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青春之歌》青年知識分子的形象分析 摘 要 《青春之歌》主要是通過對小知識分子林道靜從不屈服于命運的對家庭和社會的個人反抗到最后投入時代洪流走上革命道路的艱難曲折的"苦難歷程的生動敘述,形象地展現(xiàn)"九·一八”至“一二·九”運動這一特定歷史時期我國學生革命運動的歷史風貌和形形色色的知識分子的精神面貌,從而提煉出一個革命的思想主題:一切知識分子,只有把個人前途同國家民族的命運、人民的革命事業(yè)結合在一起,投入到時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不斷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頌的美麗的青春。 關鍵詞 共產(chǎn)主義 抗日救亡 林道靜 盧嘉川
《青春之歌》是楊沫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建國后出現(xiàn)的一部描寫黨領導的愛國學生運動的優(yōu)秀作品。它以九一八事變到一二九運動這一時期的愛國學生運動為背景,塑造了林道靜這個從個人反抗走上革命道路的知識青年的藝術典型和形形色色的知識分子形象,反映了在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銳激烈的動蕩年代,知識分子的覺醒和分化,表現(xiàn)了中國的一代青年在黨的領導、教育下的成長,歌頌了革命的青春。 《青春之歌》這部小說寫的是一個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林道靜如何走上革命道路,并成為無產(chǎn)階級戰(zhàn)士的曲折過程。林道靜是為了尋找個人出路,逃避為男人當“玩物”和“花瓶”命運,踏上流亡之路的。她逃離家庭,到北戴河附近的楊家村小學投親,做了代課教師。然而,校長余敬唐卻陰謀把她嫁給當?shù)氐臋噘F,走投無路之下她想自盡,被一直注意她的北大學生余永澤搭救。余永澤喚醒了林道靜對生活的熱情,在余愛情的感動下,她答應和他共建愛巢,從小孤苦無依的林道靜暫時享受到了家庭的溫暖。但她不甘心被人供養(yǎng),先是尋找工作受挫,后接觸到北大的愛國學生,思想上受到了觸動。當遇到共產(chǎn)黨人盧嘉川之后,她開始接觸到革命思想。余永澤一再攔阻參加革命活動,并導致盧嘉川被捕。林道靜在慘痛的事實面前如夢方醒,決心離開庸俗自私的余永澤,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從此她在革命者的指引下,一步步克服軟弱, 最終成為一名成熟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戰(zhàn)士。 《青春之歌》最成功的地方是塑造了林道靜這個革命知識分子的形象。主人翁林道靜是一個成長中的人物,這一藝術形象是在自身的艱苦的革命活動和曲折的鍛煉改造過程中逐漸完成的。小說剛開始,她是一個逃出封建家庭,尋找個人出路和失業(yè)青年。她生長在官僚地主家庭,佃農(nóng)主母慘遭迫害致死,自己也受到地主異母的百般凌辱和虐待,從小養(yǎng)成了孤僻執(zhí)拗、倔強的反抗性格。為了反抗不幸的命運,她毅然離開罪惡的家庭,走向社會尋找“自己養(yǎng)活自己”的生活出路。然而“剛剛逃出了那個要扼殺她的黑暗腐朽的家庭牢籠,想不到接著又走進了一個更黑暗、更腐朽、張大血口要吞食她的社會”。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她既不甘屈服,又無力抗爭,想以自殺作為反抗。這種不幸的遭遇,反映了當時廣大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在黑暗的舊社會生活沒有出路和個人反抗的軟弱無力。小說一開始就將人物的個人命運和廣闊的社會現(xiàn)實聯(lián)系起來,使她的性格和活動有可能概括深廣的社會內(nèi)容。 在塑造這個從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成長為共產(chǎn)主義的藝術典型時,楊沫堅持從實際生活出發(fā),真實地描寫了人物小資產(chǎn)階級的思想感情及其獨特的表現(xiàn)形式。這在當時創(chuàng)作環(huán)境中,是很難得的,作品在表現(xiàn)林道靜的不幸遭遇,揭露現(xiàn)實的黑暗的同時,細致地描繪了她在黑暗現(xiàn)實中特有的思想情緒和精神狀態(tài)。她同余永澤的愛戀到同居的過程,是小說的重要情節(jié),比較充分地暴露出她的幼稚?駸岷筒磺袑嶋H的幻想。這正是一般脫離革命實際的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的思想通病,它決定了她鍛煉改造過程的艱巨和曲折。 林道靜的探索和追求,只有遇到黨,投入時代的洪流,才算找到真正的出路,小說在描寫她艱苦曲折的成長過程中,處處突出黨的啟迪和教育作用。小說通過林道靜兩次巧遇盧嘉川而被引導加入愛國學生運動的偶然事件,反映了時代召喚青年的歷史必然性。思想上的初步覺醒,使她看清了余永澤的真面目以及和他一起生活的庸俗、空虛,決心與之決裂,但真的要分手時,卻又感到纏綿惆悵,若有所失,讓人們第一次看到?jīng)Q裂的不易和啟步的艱難。在黨的引導和時代的推動下,她還是邁出了第一步。從此小說一方面滿懷熱情描寫林道靜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堅持獄中斗爭和領導北大學生運動走向新的高潮,表現(xiàn)她獻身革命的勇氣、忘我的工作精神和政治上的日益成熟,另一方面又通過一些典型情節(jié)和細節(jié)(如第一次入獄想到犧牲時的急躁情緒,從定縣回到北京路過舊居時的思戀之情,地下工作處于艱難情況下想上戰(zhàn)場當紅軍的要求,在任玉柱父子面前輕率地暴露出: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要徹底擺脫思想上沉重的負擔,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非經(jīng)長期的斗爭鍛煉和痛苦磨煉不可,就是入了黨也不能停止這個磨煉的過程。正因為小說以現(xiàn)實主義的細膩筆觸,寫出了人物成長過程中的全部復雜性,才使林道靜這個三十年代的革命知識分子形象栩栩如生,真實可信,具有較深的典型意義。人們從林道靜所走過的曲折道路中,既看到黨的教育和革命理論的指引作用,又看到她本人的主觀努力和自覺改造:正是這二者的結合,才使她成長為真正的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這條道路對今天的青年仍不乏現(xiàn)實教育作用。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1/2/2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wǎng)絡,如發(fā)現(xiàn)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lián)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ǎng)(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wǎng)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yè)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yè)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