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三國志通俗演義》中劉備形象的豐滿復雜性
[摘要]本文通過對《三國志通俗演義》中的劉備“仁義”中有“虛偽”,“雄才大略”中有“個人意氣”這一矛盾性格的揭示,認識人物形象復雜性,從而為今后運用多種手段分析和塑造各種人物形象提供借鑒。
[關鍵詞]歷史小說 人物形象 劉備 復雜性
《三國志通俗演義》是由元末明初的羅貫中創作的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小說。自從其問世以來,就以其宏大的結構、清晰的脈絡、精彩的戰略戰術描寫以及“言不甚深、語不甚俗”的語言運用博得人們的喜愛。而其中的諸多人物形象的描寫也隨即成為人們爭論的焦點。段啟明先生就認為“在作者筆下,劉備是一個典型的仁明君主,他為人的宗旨是‘寧死不為負義之事。’”而魯迅先生則認為,這是《三國志通俗演義》人物描寫的明顯的敗筆,因為它“至于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長厚而似偽,”①。其實這只是看到了問題的一個方面。德國學者卡西爾認為:“人之為人的特征就在于他的本性的豐富性,微妙性、多樣性和多面性。因此,數學絕不可能成為一個人的學說,一個哲學人類學的工具。把人說成仿佛也是一個幾何學的命題,這是荒謬的。人類生存的基本要素正是矛盾,人根本沒有‘本性’——沒有單一的或同質的存在。人是存在與非存在的奇怪的混合物,他的位置在這對立的兩極之間。”②如果我們具此理論對作品加以仔細分析,就不難發現,劉備的形象是有其自身的復雜性和多面性的。而這種豐滿復雜性主要表現在下列幾個方面: 劉備“仁義”。劉、關、張桃園結義,就樹起“義”的大旗。而劉備與左右將領之間的關系,則充滿了以義為基礎的互相深信不疑的手足之情。張飛大意,失了荊州,甘、糜二夫人皆陷于城中。劉備知道了,只是默默不語。后來,張飛內疚,想拔劍自刎,劉備一把抱住他,奪劍擲地,說:“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縫,手足斷,安可續?’吾三人桃園結義,不求同生,但求同死。今雖失了城池家小,安忍教兄弟中道而亡?況城池本非吾有,家眷雖被陷,呂布必不謀害,尚可設計救之。賢弟一時之誤,何至遽欲捐生耶?”③說罷大哭。劉備的這段話,雖然有做作的成分,但在失卻家小的情況下,不對張飛進行指責,已難能可貴,還對張飛百般安慰,并用衣服“手足”的比喻表明自己的心跡,難怪關、張二人都要感動的流下眼淚。而在得知關羽敗走麥城被東吳殺害后,打叫一聲,哭絕于地,一日哭絕三五次,三日水漿不進,只是痛哭;淚濕衣襟,斑斑成血。并置眾將領的百般勸阻和剛剛南征北戰辛辛苦苦打下的社稷江山于不顧,毅然決定即日“提兵伐吳,以雪吾恨!”并說:“孤與關、張二弟桃園結義時,誓同生死。今云長已亡,孤豈能獨享富貴呼?”“朕切齒仇人,乃孫權也。今若與之聯合,是負二弟當日之盟也。”④可見,劉備把兄弟之間的情義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其忠誠信義,感天動地,蒼天可表!劉備對自己的結拜兄弟是這樣,即就是對和自己沒有結拜的其他兄弟,也充分的表現出他的“仁義”。三顧茅廬”表現了對諸葛亮的尊重,“白帝城托孤”則充分表現了對諸葛亮的無限信任。當陽之敗,糜芳說他親眼看見趙云去投了曹操,張飛也起了疑心,但劉備相信:“子龍是我故交,安肯反呼?”“子龍從我于患難,心如鐵石,非富貴所能動搖也。”如此堅守信義,難怪趙云會孤身奮戰,殺出重圍,保住了阿斗。當他把阿斗交給劉備時,劉備卻把幼子扔在地上,說:“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這充分表現了劉備對趙云的“仁”。對民眾的仁義則更表現的明白無遺。他在新野敗于曹操時,帶著十萬難民,一日只能走十里路。有人勸他拋棄難民,輕騎前進,免得被敵人趕上,以致受到更大的損失,他斷然拒絕了這個建議,并派關羽保護難民。他有一匹“的盧”馬,按迷信說法認為騎了會妨克主人,有人勸他說:“公意中有仇怨之人,可將此馬賜之,待妨過此人,然后乘之,自然無事。”他嚴肅地回答說:“公初至此,不教吾以正道,便教作利己妨人之事,備不敢聞教。”⑤劉備的這些行為,從客觀上講,是符合人民群眾的要求的。 劉備虛偽。“劉玄德攜民渡江”,雖能表現劉備的“仁義”,但從另一角度看,此次行動,其實質已遠遠不是一次軍事轉移,而是意義深遠的爭取民心的政治行為。“三辭徐州”不是不想領管徐州,荊州地處戰略要地,如果取了荊州,就取得了中心開花這一軍事上的主動權。這一點,劉備比誰都清楚。他只所以這樣做,其真實的目的就是要試探陶謙是否真心讓出徐州,是要在“義”的名聲下領管徐州。只有這樣,自己在荊州的地位才能鞏固,自己才能有圖霸天下的地盤和政治資本。“進取西川”不是不想取得西川,而是要在躬行“仁義”而“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取得西川。因此,有了謀士張松“劉季玉……秉性暗弱,不能任賢用能;加之張魯在此,時思侵犯,人心離散,思得明主。”加之“大丈夫處世,是努力建功立業,著鞭在先。今若不取,為他人所取,悔之晚矣。”⑥這一番話,襲取西川似乎就成了躬行仁義的明智之舉,于是,劉璋當年的恩遇顧不得了,同宗之情也顧不得了,只要能冠冕堂皇地取得西川就行。即位時再三“禮讓”,不是不想做皇帝(從他的兒子一名“封”,一名“禪”,即可知道),而是害怕眾大臣陷自己于不忠不義。由此可見,劉備的“仁義”并非真“仁義”,而是把“仁義”作為實現自己王霸之志的手段。這正如諸葛亮所說,和孫、曹相較,劉備的優勢就在于“信義著于四海”。呂布死前罵劉備:“是兒最無信者!”曹操曾經評價劉備是“沛郡小輩,妄稱‘皇叔,’全無信義,所謂‘外君子而內小人也。’”正是擊中了劉備的要害。 劉備深沉。劉備是一個具有鴻鵠之志、遠大抱負、個性獨特的英雄人物。(正如他所說:“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也。”)但劉備的獨特,劉備的個性往往是以沒有“個性”表現出來的,他的算計,他的雄心(野心)埋藏的很深,絕不輕易外露。為了不讓曹操看出他有弘遠志向,甘愿在后園種菜,這種行動,就連自己的結拜兄弟關羽、張飛也感到不解:“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學小人之事,何也?”劉備說:“此非二弟所知也。”然而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藐視天下豪杰,獨許劉備,使其大吃一驚,手中的匙箸落于地下,仍要用雷雨驚嚇所致做一掩飾。而醉酒后對劉表所說的“備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輩,誠不足慮也”之言,則充分暴露出其政治野心。 劉備任性。關羽敗走麥城,使劉備失去了一個結義兄弟。在三足鼎立,吳蜀關系處于唇齒相依、唇亡齒寒的情況下,若劉備能聽從趙云“漢賊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為重”⑦的勸告,以國家大義為重,舍棄個人情誼的信義;維護對漢室社稷江山的忠義,接受吳國開出的“將孫夫人送回;將降將送回;將荊州交還”這三個優惠條件,與東吳永結盟好來共同對付曹操,歷史將會是另一種寫法。可悲的是,劉備毫不理會趙云、諸葛瑾、諸葛亮等人苦口婆心的勸告,意氣用事,一意孤行,以致舍大義而就小義,悍然發動了對東吳的戰爭,以致造成了大傷元氣的猇亭悲劇,這就充分暴露了劉備任性的本性。 總之,劉備是一個極其復雜的人物,他既有“仁義”的一面,也有虛偽的一面,既有政治家高瞻遠矚、統觀全局運籌帷幄的雄才大略,又有置國家大局于不顧,率性而為的小兒脾性;作者能寫出人物性格的豐滿復雜性,這也許是《三國志通俗演義》雖歷經千年仍光芒四射的原因之一吧。 注釋: ①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轉引自《中國古代文學史長編·元明清卷》350頁,郭預衡主編,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1版)) ②卡西爾:《人論》,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15至16頁) 2、郭預衡:《中國古代文學史長編》,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第一版,第15~16頁。 3、魯小俊、陳文新:《三國演義——英雄人生》,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4、李炳彥、孫兢:《說三國話權謀》,解放軍出版社(北京),1986年12月第1版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