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在幼兒園教育中的作用 【摘 要】信息技術作為現代科技革命的基礎和核心,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也進入了幼兒園的課堂,并對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帶來沖擊和挑戰。 【關鍵詞】幼兒園教學 信息技術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科技應用的普及,隨著現代化的深入進行,信息技術逐步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幼兒園教育中也漸漸地由傳統的說教模式逐漸被這種新型的信息技術所代替。 一、信息技術在教學活動中的作用。 1、擴充信息,使幼兒開闊視野。 一直以來,幼兒園教育以教育空間小、資源貧乏為弊端影響著幼兒教育。傳統的單一輔助教學工具,給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局限性。也無法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從而大大降低了教學的質量,同時增加了幼師的工作壓力。當幻燈、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等現代信息發展的產物,逐步進入教育視野的時候,徹底地改變了這一局面。有效的節省了我們在黑板上授課的時間,從而提高了課堂學習的效率。因此我們大都盡可能多地將現代信息技術注入到我們的教育實踐之中。 2、激發興趣,豐富幼兒認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孩子興趣的活動都是在浪費時間,耽誤孩子的成長。因此不管組織什么活動,我們幼兒園的老師都會采用一些游戲化的形式來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多媒體中的聲像結合、變小為大、化靜為動、化遠為近,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畫面精彩、生動有趣,更能使教學成為有趣的活動,容易引起學習的興趣,集中幼兒的注意力。并且能使一些不易理解的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使孩子在活動中始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如在科學活動《旋轉》中,我嘗試運用課件設計,選用活潑有趣的動畫情景,配上動感的畫面和音樂,制作出生動活潑,色彩鮮明的動畫時,孩子們個個瞪大眼睛,豎起耳朵,認真看著,留心聽著,唯恐看漏了,孩子們一直精神振奮,情緒飽滿,學得輕松愉快,沒有厭倦反應,活動氣氛活躍,效果非常理想,因此,教學中利用動畫情景,讓幼兒在視覺、聽覺上都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大大地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3、營造和諧環境,培養幼兒合作能力 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有利于幼兒在學會合作的過程中逐漸克服以自我為中心的缺點,讓他們學會關心他人,同時可以在幼兒之間營造一種團結、友愛、互助、合作的群體氛圍,使他們養成一種協商合作和利他的社會行為,增強孩子的社會適應。.孩子喜歡畫畫,我們就利用孩子喜歡繪畫的天性,在電腦里裝上了金山畫王。傍晚分區活動中開辟了電腦區,讓孩子自己在電腦里繪畫。我們班的繁繁家中有電腦,很會組合畫面,常常呼朋引伴,邀請自己的好朋友一起畫。在他的影響下,很多小朋友都學會了電腦繪畫,每天傍晚的電腦前都有很多的小朋友,他們對電腦繪畫已經情有獨鐘了。在孩子隨意點擊中自由組合,一幅幅奇特的、充滿想象的畫面剎那間就展現面前,孩子們常常為自己的杰作而歡喜不已,老師在解讀孩子的畫中也常常被孩子豐富的想象所折服。 為了培養幼兒的團結協作能力,我們還試著從單一的課件內容展示拓展到課件內容的深化。 如:為《獅子和老鼠》配上涂色游戲多媒體課件,為《狐貍吃葡萄》配上拼圖游戲多媒體課件,為《我們的鞋子》配上簡單的幼兒操作網頁,并以小組的形式展開活動。這樣使電腦多媒體技術不僅僅是為教學活動而服務的,更能體現出它為幼兒自主學習和團結協作的特性,發揮教育的功能。 4、融入溫馨情境,促進幼兒情感發展 在計算機輔助教學中有孩子喜愛的各種情境:會唱歌的小動物、能跳舞的蔬菜等等。用這些活潑有趣的方式不僅能傳播文化,而且也能促進幼兒情感教育。如在小班教授《春天來了》,孩子們通過短片,不僅欣賞到春天美麗的風景,而且觀看小雞出生時,孩子們也情不自禁跟著做起了小雞的動作, 這個欣賞活動,正是運用了現代化教育技術,才使活動得以成功。在課堂上,我們經常給孩子講雷鋒、葫蘆娃、孫悟空等英雄人物的故事,而通過觀看有關的電影、電視,向幼兒展示他們的事跡,更能激發孩子向他們學習的愿望,從而學會自覺地關心他人、富有正義感等優秀品質。通過多媒體展現的活動中美麗的色彩滿足了孩子們視覺的需要,動聽的音樂滿足其聽覺的需要,孩子們觸景生情,即學習了知識,啟發了創造力,又促進了情感的發展。 5、信息技術與藝術課程的有機整合,優化了課堂教學 著名心理學家特瑞赤拉在1967年通過大量的心理學實驗證實:人類從外界獲得信息中有83是通過視覺,11是通過聽覺,1.1是通過味覺,1.5是通過觸覺,3.5是通過嗅覺獲得的。人們通過視覺和聽覺獲得的信息占獲得的所有信息的94,這充分說明人類的視覺和聽覺對學習的重要作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就是運用逼真的形象、清晰的聲音、艷麗的色彩、流動的畫面等形象化語言極大的刺激幼兒的視、聽覺感官,從而提高了教學效果,優化了課堂教學。 1)多媒體教學手段與藝術課程的有機整合,優化了教學內容 它可使教學內容生動形象,并將豐富的學習資源展示給幼兒,有利于拓寬幼兒知識面,使幼兒自主觀察,自我判斷初步認識學習的內容,喚起幼兒原有的認識,為新知的建構作好準備。如:在美術活動《夢》的教學中,教師利用多媒體的強大智能優勢,將畢加索的名畫《夢》的背景用蒙太奇式的切換,讓幼兒充分感受畫面主體隨著背景色調(紅、綠、藍)的變化,所引起的不同心理感受。激發了幼兒運用已有的認知,想象理解在一個怎樣的環境和色調中,才會給人以溫暖、炎熱或寧靜、柔和、舒適或悲傷、凄涼的感覺。 2)多媒體教學手段與藝術課程的有機整合,優化了教學情境。它以輕松、活潑、流暢、自由的情境,有效的激發了幼兒的學習動機。如:大班音樂欣賞《都睡著了》是一首十分恬靜、優美的樂曲。為讓幼兒理解音樂的情境,老師設計了這樣的課件——在一座美麗的大森林里,一位仙女手持魔杖對忙碌了一天的動物們施了魔法,使它們個個都悠閑自得的睡著了。并根據歌詞內容逐步將每個動物睡的姿態放大,讓孩子們清楚的看到動物們甜美熟睡的意境,誰也不忍去打攪它們。孩子們在理解作品的意境后,會遷移、聯想,把自己想象成被施了魔法的動物,隨著音樂做輕柔、優美的睡姿動態,充分的感知音樂。 3)多媒體教學手段與藝術課程的有機整合,優化了教學過程 多媒體具有靈活、隨意的界面交互功能,教師可以讓顯示屏上的畫面和存儲的聲音根據教學需要進行主動調控、快捷交互。方便的播放功能避免了錄音、錄象教學手段中的種種弊端,教師能更加主動地控制教學過程,增強了教學效果。如:在傳統的打擊樂教學活動中,教師既要演示圖譜,又要指揮孩子演奏,有時手忙腳亂還達不到滿意的效果。我們的老師將信息技術有效的運用到節奏活動教學中,避免了傳統教學中的弊端。在音樂活動《木瓜恰恰恰》教學中,老師為了讓幼兒感受印尼歌曲的風格,啟發他們創編各種表現木瓜節奏的動作,并根據圖譜拍出相應的節奏,將這節課設計了這樣的課件,用一條彩色光柱隨音樂節奏移動,這樣可以代替教師的演示,讓幼兒清楚的感知音樂節奏,并能讓幼兒了解本樂曲有四個樂句。在每句的句末“恰恰恰”處,三個木瓜由小變大閃現出來,可以加深幼兒的印象,并提示幼兒拍出音樂節奏。 二、運用信息技術 輔助教學應該注意的問題 1、選擇合適的教材內容 電教媒體只是一種教學輔助手段,是一種形式,只有教學內容才是教學的核心,內容決定形式,形式為內容服務,對于那些不適合多媒體教學的內容,教師費了很大力氣來制作,也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總的來說,所選擇的內容要能充分發揮多媒體的作用,有效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 2、處理好傳統教學媒體與多媒體的關系
俗話說“寸有所長,尺有所短”任何媒體都有其獨特的適應性,幼兒的思維是具體形象思維占優勢,所以在教學中,要準確把握幼兒的認知能力和認知規律,樹立“以幼兒為主體”的思想,發揮幼兒的各種感官,把動手和動腦有機結合起來,讓幼兒通過多種途徑獲得知識。 3、要定位好角色,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是整個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它的作用只是“輔助”,不能“反賓為主”,教師在教學中不能是“放映員”,要協調好課堂教學的進度,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 4、制作符合幼兒特點的課件 幼兒園的教師在制作課件時,可謂是音樂動聽,畫面優美,演示逼真,但往往容易將幼兒的注意力引向外在的形式而非實質的內容,所以在制作課件時,要采用美觀生動的屏幕來引起幼兒的注意,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刪除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無關的動畫影像,直接闡明教學目標,突出重點、難點。 三、總結 總而言之,現代信息技術作用很大,它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對社會產生巨大影響。在幼兒園教學中,現代信息技術有其特有的魅力,吸引孩子的目光,激活孩子的思維,帶領孩子縱觀歷史,預覽未來,放眼世界;解除家長的憂慮,更新家長的觀念,方便家長與幼兒園、與幼兒教師的了解與溝通。所以,現代信息技術在幼兒園的作用日益明顯。相信在現代信息技術的幫助下,孩子們的情感表達將可以更正確,更深入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黃榮懷.《信息技術與教育》 〔M〕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2〕顧麗明.《信息技術,師幼共同成長的助推器》 〔J〕 《山東教育》,2007年第3期 〔3〕陳艷梅.《簡論多媒體課件在幼兒園的運用》 〔J〕 《教育導刊》,2004年第8期 〔4〕劉濟遠.《現代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與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 〔J〕 《學前教育研究》,2003年第5期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學前教育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