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我眼中的曹丕
內容提要:從曹丕的成長經歷、家庭背景以及他自身的性格來看,他成為政治斗爭中的勝利者的必然,在光環后面一顆充滿憂傷的新和一條曲折而又精彩的短暫的人生道路。 關鍵詞:曹丕、曹植、功利 正文:
曹丕,三國時期魏國君主,后稱為魏文帝。他在歷史上是完成統一大業的亂世英雄,還是攻于心計的奸佞小人。似乎這樣的評價都太過于片面,他只是完成歷史宿命的一個執行者,是歷史中的一個偶然,也是歷史的必然。 從他的成長能夠經歷來看:他“生於中平之季,長於戎旅之間。”從小就看到了戰亂和人民的流離失所,正如他自己說道:“鄉邑望煙而奔,城郭睹塵而潰,百姓死亡,暴骨如莽。”或許此時在他幼小的心靈里就已經開始萌生了一些念頭,只是并未開始轉化。他出身高貴,從小就是處于上流社會,因此就有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六歲而知射,八歲能騎射,并在早年跟隨父親外出征戰。可以說這已經為他后來的稱帝奠定了基礎,在那個戰亂的年代要想成為一個國家的統治者,并不是說空有報國之志,還應該具有的就是軍事技能和軍事領導才能,才能讓人甘心成服。他的父親曹操就是這樣的人并在每一次的征戰中不段建立自己的功業。可以說早年的曹丕就已經有了報國之志,建功立業的雄心。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注定了他在以后與曹植的政治斗爭。 從他的家庭成員來看:他的父親是位及人臣、擁有很高的權利、有制國之才,是一個集團的領袖,是很多人景仰的對象。他從小就受到父親的影響,在他的心目中父親就是他人生道路上的的指引和目標,對父親充滿了崇敬。他的母親卞夫人,在曹操的眾多妻妾中能脫影而出并一直受到寵幸,可以說她是一個智慧與美貌并存的女子,更值得一提的是她雖出身低下,卻有高尚的品行。他在母親的教導下長大,可以說給了在他的早年,他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他的二弟曹彰愛好習武,膂力過人,武藝精熟,能徒手與猛獸搏斗。他的三弟曹植,從小天資過人,使歲就能誦讀詩、文、辭賦數十萬言,出言為論,下筆成章,有較高的才情。子桓出生成長于這樣的不平常的家庭,也就注定了他的命運的不平常。他們兄弟三人,都是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有自己的特長,從小就有了報國和建功的志向。父親因為身份地位的關系,在他們的心中已經完全脫離了父親的形象,似乎更似一個人生的追求的目標,他們都以獲得父親的賞識而作為人生追求的一個階段。父親為了匡復漢室而建立的基業必然成為他們相互追求的最大目標。因而他們在不斷提升自己的同時必定會排擠他人,這也就注定了他們之間的政治斗爭。子文光有匹夫之勇,缺少政客所必需具有的敏銳和計謀,所以在這場斗爭中他自然而然的首先被排出。而子建是一個純情詩人,他比理性的子桓多了幾分人間的真情實感的流露,喜歡任性而為,這恰恰是一個統治者的最大禁忌。這似乎在說子桓在政治斗爭的勝利在一方面是來自于子建的感性。其實曹丕能作為勝利者走下去是和他自身的經歷和個人奮斗分不開的。早年的軍旅生活讓他有了較為豐富的戰斗經驗,他善于騎射,能左右射之,“又工擊斂彈棋,技能戲弄”,他“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再加上他冷靜理性,能正確判斷形式的性格。可以說他是一個綜合素質教高的人,他的個人因素已經決定了他在政治斗爭的勝利。 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這個問題一直深深的吸引著我。在他的內心深處,是為了權利而置親情于不顧的嗎?當他在與子建爭太子之位時,是何種心態,當他勝利之后,他的內心是喜悅嗎,他有沒有過一絲的難過與憂傷?我很常想從他的詩文中去探求他的內心真實的感受。但當我讀完他的詩作之后,我發現他是一個內心極為復雜的人,他的人生臺的大部分都是充滿了憂傷的情緒。他的父親是一代梟雄,這帶給他的不僅是貴公子的身份和地位,也給他帶來了較大程度的壓力。父親創下了不朽的功業并以文王自喻,這給他成就統一大業和實現人生價值帶來了機會。他必須用盡心機,以博取父親的歡心。同時他又有一個天資過人的弟弟——子建。他們是同胞兄弟,這若是在平常人家是親親的血緣,但他們這樣的家庭里卻成了太子之位的競爭對手,這就注定了他們命運的的相悖。但在他的詩文中,我所感受到的,則是他內心的那份憂傷。他曾跟隨父親出征,他過多的體會到戰爭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苦難。他自己也帶兵出征,也讓他感受到了征行的勞苦。但是在那個充滿硝煙的年代,只有戰爭才能成就英雄的夢想,建立統一的大業。他也曾是充滿激情,朝氣蓬勃的少年。他不僅有憧憬未來的一面,也有感懷內心的惆悵與孤寂的時候;他不僅是政治斗爭中狡猾陰險的政客,也是一個充滿真實感情的男子;他雖常常馳騁沙場,卻有感懷將士疾苦的情懷。如在建安二十三年二月三日《與吳質書》中我看到了他內心的無限沉痛,他也是一個至情之人,在王粲、徐干、陳琳、應玚、劉楨他們因瘟疫去世后,在他感到親近故交日漸稀少,他寫道:“一時俱逝,痛可言邪!”,“觀其姓名,都為鬼錄;追思昔游,猶在心目。而諸子化為糞土,可復道哉!”在他的內心,是渴望真摯的感情的。能與他們出游、暢飲、寫詩做賦的閑適生活是他很懷念的。但是現在的他,渴望能有所作為,卻是“無眾星之明,假日月之光,動見瞻觀,何時易乎?”。又如他的《善哉行》是他征行勞苦,感物憂傷,為了自娛而作的。而他的《燕歌行》更是他深切地體會到前方將士的辛苦,以思婦的口吻來更加深刻地表達自己對他們的關懷和同情。我想能夠在沒有出戰的情況下還能感受到戰士的辛苦,說明他自己有過艱難的戰斗經歷,還有就是一顆關愛百姓的心,這是做為一個君主所必備的。然而在他的《雜詩》中,有看到了一個對自己前途未卜而充滿惆悵的子桓。“郁郁多悲思,綿綿思故鄉。”,“向風長嘆息,斷絕我中腸。”,“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車蓋。”,“棄置勿復陳,客子常畏人。”這些句子是何等的憂傷呀,或許“斷”、“浮”這樣的字眼還不能把他那種漂浮不定的心情給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 在我看來,曹丕的一生是復雜的,而他只不過是一個悲劇英雄。他從小就過著沙場的軍旅生活,早年的政治夢想,卻成為局限他自己的束縛。他至死都沒有跳出來,或許他根本沒有想出來過。中年卻一直為了當上太子與子建處于激烈的競爭中,在他的內心是充滿了矛盾的。一方面,他必須以很不君子的做法來在這次斗爭中獲勝;另一方面,他又想極力地證明自己的能力。就算他在天資上真的不如子建,但是他從來就沒有認為自己是不如他的。從他當稱帝到他去世僅僅七年時間,他的一生在他成就了大業之后就早早地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可以看他和他的父親一樣,都在年輕的時候豪盡了自己的心力。但是在他短暫的一生里,他是成功的,他統一天下建立了魏國,他在位期間,實行九品中正制,確立士族豪強在政治上的特權。此外,他在文學創作和理論都有成就,其詩語言通俗,細膩流暢,頗具民歌風味,代表作《燕歌行》是中國詩歌史上最早的一首七言詩,其理論著作《典論·論文》開我國綜合評論作家作品之風氣。他在相對安定的環境里,過著貴公子、王太子和帝王的生活,因此,他的文學創作反映的內容上很狹窄的。但對于他來說我認為已經足夠了,他只是一個平凡人,我們不能苛刻的要求他各方面都做得很完美。或許在很多人眼力,他只不過是懂得矯情自飾,會耍陰謀詭計的小人,他的功業和文學成就都不及其父曹操,他的天資和品行又都不及其曹植,在后世文人的心中,他更是被批判的人物。劉勰的《才略》中說道:“魏文帝之才、洋洋清綺、舊談抑之,謂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詩麗而表逸;子桓慮詳而力緩,故不兢於先鳴。而樂府清越《典論》辯要,迭用短長,亦無懵焉。但俗情抑揚,雷同一饗,遂令文帝以位尊減才,思王以勢窘益價,未為篤論也。”但是他提出“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他人為人的生命和榮了都是有盡頭的,只有文章是無窮的。他在《與王朗書》中說道;“人生有七尺之形,死為一棺之土。唯立德揚名,可以不朽。”可見在他內心深處的功利傾向,這是受到了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的影響。很多人文人墨客都是生前兩袖清風,但卻特別注重死后名。而曹丕更是那樣一個處于社會高層的領導性人物,他更希望自己能夠名留青史,因而更不能擺脫這種束縛。他對曹植一直采取打壓的方式,就是為了給他內心的那份焦慮打上保險,這也算是他自我保全的一種方法吧。 總的說來,曹丕是一代帝王,不管他的天下是借助父親一生的心血,還是他自己努力創造的結果。都不可否認他內心的功利思想和較強的政治手腕,這是那個時代賦予他的使命。想要成其為英雄并為后人稱頌,并不是一味墨守成規,那樣將會被時代所淘汰。我們不能從政治斗爭的角度去評價他的人品,更不能以一個完美統治者的框架去要求他,只能說他順應了歷史的潮流、時代的發展。在他成就功業的這一路上,我們所看到的是一個內心極度復雜和充滿傷感的子桓,感性與理性想必也在他的心理激戰了很多次。他一直是竭盡所能的做好每一件事,建立一個和平安定的社會。不管他是否做到,我都覺得他盡力了,甚至是筋疲力盡。總之吧,他是時代的弄潮兒,他的人生也是有滋有味,不是單一的,是充滿了人所向往的精彩。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