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與“意境”的比較研究 [摘 要] 意境與意象的關系,根據童慶炳的界定,我們可以看到:首先,意象是一個個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觀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實在的,具體的;意境是一種境界和情調,它通過形象表達或誘發,是要體悟的、抽象的,是一種氛圍。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組合構成意境,意象是構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徑。正確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即形象思維。這就是說,在文學創作中,總是意象在先,意境在后。是先有一個個意象在作者的腦子里,然后組合融合化為一種意境。[關鍵詞] 意境 意象 區別 關系
我們經常在評論詩與散文,經常會運用“意象”與”意境”這兩個文學理論詞匯。而有些讀者或作者對這兩個詞匯的概念不甚清楚,有的則混為一談,還有的作者則問:“意象與意境”有何區別?看來必須對這兩個概念作一解答。先談談什么叫意象。所謂“意象”,就是以象寓意的藝術形象。如果分開來說,“意”就是作者的主觀情意;“象”就是作者感受到的客觀物象。意象就是作者意中之象,不同于純客觀存在的物象,它是融入了作者情思的形象。用康德的話說就是“灌注了生氣的形象。”文藝理論家童慶炳先生在《文藝理論教程》中說:“意象是以表達哲理觀念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誕性為基本特征以達到人類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為藝術典型。”在這里,童先生把意象與典型又聯系起來,認為意象就是藝術典型。這好像有點牽強。筆者認為,意象離藝術典型還有一段距離,不能劃等號。意象一詞,在中國古代已有,如老子的“大象無形”說。意象如果細分,還可分為:象征性意象,比喻性意象,描述性意象,通感性意象等。關于什么叫“意境”。我在《意境說》那篇文章中已經有所探討和解釋。所謂“意境”,就是作者在詩歌與散文中,通過形象描寫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是抒情作品中呈現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同時也包括作者誘發和開拓的審美想象空間。意境,是中國獨有的一個詩學和美學術語,也是中國對世界的貢獻。西方國家文學理論中沒有“意境”之說。但是西方國家的小說散文中有意境的創造。比如《簡愛》中對桑菲爾德莊園的環境氛圍的營造,就是一種意境。在中國,意境理論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先秦哲學,如老子的“大象無形”說實際上就是指意境。“境”或“境界”原指修行者領悟佛法所能達到的境地,語出佛經,為南朝詩學借用。如劉勰《文心雕龍·隱秀》評詩,有“境玄思澹”之語,可見意境說初見端倪。王昌齡的《詩格》首創了“意境”一詞。到了唐代,皎然在《詩式》中提出“取境說”,即由境而來,由思而來。權德輿提出“思與境諧”的理論。司空圖《詩品》提出“境生于象外”之說。劉禹錫發展了“境生于象外”之說。宋人嚴羽《滄浪詩話》中提出“言有盡而意無窮”之說,對意境理論的形成多有探討。到了清末,王國維的《人間詞話》集其大成。王國維說:“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謂之有意境?曰: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述事則如其口出。”當代文藝理論家宗白華說:“意境是情與景(意象)的結晶品。”概括起來,意境就是“情由境生、情景交融”的那種藝術境界。意境與意象的關系,根據童慶炳的界定,我們可以看到:首先,意象是一個個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觀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實在的,具體的;意境是一種境界和情調,它通過形象表達或誘發,是要體悟的、抽象的,是一種氛圍。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組合構成意境,意象是構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徑。正確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即形象思維。這就是說,在文學創作中,總是意象在先,意境在后。是先有一個個意象在作者的腦子里,然后組合融合化為一種意境。"意象"與"意境"是兩個容易混淆的概念。它們有其相通、相似的一面,但又屬于兩個不同的美學范疇,有著各自獨特的內涵和審美特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1/2/2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