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的“新文學” 關鍵詞:網絡、文學 “網絡文學”的盛行到底于何時開始,恐怕已無從考究; “網絡文學”還會產生多少爭議,怕也無從預料,但是有個概念終于站穩了腳跟。現今已沒有多少人能夠再將網絡文學拒之文學的殿堂之外。也許“網絡文學”的準確定義仍有待于專家學者的進一步完善,但是,文學進駐網絡空間既而成為一個活躍的臣民,已是不爭的事實。那么如果越過這個事實向深延伸呢?網絡文學到底會對傳統文學帶來什么樣的影響?是什么原因導致了網絡文學的盛行?網絡文學的未來又將會是怎么樣? 什么是網絡文學?在網易公司與文學網站“榕樹下”的文學評獎落下帷幕后。檢閱了得獎作品之后的資深作家陳村慷慨地贈言網絡文學:“前途無量”。他在“網絡之星”叢書的序言之中說:“有人一口派定網上的文學作品都是垃圾,那是精神錯亂,我們應該憐憫他。有人說網上的作品才是文學,那是理想,我們要努力。”顯而易見,陳村所青睞的是“網絡的原創文學”――即僅僅在網絡空間寫作和發表的作品。(1)在網絡空間中存有大量業己出版的世界文學經典或者風靡一時的流行之作,這些也許是文學愛好者的轉載又或者是因為網站招徠瀏覽者的點擊。對于這一部分文學作品而言,網絡僅僅是一種供閱讀的新型傳播媒介。這些文學不過是紙張文學的電子復制,它們并沒有因為網絡而改頭換面。而真正意義上的“網絡文學”則可能包含了某些前所未有的文學類型、文學觀點甚至文學創作手法。在這一批文學里,網絡不再是計算機屏幕對于書籍紙張的替代,網絡的特征介入了整個文學作品的產生,遣詞造句到發行傳播。 網絡文學到底會對傳統文學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伊格爾頓曾經提議考察藝術的“生產工具”。對于文學說來,書寫工具從很大程度地決定了文學生產與文學消費之間的互動關系。從龜甲、竹簡到紙張,新型的文學生產工具不斷地改變作者與讀者的范圍。這這個過程中,不僅僅派生出了種種特殊的文體,同時還不斷地重建著文學社會學。如同人們的歷史考察所發現的那樣,書寫工具的日益廉價導致了持續的文化民主。書寫工具擺脫了權貴階層的政治、經濟壟斷之后,文化歸還了大眾。大眾的通俗語言贏得了文字的記載,甚至贏得了刊印的權利。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文化事件,這同時還意味了某些發不出聲音的匿名階層開始浮出文化地平線。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文化生產工具以及文化傳播體系的改變時常是締造一個新型社會的重要條件。根據安德森的觀點,印刷技術的發明對于資本主義社會產生了巨大的作用,安德森稱之為“印刷資本主義”。他概括說:“資本主義和印刷技術通過作用于人類語言的不可避免的多樣性的命運,使一種新形式的想象的共同體成為可能,這種共同體的基本形態為現代民族的產生創造了條件。”。(2)現今,一些人將網絡空間形容為“后紙張”時代的書寫與傳播工具。愈來愈多的人意識到,經濟、社會民主以及文化形式無不因為網絡的介入而產生歷史性的轉折;對于文學說來,人們逐漸將問題凝聚到這個方面:這一項技術革命是否包含了誘發藝術革命的契機? 網絡改變了文學的載體和傳播方式,改變了作者的視野、心態、思維方式和表現方式,并漸漸改變著讀者閱讀習慣,但它究竟會在多大程度上改變文學本身?比如說,情感、想象、語言、結構等文學要素。 文學的本質的確從未改變嗎?事實上,許多理論家――例如福柯,或者先前提到的伊格爾頓――早就對這種本質主義的文學定義亮出批判的鋒刃。伊格爾頓聲稱:“文學根本就沒有什么‘本質’。”他奉勸人們拋棄一個幻覺:文學具有永久給定的“客觀性”。在他看來,文學的“本質”是由特定歷史條件決定的,或者說是被特定歷史時期的物質實踐和社會關系之網“構造”出來的。(3)這個意義上,書寫工具以及傳播范圍無疑是“構造”文學的歷史條件之一。紙張與印刷術的發明極大地擴展了大型敘事作品的流傳范圍,這多少改變了甲骨文時代和竹簡時代的文學本質;網絡空間開啟的后紙張時代又會在哪些方面修改文學的“本質”的既成規范呢?在我看來,這恰恰就是網絡文學將對傳統文學所帶來的影響。 是什么原因導致了網絡文學的盛行? 網絡文學的創作僅僅是敲打鍵盤;網絡文學的發表僅僅是按動鼠標把自己的作品發送;網絡文學的閱讀僅僅是開啟一臺能聯網的電腦。這個文化交流如此簡明,而這個交流背后的全部細節已經由電子技術解決。這個意義上,網絡文學似乎僅僅證明了網絡的存在。但是錯了,這個結論恰恰忽略了網絡的真正含義:自由與平等。所有的人都可以盡情地寫作、發表和閱讀。這個交流中不再存在以任何名義(例如,編輯、印刷成本、權威批評家、有關權力部門,)等等制造的障礙。總而言之,在網絡空間里權威殞落了。這徹底地改變了網絡空間的文學社會學。沒有出版機構的編輯守門,不會遭遇難堪而又傷心的持續退稿,資金問題已經無足輕重,懷才不遇的郁悶蕩然無存,所有為印刷作品設置的禁區對于網絡技術無效。只要自己愿意,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將其作品送達公眾視域。這樣,許多曾經遭受權威以及既定文學體制壓抑和遮蔽的聲音得到了出其不意的釋放;網絡空間嘈雜喧嘩,見仁見智。 網絡的發明驟然增添了文學兩端的張力。一方面,文學贏得了前所未有的傳播范圍與傳播速度;另一方面,文學撤消了作品發表之前的一切審查機制。文化公共空間最大限度地向私人言論敞開。某種意義上說,網絡文學回到了文學的原始狀態:人人都可以無拘無束地利用文學形式抒情言志,或者敘述種種白日夢。這個意義上,網絡或許是驚世駭俗之作的溫床,亦可能是陳詞濫調的衍生之地。 如果說,既定的文學體制僅僅相對于紙張的文學,那么,網絡文學重新開始了體制之外的寫作。盡管某些網絡文學仍然渴望文學體制的認可,很多網絡作家愿意沿襲文學評獎的形式或者回歸印刷出版的隊列,但是,這更像是搶奪文學體制之內的讀者,而并非認同了文學體制的權威。體制之外的寫作意味了廢除經典體系派生的種種規則,所有的人都從零開始。網絡技術已經給出這樣的許諾:從零開始的寫作照樣可以通過網絡向全世界發表。 不可否認,呼嘯而來的網絡文學撕開了日益龐大的文學體制,種種跡象表明,官僚作風與市儈習氣已經逐漸成為文學體制封鎖文學的桎梏。那種不加雕飾的文學沖動正在遭受文學體制的嚴格盤查。文學在日益精致之中逐漸喪失了率真的品質。這時,網絡文學重新縮短了抒情言志與作品發表之間的距離,我想這也正是網絡文學盛行的真正原因。 網絡文學的未來又將會是怎么樣? 我無法從網絡文學的本質來預言網絡文學的未來。 但是首先隨著網絡文學的讀者群的擴張,網絡文學不再僅僅作為個人情緒(想法)的一種抒發,網絡文學甚至成為了部分人的生存之道。近年來在網絡上出現了大量的網絡文學的原創網站,(例如起點中文網——www.cmfu.com)這些網站提供網絡文學作者若干稿酬,同時向訂閱網絡文學的讀者收取若干的費用。我們可以預見,隨著網絡文學市場化的形成,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網絡文學的創作中來。也許在短期內,網絡文學無法成為文學創作的主流,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主流作家(即現有文學體制的制定者或維護者)的隱退,隨著網絡作為傳播工具的不斷發展,網絡遲早會成為,文學作品的一個主要發布平臺。 其次,許多網絡作家都曾體驗到了相似的快意:顛覆文學的等級制度。既有的文學體制保持了金字塔式的結構;金字塔的頂端是由一批文化精英主持。他們制造文學時尚,鑒定文學趣味,修訂文學傳統,控制大部分重要的刊物版面。這一切無疑得到了文學編輯、批評家與學院教授們的默認。對于只有文學沖動而不是訓練有素的作者說來,突破文學體制的防線而自由發表是一個遙遠的夢想。然而,網絡的出現似乎一夜之間改變了沿續己久的文學社會學。契訶夫的名言仿佛在網絡空間得到了實現――大狗與小狗都有權利發出自己的聲音。網絡制造的文化民主贏得了一片掌聲;這時,人們開始隱約意識到,挑戰文學的金字塔體制必將深刻地撼動文學體制賴以形成的社會關系。在這個平等且自由的網絡里,一個文學創作者的價值基本體現在他有多少讀者。雖然這一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會助長了媚俗文學的勢頭,會使部分作者為了單純地追求其作品的點擊率(即閱讀數),刻意地去迎合大眾的口味,而放棄了本身的主張和立場,造就了的粗制濫造。但是在大量的網絡文學涌現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相信,網絡文學會以更多元化的形式出現,同時網絡文學會因受眾的不同而愈加細化;我們更有理由相信,隨著讀者閱讀品位的提升,隨著網絡文學市場化的形成,網絡文學將越來越精品化。我確信網絡文學,前途無量。
注釋陳村《網絡兩則》,《作家》2000年5期 安德森《想象的共同體》,《學術思想評論》第五輯,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伊格爾頓《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伍曉明譯,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10頁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