但是就因為愛的存在,也因為金庸寫愛的真實,使他的作品最有滋味,也最深刻。 恨——基于痛苦的宣泄 有了愛,好象就應該有恨,愛恨永遠是平行存在的,這好象是一條定律。因為曾經對陸展元愛得太深,才有后來的李莫愁要殺他全家;因為何紅藥可以為金蛇郎君付出一切,才有最后的變態;很多的例子,由愛生恨,只因為愛得太痛苦。不過,在這里我不想討論這種比較狹隘的所謂的為愛執著的悲哀,我想侃侃下面的兩例: 福威鏢局的林震南,武功雖然不高,但讀者可以看到,作為一個江湖人士,他的行事為人還是可以接受的,可以說只是帶著明哲保身思想,并不應該是江湖仇殺的目標。但是,壞就壞在他的祖上太風光,林家七十二路《辟邪劍法》名震天下,為什么你就不行了,一定是資質太差,于是就引來了江湖不法人士的覬覦。后來的青城派的作為,岳不群的偽君子,大家都看到了。林震南真的沒有罪,他至死都不瞑目,如果讀者細心會發現,他留給令狐沖轉達給林平之的話是后來整個血腥江湖的開始,“福建鏢局弄堂里的東西千萬不要去動它,否則后患無窮”,這句話到底應不應該說。我覺得,這是林震南在極端痛苦的折磨下對武林的最后報復,這是恨的宣泄。因為這個秘密如果不說,他就帶到地底下去了,然后就是沒有人再會知道,林平之肯定也不知道。把他對令狐沖人格的肯定放到一邊不說,他事實上并不是要他帶話給林平之,而是帶給整個江湖,讓你們仇殺,為了一部荒唐的《辟邪劍法》,為了獨領江湖的欲望,你們就殺吧。這種恨,是在最痛苦的狀態下產生的,無奈,但很可怕。只不過,林鏢頭沒想到的是自己的兒子是其中最大的受害者,當然,這里也是由于他對岳不群的過于信任。
再有就是胡斐對風天南的恨。風天南因為作威作福殺了鐘阿四全家,胡斐就要追殺他到北京。不管風天南如何的使詐,胡斐始終不放過他。他們之間存在仇嗎,恐怕談不上,因為他們互無關聯,胡斐與鐘阿四也是沒有什么干系,如果從俠義上說,他是動了俠腸。但實際上,他對風天南恨之入骨因為他了解窮人家的苦,知道作為普通勞動人民的無奈,如果說從階級高度上講,這是一種有代表性的恨,這種恨,是一種覺醒,但更是一種自然的人性,不是嗎?弱肉強食不應該是人世間的法則,人,應該友愛,應該和平。而這種恨,正是維系這種愛存在的基石,這種恨,恨的很蒼涼,因為這是基于整個人類的,這是人類的痛苦。我認為金庸在這里反映胡斐俠腸的同時,對“人之初”的“性善”與“性惡”作了深刻的思考,包含在這種恨中的,是對人類后天形成的性格產生極大不同的一種疑問,恨與被恨之間,也許是因為太多的欲,但這不能不說是人性中的最大弱點,人性的趨于完美,必然經過痛苦的抉擇。 恨,很難說是一種不健康的心態。但是這確實是對一種心態的宣泄形式,壓抑下的痛苦,只能是這種最強烈的表達。 情、仇——愛、恨的補充 我們在談論愛的時候,必然也在說情,愛、情實際上就是一回事。當然,我不準備在這上面咬文嚼字,我的所謂的情,更注重在一種“義”上,一種“博愛”上。我把佛家的“眾生之愛”也歸于情。從文字的內涵上說,這是站不住腳的。但既然我約定這種情基于一種“義”,那我想應該可以說的過去。 講到這個義字,我們會很自然的想到“段譽、蕭鋒、虛竹”,也許從個人的喜惡上說,我喜歡他們比喜歡“桃園三結義”的“劉、關、張”更甚。他們仨人的感情,沒有所謂的大丈夫兩肋插刀,沒有所謂的豪氣云天,只因為他們結交的平凡,結交的很有趣味。段譽與蕭鋒是喝酒作弊喝出來的,虛竹和段譽是談女孩子瞎侃出來的,而蕭鋒與虛竹完全是由段譽拉進去的。談起他們的身份,更好笑,一個王子,一個小和尚,一個大幫主。他們的相交,不為什么,只為給對方一個真實,只為一份相互信賴。由此,行走江湖,他們不再寂寞。我們可以看到,那所謂的“落花流水”四兄弟,(《連城訣》),是否僅是名聲和利益下的結合?因為花鐵桿的行徑實在不敢恭維。我們可以看到,蕭鋒他們之間的情,來得自然、真實,毫不做作,這種美,美得沒有缺憾。針對于當今社會的一些所謂的哥們,是否會覺得,那是多么的膚淺與庸俗。 少林寺的掃地僧,是俠之大者。很多人都說那集成了金庸的認知境界。我表示贊同,掃地僧很多的品質,我不詳細展開。不過,讀者們應該記得,他在化解蕭遠山與慕容博的不共戴天之仇時的那份佛家的憐憫。(詳見《天龍八部》)那份愛,是那么的無私,因為帶著對人生意義的思考,他顯得那么耀眼。人性的最底層,就是那份思索,它不僅只有愛,也超出了儒家“義”的范疇(我前面的解釋與這里的說法好似相互矛盾了),這應該是個大問題,但毫無疑問,這種情,博大,深沉,充滿了理性。 同時在講到“仇”時,大多數人會說沒有“仇”,武俠就不成為武俠。大部分的武俠是這樣的。于是人們認為它充滿血腥,沒有品位,實際上我覺得正是這份“仇”,才道出了人類的幼稚。為愛生恨,于是因恨復仇;為欲而貪,因貪生仇,很多人性的弱點,在這種江湖仇殺中寫的淋漓盡致。岳不群、左忍殘為了一統江湖,制造了多少仇殺;葉二娘為了孩子,變的如此的喪心病狂;東方不敗因為自己的野心,最后引刀自宮;謝遜由于錯投師門,引起多少江湖波瀾……很多的例子,沒有一種仇相同,但我們看到,仇恨中的人,最后怎么樣了,不是慘死,就是寂寞而終,到不如慕容博與蕭遠山最后同投師門自在了。在這里,作者金庸是痛苦的,因為看著那一個個不歸的人,即使他帶著一份說教的心,還是無法挽救眾生。為生命無奈,但作為一種警示,也不得不說這是對人性缺憾的補充。 金庸的作品,寫人性寫的深刻,剖析的到位,當然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感覺。但是,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每個讀者都會為他的作品震撼。 再說點什么 金庸小說可談的東西很多,我就以它的作品中的一點談一些大概。他的作品中不管什么人物,形象都比較豐滿,帶歷史故事性的趣味性也很強,非常的耐讀。但實際上金老先生在中醫、字畫、棋道、花道以及茶道上的研究也比較深的,這可以從他的小說中看出。可以說,金庸的小說是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的一種體現,難怪有人說:“古有曹夢阮,今有查良墉”。對于金庸迷來說,這種評價應該是不過分的。很希望能見一見金庸,也希望愛好金庸小說的人去對他的小說好好的體味。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