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詞的愛國主義精神
辛棄疾一生致力于詞的創作,使詞進一步從婉約派的局限中超越出來。他用豪放的詞風寫出了一首首感人至深的詞作,而辛詞中最令人感奮和激動的是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辛棄疾的詞就像是作者人生境遇的一部歷史,瞰其一生,幾度起落,懷才不遇,屢遭猜忌,不得盡展其才,一腔悲憤無處發泄,故而寄之于詞。無論是他躊躇滿志、意氣勃發之作,或是失望悲苦、激奮于胸之作,還是憂患成疾、感嘆悲愴之作,還有忘情山水,醉臥南岡之作,無不體現出作者憂國憂民之心,復國雪恥之志。但是,正是由于特定的歷史環境,使他的抱負終未能償,一生唏噓不已。 一、辛棄疾少時立報國之志,一生卻飽受坎坷。 辛棄疾(1140—1207年)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濟南人。他的一生是面對山河破碎、南北分裂的年代,“為祖宗、為社稷、為生民”而夢寐以求抗御外侮、恢復統一的一生。年少時受祖父辛贊影響,“登高望遠,指劃山河,思投釁而起,以紓君父不共戴天之憤。”紹興三十一年,投奔耿京義軍,次年逢張安國投敵,他與王世隆率五十騎徑趨金人營中,活捉張安國,南渡歸宋,當時他年僅二十三歲,表現了他優異的軍事才干。南歸后入仕,并滿懷殺敵之心,一心想有所作為。他不斷向朝廷上書請戰,屢不允準,后因參劾落職。此后,宦海幾經沉浮,最終對朝廷徹底失去希望,數次冊封未受,飲恨而終,享年六十八歲。 時代未能造就英雄,卻造就了英雄的詞。面對山河破碎,朝廷歌舞生平,他憂慮,他感嘆,他悲憤,他無奈,他痛哭! 二、辛詞中洋溢著濃濃的愛國主義精神。 應該說,辛棄疾的詞內容不盡相同,既有壯懷激烈的豪情壯語,也有抒發不滿的諷刺之詞,還有忘情山水的托物言志,更有愿不得償的凄婉之調。但有一點是共通的,那就是辛詞中始終不變的愛國情! 1、風格豪放明快,通篇洋溢豪爽樂觀、昂揚向上的激情之作。 辛棄疾自生擒張安國南歸后,便入仕為官,雖未受到重用,卻點燃了他心中復國雪恥火焰,使他一顆馳騁疆場一展抱負的雄心激蕩不已。這一時期,他一直堅持抗金立場,抱定抗金救國的必勝信念,并希冀得到朝廷的重用。辛棄疾早年詞作風格通達樂觀,大有欲一展宏圖之感,晚年雖眼見復國的希望日趨渺茫,但憂悶中又不乏“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生后名”的雄壯之音,愛國之情溢于言表。如《水調歌頭·千里渥洼種》: 千里渥洼種,名動帝王家。金鑾當日奏章,落筆萬龍蛇。帶得無邊春下,等待江山都老,教看鬢方鴉。莫管錢流地,且擬醉黃花。 喚雙成,歌弄玉,舞綠華。一觴為飲千歲,江海吸流霞。聞道清都帝所,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紅沙。回首日邊去,云里認飛車。 這首詞雖是壽詞,但主題卻是鼓勵朋友為國事效力,同時自勉。全詞的主旨句“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紅沙”,詩人以飽滿的熱情表達了對收復北方失地的夙愿和信心。結尾又以“回首日邊去,云里認飛車”鼓勵友人建功立業、平步青云。盡管當時辛棄疾并不被朝廷所重視,但仍能時時自勉,這是因為作者心中始終激蕩著一顆愛國之心! 2、志不得申、愿不得償,借詞抒憤懣之怒,同時對朝廷茍安政策的勸諭、譴責之作。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時局的突變,辛棄疾抗敵復國之心日切,但朝廷不思武備、茍安求和的態度令他大失所望。雖一腔忠君報國之心未泯,然而殘酷的現實卻使他空立志向,繼而辛棄疾將對朝廷的憤懣之情、勸誡譴責之語寄之于詞,心中無限愁苦的寫下了一篇篇佳作。在這些作品中,雖字里行間流露出了不滿情緒,但其主調仍是積極向上的,對朝廷的振作仍心存幻想,充分表現了一個愛國志士的急切心情。我們以《木蘭花慢·老來情未減》為例: 老來情未減,對別酒,怯流年況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圓。無情水都不管,共西風只管送歸船。晚秋莼鱸江上,夜深兒女燈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鼓賢。想夜半承明,留教視草;卻遣籌邊。長安故人問我,道愁腸替酒只依然。目斷秋霄落雁,醉來時響空弦。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1/2/2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