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如何提高語文閱讀教學質量
語文閱讀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占用的課時最多,耗費精力最大,而且其效果如何將直接關系到語文教學的質量。閱讀教學的成功與否,關系到學生品德的修養,知識水平、情感表達能力、創作能力、思維能力以及語言素養能否提高。有的語文教師對學生進行了流水量的閱讀訓練,但閱讀教學質量還是得不到提高。歸根到底是由于未能掌握提高語文閱讀能力的方法。如何提高語文閱讀教學質量呢?這里提出幾點建議: 一、培養自覺讀書的習慣,提高閱讀能力 俗話說;習慣成自然。自覺讀書與閱讀能力之間是相輔相承的。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提高語文閱讀能力的必要條件之一,對形成學生正確的思維方式和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也有著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讀書習慣使他們建立起良好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成為他們在語文閱讀活動中的一種心理需要和行為定勢,這對他們閱讀能力的發展起到了保證和促進的作用。在閱讀教學中有計劃有目的地培養學生對閱讀的自覺性,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求理解、自致其知,這才能談得上養成自能讀書的習慣。 (一)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閱讀。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隨時動筆圈、劃、點、批、摘、記,將書中有用的材料以一定形式記錄下來,形成讀書卡片、筆記,可加深理解以免遺忘;多形式如粗讀、精讀、詳讀、略讀、泛讀、速讀等均需掌握,并會根據需要和讀物內容決定讀書方式,提高閱讀效果,積累廣泛而又精要的重點知識。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是需要老師正確引導的,引導得好,令學生少走彎路,事半功倍,引導不好,落入反復操練的無效勞動窠臼。 (二)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豐富閱讀積累,提高閱讀興趣。讓學生自覺自愿地愛上參與閱讀活動而不覺得是一種負擔,是提高閱讀興趣的有效途徑。積極組織開展語文課外活動,如采取詩歌朗誦、演講比賽、自編小報刊、課外閱讀成果展、社會調查、專題辯論等學生喜愛的形式,同時結合學校、班級開展的各種德育活動、節日活動、社會實踐等內容,指導學生積極參與,有意積累,強化體驗。例如,我把每天早讀時間固定為按照學號進行的“讀書演講”活動。即用讀后感“引、議、聯、結”的方式對自己所讀的好書或者好文章敘述、評論、講述心得,聯系實際分析價值。學生把這個活動看作是新鮮事物,積極參與這個“讀書演講”活動。這樣就使得他們必須去閱讀和思考,而脫稿演講的要求又使他們必須記憶一些名言論據和事實論據才能使言論有說服力,口頭表達又對個人的自信、風度、口才有很高的要求。在讀書演講的過程中,他們閱讀了大量書籍,并記錄了大量文摘,寫作了大量批注筆記,而這一切對于他們的閱讀水平影響也是巨大的。 (三)要加強學生的課外閱讀,提高閱讀能力。大千世界內容豐富,學生的認識能力有限,必須借助別人的經驗拓寬自己的視野。課外閱讀是學生獲取知識、開拓視野、承受熏陶、積累材料的重要渠道。如果有條件的話,用一課的時間,用于課外閱讀輔導,要求每次閱讀都要做到有內容,有目標。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要求學生閱讀時要鉆到書本里面,有感情地閱讀,不要帶著太多功利性的心態,比如要完成什么任務或想以后有什么好的回報,要在書中尋找樂趣。只要他們能體會到書本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讀書的快樂自然就有了,有了快樂,就有了興趣,有了興趣,閱讀又何樂而不為?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同時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 (四)建立閱讀教學常規。就是要制約學生的閱讀行為,使正確的閱讀行為得到重復練習,得到強化,趨于穩定,也就是“習慣成自然”;同時又擯除那些不合規范的不良閱讀行為。由于良好習慣不能一朝一夕養成,因而更重要的是要長期堅持這些閱讀教學常規,嚴格要求學生堅持不懈地實踐。通過制定了閱讀教學常規,堅持不懈地執行,久而久之,使學生形成自覺讀書的習慣。 二、激發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提高感知能力 眾所周知,理解是閱讀的關鍵,閱讀的質量如何,取決于理解的深度和廣度;而感知則是理解的基礎,理解的質量如何則取決于感知的深度和廣度。學生只有在充分地感知文章整體的基礎上,才能披文入情,把握課文的豐富意蘊及其表達方法。然而很多教師由于存在著學生自己不會學的心理障礙,覺得引導學生去感知體味課文太費力氣,不如直截了當地分析課文省事,所以他們在教學設計上只考慮自己怎么教,沒有或很少考慮到學生怎么學。導致學生對閱讀教學產生被動性。我們應該相信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思維,把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感知作為一個教學環節參與到閱讀教學之中。 (一)抓住作者的思路提高閱讀水平。從閱讀的目的來看,人們是為了理解整篇文章的需要而去理解詞、句、段的。教師在教學一篇文章時就必須按照唯物辯證法關于整體與部分統一的原理,處理好整體和部分的關系,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學生整體感知課文也要從思路入手,作者的思路弄清楚了,整篇文章就容易理解了。學生抓住作者運用了哪些主要材料,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作者所要表達的主要認識,以大概了解作者的思路,進一步提高閱讀課文的水平。 (二)利用錄音教學培養閱讀情感。課文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結晶,無論它以抒發情感為主,還是側重觀點的闡述或知識的說明,都滲透著情感因素,具有不同程度的感染力。學生初讀課文如果受到一定的感染,激發起一定的情感體驗,就可以形成一定的情緒氛圍,為全面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奠定良好的基礎。在閱讀教學中,學生若能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學習注意力就格外集中。同樣,字詞如果離開具體的語言環境,其含義就難以把握。就一篇課文而言,感知能力是通過聽和讀發展起來的。用錄音作示范和在因條件限制難于表現的伴奏、演唱等的情況下采用錄音,可以使學生正確領會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幫助學生掌握規范的聲調,使學生認識改進自己的發聲練習,從而達到教學要求應有的意境。比如,教學《荷塘月色》時,先讓學生聽教學錄音進行感知,使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領悟朱自清先生在黑暗勢力的重壓下,仍保持自己高潔的品質,但由于其世界觀的局限,既不愿和世俗同流合污,又不能投身于革命斗爭中,只能苦悶、彷徨,想解脫感情的重壓而又不可能的復雜情感,就會對學習該文的語言特色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善于設置中心提問,增強閱讀的指向性和意志力。 閱讀理解一篇課文的過程就是一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要想提高學生的閱讀教學水平就要講提問的藝術,力爭在每篇課文的教學中都能夠設計出一兩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性提問來。結合學生的閱讀能力,設置恰到好處的中心提問,可以增強學生閱讀的意志力。以課文的主要矛盾為切入口設計一兩個提問,往往就可以帶動整篇課文的閱讀理解。如果教師能夠提出一兩個關鍵問題引出課堂教學的高潮,使課堂教學節奏不再是平平而過,而是張弛有致,富于變化,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為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教師應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指導加以分析,向學生揭示自己提出問題的思路,為學生提供范例,增強學生對閱讀的指向性和意志力,學生掌握閱讀課文方法就順藤摸瓜。 雄關漫道正長路,只要我們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抓住重點,把握閱讀課文的方向,持之以恒地培養學生自覺讀書的良好習慣,以活動促積累,以情感促能力,以提問促思維,培養語文閱讀能力就是提高閱讀教學質量的必由之路。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