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劇:雖然是歷史劇,但是也要溶入現實主義的內容,例如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連續劇《還珠格格》的第三部《天上人間》中就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了類似“非典”,以及男主人公“吸毒”的內容,這就很容易使人聯想到現實生活中的這些現象,并且都是人們所熟知的東西,那么觀眾看了以后更加的有現實感,現代感,雖為歷史題材的言情劇,但是溶入了生活化的元素,就更加吸引觀眾的眼球了。
再如前段時間全國各個電視臺都熱播的電視連續劇《武林外傳》,其實故事情節并不復雜,人物也不是很多,但是因為該片十分有特色,主要人物所操的口音都是自己的家鄉話,而且里面的人物是一人一個腔調,因而整個劇情顯得非常的幽默、詼諧,常常讓人忍俊不禁,雖然是古裝戲但是語言淺顯,所以一播而紅。
二、 小說創作中生活化的語言
小說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應該是在文學作品中比較暢銷的一種文學形式,小說是以刻畫人物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小說有三個要素:人物、故事情節、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小說反映社會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說中的人物,我們稱為典型人物;這個人物是作者根據現實生活創作出來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雜取種種,合成一個",通過這樣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小說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紹,可以是具體的描寫,可以寫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既可以人物的行動對話,也可以適當插入作者的議論;既可以正面起筆,也可以側面烘托。小說主要是通過故事情節來展現人物性格、表現中心的。故事來源于生活,但它通過整理、提煉和安排,就比現時生活中發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小說的環境描寫和人物的塑造與中心思想有極其重要的關系。在環境描寫中,社會環境是重點,它揭示了種種復雜的社會關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長的歷史背景等等。自然環境包括人物活動的地點、時間、季節、氣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環境認識生活,熟悉人物 創作需要生活,對生活不熟悉,不理解,就無法反映和表現生活。 社會生活是文學藝術的源泉,人是社會諸關系的總和,只有熟悉、理解社會生活,才能熟悉、理解各類人物。不熟悉、不理解各類人物,就無法進行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的小說寫作。茅盾在談他怎樣開 始小說創作時說:“我是真實地去生活、經驗了動亂中國的最復雜的人生的一幕,終于得了幻滅的悲哀,人生的矛盾,在消沉的心情下,孤寂的生活中,而尚受生活執著的支配,想要 以我的生命力的余燼從別方面在這迷亂灰色的人生內發一星微光,于是我開始創作了。我不是為的要做小說,然后去經驗人生。”他還說;“好管閑事是我們做小說的人最要緊的事,你 要去聽,要去問。”因此,一個小說作者應像阿·托爾斯泰說的那樣:“他溶化在生活洪流之中,溶化在集體之中;他是一個參加者。”描寫對表達人物的心情、渲染氣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真實的情況就是小說必須來源于生活,如果一個作家所創作的小說題材、內容離現實生活太過遙遠,那么一定不會引起讀者的共鳴,所以小說從作家構思的第一天開始就是面向生活的,主人公的塑造也有著特定的身份、地位或者是特殊的經歷,在現實生活中的典型人物、先進人物就常常是作家筆下的“常客”,例如南京的一位平民英雄“周光裕”,一位普通的下崗工人,在面隊歹徒的窮兇極惡時選擇了挺身而出,卻永遠的倒下了……之后的一系列的文學作品的出現都是有著英雄的原型,再加上作家的筆墨渲染,其英雄形象就更加的深入人心了,那么這樣的作品就是成功的。
小說中的語言都是淺顯的、貼近生活的,臺灣著名的言情小說作家瓊瑤在她書中的后續中寫道“我的小說就是小小的說一個故事,如果能帶給讀者小小的感動,我就已經很欣慰了”,雖然瓊瑤的作品有著一定的局限性,比方說題材狹窄,構思模式化,甚至有時候情節有悖常理,但是其語言的細膩寫實還是為她贏得了眾多的華人讀者。
綜上所述,現在的文藝創作是萬萬不能離開現實生活的,如果和現實生活脫節,那么也一定會和讀者脫節,那么這樣的文藝創作就是徒勞的,不成功的。面向生活,向生活學習,在文藝創作的過程當中從生活的實際出發,那么不管是什么類型的作品,都會有很大的收獲。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2/2/2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