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學前兒童自尊心的培養【摘要】一般人群對尊重的需要可以分為自尊和來自他人的尊重兩種。自尊主要表現為獲得信心、能力、本領、成就、獨立和自由等方面的愿望。也是作為諸多自尊心培養結構和期望理論的核心成分和關鍵內容的能力的自我知覺,是個體對自己完成特定任務后的自我欣賞的一種表現。一個具有足夠自尊的人總是更有信心、更有能力,也更有效率。然而當他缺乏自尊時,他就會感到自卑、失望 。同樣具有較高自尊的人對自己有著充分的認同,承認自己的缺點,他也會盡力地予以克服。因此,自尊對于兒童自我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以往的研究由于評估工具的限制,主要以小學高年級以上兒童作為研究對象,關注他們的自尊心理修養在自我調節學習中的重要作用。但經驗表明,學前兒童已表現出許多自我認識的跡象。兒童期是一個人生長過程中個性形成的重要時期,也是可塑性最大的時期。所以,我想就學 前幼兒能力自我欣賞的一般趨勢和發展特點進行一些探索 【關鍵詞】 自尊心 信任 閃光點 自尊心是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之一 ,其發展受父母,教師,環境等各種因素的影響,所以兒童自尊心的培養需要各方面的配合。每個家庭應該要為孩子創造一個能發揮自己特長的舞臺,讓孩子能在極度的自信中成長。家長應該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做的任何一件事情,信任他們的行為。家長不要忽略孩子的每一個閃光點,應該對每一個閃光點進行認可,讓孩子擁有更多的自信,使自己充滿信心。培養孩子的“自立精神”也是一個關鍵的任務,這樣孩子會覺得自己很能干,在自己完成每一件做到的事情之后體會成功的自信。總之為了使每個兒童健康快樂的成長,所以我們應特別重視兒童自尊心的培養 一.尊重兒童的選擇,讓兒童有自己的思想,敢說,敢做。 1.不要為孩子包辦一切。 不要為孩子包辦一切,而是做一半、留一半,給孩子提供接近勞動者和適當參與勞動的機會,是培養和訓練孩子自我服務能力的有效途徑。做的那一半,是我們給孩子樹 的樣板、指明的方向,是引導性的示范;留下的那一半,是培養孩子自立、勤勞的機會,是良好生活習慣形成的過程。一個七歲的兒童通常都能自己穿衣服,也會鋪床、掃地。家長應該讓孩子自己去實踐,體驗下勞動的過程,從而得到勞動后的成果。有的家長總嫌孩子做得不夠好,阻止或者自己接過孩子正在做的事情。這不但直接損傷了孩子的自尊心,而且也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夠能干,從而失去自己去實踐的能力。我認為孩子必須能獨立承擔她們生命力的責任,我們的過度保護是對孩子創造力的無情扼殺。一個孩子長大一點了,卻什么事都沒有做過,他的經驗也只是紙上談兵那么簡單。只是學習文化方面的內容絕不可能成為天才。因為許多經驗都不是在書上才能學到的。在小學生人教版二年級的語文書上有一課《動手做做看》,母親就是讓孩子動手做做看后,讓孩子發現真實的情況。從而知道一個新的內容。如果從小到大,我們什么都替孩子做好,孩子從來都沒有經歷過思考和創造,那么孩子的世界里就只有別人留下的結果。她不清楚這個結果是這么來的。在孩子成年后,在群體中會感覺自己的經驗太少了,也會覺得自己一無事處。 2.不要強迫孩子做不愿意做的事情。 我們都希望兒女成才。年輕的父母更是望子成龍心切。在兒女的智力投資上不惜一切。為孩子的課余時間安排眾多的學習項目,音樂,繪畫,舞蹈,外語……孩子沒有興趣,沒有學習的要求,我們只是管束、訓斥和強迫,孩子是學不好的。而時間長了,孩子還會對這些強迫他們學的東西會感到反感,厭惡,以致消極對抗。有這樣一個孩子,他回到家里除了練習畫畫彈琴還要練習舞蹈等等。有一天,他過生日。媽媽叫他許愿并吹滅蠟燭。孩子的心愿一說出來,全家都呆住了:“我希望,家里的鋼琴被偷走!我希望我的腿斷掉就不需要跳舞了。”多么心酸的話啊!當時,父母肯定也難過的。為了給孩子接受各種教育花了多少心思呢!可是反過來我們也需要反省下自己。你讓孩子學的,孩子愿意嗎?不愿意的事情怎么可能做好呢? 所以,我們絕不可以濫用自己的權威,強迫孩子做他們所不愿做的事。哪怕是好事,父母的要求是正確的,也只能耐心地開導,絕不能一意孤行,強迫、蠻干。讓我們知道興趣就是孩子最好的動力,沒有興趣做任何事情的話,那是一種壓抑。也會讓孩子慢慢地就失去了自信。 3.耐心傾聽孩子的想法。 當孩子想要向你表達他的想法和觀點時,我認為我們應該給他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耐心傾聽孩子的話。孩子懂事以后,便會開始思考這個世界,思考他們所遇到的每一件事,并逐漸產生自己的想法和觀點。這時,父母應該賞識和尊重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心情、傾聽孩子的訴說,不管孩子所提的問題多么可笑,都不可以當做是不需要回答的問題。在孩子想要發表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時,給予積極的賞識和尊重。賞識和尊重孩子的想法,不僅可以進一步鍛煉孩子的思考意識和表達能力,而且可以通過傾聽孩子的觀點,發現和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從而糾正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些錯誤思想。父母千萬不要忽略和壓制孩子的想法,即使他們說得不對,即使他們的想法幼稚可笑,也不能嘲笑和打斷他們;不要總是以大人的思維來要求孩子,而應該讓孩子說下去,允許孩子把自己的觀點表達 出來。孩子看到平等對待他的父母也會漸漸讓自己變得自信起來了。 二.要理解,相信,支持孩子的行為。 1.正確對待孩子的過錯。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孩子更是經常的會犯錯誤,那么如何對待孩子的過錯呢?要遵循幼兒的年齡特點,有針對性地教育幫助孩子,挖掘他們的潛力,使幼兒健康成長。正面教育,啟發引導 。當孩子有過錯時,要善于抓住其內心的沖突或情緒的波動,抓住時機進行正面教育引起情感的震動。 人的情感、意志只有在正確認識的支配下,才會沿著正確道路發揮作用,面對幼兒的過錯要注意講道理, 但切忌空洞說教,強制灌輸,談話要注意感情的流通,心靈的溝通。如果父母一直抓著這個錯誤不放,并一直在這錯誤上大做文章,只會讓孩子更加叛逆。因為這相當于在對孩子做強化記憶,非但沒有糾正,反而造成相反的效果。 2.信任孩子,不拿孩子的短處與他人比。 許多父母喜歡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他們總是以充滿贊嘆的口吻對自己的孩子說你看看某某多聰明,贊揚別人家的孩子,貶低自己的孩子。這是許多父母常犯的一個錯誤。沒有一個孩子是沒有自己的長處的,也沒有一個孩子沒有短處。在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見到這樣的情景:父母用熟悉的同學或同齡兒童的優良表現來激發孩子的上進心,拿自己孩子的弱項和別的孩子的強項比的過程中,無形中就產生了一種對孩子的否認。長此以往,容易讓孩子變得不自信,覺得自己真的不行。所以,我們要做的是讓孩子發現自己的長處,并讓自己變得越來越自信,相信自己可以把任何做不好的事情都做好。那么,我相信這些孩子都有可能把自己做不好的事情都做好了。 三.努力發掘孩子身上的閃光點,獲得成功的體驗。 1.給孩子確立一個適當的標準。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的說法,不能絕對,但并非沒有道理。過高的期望值必然有害,適當提高期望值,對于孩子的成長是有一定意義的。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孩子做到最好,所以對孩子的要求也是相當的高。但是,事情的結果往往相反。對孩子有高的要求不是不對,關鍵是要把握分寸,應考慮到孩子本身的特點和能力,不能主觀地用過高標準去要求孩子。標準過高,孩子達不到,屢遭失敗,產生持續失敗的挫折感,積累消極的情感體驗,就容易使孩子喪失自信心。 2.多給予孩子表現的機會。 首先,我們必須高度的信任孩子,鼓勵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當孩子有了第一次 我自己做…… 我會…… 的表示時,您切不可小視孩子,更不可拒絕孩子。因為,這種表示正是孩子獨立意識和自信態度的萌芽,千萬不可以扼殺了,應該微笑地對孩子說:“你做得真棒!繼續努力哦!”在許多家庭,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家里有客人來,有的孩子很喜歡招待客人,或者跟客人聊天。這個時候我們的家長不可以阻止說:“你自己去玩,大人說話,小孩子不可以插嘴!”我們應該給孩子這樣一個表現禮儀的機會,端茶,陪客人聊天。這樣的孩子以后長大了也有可能是一個外交官哦!有這樣幾個實例:先說我其中一個朋友的女兒。那天,她頂著打太陽去她女兒的幼兒園看六一節目匯演。孩子們一起穿著整齊的校服,坐在綠色毯子上表演。但結果看來,孩子們都做得非常好。跟著音樂和老師的手勢做得很整齊。她女兒看到媽媽來了也不怯場,還對著媽媽吐舌頭做鬼臉。看來孩子都需要表現啊!再小的孩子也都應該培養他們參與表現的機會才是今天我們教育者應該做的事情。我另外一個朋友的女兒在幼兒園的時候,可能不太受老師關注。在幼兒園每次表演的時候,老師總把那些登臺的機會讓給在老師心目中認為最好的孩子。而我朋友的孩子本身也是個很愛表現的孩子,而且也學舞蹈好幾年,有一定的基本功。但孩子的老師卻沒有給她這樣的機會。因為老師認為有點頑皮的孩子容易把 節目搞砸。就在幼兒園畢業演出上,朋友看到自己的孩子居然只有一個全班孩子都參與的節目,心里感覺很難受。孩子告訴媽媽說:“我不想學舞蹈了,反正老師也不要我去表演!”媽媽頓時感覺到了孩子的委屈。扼殺一個孩子表現的欲望不是教育者應該做的事情,我認為應該多給孩子一些表現的機會,我們看重的不應該是孩子表演得到位不到位,而是在乎這難得的表演機會,因為我們的孩子本身都是可愛的,需要去展現的。沒有誰一生下來就可以再舞臺上表現得跟傳說中的哪吒一樣。所以給孩子機會就是給教育者創造優秀種子的機會。 3.給孩子積極,正確的評價。 孩子由于受年齡的限制,評價能力還很差,我們的評價對他們的影響很大。看到這樣一個實例:一個家長回到家,看到自己的兒子有很大的情緒。而且還要她幫他寫“某某老師怎么怎么的”她就很奇怪,問怎么回事情。孩子就告訴她老師罵他了。她就問孩子原因。小孩子還在讀小班,說話斷斷續續,但大致能了解情況。原來區角活動的時候,某區角的規定人數夠了,但孩子還是要跑過去。老師可能就很兇地說了他:“你不能到別的地方去嗎?”但這個孩子可能過于敏感了。孩子的媽媽告訴他:“我覺得老師沒有錯啊,可能態度不太好,你不要放心上了。”糊弄著也沒有幫孩子寫那幾個字。原來以為事情過去了,沒有想到第二天,她兒子又想起幼兒園這件事情,說老師今天又罵我了。然后含著眼淚很委屈地說:“媽媽,你打電話問一下,如果老師明天去幼兒園,我就不要去幼兒園了。媽媽一聽就覺得問題嚴重了。但沒有怎么表態,急忙問原因。兒子說:”我不想說,怕說了,你又說老師做得沒有錯。”這把事情說出來----原來,下午吃點心的時候,他把另外一個小朋友的豆腐干丟在了人家的阿華田里。顯然這是調皮搗蛋的行為,老師當然要批評了。不過這個媽媽沒有說出來,反問孩子:“那你認為你做得對嗎?”孩子回答說:“我做得不對!”可還是覺得對老師有意見,拿出紙來,要她寫上:不想看到老師。為了安撫孩子,媽媽還是順從地寫上了。這個孩子有了一個讓媽媽感覺意外的舉動,他把玩具印章拿過來鄭重地蓋上章,然后放進書包。晚上這位媽媽和孩子爸爸對這件事情進行分析后得出:孩子在2歲上幼兒園后,幾乎沒有被老師批評過。原先的老師知道他是那種順著毛摸才行的類型,所以一直沒有什么沖突。這兩天被老師批評了,一下子受不了了。看到這個實例,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到,這個孩子凸顯了性格中的缺點-----敏感,自尊心過強。這樣的個性,到以后的人生中該怎么處呢?雖然之前我說到孩子需要鼓勵和表揚才可以樹立信心,達到良好的自信心。但顯然,在這個實例中,是不可以這樣做了。我們對孩子的評價需要公正,不可過高,也不可過低,對孩子取得的任何成績,都要給予鼓勵和表揚。雖然這些對于成人來說微不足道,但他卻會影響孩子自信心的樹立。有的時候你的一句:“你真棒!”就真的會讓孩子信心百倍。多給孩子提供能顯示自我真實價值和品質的場合,樹立孩子的自尊心,為孩子以后的成長做好良好的鋪墊。但當孩子做錯時候,我們也應該給予很好的引導,適當的不過分的批評也是需要的。 我們應該用愛心去保護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教育孩子要有愛心、耐心和恒心,堅持多表揚鼓勵,少指責埋怨,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和激發孩子成才發展的自覺性、積極性,進而使他們不斷克服缺點,逐漸完善自我,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高素質的人才。 總之,培養孩子的自尊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們不僅要有耐心,還要細心,時時刻刻關心愛護孩子,使孩子的自尊心得到健康發展。參考文獻:1.李幼穗 《兒童社會發展及其培養》 華東師大出版社 2004年12月。2.周宗奎 《兒童社會化》 湖北少年兒童出版社 1995年1月。3.郭贈予 《淺談兒童自尊心的培養》 沈陽師范大學學報 2002年。4.張麗華 《兒童自尊的發展與促進》 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9月5. Michael L.Jaffe.Understanding Parenting.Wm.C.Brown Publishers.1997.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學前教育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