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文學教育 學習習慣是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穩定的動力定型。習慣在學習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葉圣陶先生說“教育就是養成好的習慣”。能有一個好習慣終身受益,習慣決定成敗。小學生年齡小,可塑性很大,小學教育是規范學生基本言行,培養良好習慣的重要階段。我校地處農村,家長文化修養以及家教水平較低,培養學生善于表達的習慣重點就是課堂教學。所以我們課題組要重點研究如何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 一、深入調查,發現問題,確定研究內容。 我們首先對我校任課教師、學生和家長進行調查,如對我校7位班主任和7位科任課教師進行問卷調查,部分調查結果如下: 調查項目 符合 比較符合 不符合 3、大多數學生能夠大聲朗讀課文。 61.5% 30.8% 7.7% 4、大多數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 42.9% 57.1% 5、大多數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善于發表自己的看法。 28.6% 50.0% 21.6% 從以上調查數據分析,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表達自己的看法存在很大困難。 在對二、五年級50位家長的調查中,我們從“孩子在家里做到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孩子能主動做好讀書筆記提高學習效率等”十個方面進行調查,其中“孩子在家能善于表達自己的看法”符合要求的占38.0%,從這個數據看在家長眼中,對學生的表達能力也不是很滿意。 在對二、五年級51名學生的調查中,我們從課堂上你認真聽講嗎、你認為你上課發言的優點是什么等十個方面進行調查,調查結果統計如下(部分): 調查項目 能 有時能 上課一般不回答問題 你上課能積極回答問題嗎? 33.3% 51.0% 13.7% 調查項目 老師提的我都會 回答對了老師會表揚或獎勵 老師要求我們都要回答問題 你上課積極回答問題的原因是: 60.8% 15.7% 23.5% 根據以上對教師、家長、學生的調查以及聽課實際觀察,我們發現我校學生課堂上“善于口頭表達”的習慣有待于進一步培養。學生在課堂上愿意表達的積極性不高,甚至一些同學上課基本不發言;另外導致學生不愿意課堂上表達的原因是他們不會表達,怕說錯了老師批評同學笑話。 針對這些情況,我們進行了認真地分析,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非常重要,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要說就得去想,兩者相互促進,抓住了“會說”就能有效促進“會聽、會想、會寫”, 所以會說是突破口。并且一個善于表達的人,將來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才能更有機會發揮出自己的潛力。 所以本課題組根據學校實際情況確定研究內容為在農村小學語文、學科的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善于口頭表達”的良好學習習慣。 二、根據癥結,積極探索,研究解決對策。 課題組根據調查結果一起研究分析原因,尋找對策,有的放矢地解決問題。 (一)激發學生表達欲望,消除心理障礙 在調查結果中顯示只有33.3%的學生能夠積極表達,所以我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激發學生表達欲望。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表達欲望。 針對學生在課堂上不能積極表達這一現象,課題組實驗教師首先在課堂上積極創設符合學生實際的情境,有效地調動他們內在的情感體驗,使他們進入表達情境,去進一步體驗。如二年級語文第三冊中《稱贊》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請兩個同學分別扮演刺猬和小獾表演課文中的故事情節,緊接著又請兩個同學表演刺猬和小獾見到對方不是互相鼓勵而是相互挑剔,讓同學們邊看邊思考自己有什么看法。兩組同學的對比表演使大家對課文內容有了更深的認識,所以表演結束后大家都爭先恐后地發表自己的意見,紛紛表示要向刺猬和小獾學習對朋友鼓勵和支持,就連平時最不愛說話的李曦都高高地舉起了小手。除此實驗教師們根據實際在課堂上還用播放錄音、錄相、繪制有關圖片、制作必要的道具、直接陳設相關的實物等方法創設情境,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表達欲望。 2、民主尊重,消除學生心理障礙。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學生在課堂上表達不積極的同學除了預習準備不充分、思維跟不上等外,主要是擔心自己發言不正確、說漏說錯話反招大家笑話。所以我們要求實驗教師要努力在課堂上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教師要尊重學生,對學生的講話、熱情都要呵護。如三年級《她是我的朋友》的課堂教學中,哈榮鵬也舉手回答問題,他由于智殘是隨班就讀學生,回答簡直就是驢唇不對馬嘴,但是老師卻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揚他敢于發言,并獎勵給他一朵“進步花”,這樣一來同學們在沒有任何心理負擔的氣氛中學習,這份輕松和諧不僅促進學生思維活躍,更加激發了學生的表達欲望。 (二)訓練學生表達方法,提高表達水平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是主觀地不想表達,而是不知如何表達,所以針對這個問題課題組進行針對性實驗。 1、模仿訓練,學習表達方法 低年級學生入學時間短,口語表達能力偏低,他們要在課堂上學習如何回答問題、發表看法、進行口語交際等。所以實驗教師要在低年級的教學中耐心地教給學生表達的基本方法。首先我們要對低年級的學生進行模仿訓練,因為模仿是兒童的天性,學生在口語表達的訓練中離不開模仿。如一年級中《我長大了》一課,老師請同學們拿出自己小時候用過的物品,并且說出這件物品是什么?是你什么時候用過的?老師示范后學生模仿練習說。再如低年級學生的看圖說話訓練,老師要教給學生如何觀察、如何想象、如何組織語言等等。類似這樣的練習很多,模仿的多了學生自然而然就領悟了一些表達方法,掌握一些技能,使低年級學生入學伊始學會如何表達,并且規范了學生語言。 2、互動交流,促進整體提高 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不可能每個同學都能在大家面前充分鍛煉自己的表達能力,所以教師在每節課上都要設計小組互動交流的環節,目的就是人人都有發言機會,大家相互學習,共同提高。教師們首先合理分組,選出組長,然后請同學們按次序發表看法,其他同學在認真聆聽的同時還能給予補充,這樣一來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鍛煉,并且小組合作會使學生感到輕松活躍,有利于提高學生表達能力的整體提高。 3、張揚個性,培養創新思維。 在學生能夠積極表達的基礎上,實驗教師在教學中還鼓勵學生對問題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培養學生創新的思維品質。如教師經常問一問“誰還有不同意見”,“有沒有其他的發現”, 對于學生獨特的見解,不同的想法,只要說得有道理就給予表揚。如教學《司馬光砸缸》一課時,老師提出一個很有價值的問題:“如果不把缸砸壞,你還能用什么方法把小朋友救出來嗎?”使我們教師都沒有想到的是同學們方法很多,其中武強竟然想到用一根管子把水缸的水導流出來,他說曾經看過他爸爸把一根管子伸進汽車油箱里,用嘴一吸汽油就流出來。老師抓住這一教育契機,對武強平時留心觀察生活、創造性地思考問題給予表揚(當然教師還會接著引導尋找最佳方案),這樣一來就調動了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使他們在交際時打開思維的閘門,多角度地思考,無拘無束地表達。 (三)聽說讀寫相互促進,提高綜合素養。 聽說讀寫相互關聯,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使聽說讀寫相互促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1、以聽促說,提高表達水平。 “聽”是一個重要認識過程,是“說、寫”的重要基礎,它包括注意力、理解力、分析歸納力、記憶力四個方面。如果沒有良好的“聽”的習慣,會錯失許多向他人學習的體會,導致在“說、寫”上的困難。所以實驗教師在訓練學生表達的同時,也注重培養學生“聽”的能力。如同學們都喜歡看電視,老師經常留一些看電視的家庭作業,請同學們給大家講一講昨天看了什么節目,回憶在電視節目中的神奇的童話、有趣的故事,看到的先進人物的感人事跡,各地小朋友快樂玩耍的趣事,在這些內容中,請孩子們把自己在電視節目中看到的印象最深的節目講給大家聽。讓別人知道這個節目的具體內容,學到知識,受到教育,進而分享電視節目帶來的快樂。通過給大家介紹電視節目,促進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提高。 2、以讀促說,提高表達水平。 學生語言貧乏,表達不通暢,主要是缺少比較廣泛和認真的“讀”。“讀”包括朗讀和閱讀,也是“說、寫”的重要基礎,試想有些學生連一篇沒有多少生字詞的課文都讀不熟,破句斷句,結結巴巴,怎么能流利地說好話、寫出文字比較通順的文章來呢?所以我們非常注重“讀”的訓練,使學生在練習朗讀和擴展閱讀的基礎上增加知識積累,豐富表達內容。如除在每節語文課上進行大量的朗讀訓練,實驗教師還在每節課前請兩三個同學進行一分鐘口語分層訓練,如表達能力強的同學練習講故事、演講,表達能力差的同學選擇課文朗讀。另外還在二三年級進行課外閱讀訓練,如三年級的閱讀主題是:九月份讀英雄人物故事,十月份讀童話故事等。讓學生在大量的閱讀中豐富語言素材,有效促進表達能力的提高。 3、以寫促說,提高表達水平。 學生的表達能力有差異,性格也有差異,有的學生善于表達,有的學生是心里有數,但表達不出來。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對本班學生進行分類選擇,進而因材施教。對寫作較好但不善于口頭表達的學生采取先寫后說、循序漸進、以寫促說的方法,鼓勵他們大膽發言。如三年級的哈鉞偉,平時沉默寡言,上課一回答問題就臉紅,半天說不出話來。對此教師經常把第二天要在課堂上討論的問題事先告訴她讓她提前思考并寫出來,她有了充分的準備課上發言就順暢多了,鍛煉的機會多了,得到的肯定多了,表達也就有了信心,表達水平也就有了提高。 總之,本課題組在調研的基礎上,多途徑對學生進行了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取得了一些效果。我們要在下一階段的研究中積極探索更加適合發展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策略,培養學生善于口頭表達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學前教育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